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静
摘要:面对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尴尬处境,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较低的状况,本文从充分认识历史的价值、生动历史课堂和提出问题,创设情景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历史;增强;兴趣
何谓“历史”呢?所谓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只有了解了历史,才能“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对未来。然而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中,处境尴尬,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六年来,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较低呢?当然也由此产生出诸多解释,比如传统应试教育的逼迫,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历史知识的灌输,学生错误的认为“学习历史要死记硬背”;认为历史课上学习的东西往往不切实际,距离现实生活太远,而且不能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片面的想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为什么大家会迷上百家讲台?为什么会深深地被易中天的品三国所吸引?如果我们把易中天放到中学讲台上,会是怎样一个场面呢?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其中独特的历史教育教学思路,也需要我们借鉴,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巨大价值。大多数中学生认识不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作为历史专业出身,曾无数次问过自己、也问过别人:学习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得到的答案是“学习历史是为了服务将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历史有借鉴作用,这是当然的,我在第一堂课上也是这样告诉学生的学生,可是问题在于,这个提法太宽泛、太抽象,要想让学生接受,关键在于如何体现历史的价值,跟现在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哪儿?
比如我们在讲解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时,往往只局限于课本,从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意义等方面来讲解,这些知识课本上都有明确的答案,教师再来讲解,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应该体现历史对现在的服务价值,可以再从国际社会角度来分析,国际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国家主权问题是不可撼动的;二是从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方面来讲解,谁想分裂国家、破坏统一,谁就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国人历来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已任,这种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约束力,可以适当结合时政知识加以说明;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的认同感,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同祖同根,例如台湾政党领导人纷纷回到祖国大陆寻根;四是应跟现实联系起来“品”,台湾同大陆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台湾经济的振兴对大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从房地产价格的攀升、大陆观光团对台湾旅游业的影响等方面来加以说明。从而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的认识到历史的巨大价值。
其次,使历史课堂生动起来。可以通过演讲点评历史;通过影视图片感受历史;通过编演历史剧再现历史,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意识。
讲授新课前,可以鼓励学生去寻找与课文有关历史人物的历史事件、背景及相关报道等,在课上用3~4分钟演讲,既要有历史内容又要有自己的观点,简短的演讲融入学生自己的观点。这可以促进学生按照要求,主动搜寻,主动查阅资料,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成功体验得以满足,避免了“满堂灌”的传统教法,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参与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由此改变;另一方面,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师也可以根据演讲情况进行简单的讲评,肯定正确的观点,而与事实相违背的观点也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无形当中,教学的双边化得以很好开展,“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也就随之而生。
最后,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产生的,只有激起学生对知识的疑问,才能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才会主动地参与课堂,主动地动脑,动手。易中天品三国,一般都是先提出问题,由问题来引发人们的好奇,然后易中天先生再来娓娓道来,通过问题来加强与观众间的互动,产生共鸣。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缺乏教师跟学生间的互动,或者设置的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问题设置成了填空题的形式,把本来丰富多彩、给人以智慧的历史搞成了机械的“木乃伊”。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精妙的提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问答过程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渲染。对于有些过于深奥的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小组讨论,采用合作学习法,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共同努力,历史课被忽视,不受重视的状况一定会大有改观,总有一天我们会唤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也可以焕发出新的面貌。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江北高级中学 725000)
论文作者:谭 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3
标签: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台湾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