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绿色栽培,“蜂—蛙—灯”集成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稻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自2003年以来,进行了水稻绿色栽培“蜂-蛙-灯”技术体系的集成研究,在湖南、江西等地进行了示范和应用。现将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水稻绿色栽培“蜂-蛙-灯”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了以下4项关键技术:稻螟赤眼蜂优良种群及“繁控保”释放法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技术、利用稻田养殖蛙类辅助防治稻飞虱的配套技术、扇吸式益害昆虫分离诱虫灯保益控害诱杀技术、稻田生境保护及天敌保育中心构建技术。 1.水稻绿色栽培的基地建设 ①基地选择:空气、水源、土壤无污染;②安装扇吸式诱虫灯和益害虫高效分离装置:每1.33~2公顷安装一盏;③构建天敌保育中心:每0.67公顷稻田挖筑一个深50~80厘米的方形水池,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0.5%~1%,在小池周围种植藤本蔬菜如丝瓜、扁豆、豆角等或搭建人工荫棚供蛙类、蜘蛛等天敌在双抢季节和冬闲季节栖息繁殖;④利用田间走道,挖修“日”字形水沟,宽30厘米、深30厘米,为蛙类搭建水路通道;在稻田边缘地带每隔3~5米种植一棵豆类作物,为赤眼蜂搭建通道。 2.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规程 ①人工释放蝌蚪或幼蛙:水稻移栽之前,在已构建的天敌保育中心人工释放蝌蚪或幼蛙,蝌蚪3000尾/公顷、幼蛙750~1200只/公顷。操作说明:放蛙前7~15天,用生石灰对放蛙区消毒;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残的蛙类,用3%~4%的食盐水溶液浸洗10分钟,在傍晚时将蛙类放到田间;前期田间害虫较少,每天补充1~2次饵料,如小鲜鱼虾、切碎的动物内脏以及无菌蝇蛆等;水温高于30℃时,除搭盖凉棚外,可通过换水,控制水温在23℃~30℃;第一年释放的蛙类如能80%存活,则第二年不用人工释放蝌蚪、青蛙。 ②低量释放赤眼蜂:一般以水稻分蘖期鳞翅目害虫,包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粘虫总蛾量达到每公顷1500~3000只或者每公顷可寄生的害虫卵总量达到15万~30万粒时放蜂。注意:选择晴好天气,每公顷释放稻螟赤眼蜂15万头,分10个点,间距8米,每点约1000粒,在1.5~1.8米的竹竿上系一塑料杯或防水纸杯,杯口朝下,将赤眼蜂卵卡用胶水贴于杯子内侧,杯口离水稻50厘米为宜。发蛾初期田间释放赤眼蜂,早稻一般为4月底至5月初,晚稻为8月上旬。辅助技术:应用二化螟性引诱剂,每公顷30粒,装于盛有洗衣粉溶液的盆上,高出水稻20厘米为宜。 ③动态控害释放赤眼蜂:在害虫发蛾始盛期,以“放蜂量=蛾量×30—田间寄生卵量×70%”为计算公式,一般每公顷蛾量2250~3000头时,每公顷放蜂15万头;如放蜂后4~7天内田间蛾量超过4500~6000只/公顷且田间自然蜂量不足时需补放一次;早稻1次或不释放,中、晚稻1~2次。田间寄生卵量达到蛾量30倍以上时可不释放赤眼蜂。注意:此期放蜂一旦错过发蛾始盛期,蛾卵羽化后赤眼蜂无法寄生,将导致绿色防治失效,因此,此期做好虫害调查和预报尤为关键。 ④后期保效释放赤眼蜂:在水稻孕穗末期至始穗期,根据害虫数量和田间赤眼蜂存量综合确定,一般每公顷15万~22.5万头;虫量很低时不需防治。辅助技术:此时需防治纹枯病、稻瘟病。 ⑤田间自繁赤眼蜂:在水稻齐穗期蛾量较小,田间赤眼蜂有剩,此时田间繁殖一代赤眼蜂。配合贴放人工米蛾卵,每点800~1000粒,贴于之前用于贴赤眼蜂卡的杯内,降低纸杯高度让赤眼蜂寄生,羽化后的赤眼蜂用以控制后期虫害。 ⑥动态防治稻飞虱:在水稻成熟期,及时调查田间稻飞虱与蛙类、蜘蛛等天敌的比例,以蜘蛛每天捕食5~8头飞虱、青蛙每天捕食60~80头飞虱的标准去衡量绿色防控体系的承载能力。辅助技术:如果稻飞虱数量超出绿色防控体系的承载能力,则需及时补放蛙类,补放数量根据田间飞虱总量而定;如果稻飞虱严重暴发,可考虑使用低毒无残留的农药防治。 ⑦诱虫灯具的使用和管理:当田间主要害虫发蛾高峰期时,晚上天黑之时开启诱虫灯;及时调整诱虫灯风扇的方向,其方向最好与自然风风向相同,不宜逆风安装,不同季节注意及时调整方向,当其风向处于逆风状态时,会抵消风扇的吸力,浪费电能且吸虫效率降低;随时注意收虫瓶内环境条件,保持瓶内通风,足够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防止暴晒和缺水,以增强益虫的活力和生存能力。 ⑧益害虫高效分离装置的管理:当瓶内虫量达到收虫瓶的1/3时则应该清理,虫量太多会影响天敌的生存环境导致部分天敌死亡;外界温度在30℃以下,取瓶间隔为7~10天;当温度高于35℃以上,2~3天回收一次;取下收虫瓶后,换上备用的收虫瓶;换下的收虫瓶封口后放置水稻田间,3~4天后待害虫产卵或死亡后,及时把天敌放回稻田。 联系电话:0731-4586617水稻绿色栽培与“蜂蛙灯”集成技术_水稻论文
水稻绿色栽培与“蜂蛙灯”集成技术_水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