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历史贡献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历史贡献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历史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贡献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命题。胡锦涛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①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②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这一理论体系,认真研究其发展历程、丰富内涵和历史贡献,对于深入学习贯彻这一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已有近一百六十年的历史。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③。马克思、恩格斯也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历史性创造。这个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继承以往思想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础上诞生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实践证明,这一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且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所有这些,都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他们在探索中产生的失误,也为后来的探索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和重要的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做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实现了令世人惊叹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在解答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是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和升华,又有力地指导了这一伟大实践的健康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不断完善发展,愈益显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和时代魅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的总结和升华,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从静态看,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辐射力,内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理论空间十分广阔;从动态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正确把握这一理论体系,不是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简单整合,而是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了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探索中国如何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形成的若干重要思想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始终,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理论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有整体性,又有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矛盾,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历史逻辑,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论观点,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始终,成为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⑤这一科学论断,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具有根本意义,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态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贯穿于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态的各个阶段,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这一主题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展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有说服力的回答是正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在实践中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所取得的一切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如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也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⑧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运用好这个精髓,就能够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又能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发展创新,从而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据此,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愈发深刻地认识到立足基本国情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基础,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点和使命的认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⑨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实践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需要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创造性劳动,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吸取经验,从群众的经验中吸取智慧,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事业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祖国统一、军事国防、对外关系等诸多领域内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具有独创性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生动鲜活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展开和运用,形成了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的内容。

1.改革开放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也找到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科学发展论。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要求。从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党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科学发展理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解决了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

4.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5.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与法制密不可分,而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必须依法治国。历经几十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6.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论。当今时代,文化愈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新时期以来,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怎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1)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8.国防和军队建设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大力加强军队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同时,我们党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9.“一国两制”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渝奋斗的目标。“一国两制”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贡献。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已经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历史使命。

10.和平发展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13)。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必将有力促进人类美好理想的实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丰富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党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加强自身建设的思想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的根本着眼点是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历来是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1.“两个先锋队”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八十多年来,“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大公无私、最先进的阶级。它的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的命运,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4)。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正是在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性质的科学判断。

2.领导核心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15)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要义,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3.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经历着深刻而伟大的历史性变革,这就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领导制度要相应地加以改变,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16)这是我们党对此做出的明确回答。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17)以此为基础,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4.制度建设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新时期以来贯穿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8),这是党对以往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积极稳妥地推进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建设来促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深入开展,又用制度建设来巩固党的各方面建设取得的成果,为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了有力保证。

5.执政能力建设论。“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19)党执政五十多年来充分认识到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指导全党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纲领性文件,反映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6.先进性建设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提升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高度,作为贯穿党的生命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理论自觉。“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这就决定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20)历史和现实表明,党的先进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必须在长期不懈的奋斗中去建设、去保持、去发展,才能保证我们党始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7.从严治党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思想。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新时期以来党的执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21)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要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8.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也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22),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执政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3)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所有内容相互衔接、相互贯通,构成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的统一整体,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关于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战略策略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从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也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根本上说就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两次伟大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伴随着这两次伟大革命的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体上属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2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在这个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新时期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最大收获。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这一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方针。

我们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曾使我们党和国家一度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在这期间,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面对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科学分析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勇敢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从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同志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进行研究和回答的理论成果。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征。也正是因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实事求是,防止教条主义;才能与时俱进,防止故步自封;才能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实现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奥秘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可以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来展开、深化的,这一理论体系成功地指导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不断被实践验证其正确性,它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实现了民族化、当代化和科学化,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方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科学内涵界定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成为完整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概括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国后我们党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新生活的巨大热情,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巨大变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国在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过程中,在国际和国内、政治和经济领域以及自然界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风浪和挑战面前,始终保持了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回答和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而且这一理论一经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发展进步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又继续开拓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灿烂前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带来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昭示着中国幸福美好的未来。只要我们坚持富有成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中国的发展进步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充满希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也发生了严重曲折,总的来说还需要继续探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也更加引人深思。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既在实践中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成就,同时也经历了严重的挫折和失误,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借鉴,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在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今日的神州大地,到处都焕发着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党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向世人昭告: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没有过时,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中国化的民族形式,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社会主义获得了勃勃生机,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和世界历史意义。这个理论体系的初步完成,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12页。

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⑤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⑥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16-17页。

⑧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⑨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⑩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第37页。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第65页。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第64-65页。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46页。

(14)中共中央组织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第8页。

(15)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年,第24页。

(16)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第26页。

(17)《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页。

(18)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中共中央组织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学习纲要》,第83页。

(2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21)中共中央组织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学习纲要》,第70页。

(2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页。

(2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第25页。

(2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11页。

(2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12页。

(26)恩格斯:《致弗洛伦斯·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标签:;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历史贡献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