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翠珍[1]2015年在《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与竞争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需要同时面临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诸多挑战。于是,全球范围内兴起了新一轮诸如德国“工业4.0战略”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叁期迭加”的深度调整期,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资源日渐耗竭等多重约束的外部环境,而其自身竞争优势始终建立在行业结构和市场力量的外部基础上,企业现有的能力结构与环境需求不匹配,许多资源型企业创新资源匮乏、环境适应能力弱,导致难以根据环境变化实现战略柔性与创新的协同。又恰逢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处于温和式增长阶段,常规能源供应能力过剩而绿色低碳能源供给不足的趋势将长期存在,这种局面必然导致煤炭产业链上供需双边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特别是当公众面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困扰时,资源型企业更因其众所周知的生态环境问题饱受诟病。绿色创新能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绿色创新孕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是资源型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也是资源型企业摆脱不可持续发展困境的关键路径。但是,纵观国内外绿色创新的实践,既有积极实施绿色创新取得成功的典范,也有勇于绿色创新、开拓新市场而全线亏损的沉痛教训。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如何驱动资源型企业的绿色创新?绿色创新到底能否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如果绿色创新能带来竞争优势,那么绿色创新到竞争优势的机制与路径是什么?”这一系列关键问题尚存争议,现有理论难以为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实践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管理工具和理论指导。本文围绕这些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进一步明晰了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的前因后果。首先,在文献深入研究和解析的基础上,清晰地界定了“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绿色动态能力”等概念,对本文涉及的变量进行了合理的维度划分,并开发了相应的测量量表。其次,基于循环经济理论构建了以环境无害化为目标、以绿色创新为支撑的循环经济技术链;将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系统视为包括宏观(政府)、中观(产业链)、微观(企业)叁个层面子系统的自组织系统,基于自组织理论建立了来自政府、供应链和企业叁个层面的绿色创新混合驱动模型,并推演论证了来自叁个层面驱动力及其两两交互作用对绿色创新影响的预期假设。再次,整合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观、自然资源基础观、竞争优势理论、绿色创新理论等多种视角,提出了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绿色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演化关系的理论框架;基于“双元性”理论将绿色创新视为利用性和探索性绿色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沿循“过程——能力——优势”的逻辑范式,对“绿色创新——绿色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的机制与路径进行了分层解析。最后,通过文献资料阅读、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量表的效度与信度进行了检验,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验证了预期假设;借助LISREL8.80软件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变量区分度的检验、绿色动态能力中介效应整体模型的验证,并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了解释。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一些新颖的结论:(1)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是一种混合效应,企业内部的驱动力是绿色创新混合驱动的“引擎”,但是政府层面的驱动力对于两种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2)供应链层面的驱动力有利于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的实施,但是供应链与政府层面之间存在干扰性的交互效应,而供应链与企业层面交互效应不显着,说明绿色供应链整合的缺失将制约资源型企业的绿色创新;(3)绿色创新对于资源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显着地正向作用,绿色创新是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不竭的“动力源泉”;(4)绿色创新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是通过绿色动态能力的完全中介效应实现的,绿色动态能力是绿色创新到竞争优势的传导机制和实现路径。根据研究结论得出了绿色创新管理的实践启示,并就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的贡献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基于自组织理论构建了绿色创新驱动力模型,揭示了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的混合驱动效应。不仅模型的构建是一种新视角,而且将以往关于绿色创新驱动力零星的研究成果整合为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拓展和完善了绿色创新驱动力的理论体系。(2)基于“双元性”理论将绿色创新视为利用性和探索性绿色创新过程,找到了平衡绿色创新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这种研究使看似相互矛盾的现象兼而有之甚至相互促进,既是绿色创新研究的一种新视角,也拓展和延伸了“双元性”理论,对于深入研究绿色创新的有效实施具有理论构建和实践指导意义。(3)发现了政府层面的驱动力对于两种绿色创新的影响不同,揭示了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创新争议的原因不一定在于规制面,而在于绿色创新行为本身的差异。这一发现为解释“波特假说”的争议转换了一种视角,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对于发展和完善政府驱动绿色创新的边界和范围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4)揭示了供应链管理是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的“短板”,供应链的缺失将成为绿色创新价值创造的“天然屏障”。将企业嵌入到绿色供应链中研究企业与上下游的动态合作对绿色创新的驱动,为研究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不同驱动机制打开一扇窗,对于通过绿色供应链的构建为绿色创新成功实施搭建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将“绿色动态能力”作为一种传导机制引入绿色创新与竞争优势之间,找到了一把打开绿色创新到竞争优势“黑箱”的钥匙。这种研究方法与思路不仅能够深刻触探到绿色创新到企业竞争优势演进的机制和路径,而且拓展和激发了此类问题的研究视野,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朱建新[2]2002年在《论企业可持续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文中研究说明技术创新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管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被认为是一个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自从熊彼特在20世纪初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领域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讨。本文深入的挖掘了影响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利用理论研究中较为流行的分析方法,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霍春辉[3]2006年在《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研究》文中认为从国、内外成功与失败的企业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到,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要构建一个持续的、有效的竞争优势。近些年来许多管理学家和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在于其拥有可持续竞争优势,因此,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和根本就是研究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长期以来一直是战略管理领域中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战略管理中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关于这一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已经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但竞争环境的日趋动态复杂化对传统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重点对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问题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背景、研究的前提假设、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的技术路线等内容。动态复杂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这一问题的提出背景是:(1)竞争环境的变迁对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挑战,环境性质不断向动态复杂环境演变的趋势要求战略管理研究的转变;(2)尽管动态复杂环境对竞争优势的持续产生了挑战,但是动态复杂环境下的企业竞争优势仍然具有可持续性。为了研究这种环境下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问题,论文放松了传统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前提假设,以环境不确定性、有限理性、路径依赖性和资源异质性为研究的假设条件。论文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模型分析的方法,并遵循着“问题的提出——研究前提假设——对传统理论的反思——新战略思想的产生——战略系统模型的构建——战略系统模型的解释——结论——个案验证”这样一个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部分,竞争优势相关文献研究的文献综述:本部分主要对传统的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总结和辨析,分别对竞争优势各个理论流派从内生论、外生论和综合论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了S-C-P范式、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能力基础理论、行为制度观、战略选择观和综合观等学术流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局限性。进而提出了动态复杂环境对传统竞争优势理论的挑战:竞争优势防护机制失灵、线性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传统竞争模式失效、竞争优势趋于动态性、竞争战略呈现融合互动性等等。第叁部分,动态复杂环境下可持续竞争优势系统模型的诠释:本部分首先提出了动态复杂环境中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的动态系统思想,认为解决动态复杂环
刘耀[4]2009年在《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我国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把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我国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其决定性因素在于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创新型企业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其主要原因,一是创新型企业模式的发展历程不长,还属于新生事物,其性质还不太稳定,因而创新型企业的理论研究也是较新的理论研究领域;二是理论界对创新型企业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固定界定,并且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力的源泉。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拥有持续创新能力。本研究着眼于探索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创新战略,提出了建设和发展创新型企业的模式和持续创新的机制以及提高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策略。本论文以企业创新理论、激励理论等为基础,分析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以加速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和持续发展,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从论述创新型企业概念的内涵和剖析其基本特征出发,按照创新型企业构建到持续创新发展这个逻辑顺序来展开具体研究。在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综述理论界关于创新型企业的有关论述,并运用创新基本理论、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数理模型等,深入分析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现状、特征和核心能力以及持续创新的影响因素,揭示了创新型企业建设和持续创新的战略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模式及实现持续创新的机制。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代表了新经济关系的创新型企业模式的本质特点——科技性、持续创新性、成果产权化、综合效益性和风险性。它的出现反映出现代生产关系为了适应新生产力而必然要变革这一社会规律。(2)明确了投资创建创新型企业的行为,不仅是受到了创业利润和财务利润预期的激励,而更主要的是受创新利润和风险利润的激励。创新型企业的生成,其关键是社会经济系统必须形成一种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条件。同时,要使创新型企业大面积稳定地生成,必须具有分散风险的机制与渠道。(3)全面论述了企业发展的当代类型和发展模式,阐明了建立创新型企业所需的资本投资、研发人员、技术创新项目、企业家、法律和制度等内、外部条件以及建立创新型企业模式的选择。(4)分析了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内因和外因的综合,其影响程度、方式和表现特点各不一样且相互交织。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创新的组织管理、人力资源与知识管理、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市场营销与价值实现、创新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学习与吸收能力等。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环境因素、政策环境因素、市场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科技环境因素、服务环境因素等;阐述了创新型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内部创新环境因素直接作用于其持续创新活动,创新型企业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吸收能力,以及其他内部创新资源将外部创新资源转化为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价值。(5)提出了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并分析了各个动力要素之间的关系,指出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活动与企业内外的各种动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互动关系;提出了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阐述了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激励机制要从企业持续创新的角度来构建,指出企业内部激励主要通过企业制度对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家和研发创新人员实施激励,而企业外部激励是通过市场与市场竞争和政府政策制度来实施激励。在这个激励机制中,市场、政府和企业的激励行为是相互作用的。此外,分析了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相关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机制以控制风险、尽可能去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得市场价值的回报。(6)指出了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其创新能力评价和创新绩效评价来考察。在分析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平衡记分卡(BSC)原理和经济增加值(EVA)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战略管理的过程进行系统剖析,并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创新等方面构建了创新型企业动态战略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克服传统的财务评价的局限性,提高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的完整性;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初步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可行性。(7)运用前面的理论研究的成果,对广东省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战略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广东省创新型企业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其持续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广东省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战略和加快培育广东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政府政策机制,为广东省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和方法支持。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路径出发,梳理企业模式的发展阶段、特征、以及变迁历程。从新经济特征出发论述创新型企业模式出现的必然性,并对企业发展模式和创新型企业理论研究进行述评。(2)提出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模型和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对创新型企业形成机制从机理的深度和经济关系的本质层面分析,认识到了风险以及风险处置机制对创新型企业生成的决定作用。(3)在分析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因素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体现创新型企业创新特性的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提出的带有持续创新战略意义的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新思想和新方法。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4)经过实证分析所提出的广东省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战略以及加快广东省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与措施,为广东省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及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和方法支持,并对下一步可持续创新之路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价值。
白帆[5]2012年在《基于资源、技术、制度的企业可持续成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自1978年以渐进为主要方式、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来,以海尔、联想、万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民族企业迅速崛起、壮大起来,发展到现在成为各自领域内的龙头企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一起崛起的叁株、飞龙、巨人等一大批企业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各领风骚两叁年,时至今日风光不再甚至破产,只能从追溯企业发展历史的长卷中感受它们昔日的辉煌。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现代企业理论有必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长盛不衰、持续发展壮大,而有的企业却在相同条件下的发展环境中被淘汰出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自组织性与经营环境正在趋同。国有企业经过体制改革获得了较充分的经营自主权,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影响大为提高,外资企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也消失殆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国内企业都已不可避免地进入到按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各显神通”的正常竞争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企业,不论其当初依靠什么样的独特资源、技术或者制度兴起,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都面着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并保持优势,如何在自主生存的基础上谋求可持续成长。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向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确保2020年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①。企业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出发关注我国社会转型大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决定了本研究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概括地说,本文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背景下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促进企业成长的因素,并结合企业成长阶段理性分析企业成长模式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资源、技术和制度叁个维度提出促进我国企业成长的对策和建议。围绕着研究主线,本文共有六个部分,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0章。作为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主题,进一步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是第1章:企业成长理论概述。本章对本文研究涉及到的几个核心概念:企业、企业成长及企业成长模式进行总结概括,并分析了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和经济增长如何影响企业的成长。第叁部分是第2章: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理论性探讨。本章基于企业成长的阶段特性,分析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企业持续成长的理论假说。根据企业成长模式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分析企业资源消耗抑制性、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对企业成长的局限性。第四部分是第3章: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企业成长、第4章:技术进步推动的企业成长、第5章:制度变迁推动的企业成长。这个部分是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动因进行分析。第3、第4、第5章分别对基于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企业成长历程进行梳理,分析这叁类企业成长的共同特征和内在差异,对资源、技术和制度在促进企业成长方面的推动力强度进行比较,并结合企业案例研究分析叁类企业成长的路径特征。第五部分是第6章:基于资源、技术和制度的企业可持续成长路径分析—以联想为例。对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典型企业成长模式进行解析,从资源、技术和制度叁个维度进行微观剖析,研究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如何发挥资源、技术和制度的主推动力,并能在不同阶段适时对这叁种主推动力进行“切换”,使得企业在成长全过程中都能获得不竭发展动力,企业生命周期因此得以不断延续。第六部分是第7章:我国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对策建议。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资源消耗抑制性政策、技术进步与创新政策及制度政策分析研究促进企业成长的对策。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了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一个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新理论架构。该理论架构的政策含义在于: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必须发挥好资源、技术和制度叁种推动力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相对重要性,在企业成长各个阶段转换时也随之对企业成长的推动力“进行转换”,针对不同的企业成长阶段,采取差异性的推动方式。本文采取的分位回归法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增长率在不同分位上分布的影响。运用四川科技厅提供的数据,本文发现,研发产出对企业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随着企业的增长加快,对于研发人员的需求也逐渐变大,这说明了技术人员对企业增长的重要性。
张兵[6]2003年在《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ESD,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不仅是企业家和社会利益相关者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管理学者近年来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 在本质上,企业自身的复杂适应特性,为系统科学及其相关理论引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新热点。本文结合复杂适应系统(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论和相关管理理论,探讨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一般规律。文章首先阐释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相关理论基础;然后,论述了选择CAS理论的依据,并基于CAS理论进行ESD动力机制分析及模型构建;总结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最后应用本文的结论对海尔集团进行了实证分析。概括起来,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在本文前两章,阐释了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ESD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回顾了对本研究有借鉴价值的主要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并介绍了复杂系统理论的定义,系统地回顾了CAS的概念、理论基础和方法,并概括了CAS理论的7个基本点和主要特点,把适应性分子进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引入到了复杂适应系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引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适用性及新特征。 第叁章,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点,分析了ESD的实现条件和动力机制。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化学催化模型,对影响企业发展的要素进行了定位分析;通过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特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员工广泛参与式管理和弹性式的网络结构可以使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准确响应的结论;通过建立ESD动态支撑机制,分析了四大平台是如何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后,结合对称破裂原理分析了整合管理模型对ESD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根据前面的理论模型和分析结论,结合实例分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原则、战略原则和经营原则,概括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哲学,最后总结补充了在动态环境中如何使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管理方法。 在前述理论与方法论述的基础上,第五章以海尔集团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首先概括了海尔集团的简要情况、历史沿革和企业文化,进而,分析了海尔集团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并总结出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原则和经营哲学,给出了海尔集团未来发展的建议。
白俊红[7]2007年在《创新管理概念、框架及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角,于是,创新管理也成为最受管理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创新作为伴随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几千年的基本现象,一旦受到人类的特殊关注,则必将涌现出巨量问题让人们应接不暇。创新管理及其相关的若干问题就是如此。至今学术界没有对创新管理概念给出权威的解释,甚至于创新究竟能不能管理也是众说纷纭。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必将限制进一步研究的展开,更重要的是在概念理解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会直接导致创新管理研究构架和实践方法论上的差异,最终影响创新成效。发达国家在创新管理方面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还与之相差甚远,一些企业管理水平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虽然管理水平的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分不开的,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到来我们已不能再回避这个问题,必须迎头赶上。因此,加强理论创新,实现创新管理,是摆在我国理论界与企业界面前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意义重大。本文在综合、比较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管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创新管理进行了全面深入讨论,明确提出“创新不能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创新管理是以创新为中心的管理,创新管理需要在组织内部建立支持创新的平台”的思想;对创新管理重新进行了定义;分析了创新管理的特征,并初步构建了一个创新管理的研究框架;在评述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变化与稳定结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结合,构建了一个创新来源分析谱系;分析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指出创新型文化的特征,并基于企业DNA理论来探讨创新文化的构建;指出技术创新风险的定义,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构建了一个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叁维模型;创新能力是创新管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从能力出发,认真讨论了“企业能力”、给出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定义;并应用演化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最后,应用上述研究成果结合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对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整合做了初步的探讨,分析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实现机制。
王雷[8]2005年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文中认为在阐明有关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形成机理、空间演化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区域工业化演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区域竞争力提升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运用集群理论的分析工具,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探索以产业集群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论文重新界定了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归纳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产业领域内,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上,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现代经济技术联系为纽带,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的企业及其相关机构的经济聚集体,其特征表现在地域空间、产业关联、文化背景、要素资源、竞合关系、企业网络六个方面。论文认为产业集群与产业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企业集团等概念具有明显区别,并就此进行了深入辨析。 第二、论文就产业集群的产生条件、动力机制及空间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必须满足地域空间、产业特征、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四个方面的条件。产业集群形成后,在社会资本推动、产业组织变革、地方政府干预及其自强化机制作用下会迅速进入良性循环轨道。随着集群的成长,在集群成员追求内部扩张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有可能在局部甚至整体出现跨区域的转移。 第叁、论文指出了我国典型区域工业化模式的推广条件及其局限性,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论文的实证分析证明,由于我国各地要素禀赋、工业基础、技术水平、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使我国区域工业
胡承波[9]2011年在《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航空企业也不例外。对于处在经济发展变革中的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来说,实施技术创新、研究技术创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基础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与手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规范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因此,如何构建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选题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在分析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及其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系统的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产业演进理论、企业竞争理论、绩效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控制投影模型等相关理论,对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构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全文除绪论和总结展望外共有六章。其中第二章提出并分析了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理论、绩效理论、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等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第叁章对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对中外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指出需要依靠建立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来提高企业及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揭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所需的创新环境;第七章通过对西飞的实证研究验证和分析本文构建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及其评价体系。航空制造业企业通过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学习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企业家精神、组织模式创新、创新文化建设等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建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是指在企业使命和创新战略指导下,为主动响应市场动态性变化,通过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动调节与控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功能和过程,及时有效地为市场不断提供新的价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综合性能力体系,其内生于企业独特资源、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及一系列激活机制,以有效满足或引导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来体现。论文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七个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维度,即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战略计划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是一种方法、结构和工具,用来组织和创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种指标。系统、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创新能力,对于航空制造业企业科学地定位自身的技术创新状态,采取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改善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创新环境,对于加快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进程,提高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效,推动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薛豪娜[10]2014年在《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持续创新作用机理研究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已有关于持续创新作用机理的文献研究,大多基于单一的理论视角,如何从理论集成视角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持续创新作用机理,构建持续创新作用机理集成分析框架,对影响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进行合理评价,是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相结合,系统地研究了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作用机理集成分析框架。在对持续创新的内涵和特征深入分析基础上,融合人力资本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构建了基于企业家创新精神与组织学习的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作用机理集成分析框架,其中,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是持续创新的动力,主要包括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两个方面,创新意识体现创新意志力,创新行为体现创新执行力;组织学习是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关键,主要体现在知识获取、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叁个方面。它们共同作用于企业持续创新活动,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持续创新绩效。(2)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已有文献没有对影响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创新理论、企业家理论和知识基础观理论,构建了反映企业家创新精神和组织学习的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关键影响因素框架模型,其中,组织学习包括企业的知识获取、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在此基础上,针对312份创新型企业有效调查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具体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路径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企业家的持续创新精神、企业知识获取、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有直接的显着的正向影响。(3)基于证据理论的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现有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对持续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企业家创新精神、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系统的集成考虑,采用的评价方法也不能较好地反映“不知道”和“不确定”的信息。在明确持续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特征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构成,包括企业家的持续创新精神和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包括持续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持续创新产出能力和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证据推理方法,构建了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对安徽省四家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实施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4)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作用机理案例研究。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案例,验证本文所建的基于企业家创新精神与组织学习的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作用机理集成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企业家创新精神与组织学习的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作用机理集成分析框架有较好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与竞争优势研究[D]. 曹翠珍. 山西财经大学. 2015
[2]. 论企业可持续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D]. 朱建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3]. 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研究[D]. 霍春辉. 辽宁大学. 2006
[4]. 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研究[D]. 刘耀. 南昌大学. 2009
[5]. 基于资源、技术、制度的企业可持续成长模式研究[D]. 白帆.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6]. 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兵. 河北工业大学. 2003
[7]. 创新管理概念、框架及若干问题研究[D]. 白俊红. 山东科技大学. 2007
[8].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D]. 王雷. 四川大学. 2005
[9].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D]. 胡承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11
[10]. 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作用机理研究[D]. 薛豪娜. 合肥工业大学. 2014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创新型产业集群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创新驱动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航空制造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技术管理论文; 机理分析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