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2)06-0047-06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如果以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完成为起点,经 济全球化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历史了。这一期间,新科技革命引起的每一次生产 力的巨大飞跃都带来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展。两次世界大战曾使经济 全球化进程逆转,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实践,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在艰辛的不断探索中展现 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
完成于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起以蒸汽机为 动力的工业技术体系,产生了冶金、燃料、机器制造等新兴的工业部门,资本主义生产 力有了巨大飞跃。在资本追求利润的驱动下,资产阶级挟工业革命的优势奔走于世界各 地,不断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力求完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世界。于是,孤立的民族国 家隔离生产的状态被打破了,世界市场日益把各个民族和地区连为一体。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发现和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趋势问题。他们以“世界历史”的独特 视角,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作了总体概括,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实质 的基础上,提出了俄国借助于世界市场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70页),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构想。
首先,以开拓世界市场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扩张必然导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开拓世界市场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世界市场“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 文明中来了”,“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 整个世界”,“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 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14、276页)。“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 变”进程深刻地表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时代,创造世界市场 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资本主义发展对外贸易,建立统一的世界市 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趋势实质上 是资本无限增殖本性的外在表现,它要求“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 ,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同上,第275页)。如果停止运动,停止对外掠夺和扩张,资 本的生命力也就停止了。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把其触角伸向全 世界,它“总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33页)。
其次,生产力以及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共产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资本的对外扩张 在把工业文明成果扩展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扩 展到全球范围。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渐暴露,阶级对抗日趋激化,被压迫民族同资 本主义殖民统治间的冲突不断加深,日益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开始成为否定资本主义 的物质力量。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但世界历史的未来不再属于资本主义,而只能 属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可能是地域性的,而只能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共产主义的 实现正“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2版,第1卷,第86页)。从这一意义上说,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是共产 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产生的前提,共产主义历史时代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发展的结果,整 个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则标志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完成。
最后,经济落后的俄国可以通过世界市场“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 果”,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资本的全球扩张对经济落后国家具有双重 作用。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封闭落后状态的冲击,使东方国家融入了“世界历 史”的潮流;另一方面,又给这些经济落后国家带来灾难。面对资本主义操纵的“世界 历史”进程,经济落后国家怎样才能既汲取资本主义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工业化成果,又 避免资本主义给经济落后国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呢?马克思晚年在对俄国农村公社所有 制的研究中,提出了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下,由于俄国土地公有制的农村公社“ 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 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版,第3卷,第765页)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甚至设想:“假如俄国革命将成 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 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51页)马克思、 恩格斯根据“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时代背景,做出了向未来社会过渡的社会革命 将不可避免地具有世界性特征的判断。
二
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实 现了电能与机械能等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给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动 力,并形成了电力、汽车、飞机、化工等新的工业生产部门,大工业最终确立了在国民 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到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使世界各国都被 不同程度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经济中货币、货 物、人员的流动;另一方面使世界范围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出现严重失衡,世界经济 起伏不定,西方主要工业国家频频发生的经济危机引起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又 分别引起两次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世界进入战争与革命的动荡年代。这表明 ,资本主义单方面把持和操纵的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强大到与其生产关系 不能相适应的地步。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 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 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同 上,第277~278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不但打断了经济全球化进 程,出现了经济全球化逆转,而且削弱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力量,形成其统治链条上的薄 弱环节,造成了俄国的革命形势。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经 济制度共存竞争的世界经济政治新格局,也扩展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此后,一些经济 落后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社会主义道路。然而,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并不像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那样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并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同时取得胜利,这就决定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后来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面临着在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世 纪性难题,也就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造成各国经济的依存性的条件下,如何在全 球化进程中发展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契机,学习 和掌握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 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列宁全 集》,第2版,第41卷,第167页)这是因为:
第一,必须充分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在列宁看来,社 会主义不是在一块空地上仅仅依靠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建立起来的新的大厦,资本主义创 造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大量科学技术成就和经济管理经验,是反映人类文明进步 的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一些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要获得胜 利,就必须懂得旧资产阶级世界的全部悠久历史;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 掌握科学,并为了更广大的群众而运用它们,而这种技术和科学只有从资产阶级那里才 能获得”(《列宁全集》,第2版,第38卷,第283页)。只有实现了“现代大资本主义技 术的最新成就”与苏维埃政权“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的结合,才获得了“实现社会主义 所需要的全部条件”。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 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列宁全集》,第2 版,第34卷,第170~171页)。列宁多次强调,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 的一切经验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不能设想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他把这样的社会主 义形象地描述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 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要求已经夺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不管遇到哪些 具体的实际困难,也要着手把资本主义所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从历史角度讲对我们是 必然需要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变成社会主义的工具,“无论如何 要继续前进并学会欧美科学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头等的最主要的任 务。”(《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第209页)
第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设想,苏维埃政权可以利用 资本家对原料和利润的贪欲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依据一定条件签订合同, 将一些矿山、工厂、企业、森林等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外国资本家以一部分产品向 国家支付租税,另一部分则作为利润归资本家所有,合同期满时,租让的企业由国家收 回。列宁认为,尽管外国资本家明明知道同苏维埃国家建立贸易经济关系会增强苏维埃 国家的力量,但“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 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 道路”(《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第332页)。苏维埃政权应该通过租让制等经济 形式,在经济上极力利用、加紧利用和迅速利用资本主义。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把采 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恢复和发展苏维埃国家的国民经济,以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了出来。
此外,列宁还提了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思想,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缔结和平条约, 积极发展同西方国家的贸易,甚至将一些地区以特殊的自主权租让给外国资本。令人遗 憾的是,列宁的早逝及帝国主义国家的严密封锁和包围,使他的很多构想未能付诸实践 。
列宁去世后,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和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封锁、扼制的严峻现实,苏联 走上了与世界经济体系相隔离的发展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 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使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出现了“两个平行的也是 相互对立的世界市场”。从“两个对立阵营,两大平行市场”的基本判断出发,斯大林 做出了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互助,苏联的计划经济不 与西方的市场经济接轨的决策。应当说,斯大林关于“两个对立阵营,两大平行市场” 的理论,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关系基本格局的现实,但斯大林在处 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上,采取了排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关起门来搞建设 的方式,从而割裂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统一的世界市场中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 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这不能不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和通过世界市场吸收资本 主义文明成果。
三
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于70年代进入高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 机、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变革。它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带 来了生产社会化在全球范围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随着资本、货物、技术、劳务、信息 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世界范围流动和配置,世界各国越来越深地被纳入不断 扩大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不同民族、国家和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达到空前密 切的程度。
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处竞争的内涵 ,由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凸现,全球范围内以争夺世界霸权为中心的军事 竞争逐渐让位于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竞争则由增长速度的较量 演变为增长质量的抗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证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心地位,不断 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增加知识储备和知识资本积累,以提升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大 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和数字经济,控制新科技革命制高点,以争取在未来的政治经济格 局演变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他认 识到,在资本主义处于优势的世界经济格局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挑战, 除了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外,还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 主义国家施行的种种歧视和压力。中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关键在于争取一个较 快的增长速度,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他要求全党一定要善于从全球高 度观察和解决问题,要有开放的精神、开放的眼光,充分利用世界的市场和资源,及时 抓住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与竞争,加速自身的发展。正是准 确地把握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趋势,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对外开放 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来,规定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原 则和方法。
首先,消除贫穷落后,必须改变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状态。邓小平认为,时代主题的变 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 键是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 我们就落在后面了”。从全球范围审视中国的发展问题不难发现,在世界走向开放的今 天,“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 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在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 反思中,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要取得真正的政治独立,必须努力摆脱贫困。而要摆 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 孤立于世界之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2页)
其次,善于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力争实现跳跃式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 就强烈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30年来,几乎各门科 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 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要素,而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还有 较大差距,还比较落后。缩小这种差距只有“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40、90、132页)。不要关起门来一切都“从头开始”, 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积极参与世界高科技竞争,力争在世界 高科技领域占有中国的“一席之地”。他还提出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一些具体构想,要 求既要进口设备还要引起技术知识、管理方法和专门人才,使先进的技术设备发挥最大 的生产力效能,真正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
再次,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一 些人对引进外资、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经验、运行机制、具体经济组织形式等的不 理解,裹足不前乃至批评,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 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在他看来,不能把原本属于社会主义的东西错误地 判定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而加以批判;把原本没有姓“资”姓“社”问题,既可以为资本 主义所用又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批判;把确实是 资本主义的东西,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限度内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有利于促进社会 生产力发展的东西一概加以排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同上,第91页),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 合作和技术交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 的东西”(同上,第168页),才能真正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缩短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的时间。同时,为了达到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他坚决反对“全 盘西化”,照抄、照搬外国经验。
最后,坚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开放,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 首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社会主义国家“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 成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对其独立、主权和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邓小平对此始 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 们的立足点”,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 的友谊和合作,更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力。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 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3页)针对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西方发达国家“西化”和“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 图谋,邓小平尖锐地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 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同上,第344页),使我们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要坚决反对西方一些国家拿人权、民主做幌子损害我们的国权。
四
纵观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在经 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尽管没有直接使用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但他们始终是从全球的视野来考察资 本主义发展趋势,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 实质和全球共产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做出精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俄国这样的经济落 后国家可以借助于世界市场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走向社会 主义的构想。列宁立足于俄国实际,探索了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 经济形式,吸收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成果,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邓小平在时代主 题转换的历史条件下,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了出来,深刻阐述了在学习和借 鉴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 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到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表明经 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其核心是在资本主 义发动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生产社会化在全球范围的扩展,经济全球化 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人们的世界交往 普遍发展的结果。由于经济全球化体现着社会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进程并不相悖。从“世界历史”发展的 角度看,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将在世界范围内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 展提供物质条件。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这种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 国家不能背离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总体趋向,游离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之 外,拒绝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只有充 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契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才能提高国际 竞争力;只有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才能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科技革命成果,而不必一切 “重新开始”。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尽管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发生,但决不可 能在小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建成,更不可能在闭关自守状态下取得最终胜利,只有自 觉加入经济全球的历史潮流,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 相比较的优势。
另一方面,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的扩展,经济全球化又是资本主义主导 的,是资本对外扩张的结果。由于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左右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操纵 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控制着主要的国际金融和贸易组织,因而它们不仅以 自由贸易和公平交易为借口,加强国际垄断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扩大南北两极分 化和贫富差距,而且以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为掩护,加紧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西化 ”和“分化”,妄图将整个世界纳入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大量事实表明,西方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极力推行的经济全球化,是实现其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手段,其目的在 于实现全球资本主义化。面对一系列新挑战,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相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都处于明显劣势,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遇到 难以想象的困难,伴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甚至可能危及国家的制度安全。为在经济全 球化进程中既利用资本主义又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正确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生 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展的统一体。如果我们只见前者不见后者,只讲 参与不讲斗争,最终可能落入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陷阱;如果只见后者 不见前者,只讲斗争不讲合作,就会回到昔日孤立封闭的状态。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背 景下,利用资本主义具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既包括运用西方市场运行的成功经验,又 包括汲取西方市场失灵的惨痛教训;既包括继承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又包括摒弃资本 主义腐朽没落的东西;既包括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又包括反对强权政治和 霸权主义。我们在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同时,必须对“西化”和“分化”保 持应有的警觉,才能趋利避害,维护国家主权和制度安全。
其次,从全球化角度重新审视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两种 社会经济制度的冲突趋于尖锐,经济领域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垄断资本 不仅在股权、技术、成本、品牌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严厉的产业控制,而且凭借 其垄断优势挤压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力图控制金融、高 新技术以及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参与 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公有制经济被削弱,国有经济作用被弱化,会使社会主义国家在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立足不稳。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才能提高社会主义经济的应变能力和抗击能力, 防范和化解各种经济风险,才能牢牢把握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世界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