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前CT检查的临床应用论文_张雅斌,冯再辉,段伟,王瑞霞

云南省个旧市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 661000

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的CT影像表现,探讨乳腺癌术前CT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5例乳腺癌术前CT检查的影像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有28例加行腹部CT扫描,有3例加行颅脑CT扫描。结果共检出54例乳腺内原发灶,显示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缘、密度、强化程度、钙化及邻近结构的侵犯等影像表现;检出18例乳腺外病灶,包括腋窝、胸骨后或纵隔内淋巴结转移灶,肺转移灶,肝脏转移灶,肋骨、胸骨、胸椎等骨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可显示乳腺癌的乳腺内原发病灶。CT检查还可显示乳腺外的肿瘤转移病灶。乳腺癌术前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癌,乳腺;肿瘤转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乳腺癌的检查方法主要有临床触诊、钼靶X线检查、超声等,而CT扫描且有高密度分辨率,并可进行横断面扫描,空间定位准确,可清晰显示乳腺各层解剖结构,增强扫描更能提高致密型乳腺中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在此方面优于钼靶摄影。如要胸肌有无侵犯,胸骨后及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等优于钼靶和超声检查。对于肺、胸膜和肝脏转移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CT也是主要检查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搜集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已行术前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从中随机选择55例进行研究。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9岁,临床病史为发现乳腺包块1月~2年不等,触诊乳腺包块质硬,活动度差,11例伴患侧乳头内陷或局部皮肤桔皮样改变。3例患者伴头痛。所有患者最终分别行根治术、保乳术、活检术,术后标本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乳腺癌。

二、检查方法

采用GE BrightSpeed16排螺旋CT扫描仪,对55例患者均行术前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锁骨上窝至双侧肋膈角;有28例加行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膈顶至双侧肾下极;有3例加行颅脑CT平扫+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颅底至颅顶。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0ml/s的流率,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300.0mg I/ml)80.0~100.0ml(1.5ml/kg),注射对比剂后,胸部、腹部采用肉眼监测胸或腹主动脉手动触发动脉期增强扫描,随后延迟55s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颅脑增强在注射对比剂后85s扫描。扫描层厚为5.0mm,螺距1.0。

三、影像分析

CT资料均由2名放射影像科主治医师(至少10年相关工作经验)共同进行阅片分析,在观察乳腺肿块及周围侵犯的影像改变的同时,全面观察CT扫描范围内的其他组织器官是否存在转移灶及其影像表现,胸部包括双肺、纵隔、锁骨上下窝、腋窝、肋骨、胸骨、胸椎等是否存在转移灶,腹部包括肝脏、胆道系统、胰腺、脾脏、肾脏、消化道、腹腔及腹膜后是否存在转移灶和肿大淋巴结等,观察病变的部位、数目、形状、范围、CT平扫密度及增强扫描的强化方式。

结果

一、基本情况

CT扫描共检出54例乳腺内原发灶,其中44例显示单侧乳腺内单发病灶,8例显示单侧乳腺内多个病灶,2例显示双侧乳腺内多个病灶。另有1例乳腺内未见确切肿块显示,仅显示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外病灶共检出18例,其中15例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胸骨后或纵隔淋巴结转移5例,9例显示肺转移,6例显示肝转移,2例显示肋骨、胸骨、胸椎等骨转移。另有1例显示脑转移。还有2例伴发胸腺瘤。

二、CT表现

1.乳腺内原发灶表现:乳腺癌肿块的形状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缘多呈小分叶、毛刺,或兼而有之,毛刺的形态表现多样,可为较短小的尖角状突起或呈粗长触须状、细长状、蟹足状、火焰状、不规则形等。肿块平扫密度呈等或稍高,增强扫描多有明显强化,呈不均匀强化,以边缘强化明显。乳腺癌的钙化形态多呈细小砂粒状、线样或线样分支状,分布上常成簇或呈线性或段性分布,可单独存在,亦可位于肿块内。肿块邻近皮肤可有增厚、乳头内陷,皮下脂肪及乳腺后脂肪间隙侵犯可见条索状密度增高影,胸大肌侵犯可见病灶向肌层内延伸。

2.乳腺外转移灶表现:腋窝、胸骨后或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见多发的肿大淋巴结,增强后可呈均匀的强化,也可边缘环形强化表现,可相互整合或伴周围侵犯。肺转移灶可见肺内散在多发的圆形密度增高影,大小不一,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肝转移可见肝脏内散在多发的圆形低密度影,增强后多呈边缘环形强化表现。肋骨、胸骨、胸椎骨转移可见不规则形或圆形骨质吸收破坏,也可为稍高密度结节影。脑转移可见脑内等密度结节伴不规则形低密度水肿带,增强后多呈边缘环形强化表现。

图1为左侧乳腺癌CT增强扫描,呈明显的不均匀强化表现,肿块边缘呈分叶状,伴毛刺状突起。图2~3为同一患者,为左侧乳腺癌并左侧腋窝淋巴结转移CT增强扫描。图2示左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该淋巴结形态增大,边缘小分叶,淋巴结门消失,呈均匀强化表现。图3示左侧乳腺内多发小圆形肿块,边缘环形强化表现。图4~6为同一患者,为右侧乳腺癌并肝脏和胸椎骨转移CT增强扫描。图4示右侧乳腺不规则形肿块,边缘呈分叶状,以边缘强化明显,邻近皮肤、皮下脂肪及乳腺后脂肪间隙、胸大肌侵犯。图5示肝脏内多发转移灶,呈散在小圆形低密度影,边缘环形强化。图6示胸椎骨转移,椎体内多发小片低密度影。

讨论

乳腺癌是妇女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北欧、北美以及我国大城市如上海居妇女恶性肿瘤之首位。乳腺癌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40~60岁妇女,临床症状常为乳房肿块,伴或不伴疼痛,也可有乳头回缩、乳头溢血等。肿瘤广泛浸润时可出现整个乳腺质地坚硬、固定,腋窝及锁骨上窝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乳腺癌发生源于导管和小叶的上皮组织,起源于导管上皮导管癌约占乳腺癌的90%,源于腺泡上皮的小叶癌约占5.5%。根据乳腺基底膜受累与否又分为浸润性和非浸润性癌。乳腺癌常发生胸骨后、腋窝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经血行发生远处转移的常见部位为骨骼、肺、胸膜,次为肝脏和脑部等。

与X线钼靶相比,US、CT、MRI诊断乳腺癌有较高的敏感性[2]。随着多排螺旋CT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可利用全身CT专门针对乳腺病变进行检查。锥形束乳腺CT的出现,可对选定的部位快速扫描,生成逼真的三维立体成像。锥形束乳腺CT具有很高的各向同性空间分辨率;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对微小钙化的检出能力已经和MG相当;不需使用造影增强剂;不需压迫乳房,更加人性化等优点[3]。对致密型乳腺,因CT为体层扫描,较少受相邻结构的重叠干扰,故发现病变的能力优于X线检查。对微小钙化的显示较X线检查并无优势。对于乳腺癌其他征象,如毛刺、皮肤增厚、乳头内陷、血供增加、乳腺后脂肪间隙与胸大肌侵犯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等,CT较X线检查显示的更明确和可靠。动态增强CT检查乳腺癌多有明显强化,且表现为“快进快出”类型,CT值常增高50HU以上[4]。

乳腺癌术前CT检查既可显示乳腺内病灶的形态、边缘、密度、钙化、周围侵犯、动态增强强化特点,又可显示乳腺外病灶,如胸骨后、腋窝、锁骨上、纵隔等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灶,胸廓骨转移灶等,是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制定手术等治疗计划很有帮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坤成,孙泽民.乳腺影像诊断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7-228.

[2]李琰.不同检测方法诊断乳腺癌病灶的敏感性及其价值.实用癌症杂志,2015,01:144-146.

[3]张洪营,柳杰,张连连,等.乳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01:143-146.

[4]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4-327.

论文作者:张雅斌,冯再辉,段伟,王瑞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  ;  ;  ;  ;  ;  ;  ;  

乳腺癌术前CT检查的临床应用论文_张雅斌,冯再辉,段伟,王瑞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