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家庭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家庭网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社会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趋于小型化,出现了家庭网。它集传统和现代为一体,具有中国特色。
“家庭网”在西方社会学概念中称为Family network或Family cluster。network意为网络,家庭组成的网络,而cluster又含有一族一类之意,家庭网是一族、一类家庭的组合。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家庭网是指明亲属关系的家庭之间所组成的社会网络,就多数情况而言,它是由可能组成联合家庭的几个独立核心家庭之间所组织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做为社会网的一种,家庭网的本质特性在于其间有亲属关系,因此关系较为密切,有较强的内聚力。做为现代家庭模式的家庭网不同于旧式封建家庭,其包含的各个家庭既不同居共财,也不被置于封建家长统治之下和封建伦理观念束缚之中,而是相对独立的,在保持各自独立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以频繁交往和相互救援为主要特征。
中国城市家庭网的主要特点为,以纵向代际关系为支撑点的中心网络结构;以双向反馈模式为基础的不等量交流功能;以及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融合中所表现出的生命力。
一、以纵向代际关系为支撑点的中心网络结构
1.家庭网的组成与规模
就多数情况而言,家庭网是联合家庭的分散与组合。当然,就现代中国城市而言,组成家庭网的除去父母家庭、已婚子女家庭、已婚兄弟姐妹家庭之外,还可能有亲家父母(岳父母)家庭,姑、叔、姨、舅家庭,以及有其他血亲、姻亲关系的家庭。
在1982年开始的中国五城市家庭研究,对家庭网作了探索。根据上海双阳里调查点随机抽样的98个家庭提供的资料,城市家庭网的规模大致在3户左右。
1991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和广州《家庭》杂志联合对全国27省市家庭的抽样调查,被调查者平均与5.8户有三代以上的亲属关系的家庭交往。换句话说,家庭网的规模在6-7户左右,(包括直系亲属、旁系亲属)。当然,不同年龄组的家庭网规模亦有所不同,参见下表。
(表1) 不同年龄组与三代以内亲属关系家庭交往数量统计表年龄组
平均交往
标准差
样本数(N)(age)
户数(mean)
(std.dev)35岁以下
5.33
4.93
67336~55岁
6.25
6.89
71955岁以上
5.78
6.23
46
表1表明中年人的家庭网规模最大,老年人次之,年青人居后。之所以如此,和现在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以及兄弟姐妹较多有关。
2.家庭网的纵向关系取向
雷蒙德·佛思认为“社会结构中真正的三角是由共同情操所结合的儿女和他们的父母。”②在家庭的三角关系中有一种纵向关系——亲子关系,两种横向关系——夫妇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从这样一个三角关系体,我们可以看到全部家庭关系、亲属关系的纵向本质特征。它主要包括:
(2)结构上纵向重于横向,横向为纵向支配和维持。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第一,夫妻关系第二,夫妻关系靠亲子关系支配。在传统的家庭中,儿女的婚姻是由父母来决定和安排的。父母且能决定子女离婚。这表明下一代横向夫妻关系是由上一代纵向亲子关系支配和维持的。
另外,轻感情、重义务是传统中国家庭的普遍特征。“凑合夫妻”、“生活家庭”在中国比较普遍。夫妻往往是在履行义务中(主要是生儿育女)培养感情,增进联系,孩子是夫妻关系的支撑点。一些夫妻即便感情不和,也会因为孩子而打消离婚念头。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亲子关系重于夫妻关系、重于兄弟姐妹关系,是家庭关系纵向取向的又一表现。
(2)观念上崇尚孝道,崇拜祖先。孝道做为一种道德观念一直是中国家庭伦理思想的核心。祭拜祈求护佑,祭祖与祭神合一。不但平时如此,遇上婚姻大事,新婚夫妇既要拜天地鬼神,也要拜祖宗、父母。一些人从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力角度分析提出,在中国的家庭中祖先总是压倒神仙的。
(3)功能上以传宗接代为本。多功能的传统中国家庭以生育为第一要旨。传宗接代在中国家庭中至关重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子绝孙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孝。以父母承袭为传统的中国家庭,生男孩的意义远远超过使家庭成员鼎盛的生理意义。重生育和重孝道从相反的方向上证明了纵向家庭关系在中国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4)区位距离上的从父居传统。中国的传统婚姻是娶妻嫁女,男性不离开本家,娶进外姓女子,成为本姓人,女儿嫁到外家成为外姓人。与其说传统婚姻是从夫居,不如说从夫家父居,因为儿子结婚常常还和老子住在一起,从而形成联合家庭与主干家庭模式。这种从父居形式也从一个侧面上表现了中国家庭关系的纵向特征。
中国传统的纵向家庭关系曾经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自然也影响了家庭网本身,直至今天——它以自己的特征表现了这种关系,特别显现在父母家庭、子女家庭、兄弟姐妹家庭之间的关系中。
据1991年全国27省市家庭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与之联系最密切的家庭与本人关系,分布如下:
(表2)最密切联系家庭亲属关系种类统计表关系类别
人数
%父母
600
54.2岳父母
113
10.2子女
100
9.0兄弟姐妹
210
19.0姑、叔、姨、舅
36
3.3其他亲属
16
1.4无亲属关系
31
2.8合计
1106
100
这里可以进行两种比较。其一,父母关系、子女关系和其他各种关系的比较。父母关系是纵向向上,占54.2%;子女关系是纵向向下,占9.0%,两者合占63.2%,居大多数。其二,把父母关系和岳父母关系相比较,父母关系的比例高于岳父母关系(岳父母关系占10.2%)的比例。它与中国家庭的父系传统有关,也与父母家庭与岳父母家庭关系的不同性质有关,前者是直接纵向关系,后者是通过横向关系(夫妻关系)而产生的纵向关系(亲子关系),自然后者不如前者密切。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今天中国主张男女平等、双系平等的社会背景下,一些家庭与岳父母家庭的交往增多,关系也密切了,这是家庭网中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纵向取向。
下表列举了1991年在中国天津九个市区进行的关于城市居民生活的调查资料,它可以更明显地表明家庭网中与父母家庭、已婚子女家庭的纵向交往强于与兄弟姐妹家庭的横向交往。前者在“见面”、“聚会”、“电话”、“信件”交往的频数上都相对较高。
(表3)被调查者与父母、兄弟姐妹及已婚子女交往频率表
注:1.“见面”、“聚会”、“其他联系”的次数为个案统计均值,以“0”表示没有联系,“1”表示半年内一、二次,“2”表示每日一、二次,“3”表示每周一、二次,“4”表示几乎每天一次,“5”表示住在一起,统计均值越大,表明交往越密切。
2.兄弟姐妹和已婚子女后面的序号表示其排行。
3.无情况者视为无效个案,不进入统计。
3.“母家庭”是家庭网的交往中心。
(表4) “父母双全”时兄弟姐妹交往频率表
注:参见表三注释。
(表5) “父母双亡”时兄弟姐妹交往频率表
注:参见表三注释。
如果把亲子关系的概念扩展到家庭网中,可称亲代家庭(父母家庭)为母家庭,子代家庭(子女家庭)为子家庭,母家庭是家庭网的交往中心,上面两表以1991年天津城市居民生活的调查资料,做两种比较。
比较上两表可以看出父母健在时,兄弟姐妹的交往频率大大高于父母双亡时兄弟姐妹的交往频率,特别是“见面次数”与“聚会次数”频数都在一倍以上,而电话、信件联系频数变化不大。说明父母在与不在时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大不相同的。
二、以反馈模式为基础的双向交流功能
西方家庭的代际关系的模式是单向接力模式:A→B→C→D……,是瞻前而不顾后的。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模式是双向反馈模式:A→B→C→D→……即上一代人要抚养下一代人,下一代人也要赡养上一代人,是瞻前顾后的。这种模式扩展到家庭网中,也形成了家庭之间的反馈式的交流。下表表明这种交流是多方面的。
(表6) 家庭网交往内容统计表
交往内容
人数
%1.经济上互相支援
924
63.22.生活上提供方便
772
52.83.家务上互相分担
317
21.74.赡老
643
445.托幼
186
12.76.婚丧
303
20.77.扶病
362
24.78.应付其他危机
277
199.安全保障
68
4.610.感情交流
1124
76.811.其他
95
6.5
说明:该资料来自1991年全国27省市家庭调查,被调查者总数为1468人,每一项人数是表示有该项内容的人数,%的计算是以回答了该问题人数为基数,而不是被调查者总数。
而这方面的交流又可以归纳为经济、生活和情感三个方面。
1.经济交流。经济交流仍然主要表现为瞻养和资助两种形式。即子家庭向母家庭交纳一定赡养费和母家庭在经济上给子家庭以帮助。1991年全国27省市家庭调查中子家庭上交母家庭的平均赡养费31元,而母家庭资助子家庭的平均费用是25元。从表面上看前者大于后者。其实不然。实地调查材料表明赡养费往往就是给钱,是可计数的;而资助费除去直接给钱外,还有直接给物,代交房租水电费,吃饭不交钱或少交钱,婚丧事以及其它大事的赞助等,往往是难以计数的。
(表7) 父母家庭资助子女家庭表资助方式
人数
%直接给钱
311
21.4直接送物
371
25.0代交房租水电费
88
6.0吃饭不交钱或少交钱
272
18.2婚事及其他大事赞助
347
23.2其他
105
7.0合计
1494
100
注:参考表六说明
赡养和资助主要在母家庭和子家庭之间进行,而其他亲属关系家庭之间经济交流主要是遇到家庭中“红白”喜事或生活中其他较重要事件和变故中的相互帮助。
2.生活交流。生活交流在家庭网中较为普遍。就母家庭和子家庭的关系说,母家庭常常帮助子家庭看孩子、买菜、做饭、料理家务、伺侯儿媳或女儿生孩子,这对于双职工的中青年家庭是重要的。子家庭也常常会帮助母家庭做些家务,主要是买粮、买煤、搬运、装修房屋等较重的家务劳动。另外在父母年老多病之时,子家庭成员也会帮忙就医、护理、照料。这些对于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较低,各种社会公益福利事业还不够发达的中国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3.情感交流。从(表六)的统计数字中我们看出情感交流已经居于家庭网中各种交流的首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向小康迈近,在家庭网中经济和生活上的交往将居次要地位,而多被感情交往所取代。许多家庭与家庭之间相聚往来多不是为经济和生活上的利益,而是为寄托情感,寻求一种感情上的慰藉。最近在天津老年公寓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年人不愁吃喝却感空虚,有90%的老人希望子女常来看看,以缓解自己精神空虚、烦恼的心境;不希望子女和亲属匆匆而来,扔下一点钱匆匆而去,而希望谈天,多陪坐。为此,有关人士提出要对老年人实行精神赡养。
4.双向不等量交换。在家庭网中包含有经济、生活、情感三种交流和交往,即就亲子家庭之间的这一交流来说不是一种完全的等量交换关系,而是一种不等量交流关系。就一般的规律说,由母家庭向子家庭的流量总是大于子家庭向母家庭的流量。这里援引天津市统计局实际调查中的数据可以说明。③他们详细比较181户子女家庭与夫妻(双方)老人家庭的经济交流情况,证实有44%的子家庭收大于支,27%的子家庭支大于收,26%的子家庭收支基本相等,有3%的子家庭无收无支,经济上完全没有往来。这说明在中国的家庭和家庭网中亲子情深主要是亲向子,而不是子向亲,每一代人的情感和义务尽管是双向的,但主要是向下而不是向上。许多老年人希望晚年享有儿孙绕膝之乐,得到感情上的慰藉和支持,因此,在与子女其他方面交往中吃点亏也不计较,不在乎。
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家庭中出现了一种“啃老骨头”的现象,即青年人以向父母长辈索取为理所当然,不仅吃拿父母,而且公开向父母索取。有的人在评论这种关系时用了一句中国的成语:“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十分贴切。青年人和老年人的这种不等量交流,不仅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滋长了青年一代的依赖心理,造成纤弱的独立意识,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三、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的融合
当我们就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做了阐述和说明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带有的浓厚的传统家庭色彩。然而毕竟家庭网中的各个家庭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单位,不同居共财,保持各自的生活方式,因此,它当然不可能完全是传统式的,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还呈现出现代家庭色彩。进一步对于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模式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是十分重要的。
1.家庭网和家族
当我们提出家庭网这一概念时,人们很容易把它和中国传统的家族联系甚至等同起来。家庭网和家族确实有某种联系,如,家庭网和家族都是由有亲属关系的家庭所组成的社会网络,执行着某种家庭功能。但家庭网和家庭是在不相同的。
何为家族?古人曾解释说,族是凑、聚的意思,同姓子孙,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时常聚会,所以叫族。⑤其实,从字面上讲,族是一个假借字原指盛箭矢的袋子,把许多支矢装在一起叫族(后来写作“簇”),也叫束。⑥用它来命名家族的族,就是许多家庭聚集在一起的意思。所以,家族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是指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虽然已经分居、异财、成了许多个体家庭,但还是世代相聚在一起(比如共住在一个村落之中),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必须是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从男系计算的血缘关系清楚。第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办法,作为处理族众之间的关系准则;第三,必须有一定的组织系统,如族长之类,领导族众进行家族活动管理族中的公共事务。这是家族的三个基本特点。⑦
社会学家孙本文先生在谈到中国家族制度的特点时说:其一,父权制,全家权力集中于家长,子女须服从尊长,毫无自由。其二,父系承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女不平等。其三,嫡庶长幼有序,嫡长继承,兄弟不平等。其四,重视亲族关系,凡宗族戚党之人都被看作休戚与共的分子。其五,尊重“孝”“悌”,崇拜祖先。
这些特点的主要方面也是家长制,族内嫡庶长幼秩序,及其严密的组织系统。
家庭网却不相同,它与家族的主要区别是:
(2)尽管家庭网也是由有亲属关系的家庭之间组成;但不一定是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也不要求从男系计算的血缘关系清楚。组成家庭网的家庭可能是男系亦可能是女系,可能是直系亦可是能是旁系,可能是近亲亦可能是远亲,可能是嫡系亦可能是庶系,要求并不严格。换句话说,家族比较注重历史的根据,而家庭网注重现实的联系。
(2)家庭网设有一定的规范、办法做为处理网内家庭关系的准则。它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救援,互相联系为基本宗旨,实行起来十分灵活机动,行为方式上亦比较随便,以实用为上。比如母家庭和子家庭交流时,可以是子家庭成员到母家庭中聚会,见面和暂住,也可以相反,要求都不严格。
(3)家庭网设有一定的组织系统,如家族中的族长之类,领导族众进行家族活动,管理族中的公共事物,而是一种松散的联合,中国旧式封建家庭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家长制,男性家长至高无上,居统治地位,受人拥戴和尊敬,能指挥一切。家长和家庭成员之间是极不平等的,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家长制的放大进入了家族,族长相当于家长。尽管族长管理家族的方式和内容与家长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相同的。而现代中国城市的家庭网尽管常常以母家庭为交流中心,但没有家庭中族长一类的角色存在。换句话说,现代家庭网,既不同居共财也不被置于封建家长统治之下和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之中,处于家庭网中的各个家庭相对独立,成员间相互民主,在保持各自独立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以日常生活中的频繁交往和相互援救为其主要特征。
从以上分析看,家庭网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模式。以传统角度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家庭中亲属关系和亲属之情,这对于现代社会与家庭无疑是有益的。从现代角度说,它没有封建家长制,不受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特别是家庭网中各个家庭,不仅不同居共财,而且能保持各自的生活方式,家庭网中各个家庭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因此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符合现代家庭与个人的交流、联系、互助,又有利于家庭之间的分离与独立,集传统与现代的优势于一身,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老年人希望和青年人分开过,但离得近一点;青年人亦如此,希望和父母“保持着端一碗汤也不冷的距离”,都是对家庭网模式的主观认定。
2.家庭网和邻里网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家庭网的特点和实质,我们需要把家庭和邻里网加以比较。这里所说的邻里网是邻里家庭结成的社会网络。
(表8) 家庭网与邻里网交往程度比较
家庭和邻里是中国社会中两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在中国城市中,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不仅有与其他有亲属家庭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和非亲属家庭之间的关系——邻里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习惯中也常把“亲”和“邻”联系起来,有远亲近邻之说。亲和邻虽然都是家庭与家庭关系,但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间联系的根据不同。家庭网的根据一是婚姻血缘关系,二是亲属关系;邻里网则是地缘关系,以居住地邻近为根据。1991年全国27省市家庭调查中,被调查者家庭网的规模为5.80家,而邻里网的规模为5.03家,家庭网的规模较大。另外家庭网比邻里网之间的联系也较为密切。
上表中的数字表明,家庭网在“非常密切”、“比较密切”、“一般交往”的频数方面都高于邻里网,只有“偶尔往来”方面低于邻里网。这说明家庭网的关系较为密切。这种密切还能从家庭网成员之间的区位距离较大表现出来。
(表9) 家庭网和邻里网区位距离比较
上表的数字表明,家庭网中的家庭能在更大的区位距离之间交往和保持联系。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化的深层处对家庭网加以分析。
在中国人的俗话中既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也有“血浓于水”之说。前者重视现实的联系,后者重视历史的根据。相比较而言,中国人还是更为重视历史的根据。迄今血亲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甚深,正如孙本文先生所说的,“重视亲族关系,凡宗族戚党之人都被看做休戚与共的分子。”如果单独就家庭生活的氛围和家庭生活的便利角度,人们的家庭观念强,血亲观念重是理所当然的,无可非议的。人们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自己的亲属是本能的,应该的,但它只能在家庭生活的范围之中,超越了家庭,把家庭关系置于其他社会关系之上,使家庭关系扩展开来,势必对社会产生问题和危害。比如家庭关系网一旦深入企事业单位之中,同宗亲属,甚至是近亲在一个单位上工作、任职、社会出现以亲代政,以亲代职,从而与现代科层组织管理制度、现代企事业科学管理原则发生冲突,起到一种破坏作用。再比如家庭观念至上,不论是非曲直,凡宗族戚党之人都被看做休戚与共分子,也容易使一些人丧失原则,产生行为和行为规范的混乱,造成社会不正之风,对现代社会产生破坏作用。因此,一些人提出不要让家庭观念蔓延到社会之中,并提出淡化家庭观念的主张,是值得注意的。
当然,在这里我们只是从生活的角度比较了家庭网和邻里网,人们除去生活在家庭网、邻里网之中,还会生活在其他广泛的社会网之中,人们面对的不仅是家庭关系、邻里关系,还有其他广泛的业缘关系。从现代社会生活的角度说,人们似应更为重视现实的联系,而不是历史的根据,但这并不意味家庭关系淡化后,人们要进入邻里网,而是要进入广泛的业缘(学习、工作以及其他各种事业、事务的联系)关系。家庭关系的淡化,邻里关系不完全以区位距离远近为转移,业缘关系强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家庭网本身的功能来说,亦有强有弱,强化的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现实生活的联系方面,弱化的则是家庭中残留的血亲观念和等级观念。
3.家庭网的发展趋势
(2)较强的生命力。由于家庭网兼传统与现代两重色彩,因此即便是现代社会条件下它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并能留存一段较长时间。
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是重家的,在家庭中也是强调集体的意志,主张团体利益至上和服从精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比较重视交流与合作,比较重视相互之间的情感。如果失去了家庭和团体的支持,会产生一种不适应感和强烈的孤独感。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使家庭分解和小型化,必然使中国人强烈地需要一种补充。家庭网的出现即是这种补充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的真正回归。此外,且就目前中国的社会生活而言,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和社会服务系统相对不发达,也使人们的家庭及个人生活遇到一定困难,这些也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存在,家庭网就是这种支持系统之一。基于上述原因,中国的家庭网将长时间在许多方面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家庭网是传统模式(和中国传统文化吻合)向现代的转型,是一种“顺转”,必然是长久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2)家庭网中以经济和生活方面交流为主,转向以情感交流为主。现代社会是高科技、高发展、高情感的社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感情需要的层次越来越高,关于这点在(表6)中的统计数字已经得到证明。换句话说,在目前经济尚不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各种社会生活服务设施较落后,家庭网中的交流不能不以经济和生活上相互帮助为主要内容的情况下,人们已经表现出对情感的较高需求,那么在未来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各种社会生活服务设施先进的情况下,情感的需要将成为家庭网功能的最主要方面,而家庭网中经济和生活交流的意义将大大降低,以情感上的相互需要和相互满足为主。
(3)家庭网区位距离的扩大。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高度变动和迁移,区位移动性强是其特点。这种移动结果必然也会进一步拉大家庭之间的区位距离。现在的家庭网大多数还是以其邻近为存在条件,未来的家庭网不一定如此,其间区位距离必然要加大,但由于交通工具的高度发达,通讯方法的先进和便利,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位距离加大后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未来的家庭网中的家庭将在很大程度上采用现代化的联络手段进行家庭之间的日常对话,可能由串门、拜访、聚会面对面的谈话变为电话,甚至是影视电话相联络,使家庭网的存在不受区位距离的限制。
(4)纵向与横向联络的交叉。纵向交往是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和现代家庭网交往的本质和主流。然而在未来社会生活中会出现两个变化,其一是纵向向横向的转移,即由于家庭关系的重心由亲子关系转向夫妻关系,纵向转为横向。因此,一个家庭与妻方家庭,包括妻之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亲属家庭的交往自然增加。从夫方说与父母家庭和与岳父母家庭会同等交往,甚至能出现与岳父母家庭交往超过与父母家庭交往的情况。其二是由于人的寿命的延长,四代、五代共存于世的局面出现了,纵向联系自然扩展;另一方面由于生育率降低,一个家庭出生一个最多两个孩子,因此同代家庭数量减少,横向联系自然也就得减少。从整体上看,家庭网在纵向扩展,在横向收缩。
注释:
①潘允康主编《中国城市婚姻与家庭》第21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12)
②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第78页。
③、④《社会学研究》(1987年3期)
⑤班固:《白虎通论》卷三《宗族》
⑥许慎《说文解字》卷七上:“族,矢缝也,束之族族也。”段玉裁注:“族族.聚貌。毛传云:‘五十矢为束’,引伸为凡族类之称。”
⑦参见《中国家族制度史》第4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⑧参见《中国家族制度史》第4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