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英语课程标准反思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标准论文,中学英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语
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法令、政策和中学教学计划统一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英语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的指导性文件,它具有纲领性、法规性和权威性,是中学教学计划对外语教学规定的目的、任务的具体化,是指导中学外语教学、选择和安排语言材料、编写中学外语教材和对教学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熟悉的“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那么什么是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呢?其实,教学大纲(syllabus)和课程标准(curriculum)这两个词用哪一个好,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这主要视各个国家的教育传统和理论背景而定。我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用“课程标准”一词代替“教学大纲”,主要是出于对教育理论背景的转型、教育政策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推广与传播以及教师的理解与接受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它是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是可理解、可达到、可评估的。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历史沿革与现状
中国的英语教学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教育史上学校正规教育的正式开端。1902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的12门课程中,英文的课时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外国语等西学科目被正式列入法定的中等教育课程之中。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学英语教育,由于教育部门一度抄用日、德、英、美的学制,忽视了中国教育的实际,从而造成了教育上的盲目性。但与历史上前两个时期相比,英语教育有了较快的普及。这一时期的英语师资队伍也比较雄厚。在教学方面,由于受英美学制的影响,初中阶段的外语教学都比较重视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因而,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学毕业生英语水平还是理想的。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得到了应有重视。中学的英语教育也迅速发展起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俄语热”时期、英语“复兴”时期、“文革”时期和英语繁荣昌盛时期。
随着中国的“入世”,英语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速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英语课程标准》就是在这一大环境下出台的最新英语教学大纲。它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目标体系,将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至高中英语课教学目标设计为9个级别。《标准》第二级为小学6年级结束时的要求;第五级为初中毕业时的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时的要求。第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指导级,该级别也可作为部分学校少数英语特长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向。这种全新思路的级别划分,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又避免简单划一,具有鲜明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征。《标准》对各层次教学过程的评价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标准,有利于不同地区依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学段的英语课程目标。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英语课的比例达到6%~8%。但由于受到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的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截至2000年,我国还有520多个县和县级行政区没有“普九”,其中民族县有200多个,没有“普小”的县有100个,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目前中国主要的城市中只有一半,或者说只有 30%的学区,能够把英语教学提早到小学三年级。在普及了英语课程的地区,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的矛盾也十分尖锐。目前全国平均3.5所中学才有一个语言实验室。中学的语言上机课时完成率只有82.53%。另外,在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上,情况也不容乐观。1996年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外语教学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
考虑到以上原因,大纲编写委员会开始进行新的探索。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现行课程标准模式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经过数百位外语教师、研究者、管理者和语言学家们的通力合作,中国的外语教学课程标准终于在2001年面世。该课标融合了其他国家在不断完善外语教学体系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先进和合理的理念,对小学到中学的英语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观念和方法、教材、测试等都做出了新的规定,力求各项内容完整、清晰,保障了该课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新课标以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等各领域的知识为基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为指导,提出了一个包括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综合发展的目标,使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第二语言习得特点以及国家的综合全面规划都得到了很好的兼顾。新课标是我们在编写大纲、教材、教辅和备课时的参考标准,也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注入新的理解,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素质教育观
首先,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课程观向学生发展本位课程观的转变。同时,《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以学生经过某一个学段的学习后“能做什么”来描述的。表述话语中行为主体的转变说明课程关注的焦点已经由“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体现了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观和教育观。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课程适应人的全面、整体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课程目标的完整性。第三,《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性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塑造和建构了学习主体。第四,《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使教学的全过程和结果得到有效监控,有利于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就得到展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为教材编写者、教师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英语课程标准》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方式,将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的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个级别的要求。这种整体设计、灵活开放的目标设计方式打破了以往按学段划分目标的体系,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这种做法有利于解决以往各学段之间缺乏衔接、教学内容和要求重复的现象,保证了英语教学的连续性。另外,也有利于解决各地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进而探索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根据本地区、本校,甚至是某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学习活动,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探索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3.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首先,要更新关于课程的实施和学生学习的观念和认识。教学活动应当是多样化的,既有听讲、操练、练习的活动,也有探索、自主实践的活动。语言学习是学生主体意义建构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科学的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个人意义,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
其次,要更新关于教师角色的认识。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它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加工为既有可操作性又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语言学习任务,并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景,通过互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来运用语言、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知识技能、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需要、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进行分析,对任务型活动与教学环境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展开研究。
四、对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教师应当致力于通过“创新教育”的实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这种特质就是“反思”与“合作”。“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就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角色”转型。
在改革中建构新的课程观,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机会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这有利于教师改变施教行为,有利于恰当地确定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处理好师生关系。
建构新的教师观与学生观。既强调了教师“教”的主体地位,义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这种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就要求确立新型的平等、协商、合作的师生关系。
建构新的教学观,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通过互相合作,有效对话,使课程内容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不仅具有接受的学习方式,而且要具有自主、探究、合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结语
对《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解,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更有效的实施教学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减少我国外语教学中比较普遍的“费时低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