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工作的发展战略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工作的发展战略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工作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青年论文,背景下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变,以及世界科技、经济、国际政治格局与政治思潮等的种种新变化,在世界范围上对青年和青年运动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在全球化背景条件下,国际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了特别的关注,1995年12月以联合国大会决议形式通过并发布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是其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也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完全置身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之中。21世纪的中国青年,将在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而全球化必将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提供一个前所未有过的时代背景和参照体系。这要求我们的青年工作要跟上时代和青年发展变化的客观情势,对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工作的发展战略,做出全新的思考。

全球化: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青年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0年4月发表的《千年报告》中指出:“进入21世纪之际,全球化正改变着世界”。在此,我们完全可以再进一步肯定:全球化,在改变世界的同时,必然也改变着青年。

全球化在哪些方面已经或正在改变着青年?青年一般以怎样的态度对侍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年的成长和发展面临哪些有利或不利境遇?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

全球化涉及信息传播、市场活动、全球性问题、体制和制度、文化和文明等各个领域,是一个多维度过程,具有多维特征。也有的将其等同于西方化、美国化,或形象地把全球化比喻为“可口可乐化”、“麦当劳化”。因此,全球化对青年的改变(或影响),也将是一个复杂多样、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同质化和统一性,并以青年人特有的个性化形式表现出来。

青年人向往“地球村”,热衷做“世界公民”

由于现代通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加拿大作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预言的“地球村”到上世纪末已基本成为现实。实际上,几乎与麦克卢汉做出预言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乃至一些刚刚进入现代文明的古老民族的青年人就已经望见“地球村”时代的署光。玛格丽特·米德在她1970年出版的《代沟》一书中曾谈到:“无线电波包围了世界。……这是一个全体青年人同时踏入的世界,不管他们的国家如何古老,如何不发达。”到20世纪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网络社会,而网络用户中,青年人占绝大多数(中国互联网中心1997年统计,21-35岁的青年占近80%)。互联网被称为“电子联合国”、“电子地球村”。青年人是其中最忠诚最富热情的“国民”和“村民”,游弋在网络空间中的青年,成为地道的“世界公民”。另外,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也为青年在世界范围上的流动,创造了最便捷的条件。青年可以追逐资本、信息和现代科学技术流动的脚步,在全球自由流动。中国在过去的近20年内,就有40多万青年到10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学成归国有10万人)。这一势头在今后若干年中仍会继续增长。大量发展中国家的青年,通过留学和劳务输出等方式走出国门,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

青年人乐于在世界市场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资本的全球流动和资源的全球配置,必然导致人力资源市场的全球化。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今后每年至少需要9.5万名计算机专家,而国内培养的只能满足三分之一;西欧国家2000年仅信息技术人员就缺少123万。这为一大批青年专业人才的跨国流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相当多的青年是愿意做出这样的流动选择的。另外,跨国公司的发展也为青年提供了流动选择机会。据联合国有关资料,1970年时全球有7000家跨国公司,到上世纪末即扩张到3.5万家,共有海外子公司17万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公司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收入,是吸引大批青年的最主要的原因。即使是在本土企业选择就业,青年也乐于选择那些市场化程度高、产品能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因为一般情况下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会相对好些,个人发展的机会也相对多一些。内陆青年向沿海开放地区的流动,也遵从同样的理由。经济全球化对青年的职业价值取向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青年人对多元文化有着特别宽容的心态和较强的适应和接纳能力

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全球化被看作是人类各种文化和文明发展所要达到的一种目标或境界,它强调所有文化都具有平等价值,世界文化是统一的,但这种统一是多元文化并存和异质或多样性共存。青年对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抱有极大热情,对不同文化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而且对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变化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明形式有较强的接纳能力。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电声音乐和牛仔装、时装模特和网络语言等,能够迅速地被发展中国家青年所接受,而且这些国家的青年并未因此而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妄自菲薄。同样,西方发达国家青年对来自落后地区的文化,一般也不同于他们父辈或其他长辈,较少抱有种族和文化的偏见。

青年人对全球性问题和人类性主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在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国的人们就关涉人类共同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保护生态环境、消灭疾病和贫困、反对战争和核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达成一致共识。青年人对这些共识不仅表现出极大的认同,对可能危害、影响人类命运和发展前景的现象,青年无不做出强烈乃至过激的反映。这一点在西方青年中表现尤为突出,大规模的生态运动、反核和反战运动、反种族迫害运动等,常常是由青年率先发动和作为运动主体的,并由此而形成了西方青年运动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传统。

青年人较少传统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偏见

全球化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对“西方中心论”的彻底遗弃。而“西方中心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即是冷战时期的两极对抗形成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偏见。“西方中心论”认为,现代化的发祥地在西方,全球化进程源于西方一个中心,是这一中心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因此,全球化亦即全球资本主义化。冷战结束后,这一观点受到根本质疑,更多的人们倾向认为,推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是西方一个中心而是众多主体的共同作用。青年是非西方中心论的积极倡导者,他们较少传统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偏见。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青年就对资本主义的全球霸权主义给予猛烈抨击。在最近兴起的反全球化运动中,青年又祭起了反资本主义的旗帜。受全球化客观进程的影响,非西方国家的青年,则表现为对以往历史中形成的阶级对立意识和激进民族情绪的愈益淡化,对世界共同体或全球一体化的追求成为他们新的理想目标。

青年人崇尚后现代的价值观

后现代理论的出现,是对现代性传统的反动,或者说是对现代性描画的美好图景期望幻灭的结果。后现代性反对欧洲启蒙时代形成的价值理念,其最突出的特征是主张对传统价值理念予以摧毁、解构和否定,重建人与社会、自然以及自我的关系,消除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人与自然将不再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社会将不再是人的异化力量,人与人之间应屏弃现代激进的个人主义。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的眼里,“世界的形象既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资源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关心、收获和爱护的大花园。”后现代的主张在青年中得到积极的回应。他们是生态主义和绿色运动的最踊跃的参与者,他们希望超越“竞争至上”而建立相互支持的“温馨社会”,他们反对“财富中心论”而主张过“简单生活”,希图保持心灵的宁静……这种发源于西方社会的后现代价值观,在全球化过程中对非西方的青年产生了影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发现,我国青年的生活观念在向后现代靠扰。

“新人类”是全球化时代青年的代表形象

借用“新人类”这一概念来说明和描述全球化时代青年的特征,可能是再适合不过了。全球化时代的青年不同于过去任何时代的青年,因而他们是以完全崭新的面貌出现的;他们又不是以往人们通常所说的某“代”人,而是新的“人类”——超越了种族、地域、国家的界限,也超越了“代”的时间意义。他们有新的价值观和新的行为方式,有新的生活理想,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全球化影响着青年,改变着青年;青年也影响着全球化,改变着世界。全球化本身是一个长期的和复杂曲折的过程。几乎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势头同步,反全球化的浪潮也风云迭起,成为一场全球运动。有意思的是,反全球化运动本身已经全球化了。在世界性的反全球化浪潮中,同样也是青年,他们成为其中最积极、最激进的力量,以至有人提出:“反全球化青年运动在兴起”!在一场场反全球化的示威活动中,一批批知识青年男女,活跃在第一线。在冲突中,面对警方的残暴镇压,他们首先付出血的代价。一部分青年为什么成为反全球化的先锋?青年们为什么将抗议全球化的示威看作“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狂欢节”?情况自然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势血青年们要为世界抱不平!青年在对全球化进程表现出极大热情的同时,也对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在他们看来,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跨国集团,是那些发达的富国以及富人们,而穷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只能越来越穷,穷国得到的只是贫困和污染。而这一切,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事实。只是青年们在反对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时,采取的是非常过激的行动。在我国青年中,反全球化的思潮和行为尚未产生。但理论界已有这方面的苗头。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参与度越来越高,各种矛盾和冲突会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在青年中出现反全球化的过激思想或行动,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全球化进程中,青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青年)的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的困境。大规模的跨地区或跨国流动,为流动青年的社会适应带来一定困难,如何融入新的文化环境,是年轻的新移民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流入地难以融入主流社会以及文化隔阂,造成青年移民的边缘化状态。青年的健康状况受到侵害,他们是世界范围毒品和爱滋病毒最大的伤害群体。青年就业问题始终面临严峻的形势,在全球1亿6千万失业人口中,16到25岁的青年占了41%,而这还不包括亚洲地区的许多得不到任何保护的廉价青年劳动力。教育问题至今仍困扰着相当数量的青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青年。

全球化为当代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他们也将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来自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利影响,有的则来自青年自身——青年如何认识和理解全球化,以及青年如何调整自我来客观地面对全球化。

安南在《千年报告》中谈到:“我们今天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确保全球化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力量,而不是任由几十亿人继续陷于贫困。实现包容所有人的全球化,必须借助市场这个强大的推动力量,但是,仅靠市场力量仍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以具有广泛多样性的人类为本,为创造共同的未来,做出更广泛的努力。”这其中自然包括青年的创造性作用。青年应该对全球化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有必要使青年们看到并真正认识到:“全球化的综合逻辑是不可动摇的,其势头是无法抗拒的。全球化的好处显而易见:经济增长更快,生活水平更高,技术和管理技能加快革新和扩散,为个人和国家都带来新的经济机会。”对当代青年来说,全球化应该不仅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同时也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思考问题的方式。

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工作的战略思维

全球化已经构成我国青年工作的宏观背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青年现象将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世界性,即中国青年的视野会更加开阔,真正地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国际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对中国青年的影响会越来越多,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同时,中国的青年事务也将越来越具有国际化性质,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参与国际性青年事务将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中国加入全球化潮流后,在许多事情上必然要按国际性的规范和准则办理,履行各种各样的国际义务。另外,各国在青年事务方面的许多做法和经验,也将被我们自觉地借鉴和吸收。

受全球化的各种影响,我国青年在许多方面也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或些微或显著的变化。面对这种客观情势,重新就青年工作的某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用全球化这一新观念和新视角把握青年的矛盾性

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新观念、新视角去看待青年;各地各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新一代青年的特点。全球化,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是一种新观念,一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新视角。而且,这种新观念和新视角,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探索和历史实践在根本原则和利益上是相统一的。因此,从全球化的角度去认识、理解青年,进而去把握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的特点,是客观形势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具有多层次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展开)和多主体性(各民族国家和各种利益集团、社会群体全面参与)的特点。因此,全球化将是一个由各种矛盾相互纠葛缠绕而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这也决定了全球化进程中的青年的特点,即它将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结合体。《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在开篇序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恰当指明了青年的这一特点:“青年是社会重大变革的推动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他们通常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寻求融入现有秩序或成为改变这种秩序的一种力量。”这与我们以往对青年时代特征和历史作用的定位,有明显的不同,以往我们常常忽视青年的矛盾性——他们与社会的矛盾以及他们自身内部的矛盾。

把青年看作社会重大变革的主要推动者,就此人们似乎不致表示更多的疑义。但是,当我们把青年置入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去考察时,我们将会发现,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青年可能是这场变革的受益者,也可能是变革的受害者。当他们成为受益者时,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融入现有秩序,而当他们成为受害者时,极有可能成为现有秩序的破坏力量。究竟是受益还是受害,并不完全取决于青年本身,而是主要决定于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中国尚处于现代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由于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很大改善,青年总体的生存和发展境况是良好的,但其中隐含的问题也是相当多的,如升学和就业压力过大、健康状况堪忧、社会保障不足、边缘和弱势群体青年的社会援助力量不够,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青年成长和发展的巨大障碍,而且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引起矛盾性质的转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阻力。青年的矛盾性和青年在社会历史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现实境况,是我们在考虑青年问题时必须予以特别注意的。

立足中国国情和青年的特点,确立与全球化背景相适应的系统整体性思维

国外学者对全球化有这样的理解,认为全球化是“组成当代世界体系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沟通的多样化”,是“世界某个部分发生的事件、决定和活动能够对全球遥远地方的个人和团体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这表明,在全球化背景条件下,青年不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孤立现象,而具有一定的世界性或国际化性质。因此,人们在考虑本国或本地区青年问题时,必须将问题置于更广阔的空间和多样的联系中去考察,确立与全球化相适应的系统整体性思维。但是,这种思维不能脱离本国的实际,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和青年的特点。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发展的基础弱、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也将对青年的发展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相当数量的青年失业人口、教育资源短缺使一部分青年不能受到良好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使部分地区青年的成长发展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等,是这种影响产生的直接后果。1995年联合国估计世界青年人口超过10亿,中国青年人口占世界青年人口总数的1/5。办好中国青年的事情,不仅关乎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也将产生一定的世界性影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也必然表现得愈益突出。这是我们考虑中国青年问题的重要的立足点。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改革开放政策,对促进青年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进步,具有特别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20世纪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青年发挥了重要的先锋队和生力军作用,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是中国青年最富时代精神和创造热情的突出表现。这既是中国国情和青年特点的另一个侧面,同时也是中国青年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要条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年后,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三个面向”在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时提出,体现了一代伟人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在今天,这一切都将化为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各项具体实践。顺应全球化潮流,立足中国国情和青年特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工作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寻求青年事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多种途径,使我国青年工作与国际接轨

积极参加有关青年事务和关于青年项目的国际性活动,使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的青年政策、青年发展状况和成就,以及中国在推动青年事业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增进相互了解,求同存异,扩大共识,是目前我国青年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领域。到目前为止,在国家级层面,我们已同130个国家的250个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交往关系,其中包括政府青年组织、政党青年组织及非政府青年组织等。地方和民间自发的青年国际交流和交往活动,也越来越活跃。由于我国各级政府没有设立署理青年事务的专门机构,因而有些青年国际交流活动实际上扮演着政府外交的角色,在国家参与世界青年事务以及党政外交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同时也表明,我国青年组织在国际交流、交往与合作方面,有着较强的能力和水平。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青年及青年事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具有良好的开端和基础。

为适应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并不断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层面扩展渗透的新形势,在青年领域,加强与国际组织、地区级织以及各国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形式,发展合作项目,开展双边及多边交流,进行决策、管理和专业人员间的国际交流与培训等,仍是我们亟待加强的一项工作。目前国际社会在青年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即是通过一些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教科文组织、国际卫生组织、儿童基金会等组织的作用,来协调各国的青年事务,发布一些有关青年事务的纲领性和政策性文件,采取政府承诺的方式,力图形成国际社会相对统一的青年政策和工作策略及推进措施。由此,已在世界范围上形成了部分国际性的青年工作政策规范和整体推进策略。各国青年事务的基本政策和策略与国际社会的规范接轨,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大趋势。中国的青年工作发展也必须适应这一趋势。

努力争取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确立青年优先原则

在安南的《千年报告》中,“为青年创造机会”,被列入优先领域。把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放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在国际社会间已达成基本共识。青年优先,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国家的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青年及青年工作的发展水平,将是实现这一美好目标的决定性条件之一,而能否对青年给予相当高度的重视并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切实确立青年优先原则,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

青年优先原则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具体体现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教育问题,而教育问题首先是青少年的教育,包括知识和学历教育、劳动技能和就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公民教育等;在国家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中,深信青年参与是全人类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要保证青年参与应是全面的,包括经济参与(包括工作与发展)、政治参与(包括决策进程与权力分配)、社会参与(包括社区参与与同代群体)、文化参与(包括艺术、音乐、文化价值及表现);在社会福利方面,把解决青年失业、贫困、疾病、公共文化娱乐场所不足、社会服务资源短缺等作为优先考虑的项目;在发展文化艺术方面,应首先考虑有利于青年身心健康和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制定宏观和微观社会公共政策过程中,始终将青年发展的因素考虑在内,在政策导向上,向有利青年发展的方向倾斜,并将其作为国家青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要保证青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或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听取青年对决策的意见。

构筑国家或地方青年工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

在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提到:“采取措施,保障青年的合法权益。在1995年之前制定施行《青年法》及配套法规,将青年的教育、就业、劳动保护、婚姻恋爱及其他社会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反对一切压制、摧残、歧视、迫害和腐蚀青年的行为,防止青年特别是女青年的人身权利受到侵犯;在国家及地方普遍设立青少年保护工作协调机构;建立和改善青年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政府关于青年的这一计划方案,是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的回应,是根据《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制订和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所做出的承诺。就青年问题向国际社会做出回应与承诺,并将《青年法》的制订提上日程,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办理青年事务方面的决心和努力方向。

构筑青年工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是我国青年工作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在青年政策方面,目前亟待需要解决的是政府各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的统一协调问题,具体说,即是如何将分散的政策资源集中起来构成一个相对协调统一、综合配套的政策体系,这将使国家现有的有关青年的各项政策,能够更好地发挥整体效用。另外,要注意将青年组织(主要是共青团组织)的有关青年的重要政策方案或行动计划,与政府行为协调统一起来,使青年组织自发性的独立活动上升到国家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层面。这种做法既充分调动了青年和青年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符合国际社会青年政策的基本精神的。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青年”是15岁至24岁的“任何人”。这个定义包含有政策性的内容,即在青年政策制订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任何”青年的利益,不能以任何理由而使“任何”青年不受政策的关注。这要求青年政策必须是系统的、完备的,是覆盖到“任何”青年人的。有关青年的法律也要达到这一水平。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们还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也是国际社会青年政策普遍存在的通病。解决这一问题,是青年工作的一项难度较大而又特别重要的任务。

制订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思想的我国青年和青年工作发展战略规划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解决好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青年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基础(《布拉格青年行动计划》1998年)。这里面包括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青年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二者之间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青年为基础,青年的可持续发展以社会为条件。

无论是青年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全球化都是其重要背景之一,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它们共同的目标。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把发展战略研究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就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发展战略来说,应着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全球化已经和将为青年带来那些变化?青年是否适应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哪些人能够适应,哪些人不能适应?其适应或不适应能产生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后果?青年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积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并能有效地规避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国家、政府和社会应该和能够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青年做些什么?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哪些是当下和近斯的问题,哪些是中长期的问题,哪些问题是凸显的,哪些问题是隐蔽的,等等。全球化本身是复杂和矛盾的,青年在这一过程中的发展也必然是充满矛盾和艰辛的。我们在前面谈到全球化进程中青年比较明显的变化,以及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而实际情况要远比这复杂得多。基于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才可以就青年发展战略提出初步的理论框架和规划设想。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所以,即使就青年发展战略或规划方面进行哪怕是非常粗疏的描述或勾画,也难以避免主观或盲目的弊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会停滞下来,研究是要超前的,探索中的失误是可以被理解的。况且,全球化以及青年的某些变化已是显见的事实,可持续发展已是确定的目标,问题只是我们如何准确地去把握发展变化的趋势,以科学和理性的方法为青年的发展设计一幅相对可信并且可行的规划蓝图。

关于全球化中青年工作发展战略及规划问题,一方面要以对青年问题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为前提,同时,它将涉及国际、国内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发展水平、政策环境、社会资源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似乎要比青年发展问题复杂,但实际上青年工作发展规划的制订可以先行——通过具体的工作方案解决青年的现实问题,引导青年适应全球化潮流,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战略相配合,建立和完善青年政策和法律体系,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参与国际性青年项目,以尽快融入国际社会青年工作主流,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现阶段纳入规划设计并适时组织实施。

全球化与青年工作的重点行动领域

《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列举了要处理的影响所有青年的十个核心社会问题,也是十个优先考虑的问题和行动领域:教育、就业、饥饿与贫穷、健康、环境、药物滥用、少年犯罪、闲暇活动、女孩和青年妇女、青年充分和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决策。结合对国际社会青年问题普遍性质的理解和我国青年及青年工作的实际,现阶段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重点行动领域,可考虑确定为以下方面:

构建我国青年发展的现代化指标体系

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过程。在全球化过程中,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也愈益趋向统一,即认为现代化是可以借助某些指标来衡量的一种发展尺度或标准,而这种尺度和标准是动态的,也可能因不同的发展取向、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背景而有所差异。

如何构筑我国青年发展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已引起国内许多研究者的注意,有的已做了将近10年的努力。目前,这项工作愈发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借鉴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的)和利用现有条件,可以就青年发展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开展如下工作:一是构建区域性青年发展指标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这项工作,特别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城市;二是构建青年发展的单项指标体系。如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卫生和健康、减少犯罪等领域,先行探讨建立指标体系的可能性和构建初步方案;三是将青年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和构建,纳入国家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研究规划之中,作为独立(或综合)项目来运做。另外,还可以通过对现有的某些青年工作规划或方案进行改造和升级,按照指标要求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量化。《关于青年政策和方案的里斯本宣言》(1998)在“国家青年政策”部分提出:“在2000年以前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方案以提供青年男女的生活标准,以便能够有效执行在《行动纲领》内预见的部门间性质的青年政策”。在“亚太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会议”通过的《北京宣言》(1996)中也提到“建立青年参与指标体系”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在参与国际青年事务方面,也承担着构建青年发展有关指标体系的义务。

青年人力资源开发行动

亚太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会议将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划分为四个领域:教育、健康、就业和参与。这是在广义上理解的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在狭义上,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青年劳动力和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特别是青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问题。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提出的一个新方向和新课题。江泽民同志就亲自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根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本质是通过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结构增效、替代增效、转化增效和产出增效,去有效地克服传统生产力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有效地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有效地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这将成为新一轮社会财富积累的核心。该研究还首次提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定则和人力资源建设方程。其“定则”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体能、技能和智能的高度统一,在现代社会中,三者存在两组简单的等比级数规则:对于体能、技能和智能的获得,社会需要支付的代价分别为1:3:9,而它们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则分别为1:10:100。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就是通过塑造、改善、培育、拓展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环境和空间,不断提高其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这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启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应以青年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根本取向。对青年来说,其体能(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全程度)的获得,由于特定的年龄性质,对所有青年都是不应忽视的内容;而技能方面(指人的基本技术与掌握生产流程合理规则的熟练程度)的培养训练,对相当数量的青年也是非常必须的;对于智能(指人在各种领域中创造性开发及其创新性含量的程度),青年与社会都予以高度的评价和关注。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如何在这三个方面构置一个合理的体系或维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常的情况是,对高素质(所谓智能型)青年(或青年的智能素质),人们给予了更多的关照,即构筑人才高地,但对于青年的体能和技能问题,往往注意不够。从青年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说,这制造了新的不平等,不符合国际社会对青年的定义——青年的概念包含“任何人”。根据青年成长的特点,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投入方面,似乎应是一个倒三角结构,即在“体能”方面投入最大,这是基础性工作,其次是技能,再次是智能。但是,这并不妨碍由于地区或发展阶段的差异,我们可能在微观政策方面作出一些必要的倾斜和调整。

青年就业行动

青年失业率高于社会总体失业水平,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大量青年失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几乎全世界都为此而困扰和焦虑。青年就业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并致力解决的问题。正因如此,青年就业在国际社会确定的十个优先领域中,列在教育之后而排在第二位。在《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中,联合国就青年就业问题向各国政府提出“行动提议”。联合国秘书长在千年文告中,郑重地向全世界呼吁:“制定战略,使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有机会找到象样的工作”。

我国高失业率的威胁始终存在,青年就业问题,始终形势严峻。到200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到1.2亿。据有关部门预测,“十五”期间,中国将面临劳动力持续增长和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挑战。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青年就业问题”,被列入“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内容之一。

青年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青年本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稳定。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为解决青年就业做了大量工作。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来说,在开展青年就业行动中,并不在于它们能够直接为青年提供多少就业机会,最重要的是通过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包括呼吁),获得更多的有利于青年就业的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支持,以及在引导青年形成新的就业观念、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树立就业信心等方面作出各种努力。事实已经证明,在我国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及各种劳动中介机构已基本发育成型的情况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直接介入青年就业领域,往往收效不是很明显的。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青年就业行动,要力争在政府和市场行为之外有所作为。

青年学习行动

重点解决青年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和社会适应性问题。在各种知识和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人们仅仅有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观念是远远不够的。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新的关于学习的价值观或学习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份报告对终身教育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了系统阐述,被认为具有里程碑性质。90年代,教科文组织进一步发展了终身教育思想,指出学习时间就是人一生的时间;学习能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的变化,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为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不断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应培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毫无疑问,这种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对现代社会的青年人来说,是必须具备的。

青年学习行动显然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它以整个社会为载体,以人的社会适应性和人的素质的不断建构为目标。在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中,开展这样的学习行动,不仅是适应现代社会教育发展潮流的,也是青年特别需要的。

青年健康行动

这一行动的国际性主题主要有青春期和生死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劝阻青年滥用药物、酗酒和吸烟、在青年中提倡良好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防止青年人营养不良、在青年中开展各种健身运动,以及教育青年认识到危及健康的行为的法律、社会和健康后果,等等。

从我国青少年健康水平看,情况似乎不容乐观。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消息称,中国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和素质与十年前比,有的指标如肺活量、耐力、灵敏度、柔韧度呈下降趋势;高中生近视率达70%,大学生则高达77%;每年高考体验完全合格的只有15%。还有的调查结果称,我国20.4%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16.8%的大中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青年健康行动在青年中有着广泛的需求。这不仅取决于青年成长自身对健康的需要,而且也由于现代社会文明对健康的新理解——健康不仅是一种身心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青年对这种新的健康观念表现出特别的认同,因此他们在参与与健康有关的各种社会活动时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青年健康行动在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中应占有重要地位。

标签:;  ;  ;  

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工作的发展战略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