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课程 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论文_曲昌华

节气课程 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论文_曲昌华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 26410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该把传统文化经典嵌入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近年来,我校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从学生生活中的“真”问题入手,自主开发了二十四节气课程——《跟着节气走》,引领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经典、在活动中内化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对接生活,实践中开发节气课程

如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与生活严重脱节。校园里时常上演把萱草当成麦苗,把小草当成韭菜的笑话。

学校操场西边有一片葫芦园,由学生自主栽种、自主管理。记得学校葫芦园里第一年收获了3000多个小葫芦。9月中旬,表面上看葫芦是成熟了,于是学生和教师便把葫芦采摘下来,然后分发给学生。同学们回家有的用水煮,有的放在太阳下晒,准备做葫芦作品,非常可惜的是:没过几天,很多小葫芦竟然都干瘪了。师生们百思不得其解,教师便引领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查询原因。原来,采摘葫芦的最佳时间是在寒露和霜降之间,大约在每年的10月8日至23日之间采摘最佳,而我们却提前了两个节气就把葫芦摘下来了。在惋惜之余,师生们都认识到节气与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也反思到自己对二十四节气知识了解得太少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我们的祖先经过漫长岁月,深入实践而总结出的宝贵财富,学会用它来观察和体味世界,会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于是,我们引领学生通过观察、采访、查阅等方式搜集节气资料,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开发了校本课程《跟着节气走》。课程按节气分春生、夏茂、秋收、冬藏四篇二十四个章节,每个章节涵盖五个版块的内容:看看自然、聊聊生活、讲讲故事(习俗)、读读诗词、趣味活动。整个课程包括跟着节气观察万物变化、了解节气养生知识、诵读节气诗词故事等活动。我们用节气引领学生亲近自然、感悟经典,在丰富多彩的节气活动中走近传统文化。

二、搭建平台,读做中感受节气文化

每个节气,我们都精心选编了许多经典诗词、农谚俗语、节气故事、养生常识等。我们充分利用晨诵及学校课程等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学生不仅丰厚了积累,也对节气变得更加敏感起来。“一场春雨一场暖”“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等200多条节气谚语,让学生了解了大自然的规律;《立夏称人的传说》《寒衣节的由来》等与节气有关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故事背后蕴藏的民风民俗、文化内涵;“春捂秋冻”“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等知识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养生。

学校开设了两个读书讲坛,我们定期举行节气诗词比赛、节气谚语大赛、走进节气专题演讲等活动。课后,同学们纷纷走上了学校的读书讲坛,或诵读节气诗词,或讲述节气故事,或介绍养生妙招……将自己了解到的节气知识与更多的同学分享。四年级一班的曲文新同学因读“节气故事”迷上了历史,他先后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等历史书籍,并在学校的读书讲坛开办了个人讲坛——曲文新讲历史,在全校内掀起了读历史、讲历史的热潮。学校LED屏幕上每天滚动播放同学们搜集的节气知识,引领师生伴随着节气一起成长。

在诵节气诗词、读节气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课或是节假日时间,组织孩子们走出教室,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小满节气,我们带领孩子到龙泉茶园进行采茶活动,他们观察茶叶的制作过程,学习泡茶礼仪,充分感受茶文化;端午节时,我们又与传统食品加工店菜根香联合开展了“悠悠粽叶香,传统文化扬”实践活动,孩子们了解了端午的习俗,同时也学会了传统美食的加工技艺;白露节气带领学生走进海德糕点房,和师傅们学做月饼,了解中秋节的传统文化,然后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和老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班级里一起过班级团圆节,学会分享学会关爱和合作;寒露节气,我们又开展了“走进菊文化”的实践活动,了解菊花的特点和品格;寒假中,我们引领学生开展“寒假中的节气”系列实践活动,观察小寒、大寒、立春的节气特点,感受除夕、春节、正月十五的节日风俗,引领学生在走进春联、做元宵、卖元宵等系列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立夏节气,我们开展了亲子实践活动“斗蛋游戏”,奇思妙想用鸡蛋创作艺术品。

通过活动同学们发现:新鲜鸡蛋外壳气孔小,内膜紧致,比较结实;而陈鸡蛋外壳气孔大,内膜比较薄,撞击的时候容易破碎。在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不为活动而活动,而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三、 挖掘资源,活动中内化节气文化

我们依托校本教材,但绝不照本宣科,而是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组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为了保证节气课程的相关实践活动扎实有效,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们形成了节气实践活动序列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低年级主题为“走进自然看变化”——以阅读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儿童读物、观察自然万物变化为主。

中年级主题为“植物园里欢乐多”——利用学校的葫芦园、袖珍小菜园、校园绿化带等开展实践活动。

高年级主题为“多彩实践乐体验”——利用校外的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走进农田,参与春播秋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知道了玉米是长在秸上的,花生是长在地下的,小麦是夏天收割的等等农事常识。

每年的谷雨节气都是学校的游学节。我们带领低年级的小同学走进家乡的沁水河、鱼鸟河公园观察植物的变化;组织中年级学生移栽小葫芦苗、种植黄瓜、茄子等蔬菜,和小苗苗一起成长;高年级的同学则乘坐校车到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向农民伯伯学习如何播种花生、玉米,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谷雨麦挑旗”“雨生百谷”等农谚的含义。

我们树立“校园就是实践园地”的理念,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开辟了袖珍小菜园、小葫芦园和小实践田,确保实践活动扎实地开展。三年级的实践主题是“我与蔬菜交朋友”,我们便利用校园里的空闲地方,开辟了12块袖珍小菜园分给班级,种植了十几种蔬菜。同学们还为自己的小菜园起了“方寸之园”“绿野仙踪”等好听的名字。虽然只是方寸之园,学生却经历了种植、管理、收获的整个过程,了解了春生夏茂、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收获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比如春分种土豆,谷雨栽种西红柿,立夏种植黄瓜辣椒等蔬菜。

记得去年三年级的同学给西红柿苗浇水,他们认为中午太阳最毒,天气最热,此时浇水正好给蔬菜降温消暑。结果,没过两天,蔬菜苗就打蔫了,他们及时上网查询原因,原来,给蔬菜浇水的最好时间是上午10点以前和下午4点以后。中午地温最高,而井水温度较低,此时浇水很容易导致蔬菜根系遇冷水刺激后出现“炸”根现象,从而造成蔬菜大幅减产,甚至造成蔬菜死亡。就像同学们在夏天活动以后,出了一身汗,此时如果喝凉水或者洗凉水澡,都很容易激坏身体。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不但知道了看似简单的浇水也有讲究,还懂得了养生知识。平时,同学们在超市里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各种蔬菜,没有时令蔬菜的概念,通过袖珍小菜园,他们真正知道了什么季节种什么蔬菜,而且懂得了吃时令蔬菜是最放心、最养生的。伴随着菜园的变化,孩子们在不断成长。我们和西藏聂拉木县中心小学联谊,孩子们用义卖蔬菜的钱,为西藏孩子买了珍贵的礼物,他们自发的爱心善举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我们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在研学活动中践行课程目标,感受传统文化。以学校组织的 “品魅力科技,赏古都北京”的科普研学活动为例,整个研学活动,始终贯穿“传统文化”课程。走进北京四合院,聆听老北京人的讲解,孩子们感受到老北京的人文底蕴;在中科院力学研究院,走进钱学森、郭永怀两位大科学家的办公室,听了老师介绍的事迹,他们被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走进北京大学校园,游览了未名湖、观赏了博雅塔、走进地质博物馆等,北大校园的丰厚文化底蕴深深感染着学生……研学活动正逢大雪节气,同学们切身感受同一节气不同地域气候的差异,体会到北京的气候与沿海地区的不同。学生自主整理、文明出行、自助餐礼仪、同伴之间互相谦让等习惯也在研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内化。学生真正体味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正含义。

四、巧借生成,研究中推进节气文化

在跟着节气走的实践活动中,常常生发出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课题。例如去年葫芦园是第三年种葫芦,直到6月底,小葫芦苗还是十几厘米高,以往这时候,葫芦早已爬满了架子。师生们反复浇水、施肥也没有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们有各种猜测:有的说是因为天气太热了,有的说是太干了,有的说可能种子不好等等。于是,“探秘长不大的葫芦苗”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同学们有的问农村的爷爷奶奶,有的上网查询原因等。最终同学们明白了:原来这是一种重茬现象。在一块田地里连续栽种同一种作物,造成植物根部病菌,严重影响植物生长。葫芦是特别怕连年种植的,在同一块地方连续种三年葫芦,管理又不科学,自然长不大了。同学们还知道了西瓜、豆子、茄子等很多植物都不宜连年在同一片地里栽种。葫芦案例让学生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违背了自然规律,其结果必然大打折扣。

杜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教师的切不可把一切事物都要自己去做,使学生误以为学校是教师的学校。”因此我们有这样一个观点,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学生去参与、去实践。绿化带由学生参与修剪,升旗仪式、读书讲坛、校园电视台等均由学生主持,真正把学生推到前台。活动不是目的,让同学们养成善于观察、主动实践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校园里有三十多种植物,学生是否对每天见到的植物熟视无睹?能否能叫出它们的名字?为此,我们开展了“校园植物知多少”的实践活动,同学们自愿认领校园里的植物,跟踪观察研究,并将研究所得以知识卡片的形式悬挂在树上,实现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些植物。同学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盆栽,他们将自己的盆栽放到班级的窗台上供大家欣赏。现在很多同学喜欢栽多肉,所以同学们将自己的多肉放到“多肉园地”里展览,这样一集中,同学们就可以了解更多类型的多肉,真正实现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通过节气课程,很多同学成为家庭的养生小专家。有的同学向妈妈宣传“温水刷牙冷水洗脸”的养生知识;有的向爱美的姐姐宣传“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的保健道理;很多学生原来不喜欢吃萝卜,了解了“冬吃萝卜夏吃姜”的道理,也开始吃萝卜了。“养肺防秋燥,补水最需要”等养生知识都让学生受益匪浅。

我们用“节气”接“地气”,用“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孩子们接地气了,见识广了,综合素养明显提高了。校本教材《跟着节气走》也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被青岛出版社正式出版,并被评为烟台市优秀校本课程。

我们坚信: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只有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真正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落实到孩子们的行动中、生活中,才能让孩子们的童年绽放灵动的异彩!

论文作者:曲昌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1月总第3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9

标签:;  ;  ;  ;  ;  ;  ;  ;  

节气课程 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论文_曲昌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