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社会主义的涵义、沿革和模式——兼谈90年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论文,沿革论文,涵义论文,新进展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社会主义涵义的界定
一般而言,国外学者界定市场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特点是:把资源配置方式从社会制度中剥离或抽象出来,即把计划机制或市场机制排除出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本质规定性之外,依此来确立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模式。具体来看有:
(一)英国代表性的观点:
1.W·布鲁斯在权威性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987 )中的表述是:“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规律。”
2.埃斯特林和格兰德在其主编的《市场社会主义》(1989)中集中地反映了当代英国市场社会主义者的观点:“我们希望证明市场是能够用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的。运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便是我们所指的市场社会主义。”
(二)美国代表性的观点:
1.罗默和巴德汉在其主编的论文集《市场社会主义:当前辩论》(1993)中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它在许多方面是资本主义和已被付诸实践的社会主义的混合物。”
2.美国比较经济学会主席林德布洛基在其《政治与市场》(1992)一书中,基于对生产的两种最终的控制形式即消费者偏好或政府偏好,主要是以消费者主权和生产主权作为划分的标准,从而把市场社会主义界定为公有制加消费者偏好的混合性市场导向制度,亦即市场趋向的社会主义。
3.经济学家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在其《比较经济体制学》(1985)一书中,按照决策结构、信息和调节机制、财产所有权和激励机制四个标准把市场社会主义界定为:“市场社会主义——以生产要素的公共所有制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决策采取分权制,并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兼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来推动参与者实现这一体制的目标。”
(三)法国代表性的观点:
M·拉文在1990 年对匈牙利《经济学学报》向苏联和东欧问题的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所提问题时指出:“市场社会主义应当既保护社会主义免受市场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不良的再分配效果的影响,又保留了社会主义的一些‘社会主义价值观’。”
综上所述,西方学者一般把市场社会主义视为既区别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资本主义”,又区别于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的一种独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尽管如此,市场社会主义仍是一个有狭义(强调市场)和广义(强调劳动者民主)之分的概念,因而任何主张或赞同公有制经济可以引入市场和发扬劳动者民主的观点,都可以被纳入市场社会主义的行列。
根据这样的实际,我认为市场社会主义的涵义应先分为两种情况:
1.它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运用市场机制而形成的理论和模式;它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有着极大的差别,因而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体制的巨大冲击;
2.它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而提出的一些“替代”理论和模式;它既反对“市场资本主义”,又反对“计划社会主义”,也反对“民主社会主义”。
这样,市场社会主义的涵义就可具体地概括为:
1.它是指主张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使市场经济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理论;
2.它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所有制基础上建立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作用的经济体制;
3.它是以市场导向型的资源配置方式起基础或主导作用,把市场视作是实现公平竞争、最优效率、公平分配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
4.它必须体现市场所诉诸的福利、公平、民主和自由的价值;在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要比民主社会主义做得更好。
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表现
一、关于划分市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依据
目前,国内外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时间沿革和表现划分了不同的阶段。但我认为,其中有些划分未能反映出其既沿革又有不同针对的特征。问题不在于划分几个阶段,而是如何能通过一定的划分反映出其既沿革又有不同所指的特征。因而问题的焦点就是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划分依据。
综合考察这个问题,我认为,划分的依据应当是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范围和程度,按照针对“计划社会主义”而提出的理论和模式,按照社会主义国家内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按照针对“市场资本主义”而提出的种种理论和“替代”模式的区分而进行。
二、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表现
依据上述情况,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学家谢夫勒、瑞士洛桑学派的帕累托和巴罗内、奥地利学派的维塞尔以及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考茨基等,最早提出和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的可行性问题。
帕累托实际上主张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均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这里已隐含了资源配置效率或形式不取决于社会制度性质的思想萌芽。因此,他被称为“资产阶级的卡尔·马克思”,因为他不仅不把社会主义经济视为异端或不可触及的“乌托邦”,而且他还是西方第一个公开表明能将西方经济学原理或分析工具具体运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正统派经济学家。
巴罗内在其1908年的《集体主义国家的生产部》一文中,对帕累托假说进行了论证。他首次提出在物品部分公有和部分私有的经济中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社会主义经济的一般均衡问题。
由此,巴罗内与帕累托、维塞尔被称为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理论的创建人。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的理论提出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苏联社会主义计划体制而展开的理论论证。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及其运行机制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能性。主要表现是20—30年代爆发的关于社会主义计划可行性的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大论战。美国比较经济学家伯格森在其1949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一书中,收集和归纳了这场论战的情况以及左的方面(集权解决派)和右的方面(社会主义反对派)的批判。
一派是支持帕累托和巴罗内的肯定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经济学家泰勒、英国的经济学家迪金森及其勒纳和兰格。论证的结果是,根据一般的均衡原理和边际分析的方法收入,论证了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主客观均衡条件并构筑了“兰格模式”、“兰格—勒纳方案”和“竞争解决的社会主义”;其理论价值在于它批判了“古典社会主义”的教条,表明计划可以在公有制基础上模拟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下的完全竞争市场来合理配置资源,这实际上是对所谓社会主义与市场不相容的教条的否定。
另一派是社会主义的反对派,其代表人物是新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米塞斯、哈耶克和罗宾斯。他们论战的手法是在理论上或逻辑上并不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可能性,而是转而否认其在实践上的可行性。
第三阶段:4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理论确立、实践和深化时期。
这一时期,南斯拉夫被开除出共产党中央情报局后,开始探索“自治社会主义”的道路。其中市场机制的运用,开了社会主义国家把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先河。正因如此,这种把市场机制与“自治式”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模式,被西方称作“市场社会主义”。
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东欧的匈牙利、 波兰等国开始酝酿改革, 60年代后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都在探索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结合,这一探索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的剧变;苏联从50年代中期起,赫鲁晓夫开始政治体制改革;60年代,勃列日涅夫开始实行“新经济体制”;80年代戈尔巴乔夫开始全面改革;因而,市场机制被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所引入。
从理论上看,市场社会主义的标志是对市场经济的认可,对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肯定。由此,从总体上看,只是到了80年代后期,东欧各国和苏联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才逐步成为主流。因为从这一时期起,价格、工资、利率、外汇的自由化、生产要素的充分发育、硬性的预算约束、利润的最大化原则被纳入了改革的范围,而所有的市场化措施又大都是在公有制的范围之内展开的。因而,这才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和实践时期。
这样,市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和模式已得到国际经济学界的公认,因为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与以往阶段迥然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革。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和计划体制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然而不久,苏联和东欧的改革就越过了市场社会主义的临界点,公有制开始被否定,市场化转向了私有化,市场社会主义的试验在苏联和东欧仿佛是昙花一现,市场社会主义出现了逆转,代之而起的是所谓的“过渡经济学”。而中国在经过了“二元机制”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阶段后,开始实行“市场主导”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之同时,围绕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在西方也出现了一场新的论战:
针对诺夫在《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提出的观点,英国的《新左派评论》杂志由此开展了一场争论,反对者是第四国际的负责人曼德尔。
之后,该杂志又发表了众多学者的评论,如1988年7—8月号上发表的奥尔巴赫、迪塞、桑沙瓦里三人共同的论文《从现存的资本主义过渡》及其1988年11—12月号上发表的埃尔逊的文章《是市场社会主义,还是市场的社会化?》等,从而使市场社会主义在英国得以复兴和壮大。
市场社会主义不仅是有关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而且也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政党提出的一种“替代”资本主义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案。如英国工党通过广泛的探讨、争论和大量的著述,提出要使市场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党政策的新支点和走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埃斯特林和格兰德主编的《市场社会主义》论文集。这是工党理论家力图创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尝试,对欧美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四阶段:90年代以来的大论证和大反思时期。
经过东欧和苏联的剧变,在进入90年代以来,在欧美和前苏东等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市场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其表现是:
1.在前苏东国家、欧美和第三世界都出现了市场社会主义思潮,而英美成为市场社会主义研究的中心;
2.出版了大量的有关市场社会主义著作和论文集。代表性的理论和模式主要集中在两本论文集和一期杂志中:一本是巴德汉和罗默主编的《市场社会主义——当前辩论》;另一本是罗斯韦尔特和巴尔金主编的《为什么是市场社会主义?来自不同声音的争论》。一期杂志是法国《当代马克思》1993年第14期刊登的关于“社会主义新模式”的讨论文章。
3.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理论,并且以此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方案。
市场社会主义的模式理论
在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多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这些模式虽在不同时期主要探讨计划和市场、市场经济和公有制、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的关系,但其涉及内容和范围、涵义和标准都有所不同。因而对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一定的分类,就是十分必要的了。那么,面对如此多的模式,该怎样分类呢?
按照前面对市场社会主义涵义的界定,我认为,可将市场社会主义的若干模式划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和改革而提出的模式。
第二类是关于运用市场社会主义来“替代”资本主义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模式。
一、“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二元机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此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探讨计划体制中运用市场机制的问题。
1.兰格模式——“计划模拟市场模式”
兰格于20世纪20年代,在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能否合理配置资源的大论战中,首先提出了在计划中引入市场的理论。兰格模式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的最早尝试,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次突破,人们将其1938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书的发表,看作是“兰格革命”。
2.布鲁斯模式——“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或“计划控制市场模式”
布鲁斯在1961年所著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问题》中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允许不同的经济模式存在,并且论证了区分各种经济模式的标准。他认为,经济模式不同于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经济模式体现经济运行的原则和运行机制。布鲁斯的经济理论对东欧的经济改革有较大的影响,因而被称为“东欧经济改革的创始人”。
3.锡克模式——“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模式”
这一模式反映在其1985年的《一种未来的经济体制》中。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不符合未来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但它也绝不会被苏联式的计划体制所代替,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非资本主义的、也非苏联式的道路,即第三条道路。他以大胆和科学的精神研究了当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模式。
4.科尔内模式——“宏观控制下的自由市场理论”
这一模式主要反映在其1980年所著的《短缺经济学》中。他是从经济协调的角度对经济体制的模式进行比较的,进而提出了“宏观间接控制下的自由市场理论”;改革的方向就是从间接行政协调向宏观控制下的市场协调过渡。但1990年《通向自由经济的道路》的发表,标志着他抛弃了市场社会主义的观点,而转向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
5.里斯卡模式——“个人社会所有制模式”
里斯卡于1985年在《构想与评论》中提出的模式,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主要内容是国家把社会的所有财富平均量化给每个公民,使社会公共的财产同时成为每个人的个人财产,这样便使个人所有与社会所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6.诺夫模式——“可行的社会主义模式”
诺夫于1983年发表了在西方很有影响的著作《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一书,并于1991年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之后,修订并又出版了《再论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提出、论证并充实了他的“可行的社会主义”模式理论。
诺夫的模式以原苏联和东欧改革的经验教训为基础,在理论设计和蓝图构想上,十分关注实践中的社会改造政策。他强调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作用,并始终认为自由放任的经济不是可取的,必须由国家对市场运作加以合理的干预和约束。总之,他的模式更多关注的是曾经存在过和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向何处去的问题。
二、“市场主导型”的“替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一)美国的模式
1.约翰·罗默的“证券社会主义”这个模式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社会主义的未来》及其它书中,其要旨是要设定两种货币,即现金货币和证券货币;政府在公共企业内把证券货币分给每个21岁以上的成年人,并允许他们在有生之年对他们拥有的股票进行交易,他们收取持有的有价证券赋予他们的股息,但不允许他们的股票兑换成现金,公民死后,证券货币归公有。
这个模式对左翼在确立取代资本主义切实可行方案的信心方面作出了贡献。
2.詹姆斯·扬克的“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
他的模式反映在其1979年的《自由市场中的社会主义》和1992年的《修正的现代资本主义: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方案》中。主要特点是: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所有权收入和其它类型的生息资本收入,亦即非劳动收入,同时完全保留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率力量;取得比当代资本主义更大的平等,而且由于采取相应的措施实行对企业的监督;除了倡导经济领域的改造之外,不涉及传统社会主义者的社会改造。
扬克的模式始终关注的是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平等问题,而不过多涉及诸如经济民主这样的问题。
3.戴维·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
他的这一模式反映在其代表作《社会主义、民主、市场和计划结合》(1992)和《经济民主——真正的可以实现的社会主义》(1993)中。
其主要内容是,每一个企业都由工人民主控制;新的生产投资由社会控制,投资资金来源于资本税,并根据民主的、适用市场的计划进行分配。
应当指出,这一模式对企业民主和社会控制投资的设计,拓宽了其它一些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只关注市场运作设计的研究范围,而且较为切合经济实际,具有更多的实践操作性。
4.弗莱德·布洛克的“没有阶级权力的资本主义”的模式
他于1993年在法国《当代马克思》上发表了《没有阶级权力的资本主义》一文,提出了“剥夺金融资本权力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金融制度是阻止经济向民主和集体方向转变的主要障碍,社会主义必须粉碎资本主义金融制度。他建议,对资本主义金融制度进行结构性改革,通过各国制定专门法律和国际协定监督资本的运动,削弱金融资本的剥削权力;而企业则实行由国家权力来协调的股东、企业人员和用户三方的共同管理;银行实行国有化或准国有化,以便保证企业有效地长期地稳定发展。
(二)英国的模式
1.戴维·米勒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米勒模式主要反映在其《一个市场社会主义方案:它意指什么?为什么倡导它?》(1987)、《市场、国家和社会: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989)、 《一种市场社会主义构想:它的运作及其问题》(1991)和《平等和市场社会主义》(1993)中。
米勒的模式十分强调协调和解决价值目标的冲突,力图寻求切实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效率、福利、共有、公平和民主的途径。米勒主要是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来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整体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建构的,因而其模式更据系统性。
2.迪安·埃尔逊的“市场社会化模式”
埃尔逊于1993年在《当代马克思》杂志上发表了《市场的社会化》一文,从而提出了“市场社会化模式”理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市场是无法实现供给和需求一般均衡目标的;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市场和社会化,而市场的社会化又必须以一切经济信息的社会化和公开化为基础;利用各种经济信息打破资本的垄断,削弱资本的剥削能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创造条件。
(三)法国的模式
1.保尔·博卡拉的“信息社会主义模式”
博卡拉首先提出了著名的“体系调节理论”,即未来的社会主义就是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相互结合的“混合经济”。据此,他又提出一种独特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理论的构想——信息革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它带来的“分担与合作”,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同时在这个“混合经济”社会中,使资本利润标准和社会效益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的二者兼顾。
2.托尼·安德列阿克与马克·费雷的“企业自治模式”
在1993年的《当代马克思》杂志上,他俩发表了《从自治到联合的社会主义》的论文,提出了“企业自治社会主义”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劳动者拥有管理企业的权利,并严格限制甚至取消资本市场。虽然保留了产品市场,但仅局限于合作关系的范围。计划是间接计划,以确保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协调发展。
总之,上述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理论,都十分强调市场和计划、市场和民主,并特别注重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因而,这些模式理论也将会对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一定的观察视角、一些有用的思想实践材料。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进展
90年代以来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出现了深入反思和论证的特点,即他们努力把经济理论同真正的马克思理论相结合,既想革新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又想批判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提出种种理论和模式。此期,理论的重点不但论证市场和公有制、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兼容问题,而且开始论证如何依靠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并以此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模式。
首先,这一时期理论上的重大进展就是提出了著名的旨在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联姻论”和旨在启动市场改革取向的“市场主导机制论”,从而使长期徘徊不前的“计划——市场的二元机制论”有了新的突破。这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家的力图创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结果,也是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贡献。
“联姻论”认为,资本主义完全脱离市场是不可能的,但市场彻底脱离资本主义则是极为可能的,这种分解把市场同社会主义联姻在一起;市场与资本主义之间并不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市场的内容实质也不会妨碍人们用它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
“市场主导机制论”在整个市场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转折地位。因为此前的模式中,都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引进和运用市场机制,市场受制于计划并为计划服务。而“市场主导”型的市场社会主义则突出市场的主导作用: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运用的“主导机制”或“交易机制的主导形式”,它发挥着核心、基础和导向的作用;计划只是补充性的机制,政府调节只是在市场失效的领域内进行。
总之,“市场主导机制论”是“联姻论”的进一步发展和逻辑结果,是对市场和计划关系、公平和效率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认识。
其次,90年代以来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且已经涉及到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政治和社会领域。他们在建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已经把经济、政治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了。即他们在为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兼容性作辩护时,也广泛地论证了市场社会主义所要诉诸的价值——福利、公平、民主和自由。如在埃斯特林和格兰德主编的《市场社会主义》论文集中,彼得·阿贝尔、格兰德和米勒就特别明确地探讨了这些问题。作为英国市场社会主义代表性人物之一的米勒,更是在他的著作和参与的论文集中,大量地和集中地探讨市场与公平的关系;他明确地说,他为市场辩护所诉诸的价值就是福利、民主和自由。
当然,当代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理论是在针对向社会主义挑战而作出的应战情况下形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上的粗糙性和实践上的空想性成分。但它无疑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启迪作用。当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之时,市场社会主义者能够提出如此的“替代”模式,的确表现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所在。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说明社会主义的活力就在于社会主义者要面对现实,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总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拓宽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视野;同时,其中的某些理论、主张和措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