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主体论文,课堂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提出的现实需要及理论依据
(一)现实需要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数学能力的差异在扩大,再加上中学重点校、重点班的出现,使一部分学生尤其是进不了重点校、重点班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潜意识强调其落后的因素,并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其结果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甚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降低教学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甚至还会造成教师本身素质的下降,使师生之间出现一种恶性螺旋向下发展的状况.
鉴于此,我于两年前开展“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的实践,力求摸索出一套既符合学生实际、有特色的,又有利于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根据教学规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承担者和维护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受益者,因此,师生同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反过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受学生反馈情况的启发与激励,又不断进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师生之间互为主客体而又自为主客体.
2.《学记》上讲得好:“相观而善”,“论学取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论语》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反也”.从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知道,学习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过程,教学相长是教育工作应该实现的最终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使学生与教师都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双主体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并最终实现自主发展.
二、建构双主体互动式数学教学模式与对策
从2001学年度开始,我在高一(1)班和高一(2)班同时进行数学教学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实践,认识到数学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既要确立师生双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在教学手段上必须尊重数学教学的自身特点,把现代与传统有机地统一起来,即由以老师的“讲”为主变为以学生的“读”为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似笨拙,不科学,实则反映出一个学习的基本规律,即书是要靠自己去“读”的.至于如何组织学生去“读”,古人既言之不详,亦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经过实践探索,我得出双主体互动式数学教学模式流程图.
此模式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组合,其突出特点是充分体现了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般教学策略如下:
(一)导读——教师:复习启疑,激趣导向;学生:预习明的,问难知新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导读过程,决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过程,而是师生双方互相激发、互相导引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本过程包括了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反馈、巩固创新;二是对未学知识的开启与导入.这两个教学环节又包含两个过程:一是老师对已学知识或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教学;二是学生根据自己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和对将学知识的预习,自己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共同研究解决.它们有时是分界较清晰的,但有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例如在《诱导公式》教学的导读阶段.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如何利用角的终边、单位圆等求任意角α的三角函数值?角α与等角的终边有什么关系?由角的终边关系可得出什么结论?反之,欲求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如)又要作怎样变化?从而启发学生,使学生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入下阶段学习.
(二)自读——教师:组织辅导、收集信息;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生疑.
自读是读的初级阶段,要求学生在预习和教师导读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独立阅读.其主要目的:一是使学生放弃对老师的依赖,进行独立性的学习和思考;二是使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如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疑惑,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准备实现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等.另一方面,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辅导,并认真观察、分析,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期不断完善.
实践证明,自读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最能反映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就以上述《诱导公式》教学为例.通过巧妙导入,学生对推出诱导公式有了较清晰的认识.通过学生自读,品味,分析,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自读完后,我让学生谈谈:任意的三角函数通过诱导公式(一)可转化为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那么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否已经解决了呢?若没有,你如何解决?一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1:目前0°到90°的三角函数值可查表得出,90°到360°的三角函数值尚未解决.
师:如果同学们能够解决90°到360°这段空缺,那就可以完美地求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请讨论研究,是否有出路?
生2:既然任意角能转化为0°到360°的角求三角函数值,类似猜想:90°到360°的三角函数是否也能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呢?
学生的各种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的各种看法,我收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见,并归纳整理,组织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研读——教师:重点辅导、反馈调整;学生:相观而学、合作辨疑.
《学记》提倡“相观而善”、“论学取友”,也就是倡导同学间要观摩切磋,互相商量讨论,并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研读简言之,就是研究阅读.研读过程的设计正本于此.一般而言,为了便于教学和管理,教师在分配座位的时候都会考虑优化组合,只要以相邻座位的几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基本上每一个同学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为研读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研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在自读过程中得到的认识、遇到的困难等在小组中提出来,边阅读边商讨、交流;也可以有重点地选择一个知识点、一种解题方法或某一个解题步骤反复琢磨比较.小组之间互为听众,互相质疑,互相帮助.在其乐融融的轻松气氛中,把内容读通顺读透,读出“味”来.
在研读的过程中,老师除了担任组织者、管理者外,还要为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适当的帮助(但一般只提供参考意见或解决问题的线索,再让小组集体讨论、查资料,想办法解决);同时继续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例如《诱导公式》的研读过程.
师:很好!这两种表示都正确.现在我们以生3的表达来研究是否有转化公式?生4的表达课后探讨.小组研究讨论:角180°+α的正余弦是否能用α的三角函数来表示呢?
生5:取特殊值:若β=240°=180°+60°,由定义,在240°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使
师:很好!一般情况下是否有类似的规律呢?
生7:有,因为α与180°+α的终边始终互为反向延长线,由定义知:
小组研读,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比较、有商量,又可以克服个别学生个人智慧、知识储备的不足,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过程的趣味和效率.对老师而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老师本身也在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此时的老师,既是学生主体活动的配角又是支配、调整、维持教学活动的主角,师生双主体活动配合默契.
(四)互疑——教师:主导启思、完善提高;学生:互动学习、明理创新
互疑既包括教师对应该知道和应该会的知识点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也包括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向学生提出疑问供学生集中讨论,还包括学生向老师提问、诘难,学生之间互相“刁难”等.互相质疑的内容主要应集中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及解题方法的优化等方面,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回答问题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可独立回答,也可小组同学互相补充回答等,还可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答等.
例如(师)在上面公式sin(180°+α)=-sinα,cos(180°+α)=-cosα的研究中抓住什么关系?用了什么研究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
(讨论)生8:抓住了角终边的关系,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还可以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证明.如图,因为180°+α与α的终边始终互为反向延长线,
师:很有创意!不失为更直观独到的数型结合方法,以上的α是不大于90°的非负角,那么α能否推广到任意角呢?
生9:可以,因为α∈R时,α与180°+α的终边始终互为反向延长线.
通过互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思维,使他们在挑战与接受挑战的过程中得到推陈出新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元认知能力.通过互疑,还可弥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个体认识的不足,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维.
(五)释疑——教师:点拨激励、自主发展;学生:鉴赏提高,自主发展
释疑就是解决前面提出的所有疑问,是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经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阶段后高层次的感性体验.释疑的过程,要注意淡化教师的主体性功能,除对一些关键的地方进行必要的点拨外,教师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充满信心,让他们根据老师的点拨自己去理解领悟推导得出结论.之后,再与自己原来的理解领悟推导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鉴赏思维、方法的优劣,提高思维水平和数学能力.
比如在上面《诱导公式》中,已经得出了180°+α的更完美的结论.下面同学们分组研究180°-α,360°-α的类型(注意比较用哪种方法较简洁)(结果略)[让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是问题的终结,只有提炼其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才能由此及彼、科学地思维.
释疑以后当然要进行简单的总结.总结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重点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体反馈,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分析,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教学内容或是浓缩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助于下一轮学习的开展.
三、双主体互动式数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通过实验,此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教与学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
在本教学模式中,师道尊严仅仅是出于学生对教师地位、人格的尊重,而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等方面,则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能者为师、真者为师、善者为师,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充满民主的氛围,老师与学生是一种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启发的互动关系.
(二)有相对的独立性、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双主体互动式数学教学模式中,既强调学生独立的学习,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特长、学习效果,又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和挑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充分体现了尊重人与人的个性,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双主体互动,就是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个性和创造性,在完成教学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解决自己认为能解决的问题,或是追求自己力所能及的进步,使每一个同学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护,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四)体现了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让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精神
不放弃一个学生,不歧视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缺少表现自我的机会,是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通过导读、自读、研读、互疑、释疑等多个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元认知能力等,还形成了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挑战权威、善于与人合作等良好品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四、双主体互动式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所取得的成效
(一)人人主动参与
由于本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注重个体的独立学习,又强调学习小组的互助功能,还有全班性的集体讨论、质疑,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因此,在实验班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人人动口、动脑、动手,课堂无闲人.以学生上课发言人数(包括小组内发言、全班性的发言)为例:(1)班的学生在刚进校的第一个星期内,平均每节课主动发言不足7人次.到第二学期,平均每节课主动发言增至20多人次.到高二下学期,有80%的同学能在各类学习活动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或是写出学习心得.(2)班学生刚进校时,有部分同学抵制上课由同学自由发言或是分组讨论.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就有近一半的同学能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发表观点和看法,到高二下学期,上课发言几乎成为每一个同学必须做的一件事,有时还为了发言而争执.仅由此项目就可看出,本模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学生充满自尊和自信
一般而言,非重点中学、非重点班的学生受过多种挫折,他们普遍缺乏自尊和自信.即使在重点校重点班,在强手云集的环境中,也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尊和自信.而我们的教学,不以学生的学习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强求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不在对知识的理解分析上强调标准的统一,遇到困难问题则组织小组讨论分析等.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确定自己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满足被人尊重的情感需要,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三)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由于本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小组间、全班同学间、师生间的研究讨论,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自我反思自我认识的能力,在教师辅导的过程中,重视对问题分析过程的引导以及资料的提供而不是单纯地提供答案,因此,经过两年的实践,实验班的同学在遇到困难时不再是一味地求老师,而是求自己:自己去探索、去查资料、查工具书、查问题的源头,自己认真地思考;求同学: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一道与同学讨论、分析共同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与老师商讨.所以,在实验班,特别在(2)班,同学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教材中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基本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四)学习具有独创性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学生有发表个人意见、保留个人意见的权利,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在互疑阶段,同学们为了展示自己,为了挑战他人,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思维极其活跃,创造性的灵感往往就在这里产生.我在教学每一课时,几乎都有可能遇到学生的质疑.例如上文提到的对诱导公式推导过程的思考,无不体现了学习的独创性.
(五)师生关系和谐,互相促进
新型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解法,可以“以理服人”,但决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教师某一固定的模式、解法、观点;学生可以对老师的意见提出不同的见解,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学生对老师不再是敬而远之,师生的关系是互为师友,亲密和谐,真正做到了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