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数学课改实验 提高课改实施质量——当前中学数学教师的一个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改论文,使命论文,数学论文,数学教师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国家教育部启动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2004年秋开始在广东、山东、宁夏三个省(区)实施,至今已近三年,执行这个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一届高中生将于今年7月毕业。实验是应该有阶段性的检验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制定启动于2000年,实施三年来,课程标准执行得怎样?课程总目标实现得怎样?具体目标又实现得怎样?课程实施的要求达到了多少?对改进高中数学教学起了哪些促进作用,带来了什么新的风气?课程框架与内容的执行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些什么值得我们注意和改进的问题等等,都应该抓住时机及时地好好总结,肯定成绩,推广经验,发现问题,及早纠正,以利课改实验更健康地进行,并为全国推进提供借鉴。这是我们实验区教师必须完成的一个使命。
在我们推进课改实验的同时,在地球的另一面的一个发达国家对数学教育做了一件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2006年4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行政命令,成立由17位数学家、认知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组成的国家数学委员会,其职责是就如何最好的利用有关数学教学和学习的研究成果,向总统和教育部长提供改进美国数学教育的建议,并要求于 2007年1月30日初步报告什么是最好的数学教学方法,2008年2月提交最后的报告。
美国总统把成立国家数学委员会作为“实现为孩子们奠定数学和科学基础的目标的战略措施之一”。在成立国家数学委员会的同一天,布什总统和教育部长斯柏灵斯在马里兰州的一所中学视察并发表演讲,其中几个观点值得我们注意:
1.为确保美国成为世界的领袖,将持续关注高标准、负责任的教育。
2.什么是课堂上最有效的方法,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在美国数学界造成了分裂。
3.早期接受持续的数学教育非常重要,这可以让他们在中学和高中学习代数和其他更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做好准备。
4.如果孩子们没有与印度或中国孩子竞争的技能,那么他们就会失去机会。
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国国家数学委员会准备启动一个耗资2.5亿美元的计划,目标是让小学生拥有坚实的数学基础,提高中学生的能力。从这件事我们感觉到了美国对自己数学课程进行反思,对东方数学教育的某些肯定,对数学教育的地位给予相当的重视。由此得到一个启示:我们今天对自己的高中数学课改必须给予慎重、负责任的研讨。
我们研讨的目标应该是:
1.给三年的课改实施情况给予评估。
2.给课改的推进提出建议。
3.收集几年来推进的经验,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推进课程实施的新举措。
近几个月,笔者由于工作的机会,走访了城市和农村不同层次的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了解到一些来自一线的实际情况。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从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框架与内容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值得研讨的问题,以求抛砖引玉,引起思考,以利课改的深入实践。
一、对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研讨
要对高中数学课改实验进行研讨,应当首先对其课程目标进行研讨,因为这是数学新课程的灵魂。
1.数学课程目标制定依据回顾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在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程中,关注到以下两个问题:
(1)原有课程的不足的问题:课程的单一性;忽视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忽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过分形式化的倾向;教研活动缺乏活力。
(2)根据高中阶段的教育价值和数学课程的基础性,考虑到社会、数学与教育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数学教育的要求。
大多数一线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认为,制定数学新课程标准时找到这些问题都十分准确,的确是我国高中数学课程需要解决带有根本性,并有前瞻性的问题。
2.高中数学课程总目标、具体目标及基本理念的回顾
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和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层次分述了六个具体目标。可以看成三个层次,不可分割,互相联系,互相融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十个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们是: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文化价值。
(9)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3.对课程目标及课程基本理念的研讨
回顾目标及基本理念,笔者认为,课程目标及理念的确十分准确地抓到以下几点:
(1)抓到数学价值和数学教育价值的精要。
(2)抓到原有课程的弊端和薄弱环节。
(3)关注大众化的数学。
的确,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给中学数学教育带来许多清新的风气,使这两年多的数学教学研究从过去只重视“教做题”开始逐步走向关注数学教育的多个领域,当然目前还做得不够,还要继续努力,表现在面还不很阔,探讨还不够深入,仍有高考至高无上的情况。但是,目前是否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数学教育核心任务之一是发展理性思维、培育理性精神。只讲结论,不讲缘由;只讲推理,不讲道理;缺乏系统性,不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都不利于完成数学课程目标。例如不讲极限就讲导数,在没有排列组合的基础知识前提下开设概率,定积分的内涵使学生感到迷惘,都十分值得反思。
(2)大众化不是平庸化,应是照顾大多数对象普遍地提高水平,同时又保证优秀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必要对困难生和优先生分别进行调查,了解新课标对他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他们的学习感受。
(3)十个理念实现得怎样,成功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尤其是在改善学习方式,发展应用意识,重新认识双基,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例如学习方式并未有重大改变(原因很多,不单纯在教师教学行为),有些教师对双基的认识和过去并无区别,甚至反映在科研论文上,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举步艰难。对这些都有必要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作出调整和指导。
二、对数学课程实施的研讨
1.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认识的简要回顾
新课程对数学课堂教学,十分看重三个要点:
(1)师生双边活动。
(2)师生共同发展。
(3)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六个问题:
(1)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对数学价值认识的提升过程。
(3)积极情感和优良品质的形成过程。
(4)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
(5)参与学习,和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
(6)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
2.课程实施存在问题的研讨
据笔者接触范围内了解的情况,三个要点都比较深入教师的思想,但是行动上仍有差距;六个问题后三个比较受关注,但前三个问题比较多,同时还存在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对双基认识仍较片面,忽视思想方法孕育;
(2)注意钻研教材,忽略对学生认知规律探索;
(3)片面追求电化教学,存在形式主义;
(4)停留于对教材复述,缺少提炼加工;
(5)探索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协调还要摸索;
(6)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以下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1)数学教学时数不足,各科学习任务重,对自主、探索、发现式学习带来阻力。
(2)边远地区教师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比较多。现在有两个值得担心并要防止的倾向:课程改革实施把薄弱地区边缘化和薄弱地区把课程改革实施边缘化。如果不及早提供指导和支持,会严重影响大面积取得课改的成功的质量。
三、对课程框架与内容的研讨
1.新课标的设计思路回顾
(1)必修模块(5个)和选修系列(4个)的结构实现基础性和选择性。
(2)必修模块更加重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以及现实中的应用,数学1为基础,其余没有顺序要求。
(3)选修系列1和2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而设。
(4)选修系列3和4为让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有更多的认识,期望抓精髓、讲思想,不求严格的系统性,选修3不列入高考命题范围,选修4可根据招收专业需要选某专题。
2.框架的实施情况研讨
实施近三年来,笔者所了解的广东基本情况大概如下:
(1)必修模块打基础的设想基本得到实施。
(2)选修系列1和2分别成为文科和理科方向的必选内容,已被执行。
(3)系列3选修率较低,系列4基本成为部分专题的必选,其余专题很少学生选,甚至没有教材。
3.内容实施情况的研讨
实施近三年来,至少以下一些问题值得广大数学教师和教育部门研究:
(1)初中和高中衔接问题。义务教育阶段要求降低,高中必修部分起点要求也降低,但内容、方法、能力等基础接上没有?出口的要求不能降,一线教学应该如何应对?
(2)内容顺序的编排科学性问题。这个问题提得比较多,有些学校、教师比较被动,而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会直接带来良好的质量。
(3)是否降低要求就能减轻教与学的负担的问题,尤其是工具性知识、基础性的内容、思想方法(如不等式、几何),要求降得太低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降得太低对数学素养形成有什么影响值得研究。
(4)删减内容是否就可以减轻负担,还是加重负担,对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有什么影响?笔者探访了一些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他们认为越讲不清,他们负担越重,他们希望学得更明白一些,因为数学不同于文科的课程,不知其理,反而学得辛苦。当然,他们不知道删减了什么内容,只觉得老师讲不清。有些学校老师补充了部分内容,应该如何进行正确引导,使之不离开课改的轨道,值得研究。
(5)螺旋式上升与减轻负担和提高学习效率的关系。
(6)学科内容本身的知识逻辑体系有漏洞。
(7)其他学科(主要是物理)所需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教学进度的关系。
(8)高中毕业(高考)总复习中的知识网络建构和能力提高面临的新问题。
(9)完成课程标准与具备高等院校后续学习能力的关系。
以上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教与学的精力及其分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学习方式转变等等,从而影响课程的目标的实现。
4.教材使用情况的研讨
三年来,各地选用不同出版社的教材,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教材编写时间显得仓促,编写时的资源投入显得不足。及时地对各版本教材进行研讨,是对一线教学十分必要,也十分实际的问题。及时研讨和修订,将是对课改十分有益的事情。教材中至少有以下一些问题值得研讨:
(1)不同版本的逻辑体系有差异,同一概念表达符号不一样,约定不一样。
(2)例题和练习衔接得怎样?练习的数量能否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3)个别概念表达与初中不一致。
(4)教材中中学数学基本方法有无缺失?
愿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积极研究和推进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作有实际意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