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应对校园暴力恐怖事件安全防范机制论文

高校共青团应对校园暴力恐怖事件安全防范机制

张 敏 何丽娟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省团校), 广东 广州 510440)

摘要: 校园暴力恐怖事件严重危害师生生命安全,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运用Nvivo11.0对48起案例材料和23份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分析,得到事件特征及高校应对校园暴力恐怖事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高校共青团在应对校园暴力恐怖事件中为必要参与者及有力配合者的角色,充分运用高校共青团的各项优势,提出高校共青团强化主责主业意识,推动校园安全建设;发挥政治优势,融入安全意识教育;发挥组织优势,“平战”结合动员青年学生;发挥资源优势,优化校园暴恐事件应对网络等措施,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应对校园暴力恐怖事件,切实服务好青年学生。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校园暴力恐怖事件; 共青团优势; 安全防范机制

一、前言

1996年南京大学碎尸案,2004年马加爵事件,2007年“女版马加爵”张超云南大学碎尸案乃至2017年发生的南医大“持刀杀人”事件均引起社会对校园暴力恐怖事件的高度关注与巨大反响。在校园内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不仅给部分师生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给受伤人员、现场目击人员、校内其他人员、知晓事件相关人员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对暴力的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1]而“恐怖”是指人或动物面对现实的或想象中的危险、自己厌恶的事物等产生的处于惊慌与紧急的状态。本文中校园暴力恐怖事件(以下简称“校园暴恐事件”)指蓄意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在与校园环境相关地点对自身、他人、群体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损伤、死亡、精神损伤,致使事件相关者处于惊慌与紧急的状态的事件。笔者对高校校园暴恐事件的特征及高校应对校园暴恐事件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以优势视角提出高校共青团为应对主体的防控对策。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高校校园暴恐事件案例资料来源于国内权威搜索平台(百度、360等)和知名网络新闻平台(人民网、凤凰网、搜狐网、腾讯网等)于2008年至2017年发布的事件消息共48起。高校共青团应对校园暴恐事件的相关资料来源于对广东省7所高校(包括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的23份访谈材料。

看着梅子不停拿纸巾擦眼泪,李莉忍不住问:“真有这么感动?”梅子怼李莉:“你没年轻过?年轻时没谈过恋爱?懂不懂爱?”

(2)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水平,具体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方法实现。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让任课教师到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部或比较大型的外贸企业进行参观、实践。将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实际业务相结合,获取最新的业务做法,将前沿实践操作带进课堂。为了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调研、培训、挂职锻炼,建议高校对教师参加实践和课堂授课给予同等待遇,同时将实践能力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岗位竞聘、评优评先等晋升的条件之一,从而达到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水平的目的。

(二)统计分析方法

48起案例资料与23份访谈材料均采用澳洲OSR公司发行的Nvivo11.0进行编码分析。

(三)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23位访谈对象包含2位团委老师、3位保安、1位宿管、17位学生(3位研究生、8位本科生、6位专科生)。平均年龄为25.13岁,中位数21岁,最大值46岁,最小值18岁。访谈时间范围为13至24分钟。

表 1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表

(四)访谈提纲设计

高校在校园暴恐事件安全意识薄弱方面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校园暴恐事件的危害严重性与人们的意识对其重视性不成正比。校园暴恐事件是校园安全事件中的极端事件,危害严重,影响巨大,但仅作为会发生的“小概率黑天鹅”的突发性事件临时应对,并未纳入长效安全机制,各方的安全意识并不高。根据访谈调查,相当一部分高校采取“救火式”应对各类安全问题,而因本校暂未发生校园暴恐事件而疏于预防,无心精进。二是对校园暴恐事件的重视程度与落实措施不一致。应对主体虽口头上重视,但真正落实到防控工作上却“力不从心”,防控设备陈旧失修、缺乏防控技能培训与演练等问题显露。在走访参观高校校园的过程中,发现部分高校的学生宿舍、教学楼等学生聚集场域内仅有传统的消防设备,缺乏应对校园暴恐事件的防卫用具,如长叉、盾牌等。据受访者反映,目前学校仅有每学期一次的消防演练,没有其他安全演练。

(3)论文请用A4纸打印,并请提供电子版(发送电子邮件,邮件名称请标注“2019年第二届微生物制剂在酿酒生产中的应用技术论文”投稿);

(五)编码树节点情况

将48起案例资料与23份访谈材料导入Nvivo11.0软件进行编码。高校共青团应对校园暴恐事件的防控对策主要涉及三个树状节点,校园暴恐事件的特征包含事件性质特征、受害人特征、施害人特征三个子节点,共583个自由节点数;高校应对校园暴恐事件的主要问题包括安全教育不到位、安全意识薄弱、应对能力较弱和其他四个子节点,共196个自由节点数;高校共青团应对校园暴恐事件的对策包括主责主业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四个子节点,共49个自由节点数。

表 2高校共青团应对校园暴恐事件防控对策编码树

三、校园暴力恐怖事件的特征

校园暴恐事件频发,逐步显现出一些共通性,了解其特征,有利于对其采取针对性防治工作。通过对材料的编码逐步分析发现,校园暴恐事件在事件发生时间、作案手段、作案地点、作案性质、作案对象等五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2015年山东省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66.31%,刚刚达到国家≥65%的标准[5],但入院人数仅占入院人数的18.37%。近5年来,乡镇卫生院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服务供给量的占比90%左右,门诊人次变化平稳,但住院人数呈现降低趋势,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长较快。原因如基本药物的短缺导致居民就诊乡镇卫生院的意愿降低,乡镇卫生院强化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忽视了基本医疗,一些基本手术不再提供,基层人才缺乏,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大力投资康复医院、中医堂等服务项目,提高患者就诊率,同时由于先天地理位置优势,易于吸引人才提高机构服务能力[6]。

(一)全年均发,春秋两季高发

首联中瀑布从“元化”之中来,尾联又使瀑布成为落入人间的银河,再一次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而颈联和颔联短短四句话中写如同白练的水幕,如雷的水声,又有松桂树木和云霞的衬托、点缀。几个简单的物像就将整一个瀑布勾勒出来,好似一幅写意山水。这样的写法虽非精细的描摹但已经将清新秀丽的江南山水刻画出来,可以说是唐代山水诗最后一抹余晖。

(二)作案手段残暴且后果严重

通过案例梳理发现,42起案例的施害人均为“预谋”施暴,事前准备作案工具对受害人进行伤害行为,这些作案工具以日常使用且携带方便的水果刀、弹簧刀为主。部分施害者使用刀具对手无寸铁的受害者进行十几刀、甚至几十刀的伤害攻击,致使受害者失血过多当场死亡,场面极为血腥,手段极为残暴。其余案例则选用硫酸泼洒、化学用品投毒等进行实施。48起校园暴恐事件共造成56人死亡,20人不同程度受伤。施害者也为此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受到法律的严惩,如死刑、死缓、无期等。

(三)宿舍与教学楼为主要作案地点

目前高校的校园安全工作主要分为七大类:师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和教学安全,学校为此进行的安全教育主要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线上的安全教育依托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安全教育通知及材料发送,如在微信群或QQ群上发布专题安全通知和提醒。线下的安全教育主要采取开展不同安全主题的讲座、班会进行宣导,同时借助学校宣传栏、拉横幅等形式进行相关安全问题及应对技能的宣传。在访谈中,不少受访者表示,“虽然在班会上看到恐怖的安全事件案例会觉得恐惧,产生一定的安全意识,但事后却不知道怎么应对。”在资讯时代发达与校园暴恐事件复杂的情况下,现阶段“填鸭式”和“应付式”的安全教育已不能满足应对需要,学生需要的是真正能应对的技能式教育。

通过进一步分析归纳,发现水边植物群落评分结果与驳岸的硬质化程度有明显关系,而建筑周边植物群落得分与植物群落所处的位置有明显的相关性(图4)。

(四)“舍杀”和“情杀”为主因

在48起案例中,“舍杀”和“情杀”共18起,占58.33%。一是大学室友相处矛盾突出。因为宿舍琐事,逐渐积累怨气,最后因一个微小的导火线冲突而起杀意。在网络上还掀起一阵“感谢舍友当年不杀之恩”之风,以表达对校园暴恐事件中“舍杀”的恐惧。而受访者表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勇气。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个体间差异明显,从而容易引发猜疑、嫉妒等问题。”二是情侣关系处理不当引发报复伤害。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阅历不够,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处理情感纠纷的方式不能得到双方满意。受访者表示,“大学生对恋爱和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恋爱和性关系上出现障碍时,他们难以克制情绪,更容易冲动。”缺乏对爱的教育,不懂得如何表达爱,如何爱人与被爱,导致校园暴恐事件中有诸多“情杀”。

(五)受害者多为女性,施害者多为男性

在48起案例中,35起(约占72.91%)受害者为女性。一方面,案例中的女性受害者与男性施害者的亲密关系纠葛,未能妥当处置;另一方面,女性受害者的安全防范技能欠缺,在面对手段残暴的伤害事件发生时无应对之力。而在已知施害者性别的45起案例中,44起(约占97.78%)为男性施害者。校园暴恐事件的施害者多为男性的原因有二:一是男性较女性具有更主动的心情及积极行动的能力;二是男性较女性参加的社会生活较为频繁,在行动上顾虑较少等因素导致男性犯罪率高于女性[4]

四、高校应对校园暴力恐怖事件的主要问题

校园暴力事件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受到政府、学者、NGO、社会大众等的关注并致力减少事件的发生、降低事件的伤害。特别是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得到政府和学界的足够重视和社会大众的巨大关注[5],但发生在高校的暴恐事件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校园暴恐事件安全教育不到位

宿舍是校园暴恐事件的案发重灾区,共19起。其中8起为宿舍关系不和,6起为男女感情纠纷,2起为学业不顺报复,3起原因不明。教学楼为次多发区,共9起。其中3起为男女感情纠纷,2起为劫杀,宿舍关系不和、学业不顺报复、猥亵、意外事故各1起。宿舍和教学楼为高校师生教学和日常生活使用频率最高且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聚集教师和学生人数众多,为施害者犯罪提供天然的客观条件。教学楼上下课时间人潮群涌,难免人多口杂;宿舍室友朝夕相处,难免产生小碰撞和小摩擦,施害者无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进而采取了极端的报复手段,致使校园暴恐事件发生。

(二)校园暴恐事件安全意识薄弱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主要用三种方式进行:一是面对面访谈18人,二是在线QQ或微信采访3人,三是电子邮件采访2人。访谈提纲包括五个问题:1.对校园暴恐事件的看法;2.学校采取什么措施应对校园暴恐事件;3.高校应对校园暴恐事件的措施;4.高校共青团在校园安全方面会搞什么活动;5.高校共青团应如何应对校园暴恐事件。

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为建筑行业发展提供良好契机的同时也为工程项目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建筑管理的重要方面,进度管理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和成本,因此应该加强进度管理模式的改进创新,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校园暴恐事件应对能力较弱

1.构建“校园安全共同体”

五、高校共青团在应对校园暴力恐怖事件中的定位与角色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1887)中提出。为更好地应对校园暴恐事件,需要借助多方力量,构建“校园安全共同体”[7]。“校园安全共同体”意指以学校为中心,与政府、社区、家庭及个人等利益相关群体联结共生,共同预防校园安全事件的有机体。其运作的基本机制是理念共生、知识共享和责任共担。

(一)高校共青团在应对校园暴恐事件中的定位

校园暴恐事件应对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应对人员资质与能力不符。通过校园实地观察及访谈发现,相当一部分校园安保人员为较年老力衰的中老年人,多数未通过专业训练,且态度较为散漫,不利于突发性的校园暴恐事件的应对工作。二是应对安全设备陈旧或缺乏。相较于中小学配备专门的盾牌与长叉等应对装备,高校应对校园暴恐事件的装备较为简陋或陈旧,甚至有受访者表示,仅能徒手应对。三是缺乏日常应对训练与应对方案。作为校园安全中坚力量的安保人员与事件相关者均缺乏必要的应对培训及演练,亦无较为系统的可供参考的应对方案。不少访谈者坦言,没有专门的校园暴恐事件应对演练,顶多是每个学期一次的消防演练。而在学校举行的相关安全演练活动中,演练主体(包括学生与教师)动作拖沓,不知晓最近的逃生路线,本应3分钟“逃离”现场,实际上却用了30分钟;更有学生躲在宿舍不愿参加演练。生命诚宝贵,演练却儿戏,面对每年一桩桩夺取师生鲜活生命的突发事件,学校亦未采取措施促进安全演练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高校共青团是全国共青团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如何培养青年学生开展的,以青年学生为本,让青年学生当主角[6]。而高校面临的校园暴恐事件发生在学生群体当中,因此,高校共青团应对校园暴恐事件责无旁贷。

从收集到的案例情况来看,全年除二月份外均有校园暴恐事件发生,其中春季17起,秋季15起,占总案例数的三分之二。春秋两季为高校学生在校季,师生聚集在校园进行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为校园暴恐事件发生提供客观条件。季节转换与郁结积聚容易滋生激情犯罪,而春秋两季为抑郁症的高发期[2]。研究案例中,相当部分施害人伴有性格孤僻或抑郁症病史,对于日常人际关系中的小摩擦无法正常排解或消化,“积怨”过多藉由“最后一根稻草”引起愤怒激情发作而犯案[3]

2.高校共青团在“校园安全共同体”中的定位

在构建“校园安全共同体”的前提下,学校在校园暴恐事件预防与应对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主角”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而高校共青团在应对校园暴恐事件中的定位有二:一是必要的参与者。高校共青团是高校的重要组织机构之一,在应对校园暴恐事件中必须主动参与。二是有力的配合者。高校共青团“联系青年学生、凝聚青年学生”的主业优势与“服务青年学生、发展青年学生”的主业要求使其在应对校园暴恐事件中成为有力的配合者。

(二)高校共青团在应对校园暴恐事件中的角色

1.青年学生的生命守护者

校园暴恐事件的受害者多为青年学生。维护青年学生安全、健康地生活和学习是高校共青团服务学生的基本前提[8]。生命权与生存权是发展权的基础,校园暴恐事件已对青年学生造成严重的生命安全威胁,若青年学生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何谈其发展权。一方面,应该意识到安全不能等待,生命不能重来,对安全工作要有预见性,要始终坚守教师的职业底线,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筑牢安全防线。把保障青年学生的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校园暴恐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另一方面,要切实了解和学习校园安全知识,提高青年教师校园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营造校园安全氛围,给青年学子们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和足够安全的成长环境。为给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发展资源,高校共青团在校园暴恐事件的应对中必须尽力配合相关安全部门的应对安排,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生命守护者。

2.促进校园稳定的重要力量

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为师生营造安全的教书与学习环境,是校园安全稳定的核心工作。高校共青团是与高校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组织,在促进校园稳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共青团促进高校青年团员的思想状态稳定。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社团和青年大学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最能把握青年团员(包括青年教师团员和青年大学生团员)的思想特点与动态,始终围绕党的领导和精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有效促进高校青年思想状态的稳定。其次,高校共青团维护高校校园的生态稳定。自2016年启动共青团改革以来,高校共青团一直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和群众性,到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去,着力解决脱离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诉求和突出问题,避免发生较大规模的学生抗议事件,创造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充分利用高校共青团的各项优势,在团组织自身和青年骨干教师、青年学生干部、团员青年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的团结与稳定。

六、高校共青团应对校园暴力恐怖事件安全防范机制

在共青团改革大潮中,充分发扬高校共青团“联系青年学生、凝聚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发展青年学生”的核心理念,运用优势视角,在发挥好高校共青团的主业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等方面构建应对校园暴恐事件防控机制。

(一)强化主责主业意识,推动校园安全建设

高校共青团坚持深化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把握青年学生脉搏,了解青年学生心声,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学生,使共青团深深植根于青年学生[9]。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解决好校园安全问题是服务好发展好青年学生的根本前提,高校共青团需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可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在党委和各级团组织的领导下,主动加强与政府相关教育部门和安全部门、学校周边社区等的联系,建立顺畅有效的校园暴恐事件预警机制,包括确定预警级别、发布预警信息规则、采取预警措施、解除预警等内容;二是加强与周边社区联动,做好校内外青年学生聚集区域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建立风险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并对每一个被排查出来的隐患点,都需明确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限期整改;三是认真制定科学可行的校园暴恐事件应急预案,从事前预防到事中应对再到事后善后恢复,要做到一方面充分做好调研工作,集合全校师生的意见与智慧;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校内外人财物资源,切实落实校园暴恐事件安全责任。

(二)发挥政治优势,融入安全意识教育

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深入广大青年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和反映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动态。高校共青团要努力做到四点:一是充分利用共青团开展的“青马工程”和“第二课堂”等现有思想教育阵地,主动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以“青马班”带动全校师生,以点带面,逐步培养和加强师生安全意识。二是充分利用学校教书育人和知识集散地的优势,系统开发情绪管理、解决冲突、防身保命等系列课程,在进行日常思想引领工作时,有意识地融入教学或培训。三是创新设立“安全”社团与开展“安全”主题比赛或活动。定期举行各类安全主题的征文、辩论、朗诵、拍摄视频、话剧等竞赛类文体活动,以赛促学。另外,利用校园电视、广播、网络、专栏、板报、宣传手册等形式进行安全宣传,加强师生对安全问题,特别是暴恐事件的重视程度,引导并大力支持青年学生创立“安全”社团,并充分“赋权”其主办上述安全主题的活动,以赛建团,以团促赛。四是积极动员广大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参与防治校园暴恐事件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形成群防群治的队伍体系。

课程体系明晰后,开展教师需求评价、准确定位课程是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体系的宏观框架之下,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每学期均组织开设百余门研修课程,以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对于教师来说,课程的开设不仅完善了分岗位、分学科、分学段、分层次的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体系,同时构建起相应的研修目标与课程体系,使教师的研修课程主题更聚焦,大大提高了研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连续性发展。

(三)发挥组织优势,“平战”结合动员青年学生

借高校共青团改革之机,完善高校团组织建设,扩大高校团组织覆盖面,积极加强高校团组织建设,在发生校园暴恐事件时,能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有效地影响青年师生。平时落实好建团和安全演练工作。第一,积极探索班级建团、宿舍建团、实验室建团、网络建团、新媒体建团等方式,在主题团日活动、组织生活会、政治理论学习等活动上动员学生加强安全方面的学习。第二,积极配合高校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安全演练,因地制宜,有计划、有重点地动员青年师生,努力扩大组织覆盖面和活动覆盖面,以青年骨干教师和团组织学生干部为榜样,增强高校共青团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切实提高应对校园暴恐事件的逃生避险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战时即发生校园暴恐事件时,配合应对并做好保障工作。一方面,按照校园暴恐事件等级启动应急预案,准确认识自身的职能分工,努力配合做好应对工作,及时了解校园暴恐事件的性质与相关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团组织学生干部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做好安抚学生情绪及心理疏导工作,并利用团组织网络宣传平台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做好舆论监控工作,经学校批准,及时、准确、客观发布或转发有关校园暴恐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的信息,正确引导校园舆论。

(四)发挥资源优势,优化校园暴恐事件应对网络

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直接联系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在青年学生人力资源和创新网络媒体工作方式方面拥有先天优势。首先,高校共青团天然的群众优势——普通青年群体、青年学生干部群体、学生社团等为搭建青年学生高效校园安全响应网络提供坚实基础。从普通青年学生到青年学生干部再到高校共青团“自下而上”和从高校共青团到青年学生干部再到普通青年学生“自上而下”的顺畅的响应网络,是校园暴恐事件应对响应的“利器”,形成上下联动、合力应对的生动局面。其次,巧用高校共青团联系青年企业家的资源优势,一方面,引进安全领域的青年企业家作为校外专家参与学校安全主题讲座、安全演练活动、安全技能培训等活动,促进校企合作,充分运用共青团创新创业平台资源优势,充实并丰富高校进行校园安全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招标或自愿赞助的方式,配备应对校园暴恐事件所需的工具设备与系统等,如钢叉、盾牌、钢棍等。再次,利用共青团平台科研优势,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和应急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研究开发用于校园暴恐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不断提高处置校园暴恐事件的应对水平。最后,共享网上共青团平台网络,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合力应对校园暴恐事件。高校共青团互联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优势在青年学生中广泛植根,充分利用“青年之声”、微信、微博、QQ、贴吧、网站等网络媒体阵地集群,使青年学生能迅速知晓并配合校园暴恐事件的应对行动,极大增强高校应对之力与事件应对之效。

七、结语

保障校园安全是实现师生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有效预防与应对校园暴恐事件,需要学校、政府、社区、家庭、师生自身等多方共同努力,构建校园安全共同体,共同营造和谐平安的校园氛围和环境。而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众多组织部门中与青年师生联系最紧密的组织,必须发挥自身的各项优势,配合并落实好各项校园安全工作,着实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切实做到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校园暴恐事件,切实保障广大青年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服务好发展好青年师生,为青年师生奋斗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云娟,常利涛,戴璟,王芳,查舜,刘宏,柴家佳,代丽梅,杨帆.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儿童青少年校园暴力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8(4):510-516.

[2] 霍健.80后女孩发帖想自杀 医生:春秋两季抑郁症高发[EB/OL].北京:搜狐健康,2008-10-09[2018-07-18].http://health.sohu.com/20081009/n259938541.shtml.

[3] 高洪举.有凶杀行为抑郁症12例病理心理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1):107.

[4] 张元煌.论性别对犯罪的影响[J].刑侦研究,1998(4):16-19.

[5] 刘於清.国内校园欺凌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J].教育探索,2018(2):10-16.

[6] 厉鑫辉,毕洪东.习近平的青年思想与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的改革探索[J].青年发展论坛,2018(4):39-46.

[7] 董轩,张先毓.打造安全共同体:澳大利亚校园欺凌预防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20):47-53.

[8] 高星.论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定位及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88-89.

[9] 慕乾伟,车广杰,初磊.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校园维稳工作中的定位和作用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5-28.

收稿日期: 2019-04-03

基金项目: 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立项课题“高校共青团应对校园暴力恐怖事件安全防范机制研究”(2017LX263);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立项课题“青年工作院校应对校园暴力恐怖事件安全防范机制研究”(YXXH2017Y003);广东青年职业学院2017-2019年度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应对校园暴力恐怖事件安全防范机制研究”(QN201706)

作者简介:

张 敏(1990—),女,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省团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校园安全、应急管理、青少年发展。

白酒感官品评方法参考GB/T 33404—2016《白酒感官品评导则》、GB/T 33405—2016《白酒感官品评术语》。

何丽娟(1983—),女,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省团校)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共青团、青年发展研究。

编辑:刘志霞

标签:;  ;  ;  ;  ;  

高校共青团应对校园暴力恐怖事件安全防范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