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祥语的文化意蕴、功能和社会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应瑞瑶,章珂熔[1](2020)在《乡村振兴中吉祥文化的经济学阐释》文中指出吉祥心理是中国人的一种民族心理,遇事必求吉祥。吉祥文化反映了人类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的观念。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乡风文明"这一明确要求,吉祥文化孕育在乡土文化中,体现在乡风文明中。选择适当的吉祥文化运用、渗透到乡村振兴中,对农村发展尤为重要。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经济学理论与吉祥文化有相通之处。经济学是理性且富有创造性思维的,运用经济学分析吉祥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吉祥文化的经济学分析体现在思维方式和行为决策上。借助经济学合理选择吉祥文化,农业上运用联想类比为农产品创造文化附加值,悖论思维体现在农村发展需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预期思维引导农村社会整体进步,对于农民可调动吉祥文化的激励作用、发挥吉祥文化的调节社会关系功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吉祥文化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孙可心[2](2020)在《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及其留学生习得研究》文中指出在日常的互动交际中,祝颂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礼仪语言,作为一种形式、功能都在不断丰富的语言形式,祝颂语在现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目前为止,对于祝颂语的研究还未形成全面的研究成果,学界普遍忽视了对于不符合祝颂语典型特征的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汉语本体研究入手,对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进行界定与描写,而后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留学生的习得情况,针对习得现状提出相应的低规约性祝颂语学习策略。论文包括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界定了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也就是研究对象的范围,对相关文献及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概括了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关于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本体研究,主要探讨其特点和功能,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我们结合日常交际中的真实语料,讨论了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在适用语境、语言形式、祝颂对象、祝颂内容、交际意图等方面的特点,总结了研究对象特殊的语用功能。第三章主要探析了低规约性祝颂语的产生原因。在对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特点和功能有了基本认知后,我们从语言自身、主观认知、语境因素和语用策略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全面阐述了研究对象的产生成因。第四章对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留学生习得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我们以调查问卷为主、辅以访谈法的研究方法,分别考察了留学生对于低规约性祝颂语在语法、语义、语用功能、策略的理解和使用情况,对调查、访谈结果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讨论分析,探讨了影响习得的具体因素。第五章为针对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习得情况进行的学习策略研究,为留学生的低规约性祝颂语学习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以及不足之处。
李延[3](2020)在《汉代铜镜美学研究》文中提出镜,作为一种照容洁面的工具,从它诞生之初的“鉴”开始,就一直传达着世人对美的追求。我国几千年的铜镜发展史中有着战国、两汉和隋唐三座高峰,因此汉代铜镜在我国铜镜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它正面映像、背面审美,是汉代世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人而言,其映像作用虽已消失,但背面纹饰却映照出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学界此前对汉代铜镜的研究多关注其考据、材料、形制、工艺、文化等问题,罕见从美学视角对它的专题系统探讨,在学位论文中更是如此。故本文提出汉代铜镜的美学研究,旨在美学视域中,借助汉镜这把钥匙更多地认识汉代的审美风貌和审美精神。根据汉代铜镜的实际情况和从美学视角探讨的逻辑需要,本文主要包括绪论、五章正文、结语和附录四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汉代铜镜美学研究的缘起和价值,梳理研究现状,阐明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原则。重点解析“美学研究”之题,即何为美学研究?主要从符号学与图像学探讨本文美学研究的方法,并提出应遵循的“三原则”,即坚持“美学的历史的”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综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历史文献资料与出土铜镜资料互证的原则。第一章,主要概述汉代铜镜的基本情况。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科技工艺等多重因素,影响着汉代铜镜的产生与发展,并可以由此推及汉前、汉后铜镜的发展。之后,在众多研究者对汉代铜镜分期与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分期、分类及原因。最后,简要分析了汉代铜镜照容洁面、装饰馈赠、随葬佑富、自检劝谏和培育自我意识的多样功能。第二章,主要讨论汉代铜镜的哲学观念与美学特征。汉代铜镜整体形态特征的哲学观念,是以中国古代“圆形”思维传统和汉代“天圆地方”的思维观念为基础而生发的。在此基础上,汉镜整体形态美学特征,即形制美与纹饰美相统一、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写意性与写实性相统一得以显现。同时,通过汉代铜镜“点”“线”“面”的主要类型,可以进一步探析汉代铜镜构形元素玄妙美和势力美相统一、简韵美和灵动美相统一、平衡美和秩序美相统一的美学特征。第三章,主要讨论汉代铜镜镜背图案的象征意义及美学风格。在对岩画、彩陶纹画、汉字等的讨论中,追溯了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传统,进而深入汉民族的象征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汉代铜镜镜背动植物类图案及其象征意义、神人灵兽类图案及其象征意义和人物画像类图案及其象征意义。与此同时,在对汉镜镜背图案象征意义的逐步理解中,其“繁巧”相融、“浑朴”相生和“蓄幻”相兴的美学风格得以浮现。第四章,主要讨论汉代的自然美学思想、宗教美学思想与汉代铜镜的关系。汉代自然美学思想下的黄老之学和儒家经学,注重“情感式”审美,但前者注重情感式的自然关怀,后者侧重情感式的自然感应,草叶纹镜与星云纹镜是二者的代表。汉代宗教美学思想下的道家神学和谶纬神学,注重“想象式”审美,但前者注重想象式的“世界架构”,后者侧重想象式的“时空架构”,西王母镜与四神镜是二者的代表。另外,佛教内容也在汉代特别是汉末开始影响汉镜。第五章,主要讨论汉代铜镜的当代价值。汉代铜镜的当代价值是多方面的,本章将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汉镜对当代服装图案、标志、图书装帧、建筑空间等设计艺术有着深远影响,若合理利用,能够促进我国设计艺术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汉镜蕴含的“包容性”审美态度、“朴素性”审美风格和“向死而生”的生存意识对世人的“审美化”生存具有启迪作用。总之,汉代铜镜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感”和深厚的“象征意蕴”,在我国四千多年的铜镜史上“熠熠生辉”。本文从美学角度“挖掘”作为器物的汉镜之美,其间“饱含”的美学特征、美学风格以及美学精神等美学价值,是汉民族“社会心理”的“集体积淀”,不仅影响四百余年的汉代,而且其中一些审美意识延续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张玲珑[4](2019)在《明清契约文书中的吉祥语》文中提出明清契约文书的末尾空白处经常附有吉祥语。这些契约类型多样,包括农业领域的土地买卖租赁契约、商业领域的合伙经营契约、处理家庭关系的分关文书等;而文末的吉祥语的文字样式多样,既有单字也有合字,有时还配有图案,呈现出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从语义而言,它们主要表达诚信、喜庆、发财致富、祈求和睦等意义,故而具有满足缔约者心理需求、协调人际关系的交际功用。除此之外,此类吉祥语是明清契约格式的构成部分,它们或填补契约正文后的余白部分,或书写于两份契约的骑缝处,对契约防伪具有一定的功用。
陈贵玲[5](2019)在《齐鲁民俗吉祥语言的心理暗示意蕴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反映民俗事项的语言形式,吉祥语在齐鲁地区民俗文化中有着多样化的体现。吉祥语言以直觉经验的传承和本能意识暗示发挥作用。以柯林伍德的"精神镜像理论"为解释工具,可以揭示潜藏在民俗话语背后的集体无意识。
谭娟[6](2019)在《汉代文字瓦当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以功夫茶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断壮大,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了中国产业新的发展方向。汉代文字瓦当是我国文化文物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的丰富文化资源的再挖掘和再利用,不仅能为现代设计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还能产生经济价值,更能拉近公众与传统汉代文化之间的距离,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然而目前对文化文物的传承与保护大多仍停留在文物展示与宣传方面,面向消费者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却比较少,传承方式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是基于汉代文字瓦当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践调查法等方法,通过研究汉代文字瓦当,分析提取汉代文字瓦当的文化元素,结合消费者各方面的需求进行文化创意设计。本课题主要四个方面内容展开:首先,针对汉代文字瓦当和文创产品设计现状进行研究,并且分析总结汉代文字瓦当在当代设计中的案例与特点,找到汉代文字瓦当文创产品的设计总方向与思路,为自己的设计实践提供指导;其次研究汉代文字瓦当,研究了文字瓦当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以及文化意蕴与审美意蕴,为自己的设计寻找设计素材,包括文化素材、造型素材以及装饰元素素材等;再者,确定文创设计的载体为功夫茶具,并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构思,明确设计思路,对消费者需求进行调研和问卷分析,明确设计定位,再结合汉代文字瓦当研究与实践调研,提取汉代文字瓦当的造型、文字元素等;最后结合前期研究与调研以及前期初步构思展开设计实践,进行草图绘制与效果图绘制,寻找一个可实施的设计方案,通过完成功夫茶具设计来体现汉代文字瓦当的文化价值与魅力,最终为传播汉代文字瓦当文化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方案。
周敏[7](2019)在《汉代铁器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两汉铁器遗存和出土物的日渐丰富,如何在汉代器物工艺和时代文化语境中认识其类型、制度、主体与艺术价值,是一个亟待开展的课题。为此,必须打破汉代铁器工具价值的惯有思维,在两汉社会文化情境中,讨论它对“铁器时代”两汉时段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价值。汉代政府将铁视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政治稳定的关键,故两汉铁器艺术,在战国、秦代的基础上,得到国家层面自觉的制度化推进。工艺技术上,铁矿开采、冶炼技术、加工工艺,尤其是炼钢技术的突破,促动了整个冶铁工业的变革;器物功能上,铁器加工的简便、高效与精巧化,使得农业、手工业器具,以及生活用具、兵器、其他装饰性器物应运而生,不仅满足汉代广大平民阶层生产与生活之需,也是地主贵胄阶层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器物类型,一些器物还在社会礼仪与祭祀活动中展现精神功能;生产主体上,两汉铁器遵循先秦以来“百工造物”的传统,依赖充列铁官机构中的员吏和生产一线的卒、徒、工匠;管理制度上,两汉着力推行官营模式,紧缩私营,又将其纳入中枢和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专职铁官予以监管,保障了铁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加工的规模与效率;造型审美上,两汉铁器以其内含简括的形式美感与朴素自然的风格趋向,反映两汉百姓对美的质朴追求,体现工匠功能优先与形式充足的造物意识,蕴含人器以和的造物观念;工具价值上,铁器带来技术性革命,它提升了陶瓷工艺、汉代石刻、木雕、玉雕、砖瓦将作等工艺的效率,开拓了造型艺术材料提取、工艺加工和审美表现的能力,促生汉代艺术的多样风格。论文把技术背景、器物类型、管理制度、创作主体、审美与文化、价值影响看作阐释汉代铁器艺术的六个维度,认为只有从单个铁器,走向器物的综合应用,只有透过静态实物,观察器物的生产与使用,体察背后人的思想、观念与环境,才能相对客观地认识到,汉代铁器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它面向汉代社会的大多数,在实用、简便的日常生产与消耗中,促成汉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因此,它理应被视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黄玉珊[8](2018)在《试论谐音吉祥语题材在中国花鸟画中的表现》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古人结合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有关吉祥涵义的花鸟画也属于这宝藏中最美、最灿烂的一部分。本研究共分六个章节。论文主要对谐音吉祥语题材的概念进行了整理,研究和分析了此类题材的兴起与发展;将花鸟画艺术中的谐音吉祥语题材进行植物、动物的分类阐述,又对题材之间的组合进行寓意分析。并通过图象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谐音吉祥语题材的来源、特征以及在花鸟画中的具体运用进行研究和阐释,从而展示中国花鸟画中的民族文化特色。花鸟画艺术中的吉祥寓意和寄情功能,是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生发、择选而完善的,是历史积淀的产物。研究结果表明在明清时代直至封建社会解体前后,中国花鸟画中的吉祥寓意功能逐渐发展成熟。中国花鸟画与谐音吉祥语题材相结合属于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意在“吉祥”。其鲜明特点是象征寓意,内容囊括了广受大众欢迎的吉祥观念。本文第一章探讨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并归纳出中国花鸟画中谐音吉祥语题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阐述了谐音吉祥语题材的概念界定,研究了谐音吉祥语题材的兴起与发展。第三章对谐音吉祥语题材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并将其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以植物类为主的题材和以动物类为主的题材。第四章分析并整理了花鸟画中谐音吉祥语题材绘画的艺术特点,将谐音吉祥语题材花鸟画与文人画进行比较,运用比较分析法,阐述谐音吉祥语题材绘画区别文人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一个“祥”字,它的内容往往是通过炎黄子孙所共同理解的吉祥象征寓意。第五章节中,着重地阐释了个人绘画创作中对吉祥寓意题材的运用。毕业设计作品以恩施土家族的“过年”为题材,描绘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对新年吉祥的期盼。在运用吉祥涵义的基础上,笔者加入了土家族民俗特色的素材,展现出土家人过年期间团圆、幸福美满的现实生活。最后一章对课题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路琼[9](2017)在《壮锦纹饰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正处于多元化现代化发展中,人类的生存状态正在经历着新的深刻的变化。随着这种全球化语境的发展深化,科学技术以及工艺的创造大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性、资源和环境的冲突,如此深刻,致使人们对发展和生存境况感到精神生活的贫乏之时,在现时社会上出现了“立根传统”“与时俱进”“当下语言”“城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跟随时代”等等不同的呼声和行动。词汇量之大,琳琅满目。那么,我们呼求的当下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传统,并不是古代式的、过去式的,而是与历史的存在以及社会发展中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并存的文化实体。落实到更贴近民艺学专业研究范畴的话,我们思考到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现况中去找寻民间文化,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以壮锦纹饰为研究对象,立足在纹饰这个小点上,通过民艺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艺术形态及文化归属进行调研和分析,希望能够以此去窥探蕴含在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背后的文化。长此以来,壮锦以“物”的存在而作为一种传统美术织品,承载着壮族人民历经千年的文化艺术创造。壮锦的生成与发展融汇于广西壮族的民族发展形态中,属于广西壮族民艺生活的一部分,织锦技艺以及艺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壮锦纹饰,作为一种民艺中的装饰,并不是静止的图案,更不是静止的文化。它依附于壮锦的存在,作为民间生活的一部分,是随着历史的沿革流变而运动前进的,因此,它不是静止的而是活的文化载体。那么壮锦纹饰的分类是怎样的?有什么艺术特征和美学内涵?壮锦纹饰有没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有没有壮乡民族民间文化的地域性特点?是否有了新的发展?是否需要创新?其实壮锦的发展能流传至今且仍具活力,纹饰的活跃与生活性是它最好的展示和承载。它承载着壮族的风俗、习惯、信仰、情感、价值观,记录着传统农耕生活方式与文化状态。研究它,无论我们采用历时性的眼光还是共时性的眼界,都能够透过壮锦纹饰的艺术特征及现象,去分析织锦编织与纹饰之间存在的技术性表达、材料性表达、色彩性表达的关系,去论证纹饰与服装物用之间存在的审美性、装饰性、实用性的关系,去探索纹饰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并追寻那艺术特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价值索然,它取向何,正是本研究所寻觅的。“壮锦”,是以文化地域来命名并存在着内在文化结构特点的一门独立的工艺品类,具备独特的织锦文化。它不仅包括壮族织锦壮锦,还包括生活在广西壮乡文化下的非壮族的,比如汉族、侗族、苗族、瑶族、毛南族、京族等广西织锦壮锦。“纹饰”,是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纹样”的总称,也是以“纹”作装饰的活动,是“纹”和“饰”组合的一个整体概念。作为名词属性时包含纹样、花纹图案、符号陈列的艺术性,作为动词属性时包括织物组织结构特点、织造工艺和织物用途等装饰活动的工艺性。因此,以“壮锦”作区域界定的“纹饰”,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形象。壮锦纹饰的生成,离不开“人”的关照,与“技”和“材”有着必然的联系。纹饰所构成的纹样元素,受编织织造的工艺的影响。在技术性表达、材料性表达、色彩性表达的关系作用下,壮锦纹饰在经纬技艺制约下,产生了带有壮乡本土Yawz,luemj,caeuh(美)的意愿及Ndeiyawj(好看)的审美特性的纹样图形,这些图形体现出壮锦纹饰的特殊性意义。从这种本原意义出发,按照壮乡本土的称谓说法,大体上做了七类划分:(一)Raizranghva(花边纹)纹饰有:Raizmwnz(圆纹)、Raiz dangoenz(太阳纹)、Raiz lwgbaenq(回字纹)、Raizraemxlangh(水波纹)、Raizbogva(团花纹)、Raizfwj(云雷纹)、Raiz fuengcingq(方形纹)、Raizgoksoem(菱形纹)、Raizldafaex(小方格纹)、Raizyienghbwn(羽状纹)等。(二)Raiz duj va(花纹)纹饰有:Raiz va gut(菊花纹)、Raiz vagveiq(桂花纹)、Raiz vamoiz(梅花纹)、Raiz vafuz sang(朱瑾花纹)、Raiz va bat gak(八角花纹)、Raiz va reux(木棉花纹)、Raiz ndok mbu(荷花纹)、Raiz va mak oij(石榴花纹)、Raiz va maux dan,raiz go nap(牡丹花纹)等。(三)Raizgaetleih(吉祥纹)纹饰有:Raizduzngieg(蟒龙纹)、Duzfungh(凤纹)、Raizhingqfuk(幸福花纹)、Raizgyaeubakbi(万寿无疆图纹)等。(四)Raizduzgaiq(动物纹)纹饰有:Raizduzgaeqhau(白鸡纹)、Raiz duzbyabej(扁鱼纹)、Rraizmbaj raiz(彩蝶纹)、Raiz duzgoep(蛙纹)等。(五)Raizdoxgaiq(什物纹)纹饰有:Raizgyaiz(花篮纹)、Raiz caw bauj(铜鼓纹)、Raiz doengzcienz(铜钱纹)、Raiz domq(绣球纹)等。(六)Raiz boux vunz(人物纹)纹饰有:Raiz vunz mbin(羽人纹)、Raiz vunzgoep(蛙人纹)等。(七)Raizcih(文字纹)纹饰有:“卍”字纹、Raizlwg baenq(回字纹)、“寿”字纹、“福”字纹、“囍”字纹等。壮锦纹饰是壮族人民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壮锦纹饰的象征意义主要通过谐音、类比、比拟、表号等手法表达出来。壮族织锦艺人所运用的类比思维,是根据自然界中动植物的自然品性,与人们求吉纳福的感念相类似而采用的象征表达方式。它的象征内涵无疑要与壮民族文化结构深层次的信仰与崇拜、神话与哲学等相联系。纹饰体现原始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同时,反映了壮族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与求吉纳福的民族心理。壮锦纹饰的生发与织锦工艺及材料有着很大的关系。研究纹饰,离不开对工艺的流程与工艺制作的特点、编织工艺与纹饰的关系、纹饰与服装物用的关系的研究。壮锦织锦的织造机器主要是传统的竹笼机与现代的排子机。竹笼机一般由机身、装纱、提纱、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组成。织造壮锦纹饰前需要准备棉线、丝线等物,需要设计意匠图、牵经、并装机。装机之后就可以利用挑花结本的技艺编织壮锦纹饰了。编织工艺与纹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壮锦纹饰的色彩运用上具有喜用蓝色、黑色、红色等纯色与色彩对比强烈的特点。传统壮锦纹饰多是三梭或者四梭组织结构,而现代机器则往往将之简化为二梭组织结构。壮锦纹饰的造型特点是图案对称规整、概括抽象、形态夸张、富有节奏和韵律。壮锦纹饰作为民艺品,其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壮族人民的某种需要。壮锦纹饰与服装物用的生活性是最本质、最基本的功能。这首先体现在传统壮锦主要用于壮族人民生活中的日用品上,还体现在壮民编织壮锦的直接功利目的上,即依照馈赠对象的不同、装饰场所的不同,编织不同的纹饰。壮锦纹饰的审美功能与一般的民艺品一样,主要体现在“悦目”与“怡神”两种方式或要素上。壮锦纹饰通过造型美、色彩美等感官刺激达到“悦目”的审美效果;通过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幽深的艺术意境达到“怡神”的审美效果。不仅壮锦本身与铜鼓、山歌、绣球等成为壮族的民族标识与族群认同的标志,而且以壮民族独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壮锦纹饰大大加强了其民族识别的功能。壮锦纹饰的规范教育功能体现在规范两性不同的社会分工,规范不同群体在不同场合的衣着打扮与选择,教化人们尊老敬老、夫妻恩爱、生儿育女的责任上。受到材料和工艺的影响,壮锦纹饰生发于壮锦,作为一种民艺品类,同时具备艺术源发的特征,受“物用”载体的制约,与“人”、与自然、与社会产生关系。纵观历史的脉络,壮锦纹饰经历从古到今的发展流变,产生了现代壮锦纹饰的时代面貌。生产力决定生产因素,决定了经济以及上层建筑。“现代”语境发展下的壮锦纹饰,折射着社会发展的动态面貌,同时也折射着新时代民众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诉求。从历史上不同时间段的经济发展因素来划分,可以看到新中国的建立,是壮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分水岭。从1949年至今,壮锦纹饰的发展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兴起与沉寂,再到改革开放年代的短暂兴盛与市场经济调控时期的产业紧缩,最后迎来当下民族文化复兴的发展契机的曲折过程。在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化碰撞之时,纹饰作为折射“民需”的一种文化符号,产生着怎样的变化?在地域文化以及民族自信的语境下,壮锦纹饰如何顺应历史的进程而进步发展?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经过研究,可以看到实现壮锦纹饰技艺的有效传承是一项艰难、漫长的工程,需要从培养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出发,为其提供一个有利的经济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解决壮锦纹饰传承的核心问题,也就是保护与培养传承人的问题。保护传承人就是要不断提升她们的社会地位与保障她们的经济收入。培养传承人除了在工厂中加强培训之外,还要有效地利用母女传承与师徒传承的方式。政府、企业与社会都应该很好地利用与鼓励师徒传承的方式,选择优秀的织锦人当做师资,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壮锦文化传承人。壮锦纹饰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除了要传承外,更重要的是创新与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从发掘壮锦纹饰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改进织锦的现代机器与技术以及加强壮锦纹饰的学术研究等几个方面入手,促进传统的壮锦纹饰工艺在新时代实现新的发展。至此,当我们看到代表着壮乡本土 Yawz,luemj,caeuh(美)的意愿及Ndei yawj(好看)的审美特性的纹样图形时,我们通常就根寻了它来自历史的文化背景和渊源,根寻了它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人文和自然因素的相互观照,根寻了赋予它价值和意义的“人”作为创作主体的劳动价值和美好祈愿,根寻了它所承载的装饰特征和民间文化内涵,以及共同的文化传统背后的自我表现的一双双手。不言而喻,我们的研究还要继续。
岳茜茜[10](2017)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吉祥语研究》文中提出汉语吉祥语是汉语中一类比较独特的语言现象,它产生于先民们对语言“灵物”的迷信崇拜。人们相信语言是有灵性的,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及实现美好的愿望,就会主动地使用与吉祥有关的话语,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后来吉祥语已发展成为一种礼貌用语,并作为一种社交礼仪。在社会交际中,适时的使用吉祥语能愉悦气氛,令人开心,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学术界,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汉语吉祥语这一课题展开过探讨研究,他们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文化、语用、修辞等方面,这对我们认识汉语吉祥语现象及其规律很有帮助。通过对相关研究材料的统计分析,我们注意到,现在还极少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认识汉语吉祥语问题。本文就从这一全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来审视和解读汉语吉祥语,以求理清汉语吉祥语自身特点及其不同类型背后的丰富内涵。这样的深入认识有助于指导我们的社会交际活动和语言教学活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汉民族的广博文化,提高文化修养,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本文分别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转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这三个角度对汉语吉祥语进行解读。事实证明,认知语言学这几个主要理论对汉语吉祥语问题具有独特的解释功能,从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汉语吉祥语的独特类型特征及丰富的特性。
二、吉祥语的文化意蕴、功能和社会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祥语的文化意蕴、功能和社会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中吉祥文化的经济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吉祥文化的内涵 |
二、吉祥文化的经济学分析 |
(一)思维方式 |
1.吉祥文化的联想类比 |
2.吉祥文化的悖论思维 |
3.吉祥文化的预期思维 |
(二)行为决策 |
1.吉祥文化的激励作用 |
2.吉祥文化的社会关系调节作用 |
三、吉祥文化的经济学应用 |
(2)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及其留学生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一)祝颂语的本体研究 |
(二)祝颂语的对外汉语研究 |
(三)总结 |
四、研究方法 |
(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
(二)描写和解释相结合 |
(三)问卷与访谈相结合 |
注释 |
第二章 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特点及功能 |
一、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特点 |
(一)适用语境网络化 |
(二)语言形式丰富多变 |
(三)祝颂对象、内容泛化 |
(四)交际意图多样化 |
(五)主观化及主观性增强 |
(六)祝颂功能虚化或偏离 |
二、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语用功能 |
(一)礼貌交际功能 |
(二)委婉含蓄功能 |
(三)凸显焦点功能 |
注释 |
第三章 低规约性祝颂语产生成因探析 |
一、语言自身因素 |
(一)词义演变 |
(二)经济性原则 |
二、主观认知因素 |
(一)关联原则 |
(二)仿拟思维 |
(三)隐喻、转喻思维 |
三、语境因素 |
(一)社会文化语境 |
(二)客观主体语境 |
四、语用策略因素 |
(一)直接语用策略 |
(二)间接语用策略 |
注释 |
第四章 低规约性祝颂语留学生习得情况考察分析 |
一、基于问卷的习得情况考察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二、基于访谈的习得情况考察 |
(一)访谈设计 |
(二)语用策略掌握情况 |
(三)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
三、习得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
(一)总体习得水平 |
(二)影响习得的因素 |
注释 |
第五章 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学习策略研究 |
一、直接策略研究 |
(一)记忆策略 |
(二)认知策略 |
(三)补偿策略 |
二、间接策略 |
(一)元认知策略 |
(二)情感策略 |
(三)社交策略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汉代铜镜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原则 |
第一章 汉代铜镜概览 |
第一节 汉代铜镜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汉代铜镜的分期分类 |
第三节 汉代铜镜的多样功能 |
第二章 汉代铜镜形制的哲学观念与美学特征 |
第一节 汉代铜镜形制的哲学观念 |
第二节 汉代铜镜整体形态的美学特征 |
第三节 汉代铜镜构形元素的美学特征 |
第三章 汉代铜镜镜背图案的象征意义及美学风格 |
第一节 “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传统 |
第二节 汉代铜镜镜背图案及象征意义 |
第三节 汉代铜镜镜背图案的美学风格 |
第四章 汉代美学思想与汉代铜镜 |
第一节 汉代自然美学思想与汉代铜镜 |
第二节 汉代宗教美学思想与汉代铜镜 |
第五章 汉代铜镜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汉代铜镜对当代设计艺术的影响 |
第二节 汉代铜镜对当代世人生存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本文所引书籍简写与全称表 |
附录二 :本文及常见汉镜铭文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4)明清契约文书中的吉祥语(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清契约中吉祥语的类型 |
1.农业契约中的吉祥语 |
2.商业契约中的吉祥语 |
3.家族契约 |
二、契约吉祥语的样式 |
三、吉祥语的功用 |
(一)交际功用 |
(二)防伪功用 |
1.余白处的防伪 |
2.骑缝处的防伪 |
四、结语 |
(5)齐鲁民俗吉祥语言的心理暗示意蕴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齐鲁民俗吉祥语言的民俗事项体现 |
(一)婚嫁礼俗中的吉祥语 |
(二)孕育礼俗中的吉祥语 |
(三)寿宴当中的吉祥语 |
二、民俗吉祥语的心理暗示发生机制 |
(一)“本能”意识和直觉经验的传承,是民俗吉祥语言心理暗示作用的主要动力 |
(二)吉祥语言的使用是个体心理压力的舒解和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暗示,是潜藏在民俗仪式背后的集体无意识 |
(三)民俗吉祥语言是民众将内心的愿望和追求不断以各种实践的方式加以实施,它是心灵为自己制造的一种幻想 |
三、齐鲁民俗吉祥语言折射的民族心理及其现实意义 |
(6)汉代文字瓦当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以功夫茶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支持 |
1.1.2 “让文物活起来”的广泛实践 |
1.1.3 文字瓦当开发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化文物创意产品的研究现状 |
1.2.2 文字瓦当的研究现状 |
1.2.3 以文字瓦当为元素的设计案例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汉代文字瓦当艺术的分析与研究 |
2.1 汉代文字瓦当概述 |
2.1.1 概念与功能 |
2.1.2 文字瓦当起源及发展 |
2.2 汉代文字瓦当文化意蕴 |
2.2.1 儒道文化 |
2.2.2 阴阳五行学说 |
2.2.3 谶纬方术学说 |
2.3 汉代文字瓦当的审美意蕴 |
2.3.1 圆形形制美 |
2.3.2 构图均衡美 |
2.3.3 吉祥寓意美 |
2.3.4 书法艺术美 |
2.3.5 艺术价值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汉代文字瓦当的文创产品设计构思 |
3.1 设计产品载体定位 |
3.1.1 功夫茶具简介 |
3.1.2 功夫茶具与文字瓦当的关联 |
3.2 设计思路 |
3.3 消费者需求分析 |
3.4 调查问卷分析 |
3.5 设计定位与设计理念 |
3.5.1 消费人群分析 |
3.5.2 设计定位 |
3.5.3 设计理念 |
3.6 元素提取与色彩材质选择 |
3.6.1 元素提取 |
3.6.2 色彩与材质 |
3.7 小结 |
第四章 汉代文字瓦当文创产品功夫茶具设计方案 |
4.1 设计草图 |
4.1.1 茶壶、公道杯、品茗杯、茶盘、茶杯托 |
4.1.2 茶道六君子 |
4.2 尺寸图 |
4.2.1 茶壶 |
4.2.2 公道杯 |
4.2.3 品茗杯 |
4.2.4 茶杯托 |
4.2.5 茶盘 |
4.2.6 茶漏 |
4.2.7 茶筒 |
4.2.8 茶针、茶匙、茶夹与茶则 |
4.3 效果图 |
4.3.1 茶壶与公道杯 |
4.3.2 茶盘 |
4.3.3 品茗杯 |
4.3.4 茶杯托 |
4.3.5 茶道六君子 |
4.3.6 总效果图 |
4.4 成品实体模型 |
4.5 设计亮点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调查问卷) |
(7)汉代铁器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对象:“铁器”与“铁器艺术” |
三、资料综述与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局限性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技术背景 |
第一节 铁矿的初识与分布记载 |
一、铁矿的初识与使用 |
二、铁矿的地域分布与采铁记载 |
第二节 采冶矿知识的进步 |
一、找铁矿的标志 |
二、采矿的方法 |
第三节 冶铁术的起源与发展 |
一、冶铁术的起源 |
二、冶铁术的发展 |
三、炼钢技术的进步 |
四、铸造加工工艺的演进 |
小结 |
第二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基本分类 |
第一节 铁器制作工具 |
一、开采与冶炼工具 |
二、铁的熔化与铸造工具 |
三、铁器柔化处理工具 |
四、炒钢与锻造工具 |
第二节 铁质农具与兵器 |
一、铁质农具 |
二、铁质兵器 |
第三节 铁质工具与生活用具 |
一、铁质工具 |
二、铁质生活用具 |
小结 |
第三章 汉代铁器艺术发展的制度因素 |
第一节 铁器的经营政策 |
一、“纵民鼓铸”到“盐铁专营” |
二、“专营”与“官私并存”的交替 |
第二节 铁器的管理体制 |
一、少府系统 |
二、大司农系统 |
三、水衡都尉与太仆 |
四、郡守与都尉 |
第三节 铁官的组织构成 |
一、铁官的性质与命名 |
二、铁官与郡县的关系 |
三、铁官作坊内部体制 |
小结 |
第四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创作主体 |
第一节 创作主体与奴隶 |
一、冶铁与奴隶的关系 |
二、官私铁业中的奴隶成分 |
第二节 铁作坊生产的人员构成 |
一、管理生产的低级小吏 |
二、承担生产的劳动者构成 |
第三节 创作主体:卒、徒与工匠 |
一、卒 |
二、徒 |
三、工匠 |
第四节 铁匠的风俗信仰 |
一、铁匠的行业风俗 |
二、铁匠的信仰 |
小结 |
第五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审美与文化 |
第一节 汉代铁器的造型分析 |
一、功能分区与造型结构 |
二、从材料组合看造型元素 |
三、个性化的装饰手法 |
第二节 汉代铁器的形式风格 |
一、内含简阔的形式美感 |
二、朴素自然的风格类型 |
第三节 汉代铁器的文化承载 |
一、装饰与娱乐 |
二、祭祀与礼仪 |
第四节 汉代铁器的造物思想 |
一、内敛实用的造物意识 |
二、“和”的造物观念 |
小结 |
第六章 汉代铁器艺术对其他造型艺术的影响 |
第一节 铁器对铜器的消减与推动 |
一、铜镜的商品化 |
二、錾刻纹铜器的流行 |
三、铜钱流通的减少 |
四、铁器物参拜祈福的普遍化 |
第二节 冶铁对陶瓷艺术发展的影响 |
一、鼓风设备带来的瓷器发展 |
二、冶铁场中的“窑”制品的多样性 |
三、铁匠的冶铁与陶工的彩釉 |
第三节 工具钢化带来的雕刻艺术的转变 |
一、铁制工具与碑刻 |
二、铁制工具与汉画像石的雕刻 |
三、铁质工具与玉器雕刻 |
四、铁制工具与建筑装饰 |
五、铁质工具之于阳刚精神 |
小结 |
结论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来源 |
致谢 |
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8)试论谐音吉祥语题材在中国花鸟画中的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述 |
2.1 谐音吉祥语题材的概念界定 |
2.2 花鸟画中谐音吉祥语题材的发展历程 |
2.2.1 早期的兴起 |
2.2.2 兴盛与发展 |
第3章 谐音吉祥语题材的内容 |
3.1 植物主题谐音吉祥语题材 |
3.1.1 观花类谐音吉祥语题材 |
3.1.2 观叶类谐音吉祥语题材 |
3.1.3 观果类谐音吉祥语题材 |
3.2 动物主题谐音吉祥语题材 |
3.2.1 禽鸟类谐音吉祥语题材 |
3.2.2 走兽类谐音吉祥语题材 |
3.2.3 鳞界类谐音吉祥语题材 |
第4章 花鸟画中谐音吉祥语题材绘画的艺术特点 |
4.1 谐音吉祥语题材绘画的寓意象征 |
4.1.1 谐音吉祥语题材绘画的构图分析 |
4.1.2 谐音吉祥语题材绘画的色彩处理 |
4.2 谐音吉祥语题材花鸟画与文人画的比较 |
4.2.1 情感表达不同 |
4.2.2 组合结构不同 |
第5章 谐音吉祥语题材花鸟画的未来发展与创作 |
5.1 谐音吉祥语题材花鸟画的未来发展预想 |
5.2 个人创作过程中谐音吉祥语题材的运用 |
5.2.1 创作素材的搜集 |
5.2.2 创作草案与构图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毕业设计作品 |
(9)壮锦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价值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的价值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研究现状 |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观点、研究方法 |
二、学术着作方面的研究现况 |
三、学术论文方面的研究现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范畴界定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范畴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
第二章 壮锦纹饰的生发源流 |
第一节 壮锦纹饰概述 |
一、壮锦纹饰的概念界定 |
二、壮锦纹饰的分类范畴 |
三、当下壮锦的地域分布 |
第二节 古代壮锦演变简史 |
一、壮锦渊源追溯 |
二、宋代壮锦的形成 |
三、明清以来壮锦的发展 |
第三节 现代壮锦纹饰的状况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兴起与沉寂(20世纪50—70年代) |
二、改革开放年代的短暂兴盛(20世纪80年代) |
三、市场经济调控时期的产业紧缩(20世纪90年代) |
四、当下民族文化复兴的发展契机(进入21世纪之后) |
第三章 壮锦纹饰的形与意 |
第一节 形与意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壮锦纹饰的形 |
一、Raiz rangh va(花边纹)纹饰 |
二、Raiz duj va(花纹)纹饰 |
三、Raiz gaet leih(吉祥纹)纹饰 |
四、Raiz duz gaiq(动物纹)纹饰 |
五、Raiz dox gaiq(什物纹)纹饰 |
六、Raiz boux vunz(人物纹)纹饰 |
七、Raiz cih(文字纹)纹饰 |
第三节 壮锦纹饰的意 |
一、壮锦纹饰的表现手法 |
二、壮锦纹饰的象征内涵 |
第四章 壮锦纹饰制作工艺 |
第一节 壮锦织造的材料及工具 |
一、壮锦织造材料 |
二、壮锦织造工具 |
第二节 壮锦的织造工艺 |
一、壮锦织造的传统手艺流程 |
二、壮锦纹饰的意匠图与编织制作 |
三、现代工艺及设计的介入 |
第三节 壮锦纹饰织造工艺特点 |
一、壮锦纹饰织造的本体语言特征 |
二、与广西境内壮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织锦对比 |
三、壮锦与云锦、鲁锦的工艺对比 |
第五章 壮锦纹饰功能 |
第一节 审美功能 |
一、壮锦纹饰的“悦目”功能 |
二、壮锦纹饰的“怡神”功能 |
第二节 族群认同功能 |
一、祖先认同 |
二、信仰认同 |
三、文化认同 |
第三节 伦理规范及教化功能 |
一、角色定位 |
二、群体识别 |
三、规范教化 |
第六章 壮锦纹饰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壮锦技艺的传承保护 |
一、文化自觉与认同 |
二、技艺与传承人保护 |
三、技艺活态传承 |
四、数字化保护 |
第二节 壮锦纹饰的现代应用转换 |
一、纹饰织造技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定位 |
二、纹饰图形元素与当代物用产生关系 |
第三节 壮锦纹饰的发展创新 |
一、文化艺术价值转化应用 |
二、手工与现代机织技术有机结合 |
三、加强壮锦纹饰的学术研究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壮锦纹饰选 |
附录二: 广西壮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织锦纹饰选 |
附录三: 壮锦纹饰色彩提炼分析图表 |
附录四: 壮锦纹饰纹样造形提炼图选 |
附录五: 文化人类学语境下壮锦纹饰的田野调研采访笔录摘 |
一、调研采访传承人讲述织锦工艺、纹饰内涵及传承发展 |
二、调研采访织锦坊的工人及老百姓口述实录 |
附录六: 影像人类学语境下壮锦纹饰的田野调研视频(附优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附件 |
(10)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吉祥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学术兴趣的追求 |
二、对学科前沿热点的关注 |
三、本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高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四节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汉语吉祥语与认知语言学 |
第一节 汉语吉祥语概说 |
一、汉语吉祥语的内涵 |
二、汉语吉祥语的功能 |
三、汉语吉祥语的形式与构成方式 |
四、汉语吉祥语的分类 |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 |
一、语言与认知 |
二、认知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 |
三、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
第三章 汉语吉祥语的原型范畴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原型范畴理论 |
一、范畴与范畴化 |
二、范畴理论的发展回顾 |
三、范畴化的基本层次 |
四、原型范畴理论 |
第二节 吉祥语的原型范畴理论分析 |
一、求福类吉祥语 |
二、贺喜类吉祥语 |
三、贺禄类吉祥语 |
四、祝寿类吉祥语 |
五、求财类吉祥语 |
六、贺德类吉祥语 |
七、贺安类吉祥语 |
八、颜色类吉祥语 |
九、数字类吉祥语 |
十、生肖动物类吉祥语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从隐喻与转喻视角看汉语吉祥语生成机制 |
第一节 吉祥语生成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 |
一、概念隐喻 |
二、吉祥语的生成与概念隐喻的类型 |
三、小结 |
第二节 吉祥语生成的概念转喻理论分析 |
一、概念转喻 |
二、吉祥语的生成与概念转喻的类型 |
三、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吉祥语的文化意蕴、功能和社会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中吉祥文化的经济学阐释[J]. 应瑞瑶,章珂熔. 贵州社会科学, 2020(11)
- [2]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及其留学生习得研究[D]. 孙可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汉代铜镜美学研究[D]. 李延.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明清契约文书中的吉祥语[J]. 张玲珑.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04)
- [5]齐鲁民俗吉祥语言的心理暗示意蕴探究[J]. 陈贵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19(10)
- [6]汉代文字瓦当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以功夫茶具为例[D]. 谭娟.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7]汉代铁器艺术研究[D]. 周敏. 东南大学, 2019(01)
- [8]试论谐音吉祥语题材在中国花鸟画中的表现[D]. 黄玉珊.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9]壮锦纹饰研究[D]. 路琼. 山东大学, 2017(01)
- [10]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吉祥语研究[D]. 岳茜茜.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