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妇女问题&以安徽省为例_老年人口论文

关注老年妇女问题&以安徽省为例_老年人口论文

关注老年妇女问题——以安徽为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徽论文,为例论文,老年论文,妇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7)04-0044-04

刚刚跨入21世纪,中国就已实实在在地步入了老年型社会。据预测,今后几十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之快、规模之大是以往经历过老龄化过程的世界各国所罕见的。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老龄人口问题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安徽较全国更早地进入老年型社会,老龄化程度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安徽是农业大省,绝大多数老年人口生活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因此,老年人口比重高、增长快,加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未来安徽的老龄人口问题将更为严峻。在老龄化进程中,由于男女两性预期寿命的差异以及我国传统的男大女小的婚姻模式,使老年女性人口要多于老年男性人口。2005年安徽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下简称“1%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安徽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女性占52%,比男性多出4个百分点。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老年人口呈高龄化趋势。2005年安徽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以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为92.30,已明显低于总人口的性别比100.79,而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的性别比仅为59.32,9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性别比更进一步下降为30.30。这一现象意味着高龄老年妇女成为高龄老人的主体。

由于历史的、社会的以及自身的原因,老年女性群体具有健康状况较差、经济水平较低、文化程度不高、照料资源不足、社会和家庭地位较低等弱势,使她们常常成为最需要关注而得不到关注、最需要赡养而得不到充足赡养、最需要保护而经常受到损害的群体。她们往往更少、更晚地从社会发展中受益,而社会和家庭的震荡产生出的各种冲击和困难却总是先作用到老年妇女身上。[1]因此,老龄问题将越来越成为老年妇女问题。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国际老年人年仪式上也强调:“在老龄化过程中,我们还应特别注意性别差异问题。在几乎所有的地方,女性的寿命更长于男性。但是,女性老人一般比男性老人更贫穷,患慢性病及因病致残的比例更高,也更容易受到歧视和忽视。”[2]因此,能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妥善解决好规模庞大的老年妇女,尤其是广大农村老年妇女和孤寡老年妇女的养老问题,使他们和其他群体一样享受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成果,应是我国解决老龄问题的核心所在。

一、老年妇女的生存状况和养老问题

老年妇女群体不仅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寿命长、丧偶率高,而且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和生理等方面的影响,她们无论是与同龄老年男性相比,还是与同性别的低龄女性相比,在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占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是老年人中最脆弱的群体,她们的养老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一)收入低,来源不稳定,经济生活保障水平低。一般来说,制度性经济收入的保障系数比较高,而非制度性经济收入的保障系数比较低。然而,现今的老年妇女,其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史大都处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她们在教育和就业上的劣势使得她们很难获得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岗位。[3]因此,能够进入养老金等制度性保障范围的老年妇女比例远低于男性老人,即使一小部分老年妇女能够享受离退休金待遇,其水平也低于男性老人,这使无经济收入、低经济收入的贫困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年妇女群体中。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老年妇女的生活大多依赖于家人,尤其是农村妇女,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靠自身已无法保证基本生活需求,只能依附丈夫和子女,成为他人的负担。根据1%抽样调查资料,2005年安徽省男性老年人口中具有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和财产性收入等稳定经济来源的占 64.70%,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仅占32.81%;而在女性老年人口中,需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达到62.48%,占全部女性老年人口的近2/3,比男性高出近1倍。经济上缺乏保障,直接导致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低于其他家庭成员,也使她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都难以解决。

(二)医疗保障水平低,健康状况堪忧。老年人最大的困扰是疾病,尽管老年妇女寿命普遍比男性老人长,可她们的健康状况大多不如男性老人,她们比男性需要更多的医疗保健支持,但她们可利用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绝大多数享受不到公费医疗。在我国,约65%的城市老年妇女和99%的农村老年妇女不享有公费医疗;在城市,能够享受公费医疗的老年妇女也较男性老人低22.7个百分点。而且大多数老年妇女没有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不享有合作医疗的保障。1%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安徽省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妇女比例高达85.95%。由于缺乏医疗保障,老年妇女的就医率一般较低,小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发展成大病,进而使她们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农村那些子女生活也不宽裕的老年人,生病无钱医治是她们最大的忧虑。2005年安徽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妇女中,健康状况差、生活不能自理的占24.76%,比男性老人高出6个百分点。老年妇女的高龄化程度较男性高,相应的发病率也高,80岁及以上的老年妇女生活不能自理的达到了47.34%。

(三)孤寡老年妇女比重高,照料资源缺失。生活照料是养老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健康状况比较差,老年妇女对照料的需求也高于男性老人,但实际可获得的照料却很不充分。配偶在老年人的照料资源中是处于第一位的,由于老年妇女寿命长、丧偶率高,孤寡老年妇女占有相当的比重。2005年安徽省 65岁及以上老年妇女的丧偶率达到48.14%,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老年妇女处于无配偶状态。这些失去配偶的老年妇女便失去了主要的照料资源,不得不依赖子女或孙子女为其提供照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妇女与晚辈之间的矛盾,也常常使需要照顾的老年妇女成为家庭中地位最低的人。而且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加之子女、孙子女上班或外出打工等原因,家庭的照料功能逐渐弱化,使老人的生活越发困难。即使有配偶的老年妇女,由于传统的社会角色分工意识,照顾家庭和男性老人常常被视为女性的责任,这也使老年妇女不仅没有成为被照顾的对象,还要承担照顾者的角色,也使家人常常忽视她们自身的照料需求。因此,在家庭照料资源日益匮乏的情况下,老年妇女的照料需求常常得不到基本保证。

(四)受教育程度低,精神生活贫乏。受教育程度是老年人口的重要社会特征,对老年妇女的社会参与机会和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然而,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剥夺了大多数妇女受教育的权利,使老年妇女总体受教育程度低于男性老人,没有上过学的老年妇女比例要高于男性老人;在上过学的老年人中,老年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低于相应的男性老人。2005年安徽省老年妇女中未上过学的老人高达 85.17%,接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的仅占女性老年人口的1.78%。老年妇女不但受教育程度低,过重的家务劳动也剥夺了她们大量的闲暇时间,这使得老年妇女的文化生活单调,兴趣狭窄,精神生活简单而贫乏,很多人便把所有的感情寄托于子女,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压力使晚辈们无暇陪伴和照顾老人,因此,老年妇女的孤独感、紧张恐惧感也随之产生。现今,随着空巢家庭增多、代际分离趋势的发展,许多老年妇女空虚、孤独和寂寞的心理感受更进一步加深了。

(五)家庭和社会地位低,人格和尊严受到侵害。生理因素、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角色期望将大量无酬劳动推给女性,这些无酬劳动占用了女性的时间、精力、健康以及可能的发展机会,使她们无法得到足够的竞争机会和竞争能力,在社会和家庭中始终处于配角的劣势位置。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前提和基础,经济上长期处于依附地位的老年妇女习惯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少为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抗争的意识和行动,使她们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害。突出表现在老有所养问题上,尤其在农村,赡养纠纷占老年人案件的60%~90%,而家庭养老不能落实的现象又主要发生在老年妇女身上。在受虐待、遭打骂、被遗弃甚至被迫自杀的老年人中,多数也是无配偶、无业、无文化的老年妇女,这成了一个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不仅如此,老年妇女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还表现在物质生活保障水平低、生了病无钱看病就医、行动不便时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再婚受到阻挠、住房质量差、家务劳动负担过重等方面,有些家庭成员对老年妇女缺乏理解、尊重、关心、体贴,视她们为家庭的负担,使她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二、老年妇女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和谐社会强调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老年妇女问题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老年妇女问题是老年人口问题的核心,不仅具有老年人口问题的普遍性,也具有老年妇女问题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老年妇女问题又是社会性别文化的产物,受到历史、制度、观念和文化的多重影响。表面上老年妇女问题是一个简单的性别差异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性别问题。长期以来的社会性别分工将妇女主要定位于承担无酬的家务劳动,由于强调有收入的劳动,妇女从事的人口再生产和家务劳动等对家庭和社会的间接贡献历来不被承认,得不到社会保障的补偿;也由于社会参与不足,妇女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被淹没在家庭事务中,难以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进入老年,她们仍然承担着大量的家务劳动,是男性老人照料的主要承担者,有的还照顾着第三代。她们的劳动解除了子女的后顾之忧,也减轻了社会的负担,这无论对于家庭还是社会都是巨大的贡献。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妇女在家庭养老中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社会含义。然而,社会却缺乏对老年妇女社会价值的正确认识,现实中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受到重视,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则往往被忽视,思想文化上的误区导致老年妇女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老年妇女虽然发挥作用在家庭内部,其效益却在社会,她们为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理应有权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应全力保障她们的晚年生活,使她们和其他群体一样享受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成果。

进入21世纪,大批独生子女的母亲将陆续进入老年,当年她们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今天,保障这些老年妇女的晚年生活是政府责无旁贷的重任,也是关系到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能否长期顺利实行下去的重大战略问题。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也是追求“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世纪,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世纪。妥善解决好数量众多的老年妇女,尤其是广大农村老年妇女和孤寡老年妇女的养老问题,使她们的晚年生活得到充分保障,既是解决我国老龄人口问题的关键,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三、解决老年妇女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老年妇女社会支持政策体系。老年妇女群体是老年群体中最脆弱的部分,也是对国家和家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群体,国家对这一群体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因此,在制定应对老龄化的社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老年妇女的特殊需要和这些需要的特殊社会背景,认识到她们各方面的需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要求,而且是一种社会权利,切实保障她们的合法需求,满足她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构建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政策支持体系是解决老年妇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长期以来,家庭养老是中国社会赡养老人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条件下,家庭养老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社会发展到今天,家庭养老功能已逐渐弱化,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高龄化趋势的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妇女群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果她们的各种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就容易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并直接影响到老年妇女甚至其家人对政府和社会发展的信心,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为包括老年妇女在内的所有老年人构筑起社会安全网。

(三)探索适合老年妇女特点的养老模式。在探索养老模式上,也应充分结合老年妇女的实际情况。研究表明,老年妇女对家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子女的减少、孤寡老年妇女的增多,老年妇女独居的现象可能会大大增加,这种独居现象对老年妇女的生活、心理、健康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让孤寡老年妇女回归家庭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国外的经验看,建立姐妹家庭、亲属家庭、同学家庭、邻居家庭或朋友家庭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老年姐妹居住在一起,关系比较好的亲属、邻居、朋友住在一起,建立一个新的大家庭,既可以生活上相互照料,又可以避免精神上的寂寞。大家庭拥有孤寡老年妇女最需要的两点:一是有家,二是有亲情。

(四)加快建设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以及人口迁移流动现象频繁,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以及子女与老人分居形成的家庭“空巢化”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在老年照料问题上,家庭照料和社区照料是老年人照料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的削弱则要求另一方面的增强,否则,对老年人的照料就会出现脱节,从而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重视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上门照料服务,是国际社会总结了发达国家几十年来解决老年照料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所得出的重要经验。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大多数老年妇女希望居家养老,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仍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因此,加快建设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让大多数居家养老的老年妇女享受到社区的照料服务,在社区得到充分的关心和帮助,这不仅能使老年妇女安度晚年,而且子女也能安心工作,国家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老年社会。

收稿日期:2007-02-28

标签:;  ;  

关注老年妇女问题&以安徽省为例_老年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