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变化趋势_政治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变化趋势_政治论文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变化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工作论文,高校学生论文,走向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子系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必须调整现有的模式,以保证培养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目标的实现。从研究本课题的角度出发,我们把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期间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简称为“传统模式”。

一、对传统模式存在缺陷的认识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组织形式发展的局限性、封闭性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组织形式发展的局限性。建国后,我党确立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强了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开始逐步形成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加强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在学生管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管理思想,重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比较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从此,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始专门化、系统化。之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从学生教育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在高校的“条块管理”管理模式中,成为与高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并行的管理系统。

但是,几乎所有的一般普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都没有突破这样的组织模式:学校专设一名副校长或党委副书记主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部(处)作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调和管理部门,对分管校领导负责,代表学校制定全校除学籍管理以外的各种学生工作规划、计划和管理规定,并负责组织实施,负责管理全校专职辅导员的业务考核和业务上的指导与培养;校团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团的工作为主线,以校、院(系)、班级三级团组织为工作网络,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开展各项工作:各院(系)设一名副院长或党总支副书记负责本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按年级或专业配备专职政治辅助员,辅导员在工作上对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副书记)负责,接受其领导。这种单一的组织形式,与当前高等教育鼓励高校个性发展以及高校谋求形成自身特色和培养人才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

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形式系统发展的封闭性。主要表现之一是在高校内部与教学工作等系统在育人职能上的割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片面强调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成长、成熟为主要内容,而教学工作系统则强调教学、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一些高校,随着二者对本系统的职责过分片面的重视,二者都往往忽视在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整体目标上的责任,割裂了智育与德育的密切联系。这种状况的发展,在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导致“教书”与“育人”职能的分离,在学校整体工作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两张皮”。

在传统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发展封闭性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系统本身局限于学校内部,忽视和放弃了学校外部的力量因素。学生所在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是学生思想政治方面成长的外部环境,它们应该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工作时会考虑来自于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力量,但在传统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组织体系中没有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体系。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在封闭性的小系统中走向泛化

首先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念的泛化。把无论什么工作都当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把本来不属于政治思想教育范畴内的综合素质教育、日常事务管理、文化娱乐活动等都当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其次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边缘上做文章。往往用道德层面、心理学甚至心理咨询层面、行为学侧面、校园文化层面的东西代替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泛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其边缘上做文章,其后果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庸俗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脱节,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同时,由于大量、长期从事边缘性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只能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不能适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保姆式”的微观过程管理忽视、限制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发挥与个性发展

在传统模式下,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职责几乎包含了一切与学生有关的内容,几乎包揽了学生从进入校园到毕业就业期间的所有的日常生活管理、日常学习管理、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毕业就业工作。

不仅如此,传统模式特别重视“保姆式”的管理,强调对班级和学生个体各方面变化的微观过程控制。不仅在年级中配备专职辅导员,而且还在辅导员为主的前提下配备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学生班主任,班主任配合辅导员做班级管理工作(主要负责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有些高校或一些高校在校人数较少的情况下,甚至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固定教室对班级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年级辅导员不仅要了解每一名学生课程学习、思想变化的状况,而且要掌握产生这种状态的背景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去监督控制学生个体的发展,以期促使每一个学生达到最好的发展。与“保姆式”的管理方式相呼应,在教育管理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机械的“灌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基本思维定式往往是:在所有的微观管理过程和环节上“灌输”自己认为应该“传道”的东西。

“保姆式”和“灌输”是以限制学生主体性、自主性和牺牲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的。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客体,视为社会规范的接受器,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个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二、传统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面临的挑战

(一)迅速膨胀的学生规模的挑战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这使习惯于小规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对学生人数翻番、素质参差不齐的新变化,学生辅导员(甚至班主任)已不可能如过去那样对所有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微观管理和控制,工作只能处于应付状态和表面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同样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随着学生数量和质量的迅速变化,随着一些学校分为几个校区和若干学生生活区的变化,随着校、院(系)管理权限的调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仅与其它职能系统的边缘性矛盾迅速增加,而且面临人员素质急待提高、队伍建设急待加强等问题。如果不对传统模式进行充分的变革和调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作被动的局面将难以改变。

(二)学分制、弹性学制的挑战

学分制、弹性学制的采用不仅会淡化班级的概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淡化年级、专业甚至同学的概念。在传统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会悄然丧失以班集体为核心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而且有可能部分失去以“校、系、班”为纵向管理框架的优势。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社团、网络信息、社会对学生影响力加大等新情况。此外,一般普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面对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的一般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之间在生源素质方面的差距(尤其是自控能力、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等非智力素质方面的明显差距)。

在学分制、弹性学制情况下,在学生班级功能弱化,系、年级、专业概念淡化,学生非智力因素发生变化,学生自主自由空间增大等情况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如何建立相应的教育、管理、引导机制,既保证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就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大学生生活社区化和成长环境社会化的挑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于当前及今后的大学生而言,意味着生活上要进入生活社区化和成长环境社会化的年代。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提前就业政策等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政策、办法的出台,都会加快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社会交往、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随着学生的社交、娱乐、学习、社会工作逐渐走出校园、走向社区和走向社会的趋势,传统模式注重学校内部、注重系统自身等方面的局限性将越来越突出。它所能够为学生提供的环境与学生实际需要环境相差甚远,必须变革才能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变化走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我国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模式必须转变,它的变化走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系统模式从封闭性向多元化、多层面化转变

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理论看,所有对于大学生道德思想、政治觉悟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应自然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个内外协调一致、纵横交错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学生工作系统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系统的多元化。这一系统应包括学校内部的职能系统,如现有的学生工作部门,学生群团组织,政治、德育教育与研究机构,各院系学生工作系统,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及后勤服务系统,正在发展的大学生综合咨询服务中心等。同时,这一系统要兼容学校外部的因素。通过适当的方式,尽可能地协调学生家庭和社会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如建立学生家长代表委员会,加强与各地校友联谊会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与社会评价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等。

系统的多层面化。众多职能系统的职责具有明显的区别,分别通过政治层面、道德层面、事务管理层面、社会生活指导层面的工作,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学习理想和对社会的认知等诸多方面施加潜移默化的、有力的影响。其中,现有的学生工作处(部)的工作重点更要向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靠近,旗帜鲜明地强调对学生政治觉悟、政治观念的教育和评估。

(二)全面素质教育中教师角色的重塑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高校教师的直接影响是教学对象数量的跳跃式增长。伴随着这种变化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必须改变“政治”与“业务”、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状况。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负责,必须按照《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进行角色重塑,成为知识的传授者、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思想政治逐渐成熟的引导者。

(三)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从泛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回归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向社会化发展,大量的学生生活管理与服务工作可以从传统模式中比较充分地分离出来,后勤服务系统将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实现对大学生的生活管理和教育;随着高校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咨询服务机构的充分发展,大量的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沟通工作也可以从传统模式中分离出来,在这些专业咨询服务机构中得到解决;随着学生社交生活社团化、社会化,学生的群团组织将得到充分发展,传统模式中“班集体建设”等成功的经验和实践将逐渐淡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将在社团、社会中直接得到评价和教育;随着以社会化改革为背景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营造学生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学校的整体工作,而不再仅仅是学校团委、学生工作系统的责任。

随着以上边缘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以学生辅导员为主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摆脱长期从事事务管理工作的状态,重新回到对学生政治状态、思想状态的分析、研究和引导的“本职工作”上来,改变“包揽万事”的“万金油”形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职能的回归,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将从泛化向科学化的回归。

(四)工作队伍向多层次、专家学者型发展

现有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然出现相应的专业方向的分流:根据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需要,一部分政治理论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人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我们党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组织发展为主要渠道,解决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与政治目标上存在问题;根据学生德育层面的发展需要,一部分拥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善于作学生思想工作、善于解决学生学习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出现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问题的人员,将以学生思想道德层次作为自己的专业取向,通过专门的大学生咨询中心(如心理咨询中心、学习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实施有效的影响;一部分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组织能力强、善于管理的人员,将以青年行为研究为专业发展取向,以大学生的社团组织与管理为主线,通过培养大学生文娱、体育、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为途径,引导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

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出现相应专业方向的分流,意味着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务型的低层次向教育专家学者型的高层次的全面转变。

(五)管理组织从单纯的行政型向行政、研究与学术相结合的混合型转变

上述变化必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组织由行政型向行政、研究与学术相结合的混合型转变。在行政、研究与学术相结合的混合型管理组织里,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会以共同的专业方向或研究课题的互补性为基础开展合作,这将有利于发挥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队伍的合力,有利于他们学术水平、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更能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六)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建设

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从网络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看,主要是色情、暴力、凶杀等不良信息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文化霸权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影响;网络易使一些大学生上瘾,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状态;网络犯罪问题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此,面对信息网络的挑战和所带来的机遇,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特点与优势,使之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标签:;  ;  ;  ;  ;  ;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变化趋势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