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碧强 (龙海市第一医院 363100)
摘要:目的 研究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40例2014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X线检查诊断,给予试验组患者CT检查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并对两组患者的诊断征象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试验组确诊患者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检出率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 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准确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CT诊断;结肠癌;肠梗阻;临床价值
结肠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常见的类型,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根据临床上对结肠癌的研究,其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并且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交界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肠癌主要为腺癌、黏液腺癌和未分化癌,其主要表现为息肉状和溃疡型。临床研究表明,结肠癌可沿着肠壁环形发展,沿着肠管纵径上下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除了通过局部侵犯、血流转移和淋巴管转移外,其还能通过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着缝线、切口面扩散的方式转移[1]。肠梗阻是结肠癌患者发病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会导致患者的正常治疗受到严重影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对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价值进行评估,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中选取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癌致肠梗阻,并且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对照组男12例,女8例,患者年龄在43~82岁,平均年龄(62.58±5.76)岁。试验组男10例,女10例,患者年龄在42~81岁,平均年龄(62.37±5.94)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以X线检查完成对照组患者的检查诊断,其中主要是让患者保持腹部立卧位接受检查,使用的检查器械为多功能DR机。
给予试验组患者CT检查,其中主要是使用螺旋CT机完成。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将层厚设定为10㎜,层距设定为10㎜,然后对患者的盆腔和腹部进行平扫,在检查的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1.5㎜薄层重建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使用的对比剂为碘海醇注射液,其中主要是按照2.3~3.5ml/s的标准在患者手肘静脉注射,在发现患者存在肠梗阻相应症状时,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准确详细地对患者的病变部位、大小和形态进行记录。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并对患者检查征象进行观察与记录。其中直接征象主要是观察患者肠梗阻部位是否存在肿块,肠根阻的形态及肿块处是否预后不规则狭窄的情况等。间接征象主要是梗阻近端及远端是否存在肠管塌陷的情况,是否存在扩张的情况,肠道内是否存在积液和积气,肠壁是否发生改变等,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盲肠孤立性囊性扩张,以及是否存在缺血性结肠炎等其它病变。
1.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完成,用百分率(%)及()表示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结果
试验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相比P<0.05,如表1。
3.讨论
结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有一定的发病率,但40~50岁的人群相对较高。临床病理分析表明,结肠癌的发生与患者的饮食密切相关,其中患者日常饮食中纤维素较少且脂肪较多时会导致其发病率上升。同时,患者在长期患有慢性结肠炎的情况下会导致其结肠癌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另外,数据统计显示结肠息肉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的5倍。根据遗传特性分析,结肠癌的发病还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因素存在关联[2]。结肠癌的症状会因为病理分期不同而不同,其中发病早期可无症状,在病情发展至中晚期后可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的症状,然后逐渐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病情发展至晚期后患者会逐渐出现毒素吸收和肿瘤溃烂的情况,导致其全身症状加重甚至死亡[3]。
肠梗阻是结肠癌患者发病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在患者病情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几率很高,患者发病后会因为梗阻而无法正常进食,并且经常会因为疼痛而影响正常休息,导致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时要密切注意肠梗阻的相关征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诊治措施,避免患者病情加重。通过临床上对结肠癌后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统计,其发生梗阻后一般会出现腹胀、腹痛、便秘或不能排便、体检时表现出腹部膨隆、肠型和局部压痛,通过听诊能发现明显的肠鸣音等[4]。医护人员在发现上相应症状时,应及时对患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询问,并及时对患者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查,并在确诊后尽快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临床上对结肠癌致肠梗阻的检查和诊断中,传统的方式为X线检查,其纤维结肠镜检查和B超检查等。其中结肠镜是临床实践中检查效果最好的方式,但患者发生肠梗阻后病情进展较快,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结肠镜检查的需要的时间较多,很容易导致患者因确诊较晚而死亡,因此其临床实用价值不高。X线检查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率,但不能完全明确患者肠梗阻的具体情况,对患者的治疗极为不利[5]。
相关研究表明,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出患者的解剖结构,能够有效明确患者结肠癌致肠梗阻的病变情况[6]。同时,CT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其操作也相对简单,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对患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7]。另外,CT检查能明确患者肠梗阻的发生部位,并找到患者发生肠梗阻的根本原因,明确患者肠梗阻后肠壁供血状态,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帮助,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本研究对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其中试验组患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各种临床征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说明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娜. 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评述[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6):44-45.
[2]张帆,夏万泓,刘建军,黄林.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应用[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03):503-506.
[3]梁华波. 32例结肠癌致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28):114+116.
[4]郭晓艳. 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价值及意义[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05):37-40.
[5]王永利. 结肠癌致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0):1969-1970.
[6]戎银松,唐志洋. 多层螺旋CT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评价[J]. 影像技术,2014,(04):14-16+21.
[7]胡云婷,金东虎. 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肠梗阻诊断价值[J]. 医学综述,2014,(11):2080-2082.
作者简介:徐碧强,男,籍贯:福建龙海。单位:龙海市第一医院。目前职称:副主任医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腹部影像诊断。福建龙海 邮编:363100
论文作者:徐碧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
标签:患者论文; 肠梗阻论文; 结肠癌论文; 征象论文; 价值论文; 高于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