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航天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8.2-2018.10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探究对象,按照本院科室患者入院急诊时间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路径治疗,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治疗。最后对比和分析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急诊分诊时间、卧床时间、急救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记录护理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急诊分诊时间、卧床时间、急救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上相比对照组优势更明显,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采取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抢救效果,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系统急症,因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从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若治疗不及时,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患者出现死亡的可能。研究显示,急诊护理路径治疗急性心肌梗患者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1]。因此,本院针对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且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内容和结果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来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计140例,抢救时间在2018.2-2018.10之内,根据患者入院抢救时间将其分为70例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路径)和70例观察组(急诊护理路径)。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选取44-79岁,平均年龄为(60.91±7.62)岁;观察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选取45-80岁,平均年龄为(61.18±7.84)岁。
将上述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区间、性别等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可见无明显差异,具有对比性,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2)在我院实施急诊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经伦理会批准及患者家属作为该项目研究的知情人,且签署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1)入院后经检测为死亡的患者;(2)存在严重脑溢血的患者;(3)存在严重精神病、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急诊护理路径
1.3.2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如下。
(1)成立急诊护理路径小组。护士长任组长,责任护士及主管护师组成小组成员,成立一支急诊护理路径小组。主要目的就是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制定详细的急诊护理路径方案。在查询相关病例资料及文献资料后,针对我院AMI患者的病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及并发症等)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2]。
(2)AMI培训。由护士长作为主讲人,并对该小组组员实行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知识的讲解和培训,主要内容有急诊护理路径的实行措施及内容、AMI急救知识及相关实践操作流程等。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护理能力,从而提高本院护理质量。
(3)急救实践。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急救护理路径的内容,在对其AMI入院后快速展开规划的、科学的急救护理措施,做到争分夺秒的为患者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1.4观察指标
抢救效果——通过急诊分诊时间、卧床时间、急救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观察指标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护理满意度——运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出院前进行调查分析,内容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其中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涉及的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指标数据均采用SPSS22.0版本统计学软件测算分析,其中各项观察指标运用“均数±标准差”形式,T值检验;护理满意度通过“%”的形式表达,卡方值检验。P<0.05时,为上述结果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
观察组的抢救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数据显示均比对照组有优势,两组间的数据相比存在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n,min)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患者,其临床症状有发病快、病情发展快等表现,该疾病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及时有效的采取抢救措施进行治疗[3]。因此,为防止AMI患者出现严重的后果,本文通过对我院2018.2-2018.10期间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治疗,分析护理路径后的抢救效果及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急诊分诊时间、卧床时间、急救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14%)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上述数据说明,观察组患者因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抢救治疗,在抢救效果和护理满意度上均有所优势。急诊护理路径是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流程(成立急诊护理路径小组、培训及实践)做到有效规范及优化,为AMI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在护理人员的职责及实践上做到落实。同时,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积极交流,使其了解治疗及护理内容,得到患者与家属的支持和配合。护理工作兼具计划性及预见性,在各种检查和操作上,花费的时间较之前有所缩短,保障了护理质量,最终达到提升抢救效果、降低卧床及住院时间等目的[4]。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中具有显著效果,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且护理工作得到认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晓芬,袁承军,何玲.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J].河北医药,2016,38(8):1272-1274.
[2]赵静.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7):1919-1921.
[3]杨华,黄贵祥,曾俊.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2):83-85.
[4]冯金星,戴新娟,施琪,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概况[J].中国全科医学,2016,18(S1):454-456.
论文作者:孟清丽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急诊论文; 患者论文; 路径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