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诊断与对策_有效需求论文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诊断与对策_有效需求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诊断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需求论文,中国宏观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7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日渐显现,特别在经历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针对这一问题,中央政府采用各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效果都不理想。有效需求不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产品供过于求,出现所谓“买方市场”。关于中国是否已达到“买方市场”,人们观点不一,看法也不尽相同。虽然对是否达到“买方市场”意见不一,但人们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关注和寻求对策的努力却始终没有停止。

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剖析

总需求由消费、 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构成。 净出口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持续增长,虽然近年来出口增长速度有下降趋势,但总的来看,其对总需求的影响还是比较稳定的,下面着重就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来分析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1.消费需求不足

从人的角度来看,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特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人们拒绝消费是没有道理的,那为什么会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呢?这主要和人们的消费能力有关,即消费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与之相应的预期支出的状况,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人们过去的收入和将来的预期收入。就目前来看,造成消费不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居民收入增长趋缓。从1997年以来, 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很低,增长率不足3%,农村居民的实际年收入增长更低, 现金收入增长只有1%多一点。而在经济高涨的1992年和1993年, 城镇居民的实际年收入增长将近10%,农村居民的年收入增长也达到8%。 所以,从1997年以来,居民收入增长的减缓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2)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从1997年以来, 城镇居民收入减收的比例不断扩大,如1997年为39%,2000年达到44%。而且,在减收比例居民中,大部分是中低收入家庭,中高家庭则大都增加了收入。从各地居民收入的比较来看,沿海与内地居民的收入差距、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从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来看,基尼系数从1990年的0.30上升到2000年的0.41,这一比例已进入世界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最大国家的行列。就目前来看,中高家庭收入的一般日用消费品大都基本齐备,其主要消费领域有向大宗、高档消费品如汽车、商品房等的倾向。这类家庭在消费高档消费品时,一般来说消费时滞比较长,并且有可能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把钱暂时存入银行。而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讲,特别是广大农村家庭,一般日用消费品远远没有满足需求,他们的消费潜力非常大。加大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的分配政策应对扩大消费需求有积极影响。(3)改革压力大,消费欲望降低。 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儿女教育及住房制度改革,都使得人们可预计到的将来的花费会成倍增加,这样就会降低目前人们的消费倾向。现在各企事业单位也都在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和重组,人们今天在岗,明天命运怎样,也都不得而知;另外,由于竞争的不断加剧,伴随进入世贸组织后面临国外企业的排挤和竞争,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从严酷的现实考虑,也不得不增加储蓄,降低目前的消费,以防不测。

2.投资不足

投资分为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间接投资是指居民把钱存入银行,然后银行再把钱贷给各类需要资金的企业;直接投资是指各投资主体的直接投入。(1)间接投资沉淀资金日益增加。如果没有储蓄, 总供给与总需求应该是相等的,这时如果居民所得收入的一部分没有用来消费,却以储蓄的方式保存下来,就会使得供应大于需求,经济总量的均衡就不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把储蓄转变为投资就会变得非常重要。在我国银行体系中,从1997年以来,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对贷款实行三级审批制度,一旦出现问题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而另一方面,成功贷出款项对责任人却没有什么好处,这种责与利的不对称,必然会导致银行“惜贷”这一问题的出现,这样就会使得许多银行存款贷不出去而沉淀下来,如1997年末为7476亿元,1998年末为9197亿元,2000 年则超出2亿元。(2)直接投资的主体单一,渠道不畅。 从我国直接投资的主体来看,政府投资为直接投资的主体,这与国外直接投资以企业家阶层为主体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知道,政府投资与私人和民间投资相比,由于责、权、利的界限不清,其效率的低下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我国企业家阶层的实力还不够壮大,在短期内让其担当投资的主体也是不现实的。另外,从投资渠道来看,投资过程和批准手续繁琐,尤其是私人和民办企业想办一些事就更难,这也降低了人们的投资热情。从国外投资来看,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亚洲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大大减少(中国台湾地区除外),进入1999年,由于欧美经济的不景气,也直接影响了其对国外的直接投资。

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病理诊断

1.地方利益独立化与过度竞争。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税分配关系上以分税制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地方政府又大多面临财政经费不足的状况,在这种存在地方政府利益独立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管理”的原则,投资兴办各类企业以补给地方财政不足的积极性高涨。在各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开发的鼓动下,各个地区就会展开激烈竞争,使得各个地区在低水平产业结构趋同方面非常严重。由于各投资企业背后有地方政府的扶植,就会使得这些企业在竞争中不惜代价,恶性竞争,即使亏损,地方政府也不会让其倒闭,而会想方设法加以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利润会大大减少,有些产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居民收入也会相应减少,这样就会降低人们的消费需求。

2.国有企业治理不规范,无产权约束。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由于长期以来在所有权与经营权问题上的界限不清,从政企分开,到承包制、责任制以及现在的股份制改革,都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经营者的责权利的界定、所有权的行使和监督问题、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关系问题等等。从这些国有企业改革的路程来看,虽然成绩是巨大的,但这条路却不平坦,由于国有企业经营者权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并不一致,国有企业利润最大化并不一定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最佳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在做出某些决策时,可能不一定会过多考虑成本约束,而只会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去考虑,反正企业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得到的永远是自己的。国有企业的决策者对待竞争也不以为然,各种恶意竞争、损人又不利己的招数屡见不鲜,反正只要经营者自己有利就行,企业亏了,总能找出各类借口糊弄政府,国有企业经营者中“富了方丈倒了庙”的案例不在少数。在这种经营理念下,必然导致市场运行不规范,各种过度竞争和恶意竞争也无法避免,因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来说,即使亏损也要想方设法生产,因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自己才会有利可图。

3.银行贷款制度不合理,金融产品单一。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长期以来全力支撑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策略也是导致产品供过于求,市场过度竞争的原因。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产品积压,亏损严重,而国有银行又迫于政府压力把大量资金沉淀于国有企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上,从而使国有企业走上生产—积压—亏损—银行借贷—生产—积压—更大亏损的恶性循环的路子。走进这个怪圈以后,银行为了减少呆、坏帐的比率,为了收回本息,又不得不继续向这些国有企业注入新的资金,不然的话,这些企业破产,银行也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而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非国有企业却很难从银行获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金融产品单一也是导致投资渠道少、储蓄沉淀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美国金融产品达到一万种以上,而我国不过只有几十种,所以,开发金融产品、挖掘投资渠道也是刺激投资需求的一个重要砝码。

4.改革不到位,市场体制不健全。中国的改革是一种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先易后难、先体制外后体制内的循序渐进的改革,改革至今虽取得巨大成就,但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国有企业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等仍未到位,这就给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也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和对未来的前景预测。另外,虽然改革已延续了20多年,中国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健全,如在亏损企业的退出机制问题上,很多国有企业长期亏损,但由于退出机制不健全却无法宣告破产而从市场上退出,由于在中国的市场上企业只进不出,亏损企业仍继续生产,这就必然会带来过度竞争和恶意竞争,从而走进产品价格持续降低,企业效益普遍下滑,进而引起居民消费下降,产品价格再度下降的恶性循环的怪圈,最终引起产品供过于求,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

5.广大群众生活压力大,福利保障体制不配套。从1997年经济软着陆以来,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居民收入增长趋缓,同时改革却在不断深入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养老金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都在深入进行,但从改革的结果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负担更重了,他们不敢乱花手中的储蓄,以备不测。从中国的福利保障制度来看,由于养老金制度覆盖面窄,许多企业职工由于企业长期亏损或企业运作不规范而没有投保,这就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心。另外,广大自谋职业和个体工作者的社会福利也无法得到保障,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居民。从中国下岗职工的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来看,发放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年)、金额低, 使得在岗职工对自己的将来要有一个长期的打算,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消费需求,引起社会需求不足。

6.消费结构断层引起需求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由消费需求不足的重工业积累型向以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快速发展,发展至今,虽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近800美元,但工业发展迅速, 特别是一些中低档消费品生产数量成倍增长,我国已成为低档服装、玩具、鞋袜等消费品的世界最大的生产工厂。但是,这种超乎寻常的发展是在原有产业结构扭曲,消费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现在,在消费品已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再想像前几年那样快速发展已不可能。目前我国中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已转向高档、大宗消费品如房产、汽车、休闲、健康等,人们在消费这类商品时,一般消费时滞长,并且800美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不能支撑这类消费品的消费, 这就引起消费结构的断层,从而引起消费不足。

三、中国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探究

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有效需求不足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1.货币供应量不足造成的经济有效需求不足。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中的高速增长,总的来看,与持续多年的强劲投资支出有关。从1979年以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外资和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是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源泉。80年代以来,经济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在20%左右,特别是在1984年、1988年和1992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都在45%以上。我们知道,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总需求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成正比。当货币供应量快速减少时,投资需求快速下降,必然造成总需求下降,持续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必然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2.收入分配的原因。根据新剑桥学派罗宾逊夫人的观点,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不是供给与需求的问题,而是收入分配结构的问题。就中国目前的情况分析,由于中国中下等收入的人占绝对多数,而这些人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却在不断减少,中国的收入分配存在很大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供应量的长期持续增加,实际上降低了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这是因为, 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必然会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工资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不断减小。相对工资的减少必然会使得人们在经济萧条时,购买力水平下降。如果把居民消费阶层分为少部分的富裕阶层和大多数的中下阶层,由于这两类人储蓄率和消费倾向是不同的,后者的收入比例减少,必然导致社会总需求的不足。

3.有效供给的不足。中国经济虽然表面上过剩,但实际并非如此。中国现人均800 美元的国民收入水平不可能使中国进入过剩经济的行列,其实从中国经济运行的本质上看,不是有效需求的不足,而是有效供给的不足。中国现在产品供过于求主要是产品结构上的问题,人们对廉价住宅、教育、休闲设施、健康设施、高性能价格比的汽车等物品的需求远远没有满足。有效供给的不足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

4.经济体制的原因。就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来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经济的运行。市场不会长时间的供需失调,市场通过竞争的优胜劣汰,会自发调节供需平衡和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但在中国的经济运行中,为什么会长时间地存在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呢?这主要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过渡还不到位。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建立完善的市场体制是摆脱目前困境的一个重要举措。虽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比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残酷”得多,但它对经济运行的调节确实要比政府有效得多。

四、中国经济走出“冷境”的政策选择

针对上面对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剖析和病理诊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刺激经济需求,使中国经济走出自1997年以来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怪圈。

1.政府转换角色,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政府应集中精力于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上,国有企业应尽量从竞争性商业领域退出,中小型国有企业可全部拍卖,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势必造成国有企业经营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国有企业的问题不解决,自由竞争和进退自由的完善的市场体制就不会真正建立。政府转换角色非常重要,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扶植其实质是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市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扶植使得有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腰缠万贯,有的经营者的个人资产已达数亿元,而广大企业职工也只是维持温饱,苦不堪言。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扶植毕竟只是暂缓了这些企业倒闭的时间,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这些效益较差的国有企业又是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健全的最大障碍,这相对而言又伤害了其他经营主体的利益。政府的作用就应该是搞好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没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市场体制,也不可能解决广大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政府摆正位置,转换角色,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刺激需求、完善市场体制的有力保证。

2.尽量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应尽量放开竞争性领域的管理和经营审批,让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对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破产、亏损的企业,应让其在市场竞争的规律中自然淘汰,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市场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的问题。另外,政府应考虑放松对市场准入的审批和控制,这样可以刺激富人和企业家阶层的投资积极性,从而拉动投资需求。同时,政府还要加大改革力度,深化改革举措,如在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农用地流转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尝试。

3.刺激中、低收入阶层城乡居民的需求。从1997年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中、低收入家庭的比例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且这些家庭的收入增加较小,有很多家庭已出现减收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忽视中、低收入家庭的利益必然会引起市场的需求不足,也会引发其他许多社会问题。要激活中、低收入家庭的需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刺激城市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需求。国家可以制定政策, 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创业和发展予以政策扶植,如金融支持、税收减免等,这一方面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刺激市场需求,调动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和广大下岗职工投资创业的积极性,这是刺激城市中、低收入家庭需求增加的有效手段,这比一味硬性安置下岗职工和加大发放失业救济金的办法要好得多,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低收入家庭需求不足的问题。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政府扶植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不搞花架子,如可采取减免个体营业审批手续、提供创业资金、减收一切管理费和税费、政府无偿担保等手段。(2)刺激广大农村中、 低收入家庭的需求。农村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从1978年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以来,农民在80年代的生活显著改善,但进入90年代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有逐渐变缓的趋势,就目前来看,广大农民家庭的生活水平还较低,但要想解决广大农村家庭需求不足的问题,必须要有大的政策扶植。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剩余劳动力多,农村发展空间有限。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应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方面要有大的举措,如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界限,加快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大量农村居民解放出来,农村的问题也才会得到彻底解决。其实,即使在目前情况下,数以千万计的打工族流入城市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何不在此情况下顺势改革中国长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户籍制度呢?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改革是刺激农村广大家庭投资创业和其他需求的有效手段。当然,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减免农村居民家庭的纳税负担,推进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等也都是刺激农村有效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创新。中国的金融体制长期以来受计划体制的束缚,贷、保等制度不健全,长期以来银行的自主能力差,银行资金大量流入产品单一、企业效果差的国有企业,造成银行呆、坏帐比例大。在实行贷款三级责任制以后,银行工作人员为了减少责任,就尽可能少发放贷款,使得许多银行储蓄贷不出去,造成储蓄的沉淀。所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把银行推向市场并与国际接轨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另外,中国金融产品单一,投资渠道少也是造成投资不足的一个方面,今后在金融创新方面还要加大力度,拓宽投资领域,增加投资渠道,刺激投资需求的增长。

5.增加有效供给,带动有效需求。经济运行必须考虑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替代和发展,几十年老一套的产品结构生产的商品必定无人问津。在目前情况下,开发城镇廉价商品房、教育设施、休闲设施和高价格性能比的家庭用车也会促进中上收入水平家庭的需求,从目前这方面的供需情况来看,有效供给不足是明显的。

标签:;  ;  ;  ;  ;  ;  ;  ;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诊断与对策_有效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