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罗斯所有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所有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0)03-0005-05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决定着劳动者的地位和分配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反作用。所有制改革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对经济活动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有制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问题。
俄罗斯的私有化是对所有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彻底改变了前苏联遗留给俄罗斯的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形成了多种经济并存的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这是俄罗斯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这种变革并不是一天之内就形成的,它和苏联所有制理论的演进存着密切的关系。
一、对苏联所有制理论演进的回顾
我们都知道,苏联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僵化、教条主义和片面性,主要表现在:1.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看得过于简单;2.把生产资料公有化和生产社会化混为一谈;3.坚持把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看成是最高形式,从而急于把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形成单一的全民所有制;4.经济体制改革不涉及所有制问题。然而实践却表明,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安德罗波夫都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结果都因没触及所有制问题而宣告失败。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明确提出改革绕不过对所有制理论的重新认识。因此,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所有制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所有制的改革绝不是一次性行动。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所有制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包含着一整套多方面的关系和一整套经济利益。这种关系和利益是处在运动中的,因此需要经常加以调整。
2.完善经济管理体制与完善公有制是同一过程,是不可分的。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之后,生产者取得主人的权利同成为真正的主人并不是一回事。要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真正主人,只有在能调动劳动生产者积极性的管理体制下才能做到。因此,要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必须完善和发展经济管理体制,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3.主张从理论上把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与经营方式区别开来,允许在同一占有方式下可以有不同的经营方式。经营方式不同不会引起占有方式性质上的变化。1987年6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的《企业法》第一条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劳动集体作为主人利用全民财产”从事生产活动,“企业是法人,具有独立的一部分全民财产和独立的资产负债表”。这样可以使社会主义所有制避免成为“无主的”的财富。
4.批判了那种在所有制问题上实行急于过渡的错误观点。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1月全会上谈到,由于过去苏联把合作社所有制看作是没有前途的,因而产生了严重后果,“造成了经济上和社会上的不少损失”。有的学者提出,合作化已经结束的结论下得过早,现在应该在城市里真正地开展合作化运动。在这种新的认识的带动下,各类租赁承包形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把长期亏损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改为合作社经济,由劳动者集体租赁的情况。
5.重新认识个体劳动所有制,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定数量的个体劳动活动是符合“社会主义经营原则的”,有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新的理论认识的指导下,苏联于1986年通过苏联历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劳动的法律《个体劳动法》,这是经济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该法明确规定,在生产和服务行业中可以从事的29种个体劳动,《个体劳动法》的实施对搞活苏联经济,缓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由于对所有制理论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因此对所有制的传统理论也有了较大的突破,主要有四点:(1)突破了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四权合一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四权分离的新观念;(2)批判了急于过渡的错误观点,肯定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必要性;(3)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个体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地位;(4)承认了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打破了计划体制下企业是产品生产者的旧框框。
所有制理论的演进必然对苏联现实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苏联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促进了股份制、合作制、合资制等新的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同时也为苏联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俄罗斯独立后能沿着这些新的理论认识继续探索下去,如果俄罗斯对所有制的改革更慎重些、步伐再稳重些,就不会出现连续几年经济大衰退的局面,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二、俄罗斯的所有制改革
俄罗斯的私有化运动是对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以公有制为主的所有制的重大改革,尽管它在微观上有些成效,但在总体上却是失败的,改革的结果非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给俄罗斯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把俄罗斯推进了经济大危机之中。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新一代领导人就明确表示要回到“世界文明的主流中去”,他们把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视为拯救俄罗斯的有效途径。因此,俄罗斯一独立就抛弃了实行70多年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踏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要与社会主义决裂,首先必须摧毁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在俄罗斯领导人眼里,私有化是打开进入西方世界大门的钥匙。所以,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它的所有制改革是以政治制度的改变为目的的,试图通过政治制度的变革把俄罗斯从经济危困中解救出来,进而使俄罗斯经济能象西方一样得到快速发展。这种以改变经济基础性质为出发点,以达到改变社会制度为目的,然后再推动经济基础发展的改革必然要冒很大的风险,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种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截然不同,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采取的也是完全不同的方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前提下进行的,把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出发点,把解放生产力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从苏联学来的,在80年代以前这种体制运行了30多年,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暴露出不少弊端。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严重性导致我国的经济滞后于世界几十年,综合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现实,使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的要求日益迫切,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大革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现在我国的所有制形式不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起到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而且有力的夯实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政局稳定,民心思进,上下团结一致,有发展经济的共同要求,经济改革迫在眉睫的大环境下开始的,经过了实践——总结——再实践的长期探索过程,才取得了今天改革的巨大成功。这种渐进的方式保证了中国的改革稳步发展,避免了许多风险的损失,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始的,而且采取的是激进的方式,从公有制一下子就进入私有制,这种激进的方式难以保证改革的成功。
所有制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要顺利地实现所有制改革,就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缺少必要条件的改革很难取得成功。俄罗斯新一代领导人的愿望是试图通过一步到位的私有化来达到所有制改革的目的,但却忽视了国内条件的不成熟性,改革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俄罗斯改革条件的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应有的思想基础。
改革首先是人们观念的转变。中国改革的实践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中国的改革进行了20多年,但在相当一部人的头脑里,计划经济的观念仍然发挥支配作用;即使有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还是缺少市场经济的行为。这种烙印很深、惯性很强的传统观念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转变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俄罗斯经历了长达70多年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思想烙印更深、惯性更强,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对人的束缚力更大。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从公有制——私有制,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种大跨度的思想跳跃需要更长的过程才能实现,在短时间内是绝对办不到的。这种大跨度的观念更新就意味着人们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要把头脑中的所有旧的思想全部抛掉,同时要接受全新的思想观念,这个“洗脑”过程别说在几个月内,就是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内也是难以完成的。没有必要的思想基础,改革的成功率就失去了一半。
2.缺乏良好的经济环境
80年代中期以后,俄罗斯的经济趋于恶化,生产规模日益缩小;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供应秩序混乱;投资数额急剧减少,对经济的拉动乏力;国家财政陷于困境。在这种不良的经济环境下对所有制进行冒然改革,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苏联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两种经济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的生产和经营,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劳动力的调配等活动全部按计划进行,不需要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及劳动力市场等市场。私有化打破了原有的计划体制,同时也打乱了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供求关系,而新的供求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供求出现了断裂,这就破坏了国民经济原有的运行机制,导致经济活动的极大混乱。在不具备市场机制的条件下,私有化运动难以顺利进行。
3.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俄罗斯私有化的进行,大批失业人员流向社会,而苏联留下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大批失业人员的生活失去了保障,形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如不及时解决就会激化人民群众与政府的矛盾,甚至会发生对抗。这不仅会引起人民对私有化的怀疑,延缓私有化进程,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4.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
所有制的改革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制度是否改变的重大问题。如果没有稳定的政局,所有制的改革很容易演变成各党派之间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加重国家政治危机。俄罗斯的私有化变革是一场由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变革,必然引起俄罗斯各党派的关注,而各党派又代表着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对私有化运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也就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决策人的决策。
国家领导人的频繁更换,使改革的措施与政策很难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这种情况也会使广大人民群众难以适从。
5.缺乏必需的人才
俄罗斯从旧体制解放出来之后,立即转入了激进的所有制改革中,这对于广大的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大多数人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转折,更谈不上发挥重要作用;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还没来得及培养。这样,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就成了国家领导人的“上层运动”,缺乏干部作保证。政策决定之后,干部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广大干部的积极参与与支持,改革难以马到成功。
三、所有制改革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由于俄罗斯采取了激进的方式对所有制进行改革,这就预示着它将要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规律性,谁违背规律,谁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俄罗斯的所有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变革,由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到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私营经济,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如此巨大的历史突变不能不对俄罗斯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1.打破了公有制的一统天下,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俄罗斯独立之前,苏联是一个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天下,经过7年的私有化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变成了国有制、股份制、合作制、私有制及其它所有制形成并存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根据1998年4月1日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俄企业总数为276万个,其中国有企业近32.5万个,私营企业203.2万个,混合所有制企业16.7万个[1]。7年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数量大大减少,私营企业和混合制企业快速增加。国有企业的急剧减少,使国家手中的企业难以发挥出主导和调控作用,国家失去了对国民经济的控制能力,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尽管俄罗斯的所有制改革没有取得象中国那样的成功,但却打破了单一公有制的僵化模式,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多元化结构,为发展市场经济打下了必需的基础。
2.推动经济转入市场轨道,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建立
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可长可短。俄罗斯用了7年时间,以强迫的方式让俄罗斯人接受市场经济这一事实,这样俄罗斯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速度大大加快,虽然为此付出了高昴的代价,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构成,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正逐步发挥出来,商品价格也开始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配置也主要由市场来完成,市场体系已初见端倪。
一些中小企业已开始靠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安排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初步改变了为居民生活服务业(商品零售、餐饮)和生产服务业长期落后的局面。
3.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方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只要按国家下达的计划组织生产就可以了,不必考虑材料和劳动力的供应问题及产品的销售问题。这种体制运行70多年,企业早已习惯,如果没有强大的压力,企业是不会自动进入市场的。但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是在政府和总统的强迫下进行的,一夜之间就把企业推进了市场,在市场面前企业不得不改变经营方式,那种专等国家给“米”下锅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虽然改革以后,主动靠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和经营的企业数目不很多,但市场经济的观念开始在企业扎根,并将伴随着体制转轨而逐步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也会逐渐铺展开来。
另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在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俄罗斯的企业家们必须作出抉择,转变经营方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俄罗斯企业惟一的出路,否则就将被商海吞没。
4.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所有制结构的大调整、大转换,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到目前为止,俄罗斯改革者们所期望的那种只要实现私有制,经济马上出现增长的局面并没有形成。恰恰相反,从1991年开始,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连年下降,直到1997年才出现了改革以来的第一次微弱增长,增长幅度仅为0.4%,到1998年上半年,由于政局不稳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再次回落了0.5%[2]。
由于私有化总体业绩太差,俄罗斯包括军工在内的经济部门的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都大大削弱,综合国力明显下降。1988年俄罗斯作为苏联的成员,其国内生产总值排世界第5位。(苏联排第3位),1995年退到了第13位,在它的前边,不仅有西方7国和中国,而且还有巴西和韩国。1997年俄罗斯上升了1位。但与它前一位的韩国比,国内生产总值少了800多亿美元,比后一位的荷兰仅多8亿美元[3]。
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估算,所有制改革使国民经济遭受破坏的规模和范围要大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民经济破坏的程度,甚至超过西方资本主义30年代大萧条所造成的危害。
5.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恶化
俄罗斯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是苏联时期留下的遗产:国民经济军事化,国防工业体系庞大;夕阳工业比例过大;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
所有制改革非但没有解决农业问题,反而给农业以致命的打击,整个国家依靠大量进口食品度日。1995年进口食品占其流转额的54%,在莫斯科等大城市占80%以上[4],轻工业更是危机四伏,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原本脆弱的轻工业溃不成军,消费品市场成了进口商品的天下。1997年出现的微弱增长主要是依靠扩大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出口实现的。这样做的结果反使经济结构畸形更加恶化。在俄罗斯出口商品中,化肥和能源占45%、黑色和有色金属占17%、化工产品占8%、木材占5%。由于能源和原材料产品价格下跌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外贸出现颓势,1998年上半年,进口下降了3.6%,出口减少了13%,其中天然气出口下降了18%,这充分暴露出俄罗斯经济结构的脆弱和不合理。
俄罗斯所有制改革对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它一些方面,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俄罗斯所有制改革对经济的破坏难以在短期内恢复,1999年经济的增长并不说明俄经济已步入复苏阶段,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相当艰巨。普京主张走自己的改革之路,寻找自己模式的第三条道路,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主张。如能切实执行,俄罗斯经济有望逐步复苏和增长。
[收稿日期]200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