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数学是运用数学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工作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求知。即在“做”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做”中促进学生获得求知的方法,在“做”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好 学好 数学
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需做得好”。这一理论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在做中教、做中学”。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也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做数学是运用数学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并不断地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
一、在“做”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使学生在智力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知识的愿望。”这说明只有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发愤地去探索。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深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激励学生,使之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实践证明,在操作中巧妙构思、层层设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的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就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弄清什么是圆的周长,然后请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出手中面值不同的硬币或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某些圆的周长时,我提出:“你能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我区迎宾岛这个圆形花坛的周长吗?”这样,当发现自己的方法行不通后,迫使学生另辟蹊径,想出了“测绳的方法”。这时,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我又设疑:让学生将一根一端系着小红球的绳子在空中旋转成圆形,并追问这个圆的周长用滚动的方法能否测量、用“测绳”的方法行不行。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感到两种方法均不行,这就为学生进一步“做”创设了需要。此时,我说:“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才能满足适应每个圆。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自己手中圆形学具的周长大约是多少,观察并思考一下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这样,在学生最需要时留给他们“做”的空间,又一次激起了他们思维的浪花和继续探索的欲望,学生们便急切地按照教师有意设计的“操作——观察——发现——思考——实践”的路子顺利地探索出了圆的周长公式。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可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的一些环环紧扣的操作活动,就像一块磁石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二、在“做”中促进学生获得求知的方法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有限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提倡让人做数学,绝不能为图热闹、为渲染气氛,而是让学生在“做”中悟出方法、在实践中发现规律,这样又可以为学生求知增添新的动力。如,“圆的面积计算”一课“转化”的思考方法十分突出,为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我指导学生将图形纸片平均分成16份,尝试着拼摆成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再启发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新旧图形间的联系。经过学生大胆的实验操作,他们拼摆出了近似三角形、梯形。在已有的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经过迁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在课的结尾处我通过提问“圆的面积公式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突出了“转化”的重要作用。
这样,学生通过学具的实验操作,把抽象的数学公式从感性的接触升华到理性的认识。学习很多时候都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利用旧知学习新知。于是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新问题时,总是有学生提出:“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转化成……?”看来“圆面积”这节课我对“转化”思考方法的渗透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一个烙印。
三、在“做”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证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富有创意的解题能力总是在人类长期生产和科学实验中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反复不断地运用才内化为自身能力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强调人人做数学,既是义务教育普及性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落实。实践证明,让人做数学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不断增长智慧的有效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从事实践活动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做数学中获得体验,这是每位数学教师应负的责任,只有成为使学生“人人做数学,让人会做数学”的精心设计者,才不枉我们数学教师的称号。
论文作者:韩苗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4月总第15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学生论文; 方法论文; 数学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4月总第15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