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论文_聊媛 王庭鹏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论文_聊媛 王庭鹏

(1杭州忠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310000)

(2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310000)

摘要: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但发展中出现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对乡村旅游区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以提高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中国每年国内旅游人次达36亿人次,其中18亿人次在乡村,农民直接接待的至少在6亿人次以上。预计未来5到10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可达20亿人次,农民直接接待可达10亿人次。

根据国办意见,到2020年,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通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到了乡村旅游是旅游发展趋势,有着广阔的前景,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各乡村旅游景区即将面临的巨大环境压力和环境破坏隐患。

1、乡村旅游区生态环境现状

1.1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乡村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较以往有了更大的改观。例如:浙江省以“生态省建设”为目标,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视乡村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淳安县千岛湖地区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更是浙江省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在以保水、护水前提下合理发展“生态渔业”。

被誉为“农家乐”发祥地的成都通过城乡统筹,逐步摆脱了传统城乡结合处“脏、乱、差”的面貌,通过利用城、郊两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市锦江区,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等“五朵金花”,发展以独特川派花艺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是使乡村生态环境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

1.2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乡村旅游应以相对没有受到干扰的原生、和谐的乡村生态系统为基础,自然生态系统未遭破坏,乡村社区能有效管理和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就是乡村性,自然环境是基础,生态环境是基石,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是生态旅游。我国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问题:

第一,资源盲目过度开发和利用,而认识不到保护旅游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十分淡薄,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第三,很多旅游者社会责任缺失,旅游行为非生态化。

1.3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污染源

(1)生活垃圾和旅游活动污染

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生活用水量在增加,排出污水污染浓度也在增加。生活垃圾主要有村民自身日常生活垃圾、为游客提供饮食服务而产生的大量餐饮垃圾以及游客抛弃的大量不可降解的固体垃圾。

(2)噪声污染

旅游乡村一般相对偏僻,环境静谧,随着游客的纷涌沓至,机动车的发动机声、游船的马达声、卡拉OK和歌舞的喧闹声以及游客的喧哗声等打破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不仅影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休闲质量,还影响了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

数据表明,89.92%的游客喜欢自驾游,自驾游也成为游客出行的基本方式。旅游活动中,大量汽车碾压、尾气、也会形成污染。还有游客随意采摘、践踏草地农田造成的植物损伤、土壤板结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建设项目污染

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一个升级换代的时代,乡村旅游产品也升级转型,以应对越来越多元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乡村旅游地的开发要求及条件逐步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内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游客要求越高,需要建设的项目也就越多。 建设项目污染是指在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阶段对食宿、娱乐、游道、养殖等设施进行建设或扩建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

另外,由于城市文化的侵入,乡村传统建筑风格被城市化、西洋化、豪华化,往往与乡村传统文化、自然景观并不协调而造成了视觉污染,丢失了地方特色,丧失了乡村旅游吸引力。

(4)社会环境污染

乡村旅游为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文化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但对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也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冲击。乡村旅游的商业利益也刺激甚至扭曲了村民淳朴、厚道的民俗民风,滋生了不健康的经营意识。另外,游客的非文明举止行为,败坏了当地社会风气,影响了当地旅游的正常秩序和正面形象。

2、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综合对策

2.1有序有理有节制

将乡村旅游纳入有序的管理范围是解决乡村环境问题的基础。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建设有序的开发,贯彻对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原则。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要兼顾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对景区内新建项目要进行环境评估,严格控制各种宾馆、餐饮、歌舞厅等旅游服务设施在景区内发展,在必要地段可实行封山育林,保护景区生态平衡,促进乡村旅游有序、持续发展。

2.2制订区域性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

将乡村旅游纳入有序的管理范围是解决乡村环境问题的基础。第一,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要兼顾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对景区内新建项目要进行环境评估。旅游总体规划中要包含环境保护内容,并应制订区域性旅游项目开发和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在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同步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旅游环境质量指标数据库,使环境保护规范化、科学化。第二,加强乡村旅游开发审批制度,严格进行项目审批。实行旅游开发规划验资制,实行乡村旅游经营户的准入制度,实行挂牌经营制度,保证乡村旅游的质量和品味,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第三,当地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在旅游开发区设立旅游管理机构或在当地基层管理队伍中选派专人对旅游开发和经营进行指导和管理,积极探索有效管理模式,妥善处理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考核制度运用于旅游环境保护的实务中,通过签订责任书等形式明确旅游景区(点)责任人和管理者的目标和任务,并将环境保护成效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的业绩考核范围,强化领导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各功能区要分布合理,交通干线要偏离居民区,景区内禁行噪音超标的车辆,禁止鸣笛声并合理限速。对民用建筑改建为农家乐的房屋也应注意隔音措施。植被的保护要防患于未然,在旅游开发阶段要做好科学规划,尽量避免植被的大范围破坏。

2.3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调查表明,自然风光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良好的自然风光和环境为依托就没有乡村旅游的可能性。植被的保护要防患于未然,在旅游开发阶段要做好科学规划,尽量避免植被的大范围破坏。因势利导资源优化的利用现有的自然风光不被破坏,达到和谐与自然的统一。

2.4环境承载能力布局预警制

休闲旅游的环境包含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合环境系统,需在旅游环境和承载能力内去做旅游的规划方案。风景区的环境容量,包括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和对旅游人群的承接能力。对乡村环境状况随游客人数增减而产生的变化要实时监测并及时反馈,使景点的美学价值的损减,原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减到最低值,测定承受旅游的接待人数。

2.5增强意识加强观念

乡村旅游发展打开了乡村的封闭性,外来游客带来的风俗和文化对乡村社会环境影响潜在而深远。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加强思想教育。把真正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崇尚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教育活动。

3、结语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诗人笔下的乡村彩图是多少现代都市人的梦中美景,乡村旅游正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土气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而做为旅游业的物质依托——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促使两者产生良性互动,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周静莉,滕兰稳.生态旅游兴起引发的双向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2, 12

[2]段景春.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36(10)

论文作者:聊媛 王庭鹏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  ;  ;  ;  ;  ;  ;  ;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论文_聊媛 王庭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