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_大学论文

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_大学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论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以来论文,理想信念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09)07-0032-0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发展进步。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发展历程,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并有效推动实践,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经历了不平凡的过程。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展望,是人们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人们人生诉求、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以奋斗目标为表征的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高度自觉意识。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P247)。理想信念一经形成,就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恒久精神动力。任何民族、国家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共同理想信念,这是民族、国家统一行动,团结人心、凝聚力量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历史使命自觉意识的集中体现,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理想信念能够达到如此崇高的境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和国家民族的前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创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各项工作,包括国家的教育工作、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亟待恢复,“无论在教育界,还是在社会上,大家都希望教育工作有更快的进展。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有许多事情要做”[2](P103)。他要求整个社会都要重视、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问题,“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把被‘四人帮’破坏了的优良革命传统恢复和发扬起来”[2](P105~106)。邓小平指出教育工作要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实质上是提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和教育工作亟待恢复的迫切情况,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稿》指出,当前的任务是破除路线是非、理论是非和思想是非,解决当前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混乱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要求切实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这就提出了恢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1982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指出,有计划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革命理想、讲革命道德、守革命纪律、有文化的又红又专的人才,有必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3](P92)。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这门课的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1984年9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有关人生、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至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得到全面恢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受到冲击,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和工作实践出现模糊淡化现象。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近几年来从中央到许多地方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存在着软弱混乱现象,许多高等学校程度不同地削弱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3](P123)1991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许多学校至今还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和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许多学生的深层认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青年学生仍有较大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4](P139)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改革开放后,国外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涌入,引起部分大学生思想混乱,少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伟大决策认识不清,存有思想困惑;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施“分化”、“西化”,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不够,等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强调“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5](P306),“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6](P327),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明确和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内容。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2001年教育部发出通知,强调“积极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3](P190~191)。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文,要求“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4](P2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心内容,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内涵,增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党和国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极大地强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增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推动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其一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巩固和强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支撑,强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教材,加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师资队伍,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其二是党和国家强调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化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200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升华,是结合新的实践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的理论概括,对于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三是国家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学科支撑。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其所属二级学科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的提升,强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支撑,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良好学科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日益升华的发展过程。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和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奠定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认识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明确指出,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尽早培养,“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2](P105)。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3](P158)。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充分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P2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始终强调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根本要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中得到巩固。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实践工作的经验,促进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认识的深化。20世纪80年代初,党和国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展开。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不再单独设置“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将其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素质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工作,着眼于夯实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进步,培养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进入新世纪,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党和国家调整了“两课”课程设置,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眼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着力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紧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而展开,进一步提高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准确把握,推动着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认识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3](P95)。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3](P163)。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发生了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够主动把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起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奋斗目标,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中表现出良好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社会责任心。同时,应该看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无论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还是基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实际,都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认识的升华。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是培养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基础”[3](P94)。这是新中国大学区别于旧中国大学、社会主义高校区别于资本主义高校的根本标志。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6](P284),人类社会必然要走向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又要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1](P699)。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下,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焕发勃勃生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2](P313),强调正确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5](P172),推进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373)邓小平理论引领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经济社会的持续增长和快速前进,无不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真理性,坚定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江泽民强调要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住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什么样的要求呢?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坚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更加坚强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7](P805),“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8](P15)。2001年,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之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全面系统阐述,强调要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目标,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先进性得到保持和发展,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的实践增强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任。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阐释,明确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并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实现科学发展作出了系统回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在新的建设实践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向又好又快目标迈进,社会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大提高,和谐社会建设大力推进,这一切有力地增强了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标签:;  ;  ;  ;  ;  ;  ;  ;  ;  ;  ;  ;  ;  ;  

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