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赶超战略机理研究——以中国家电产业发展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机理论文,产业发展论文,科技创新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7]01-0058-04
一、引言
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亟待提高。因此,发展中国家如何追赶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逐步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摆脱科技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状态,就成为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本文以中国家电产业为例,通过对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科技赶超战略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路径,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考察发展中国家如何面对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以及政府主导,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产业创新。本文首先建立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分析发展中国家可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实施科技赶超战略提供理论依据。然后以中国家电行业发展为例说明该理论的作用机理,并给出在政府主导下,发展中国家实施科技赶超战略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二、发展中国家科技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
1、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发展曲线的特征。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科技产业的技术发展曲线一般呈S型,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初创期指的是刚刚开始投入资源进行研发,这时期的特征是投入资源较多,但技术进步却比较缓慢,这时期经历的时间较长,技术曲线斜率较小,呈微微向上倾斜。经历了缓慢进步的初创期后,进入技术成长期。这一时期随着投入资源的增加,研发成果日渐增多,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因此技术曲线斜率较大。进入成熟期后,随着资源的投入,技术水平增长放缓,斜率又逐渐变小,技术曲线趋于水平。
发展中国家科技产业的技术发展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研发能力弱、投入少,所以更倾向于技术引进和模仿,这样可以借助发达国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减少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的起点。这一阶段可称之为快速进步的技术引进期(如图1中a-b所示)。第二阶段,当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以后,技术取得的成本会大幅增加,需要自身投入较多的研发资源,并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提高。这一阶段即中速进步的技术改进期(如图1中b-c所示)。第三阶段,低速进步的自主研发期。在此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出于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考虑,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自主创新的研发阶段(如图1中c-d)。
通过比较发现,发达国家技术研发投入的重点在初创期,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研发投入重点则在后期。由于发展中国家是在发达国家研发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而过渡到自主研发阶段,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技术研发的风险较低且效率较高。所以,发展中国家企业只要清楚认识到发达国家和自己的技术曲线特征,掌握其中的规律,重视自主创新,并且加大后期研发投入,技术水平就会快速提升,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图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发展曲线
2、发展中国家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要短些,大致可分为模仿期、改造成长期、规模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五个阶段,时间长度相当于发达国家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产品的品质与价格在经过改进以后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所以能获得国际知名品牌的OEM大批量订单,从而进入大规模的成长期。当产品在国际市场进入全面替代的大幅衰退阶段后,发展中国家产品市场就开始快速衰退,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衰退期会相对短一些(见图2)。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市场生命周期演进比较分析。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技术——市场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早期市场、利基市场、全面市场、成熟市场和衰退市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多从发达国家引进,在此基础上模仿学习,因此市场发展速度低于发达国家,生命周期划分为出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换期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生命周期内,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出生期和成长期,仅靠低价无名品牌(NBM)占领边缘市场,之后逐渐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进行OME和ODM的大规模生产。当发达国家企业开发出新一代的技术时,进入技术——市场的第二阶段生命周期。在这一阶段,发展中国家企业会设法与发达国家的知名品牌大企业合作,将产能逐步转移至新一代技术产品上。发展中国家企业在第二阶段生命周期的后期,经过前期的模仿学习,逐渐建立起自主的研发能力与自有品牌通路,当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后,才会在第三阶段技术——市场生命周期与发达国家企业同步成长,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
图2 发展中国家产品生命周期图
发展中国家企业必须要经由几个市场生命周期阶段的学习与成长,才有可能追赶上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在主流市场上与之竞争。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先寻求与发达国家大企业合作的机会,以服务来换取学习与成长的机会。由于每一次新一代技术产品替代发生之际,发达国家大企业之间都将发生激烈的领导地位争夺战,此时恰好给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了战略联盟的机会,通过适时扩大产能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国家电产业赶超战略的实证分析
由于家电是综合性的终端商品,上游产业链相当长。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中国家电产业仍处在世界家电产业价值链的末端。产业水平多数停留在终端产品的组装上,能够带来持久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核心技术相对落后是导致中国家电企业长期徘徊在产业价值链末端的根本原因。导致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家电企业在研发、技术创新等形成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上投入水平极低。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研发密度是衡量家电产业技术开发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世界家电产业的平均研发密度一般稳定在6%-7%。有关行业专家认为,只有保持这样一个水平的研发密度,才能保持产业的良性循环。相比之下,中国家电企业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投入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1、第一阶段(产业初创期):技术引进与模仿学习。
中国家电产业初创期,时值中国的“六五”与“七五”期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尽管物资匮乏,经济短缺,但恰逢发达国家的高成本产业在国际上寻找低成本空间进行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面对发展机遇,各地纷纷引进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与设备。据统计,当时全国生产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的企业超过了100家,但基本上都以单一产品为主。此次的建设期形成了中国家电产业最初的发展格局和产业结构框架。这一阶段,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策略是政府主导、引进技术、模仿学习、满足市场,并初步形成了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格局。
中国家电产业尽管在模仿过程中有过一些创新,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开发还很远,包括近年来在市场上风行的电脑冰箱、等离子彩电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中国家电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还无法在短期内快速提高。一方面,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日渐萎缩,而技术开发是以投入甚至是巨资投入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市场巨大的吸引力,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布局将逐步由制造中心过渡到制造中心与研发中心合一,这种布局将加速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产品研发速度,从而给中国家电企业在技术层面上构成现实压力。在这种压下,模仿仍然是国内品牌维系生存的主要手段之一。
2、第二阶段(产业扩张期):技术改进与争取国际大企业订单。
中国家电产业扩张期,大致是“八五”与“九五”期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家电市场空间逐步扩大,发达国家的家电产品开始大量涌进中国市场,并出现了中外家电企业的合资浪潮,中国家电市场开始成为跨国公司关注的焦点。国内的一些地方品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拓市场。在这一发展时期产业的集中度开始增强。大企业扩大规模,快速扩张产品生产线,单一产品的家电企业逐渐减少,竞争日益加剧,出现了家电产业的第一次并购高潮。家电企业开始了由生产厂到现代企业的过渡,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家电品牌开始形成,如海尔、长虹、美的、TCL等。这期间家电产业技术表现为家电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并开始国产化的产品创新。
中国家电企业大多在进入国际市场后进行OEM生产。据统计,中国家电企业约90%在做OEM。跨国企业采用OEM向中国企业贴牌生产的本质就是将制造环节外包转移,通过重新调整企业资源在价值链上的分布结构,舍弃增值潜力枯竭的环节,集中资源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正是中国家电企业所缺乏的。通过贴牌生产,中国家电企业难以获得企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因而缺乏资源进行国际品牌的开拓。然而,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恰是当今家电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家电企业只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品牌体系,成为知识产权的创新主体,才能在竞争中稳步前行。
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家电企业的技术差距,技术水平的继续改进,将是产业升级不可避免的挑战。在这一阶段,除了政府持续委托研究机构进行研发以外,还需要国际大企业的技术授权与转移,才有可能将我们的产品推进至国际主流市场,并带动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成长。这一阶段的产业发展策略应为运用政府资源力量推动技术改进,并采用国际战略联盟手段,获得先进技术授权,从而打入国际主流市场,带动产业创新。
3、第三阶段(产业自创期):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
经过激烈的市场洗礼,中国家电产业格局逐渐明朗,企业逐渐成长壮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实力。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制度发展有了较大的飞跃,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升。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中国家电业将在技术上结束模仿期,进入自创期,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档次。
当中国家电产业技术水平逐渐接近发达国家家电企业时,相应的技术引进与技术授权难度也增加了,此时企业已经进入自有品牌的跨国经营阶段,接近市场成为必要的竞争条件,因此,生产与营销也会大量移往海外,中国本部仅保留关键部件研发与产品开发的核心资源。家电产业必须投入资源进行自主研发,才能保住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由于自主研发先进技术所需要的资源与风险,往往非单一发展中国家企业所能承受,因此由政府出面推动产、学、研共同合作研发,将有助于提升家电产业的整体研发能力。随着经济实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家电企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处在产业链上的一个节点(比如,只是组装),而是开始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个企业的产业布局开始向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方向扩张,如,彩电企业拥有自己的彩管、电路以及芯片产业,电冰箱、空调企业开始融进压缩机等产业链条的核心环节或是与这些核心环节形成产业联盟。这种上下游对接式的发展使中国家电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单是停留在产品的价格层面,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系统竞争,同时,中国家电企业的国际对抗能力也大大增强。今年2月18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863”项目,“虹芯一号”芯片打破国际技术封锁,自主开发成功并进入整机批量应用阶段。以往一枚这类芯片的国际售价为10美元,而长虹开发的同类芯片成本只需10元人民币。“虹芯一号”的诞生不仅结束了该类芯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而且使国产彩电企业利润成倍增加。这是长虹在生产电视机30年后,首次涉足核心部件的设计生产,被誉为长虹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破冰之举。
4、第四阶段(产业成熟期):全球化资源重组与整合。
这一阶段,中国家电产业个别企业在技术研发与技术能力上已具备与发达国家家电企业相同的竞争力,中国家电产业已进入先进之列,步入成熟期,并成为全球家电产业的一部分,具有知名品牌与一定的全球占有率。企业集团总部大量投资于研究开发,从事前瞻性技术研究与创新产品的开发,并积极购并研究机构或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企业,建立以核心技术作为创造竞争优势基石的国际科技企业。此时需要以全球化的眼光,与发达国家知名家电企业合作进行全球化资源重组与整合,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
四、中国科技赶超战略的模式与措施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处于转轨进程的市场机制还在不断完善中,中国的企业实力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相差悬殊,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家电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更趋激烈,如果不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大的突破,不仅仅是个别的产业要面临被国外企业所吞并,而且整个国家的竞争能力也会因此而削弱。
有鉴于此,中国的科技发展要实现科技赶超目标,就必须站在战略的角度,系统思考,综合各方面力量,整体推进,才能有所效果。而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府主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产学研合作推进的科技产业创新模式。
对于我国而言,在科技产业发展初期,由于技术资源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薄弱,导致民间投资者对于以科技引进方式推进产业创新的意愿普遍不足,此时具备资源优势的政府对于推进中国产业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因素。
1、政府制定明确而规范同时又具有激励作用的科技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产业的发展;
2、政府出资成立研究机构,匹配充足的研究经费委托其从事科技产业技术研发;
3、政府通过政策保障与市场诱导,促使国际先进企业技术向国内研究机构和产业转移;
4、通过政府主导与民间共同出资的方式,将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衍生成立科技公司,积极推进产业创新;
5、政府拨出一定的研究经费鼓励大学从事产业研究;
6、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研究机构与衍生科技公司将大量技术扩散给产业内投资者。
一般而言,政府所具有的政策指导与资源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科技产业发展初期的创新效果十分明显。即使发展中国家科技产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实力,政府资源力量已不足以主导产业创新,但还是需要由政府出面整合产、学、研的研发资源力量,共同推进产业创新。目前中国科技企业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大多数都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因此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结合就可以把我们国家有限的科技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通过整合资源,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使产业创新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增强中国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收稿日期:200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