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协词法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_教育技术论文

中国教育技术学三十年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共词分析和文献计量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三十年论文,中国论文,教育技术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13)05-0087-09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自20世纪20年代初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几十年来的热点是什么?未来发展趋势如何?针对这些问题,不少研究者已从不同层面及视角作了分析,本文试图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聚类法分析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再通过关键词的变迁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其发展趋势,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材料

CSSCI是由社会科学研究的权威测评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水平。以CSSCI收录的期刊作为样本来分析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本研究选取教育技术学领域7本CSSCI来源期刊(2012-2013年版),包括《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杂志》和《中国电化教育》所刊载的论文为样本,样本范围较之已有相关研究更广、内容更全。

2012年10月5日,笔者对7本期刊实施检索,共检索到学术论文22591篇。为避免将会议通知、征稿、广告以及与研究无关的内容列入其中,笔者对所有样本进行了二次筛选,最后得到样本论文19147篇。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笔者期望能从中得出近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二)研究方法

1.关键词分析法。关键词是学术论文核心思想的凝练,在论文中所占篇幅虽然很少,但却是论文的精华所在(刘则渊,尹丽春,2006)。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来理清研究热点和前沿。

2.共词分析法。共词分析法是通过提取研究对象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然后筛选出高频关键词,从而分析出热点趋势和发展前沿的文献计量方法。主要原理是:如果能够表达某一学科领域的主题或研究方向的两个专业术语(例如关键词)在一篇文献中同时出现,那么表明这两个专业术语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张勤,徐绪松,2008)。

国际上,欧洲学者劳等(Law et al.,1988)最早提出共词分析法并将其应用于科学研究中。印度学者巴塔查亚和巴苏(Bhattacharya & Basu,1998)分别在1990年和1995年将共词分析法应用到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中。在我国,中国医科大学的崔雷教授(1996)率先用共词分析法对医学文献高频主题词进行了探索分析。后来,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又发表了多篇采用共词分析法研究的医学文献计量学论文。张勤和马费成(2007)采用共词分析法,对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范式以及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进行了讨论。针对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现状,张豪锋和李海龙(2011)采用共词分析法中的社会网络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探讨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前沿。蔡建东和马婧(2011)运用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知识图谱,勾勒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框架。

本研究采用Excel 2007对关键词进行统计,使用SPSS 18.0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然后通过Ucinet软件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以及历年高频关键词的变迁分析,探讨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研究过程

1.筛选高频词

为了避免因词频统计中存在泛义的或命名不规范的关键词而影响分析结果,本文对同义词和近义词进行了统一处理,删除了一些无关的关键词。

笔者将提取到的有效关键词用Excel进行词频排序。由于关键词较多,且不少关键词出现频次较低,不能代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此笔者将出现频次高于150次的关键词定为高频关键词。由此本研究共获得55个高频关键词(详见表1)。其中,前6个(词频在500以上)关键词分别是远程教育、教育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内容。

2.构建关键词矩阵

1)构建共词矩阵

两两统计这55个高频关键词在19147篇论文中同时出现的频次,形成共词矩阵(表2为部分)。

2)构建相关矩阵

二、研究结果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概况

如图1所示,近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成果数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九五”之前(从1988年至1995年),年发表论文数在一二百篇左右,反映出这一时期也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起步阶段。显著变化发生在1996年,这一年教育技术学论文发表数是前一年的3.2倍,且在之后的十年间(即“九五”和“十五”期间)呈稳步增长趋势,这说明“九五”和“十五”两个五年计划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发展期。“十一五”以来,年发表论文数在1500篇左右,处于平稳期。对19147篇研究样本中各年度所发表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可以得出各年度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表(见表4)。

图1 文献数量年份分布

表4显示了高频词的变迁过程。结合各年度文献数量分析后得到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大致发展阶段,同时考虑到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笔者将近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电大教育研究阶段(1988-1993年)。这一阶段的核心关键词主要有:远距离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教育、教育质量、学生等。从相关高频词分析发现,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质量等主题讨论电大教育,研究内容方面主要侧重于教学计划和教材等。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最早是从成人教育开始的,这一特征与西方国家尤其是教育技术学的发源地——美国有所不同,美国教育技术学初始阶段就包括了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的应用。另外,这一时期的学科特征主要体现在电视媒体的应用上。第二,电化教育研究阶段(1994-2002年)。这一阶段的核心关键词有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教学内容、电视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育、教学设计、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等。从这一阶段关键词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已从原有的对单一媒体的研究,转到对多媒体的应用研究,研究内容较前一阶段更广泛。研究不仅关注教育中的“物”,即各种技术,对其进行特性研究,也开始关注教育中的“人”,即教师和学生,并以此为契合点,考察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多维交叉的复杂性特征。第三,信息化教育研究阶段(2003-2012年)。这一阶段的核心关键词主要有远程教育、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学习、教育游戏、移动学习、建构主义等。从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象已成为研究热点,这一时期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不再仅限于媒体本身,而是从信息化学习方式入手,考察技术、人和教育三者间的关系。建构主义和学习理论也是这一时期关注的重点。此外,从核心关键词可以看出,远程教育一直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这样的统计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技术对教育带来的根本性变革当属教与学行为在时空上的分离。

(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寻找潜在支配因子的分析方法。其作用是通过分析观测到的多个原始变量,找出较少数目的、能够对原始变量起潜在支配作用的因子(宇传华,2007)。这种方法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因子去描述多个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紧密程度对研究对象的变量进行分组,从而使得同组内的变量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因子分析法把相关性密切的几个变量划归在同一类中,每类变量为一个因子,从而可以用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利用SPSS 18.0软件,以相关矩阵为对象开展因子分析,选择“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和“相等最大值法(equamax)”,本研究得到抽取因子旋转后的总方差解释表(见表5),成分矩阵结果(见表6)以及碎石图(见图2)。

图2 因子碎石图

根据总方差解释表(表5),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被保留,特征值小于1的因子被舍弃”以及“提取的因子累积百分比要达到50%以上”的原则,从关键词中提取21个符合条件的因子。这些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52.822%。换言之,将55个高频关键词分为21个类别,就能够解释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热点52.822%的信息。但若将教育技术学研究热点分为21个类别,则过于小而散,不利于归纳总结。

在总方差解释表的基础上,结合因子碎石图,可以看出,因子分析的前6个因子类别比较明晰,从第7个因子开始,曲线逐渐变得平缓,表明对原有变量的解释贡献力变小,就如“山脚下的碎石”可以忽略。这说明将教育技术学研究划分为6类左右较合理。从表6可以看出,第1个因子的含义是指教学过程研究,主要解释了教师、教学内容、学生、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电教媒体、教学目标等关键词;第2个因子的含义是远程教育研究,主要解释了远距离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教育、教学媒体、教学质量、开放大学等关键词;第3个因子的含义是媒体教学研究,主要解释了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教学目标、多媒体计算机等关键词;第4个因子的含义是教学设计研究,主要解释了教学设计、学习者、建构主义、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教学策略等关键词;第5个因子的含义是教育技术研究,主要解释了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等关键词;第6个因子与第3个因子有一定关系,主要解释了多媒体、电视教材、培养学生、课件等关键词;其余15个分别解释了1-5个关键词(含重复解释)。

(三)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的多元分析技术的总称,基本思想是给予研究对象的样本或变量指标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或亲疏关系(薛薇,2011)。在SPSS 18.0软件中,选择“组间链接(between-groups linkage)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树状图(如图3所示)。

(1) (2) (3) (4) (5) (6) (7) 1 5 10 15 20 25 教师5 学生7 教学内容6 电视教材32 教学效果25 课堂教学19 教学过程17 教学媒体34 教学目标48 教学方法33 电教媒体38 引导学生39 培养学生37 多媒体技术21 多媒体计算机53 多媒体课件40 多媒体教学41 现代教育技术11 教学改革46 教学模型8 计算机辅助教学24 课件42 多媒体18 教学设计3 教学策略54 建构主义30 学习环境43 学习者9 教育技术2 电化教育14 教育技术学22 网络26 计算机28 网络教学23 教学资源49 现代远程教育12 网络教育16 广播电视大学20 电大教育27 远距离教育10 开放大学45 教学质量35 开放教育29 远程教育1 信息技术4 信息素养44 教育信息化13 对策51 自主学习36 协作学习47 网络环境55 网络课程15 设计31 策略52 移动学习50

图3 聚类分析树

从图3可以看出,高频关键词大致聚为7类。这与因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两者相互印证,具体分类如下。第1类:教学过程研究,关键词包括教师、学生、电视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这类研究主要围绕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论范畴内讨论技术进入教学过程带来的教学活动的革新。第2类:媒体教学研究,主要由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多媒体等关键词构成。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基于媒体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着眼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模式特点、方法及其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比较等方面。第3类:教学设计研究,关键词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学习者、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等。教学设计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学关注的重要方面。教学设计的理念肇始于美国,加涅、梅瑞尔等是该领域的核心人物,我国的相关研究是在对国外相关理论借鉴的基础上展开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出发,重点关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及相关实践。第4类:网络教育研究,由网络、计算机、网络教学、教学资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关键词构成。网络教育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媒介打破空间的限制,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该主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教育中教学资源的共享方式及特点,网络教育中同步和异步教学方式的特点等。第5类:远程教育研究,关键词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教育、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教学质量、开放教育、远程教育等。如上文所述,远程教育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点,在各个时期都得到了广泛关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远程教育的内涵、外延,并考察不同类型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作用。第6类: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由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对策等关键词构成。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产生的。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都是当前的热门话题。第7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模式研究,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网络环境、网络课程、设计、策略、移动学习等关键词。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碎片化学习、协作学习等理念被相继提出,基于电子游戏的自主学习和智能终端设备的移动学习都成为领域内新的研究趋势。

(四)社会网络分析

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中心性分析的角度把握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热点及其相互关系。

从分析图可以看出:第一,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等处于社会网络图的中心,表明这些词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出现的频次最多,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处核心地位,其他研究大多围绕这些核心展开;第二,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等研究内容和对象处网络的中间位置,是联系网络边缘与核心的桥梁;第三,移动学习、协作学习等处网络边缘的节点。作为高频词网络中的边缘节点,一方面表明它们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很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心度指标包括度值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以及接近中心度。度值中心度指标是与另一个节点实际相连的数目,度数越大意味着该节点的中心地位越核心。中间中心度指一个节点作为连接中介的目数,度数越大,反映该节点的纽带作用越强。度值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常作为网络中心度的量化指标。李(Lee,2008)认为,在共词分析网络中,通过度值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三个指标的组合分析,不但可以揭示当前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还能够识别未来的发展态势。在某个学科领域,度值中心度指标较高的节点通常代表当前的研究热点;度值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两项指标较低,而中间中心度指标较高的节点则代表着新兴的发展趋势。本文利用Ucinet软件得到55个高频关键词的度值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以及接近中心度(如表7所示),并利用Microsoft Excel将数据处理后转换成曲线图(如图4所示)。

图4 高频关键词中心度

图4中度值中心度较高的节点有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者、多媒体技术、教学效果、教学媒体、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表明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度值中心度与接近中心度较低而中间中心度较高的节点不太明显,只有远程教育、自主学习、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学习环境略有显现。可见,网络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等研究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的核心是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和信息环境下的学习模式研究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结论

(一)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热点演进阶段分析

根据历年关键词的统计分析,结合学科发展状况,本研究将近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发展过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电大教育研究阶段(1988-1993年)。这一阶段主要探讨如何使用电视媒介开展远距离教育,以及在这一教学方式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电大教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诞生的,目的是对在职成人开展学历补偿教育,以适应改革开放初期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2.电化教育研究阶段(1994-2002年)。这一阶段研究集中在远程教育研究、媒体教学研究、教学过程研究、教学设计研究等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发展,这一阶段主要集中于对视听媒介应用以及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研究。另外,从研究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重视程度可知,这一时期的研究深受美国AECT94定义的影响。

3.信息化教育研究阶段(2003-2012年)。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网络教育研究、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模式研究等。随着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数字网络媒介的出现,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拓展,研究热点也在不断变迁。这一时期我国对教育信息化高度关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等文件。政府的重视是促使信息化教育研究成为热点的又一原因,此结果和上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高度一致,它们是现在的热点,也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个阶段的演化过程有两大重要特征:(1)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总是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变迁而演化,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的“技术”特性。(2)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焦点的变迁还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密切不可分,充分展现了其社会属性的一面。

(二)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本文对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热点作出如下分析。

首先,由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表(表5)和成分矩阵(表6)可以看出,前6个因子解释的方差分别达到3.275%、2.167%、1.869%、1.660%、1.502%、1.396%,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21.583%,表明这些是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中最重要的几个研究主题。碎石图(图2)也直观显示了前6个因子类别比较明晰,说明将该领域研究主题划分成6类左右比较合适。

其次,聚类分析树状图(图3)显示,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分为7个主题,这与因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这7个主题包括:教学过程研究、媒体教学研究、教学设计研究、网络教育研究、远程教育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模式研究。以上这些主题构成了近30年该领域研究的重要阵地。

最后,从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图4和表7)可以发现,教学设计、媒体教学等研究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核心,众多热点围绕它们展开。网络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及信息环境下的学习模式等研究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不断递进的研究热点及其主题的演化中我们发现,该领域研究的轨迹是伴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展开的。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点大致分为如上7个主题,而这些主题的研究总是围绕着技术如何促进学习而展开,也就是说运用技术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是教育技术学的本质所在。技术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其作用在于促使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范畴的不断变迁。

四、结语

本研究使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近30年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高频关键词的变迁展现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化,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该领域内研究的热点主题,社会网络分析体现研究的核心、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等。上述研究为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供了参考。需要注意的是,共词聚类分析法在解释研究主题时,达到了其他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这是因为聚类分析是通过聚类计算的方式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划分的。然而,关键词的分布与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并不完全成正相关,因此聚类分析过程中往往存在聚类不完整、划分不合理以及出现无意义的类团等问题(李佳,2010)。此外,共词分析还存在时滞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某类关键词词频会逐渐增高。因此,本研究无法排除当前词频较低的关键词将来会成为研究前沿的可能。如要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研究的前沿和趋势,还需从其他角度作进一步探讨。此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对某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以及对某一主题的分析也很有意义,能更具体地展现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3-06-02 [修回日期]2013-08-27

标签:;  ;  ;  ;  ;  ;  ;  ;  ;  ;  ;  ;  

近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协词法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_教育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