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及解决对策论文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及解决对策论文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及解决对策

姚 翊/中共金寨县委党校

摘 要: 留守儿童,在农村一直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未成年人群体,其界定标准、教育方法,转化途径,全社会一直广泛关注。本文就留守儿童的成因、分类、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浅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原因 分类 问题解决对策

留守儿童,特指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由父母中的一方或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者自我照顾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在农村儿童中一直占有较高的比例,是各类异常情况的多发群体;如何做好这个群体的教育和转化工作,社会广泛关注,学校深入思考。本文就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试作浅析。

一、产生留守儿童的家庭原因

(一)父、母在异地工作

由于家乡经济落后,如果全家人都留在家乡,经济收入难以维持家庭日常生活;所以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或创业。有的家庭是父、母一方外出,孩子由另一方在家监护;有的家庭是父、母全部出门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代理监护人监护,甚至是孩子在家自我照顾;留守儿童因此产生。

(二)父、母因故不能和子女一起生活

由于农村传统观念的束缚或囿于某种历史原因,父母会将个别子女,特别是女儿送到亲戚家寄养或过继给别的人家,父、母长期不在子女身边,也就成为了留守儿童。

(三)父、母离异

在农村,离婚被认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父、母离婚后,孩子通常随一方生活,另一方可能不会经常探视。有的孩子经历了亲生父亲的多次离婚、再婚,或者亲生母亲的多次离婚、改嫁;有的孩子甚至经历了亲生父亲或亲生母亲当面申明:见此最后一面后不再探视。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就成为了留守儿童。

总体来看,海上风机基础嵌岩施工工序复杂,施工时间较长,且限制因素较多,风机基础造价高,严重制约了海上风电场的发展。目前吸力筒基础在欧洲已有部分应用,该基础形式直径较大,入土较浅,通常为15 m以内,通过吸力将基础贯入到位,施工速度快。未来当该基础形式逐渐成熟后,若在嵌岩区域大量应用,将大幅降低嵌岩区域风机基础的造价成本。

(四)父、母中一方或双方离世

如果是中国儿童,则称为本国留守儿童;如果是外国儿童在中国,则称为洋留守儿童。目前,有些洋留守儿童属于非法移民。

二、留守儿童的分类

(一)按照父、母留在身边的情况

采用5并12串电池组进行锂离子电池安全预警防护系统的功能验证,将电池组中的一个电池单元进行过充直至电池起火冒烟,试验过程中电池电压及火焰传感器、烟气传感器的数据均报送至上位机,这一过程中观察系统能够及时作出预警并采取动作。图5是预警防护系统的预警界面显示的报警信息。

(二)按照留守儿童自身的国籍

父、母中如有一方离世,孩子随一方生活;如果是双方离世,孩子成为了孤儿,则由其他亲人或社会机构抚养,甚至自我照顾;这个群体也就成为了留守儿童。

在节能环保领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环境评价和净化工程技术为核心,围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工业“三废”综合治理技术、工/农业土壤修复与改良、工业过程环保技术、工业净化与节能环保材料等方向,积极拓展,联合开发,建设“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中心”。

(三)按照留守儿童父、母自身生存的情况

如果父、母均健在,则称为一般留守儿童;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离世,则称为缺亲留守儿童;如果父、母双方均离世,则称为留守孤儿[1]

三、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子女教育在家长环节出现脱节

虽然父、母工作的地点有近有远,家里的生活费用确实可以保障;但一年中父、母回家的时间少,只能通过电话或网络了解孩子的情况。由于别人口述的信息不一定全面、真实,父、母不一定能准确掌握孩子的情况,造成教育脱节。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多发

由于身边缺少亲人,留守儿童缺少沟通和交流的渠道,自卑、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多发,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严重阻碍,甚至危及到其自身的安全。母亲外出,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更大[2]

(三)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往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青少年转学进城读书,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比农村学校优越。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公平分配后,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别明显缩小。目前,省示范高中80%招生计划分解到初中学校,职业教育发展步入良性轨道,以及三年连续学籍规定的出台,农村学校的学生进入高中就读难度明显降低。这样在稳定农村学校生源的同时,一定程度地减少了城乡留守儿童的出现。

(四)学习成绩不理想

一是要消除“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女儿也是自己的孩子,各个孩子要平等对待,平等教育。二是要消除女儿最终要出嫁,最终是别人家的人这类错误思想。女儿即使出嫁,仍然还是自己的女儿,且赡养义务同样是要履行的。三是要消除“唯给钱”思想。有的家长认为只要给钱;孩子就必须表现得好好的,家长给钱就可以了。教育子女,除了让它们吃饱穿暖,更多是需要感情和精力的投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心。这个过程不是给钱能实现的,需要在孩子身边用心去沟通、用爱去滋润,否则钱会变成孩子犯错的根源。

(五)行为不受约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甚至未成年犯罪

留守儿童的父、母到外地打工或创业,主要原因是家乡收入低,没有创业的条件。随着精准脱贫的推进,产业扶贫政策持续落实到位,在家门口不仅能够就业,而且能够发展产业、形成大户带动引领,并且有特色种养业奖补和就业奖补等一系列政策的促进和巩固,更加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稳定。每年,由政府组织,举办多场就业招聘会,推动广大青壮年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如今,城乡公交车全面普及,交通非常便捷。这些政策的实施,都有利于把农村青少年的父、母最大限度留在家里,有效减少了留守儿童的发生。

四、留守儿童现象的解决对策

(一)家长要消除传统观念,担负起监护责任

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年龄较小,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如果缺少父、母的监管,且代理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孩子的学习除了学校老师的教学就无人过问,往往成绩不理想。有的孩子不诚实,在家里撒谎,除了在学校听老师上课,完全不写作业,这种情况下,学习成绩更不理想。有的孩子因为觉得父、母把一个孩子带在身边,把自己留在家,这样是对自己的不公平,于是就用不学习且在学校捣乱的方式表达和发泄自己的不满,学习成绩自然不会理想。

(二)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公平分配

由于留守儿童身边缺少亲人,一些思想行为不端正的孩子会将其列为“可以欺负”的对象,如果付诸实施,就可能使其受到身体以及内心的伤害。

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留在孩子身边,则称为单亲留守儿童。如果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孩子由其他亲属监护,则称为双亲留守儿童[1]

(三)巩固精准脱贫成果,推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本地就业创业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爷爷、奶奶又是特别宠爱,造成了行为不受约束。沉迷网络游戏,抽烟、喝酒、赌博,下河游泳造成溺水,爬墙、上树造成人身伤害,骑摩托车造成交通事故等在农村屡见不鲜。甚至有的留守儿童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入室盗窃,甚至离家出走。这些都给农村社会环境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在CQMM的基本框架下,课题组以如下方式引入家庭负债率变动所产生的这两条传递渠道:首先,假定居民负债率的变化是外生的。其次,建立居民负债率的变动对居民贷款和存款的影响机制。在贷款方面,构建行为方程由居民负债率和GDP共同决定居民贷款;在存款方面,居民负债率将决定居民消费,进而决定居民存款。最后,定义居民贷存比为居民贷款与居民存款之比,将其与一年期人民币基准贷款利率作为解释变量,对资金市场的加权利率进行回归,以此内生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决定。

(四)进一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优化乡村社会环境

通过治理提升农村卫生环境、治安状况、居住条件,以及利用村民大舞台、道德讲堂、振风超市等途径宣传新时代文明乡村的新理念、好做法,使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效实现一起抓。建设起干净、富裕、文明、美丽、奋发有为的新时代宜居农村,让广大村民乐意在家乡生活。

(五)精准做好留守儿童的界定与识别登记

首先,要准确把握留守儿童的定义,父、母当中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这个孩子就是留守儿童。眼下,有些地方为了省事,在实际工作中把这个定义改成了父、母双方均在户籍地以外工作的儿童,造成了识别不准。其次,留守儿童的识别与登记要常态化、动态进行。很多地方往往是每逢开学初集中登记,完成报表即可,这样对于留守儿童的变化情况不能做到及时掌握。只有常态化、动态识别,才能做到精准,以利做好后续的相关工作。

基于多源流理论中明确提到了媒体的影响,已有部分学者尝试用多源流的理论框架探讨媒体对政策变迁的影响。其中,一小部分研究综合考察了媒体本身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近年来大多数相关的研究主要将目光聚焦于网络舆论等某一类媒介。总的来说,多源流理论对于政策变迁的机理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用以分析媒体影响的研究虽不多却也提供了一定经验,故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如何影响政策变迁。

(六)做好现有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首先,在学校要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通过班主任工作和留守儿童亲情电话,保障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最大程度减轻对亲人的思念,消除离家出走等极端情况的隐患。其次,村委会、社区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定期组织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慰问,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了解生活中的困难并帮助解决,避免出现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动员留守儿童的父母,多与孩子主动联系,经常回来看看,条件成熟的时候,回家乡工作、创业,既能做好孩子的教育,更能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军.留守儿童的定义检讨与规模估算[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03):51.

[2]李亦菲.拨开留守儿童心灵的“迷雾”[N].光明日报,2015-07-04(007).

作者简介: 姚翊(1982-),男,汉族,安徽金寨人,本科,中共金寨县委党校,助理讲师。

标签:;  ;  ;  ;  ;  ;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及解决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