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激励关怀与帮助机制的理论模型_激励模式论文

党内激励关怀与帮助机制的理论模型_激励模式论文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理论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内论文,模型论文,机制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684(2010)06-0030-06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为凝聚广大党员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心爱护帮助困难党员而在基层党建领域探索形成的一种新的思想理念与实践模式。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意识到要“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特别要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的问题。实际上是开始对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进行破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具体化地指出,开展党内的激励、关怀、帮扶就必须努力做到:“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定期轮训、考评激励、待遇保障等制度措施。严格要求、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做好关心照顾老劳模、老党员和帮扶困难党员工作。”在此基础上,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清晰地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这就正式形成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概念。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关心爱护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经过十七大之后两年多的探索,许多基层党组织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各自特色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因此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这一机制就成了接下来的重要任务。由此出发,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需要进一步健全这一机制”的角度,特别指出:要“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健全党内表彰制度,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这样一来,我们党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理论思考就基本成型。

一、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基本内涵

根据目前党的政策文件、理论研究的一般思路,综合众多学者的对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所下的定义,这里认为,从概念内涵上看:所谓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是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持党的生机活力的基本需要出发,立足党员群体的差异性、立足组织与集体之于个人的强大能量这一基本事实,以充分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为根本目的,从动态的、制度化的运作机制上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有机统一起来、一体化谋划和运转,以建立由多种运行要素规范、有序、有机联系融合起来所构成的、保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高效运转的科学工作机制,在全党形成中央和地方党组织都来关心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都来关心广大党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去关心人民群众的那种党内关爱与社会关爱、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协调统一运转的政治局面。

(一)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机制体,而不是一个单一性的机制体。这一机制体包括了党内激励机制、党内关怀机制、党内帮扶机制三个子机制,是三个子机制的统一体。党内激励机制是根据完成工作任务、取得工作业绩的情况,由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党组织对党员所进行的肯定性表示、表扬性鼓励、赞许性奖励等真实意思表示的动态运转模式与常态工作态势。党内关怀机制是党组织、党的干部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党员的一套制度化的做法,是党组织、党的干部服务党员群众的典型表现。党内帮扶机制是党员群体之间基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职业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以及暂时的艰难危困局面,所形成的党组织、优势党员群体从经济上、思想上帮助扶持弱势党员群体尽快走出困境的制度化运转体系。那么,为什么我们党把这三个独立运行的机制作为一个机制体提出来呢?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都从“党员是党的主人”的前提出发,致力于尊重和维护党员主体地位,将党组织对党员成长的关心关注关爱作为中心问题来研究并为此设计方法路径的。这样一个共同点就成了三者一体化运作的逻辑前提与价值基础。

(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客体是全体党员。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和客体定格在了弱势党员群体上,认为激励关怀帮扶主要应该针对面临艰难困苦、身处危机难关中而又无法靠自身力量迅速改变现状的党员群体。这实际上把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客体单纯地定位在困难党员身上。如此定位是不准确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客体固然要包括困难党员,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认识仅止于此是片面的。我们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作为一个“母亲”,对每一个成员都应该自觉地进行关心爱护,应该把“母爱”撒遍每一个党员的心间,而不是仅仅关心帮助其中的困难党员。毋庸置疑,不管党员在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有多大、政治上的职位差距有多大、文化上的知识水平差距有多大,他们都会在成长中、在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会在思想上、事业上一马平川、一帆风顺。当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如果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党组织,那么党组织就应该切实担负起对他们进行激励关怀帮扶的责任。因此,党组织对每一个党员都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激励、人文关怀、困难帮扶,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客体对象是全体党员,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三)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立论依据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有人提出:为什么我们在党的十七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而不是在之前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基于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的过程中对党员主人身份、主体地位的尊重,是真正将党员作为党的主人来看待、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典型表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这表明我们党对党员主体地位的认识越来越清醒、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党员主体地位强调党员是党的主人、党的主体,强化了党是党员工具的价值内涵。既然党是党员的工具,那么党自觉地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也就成了分内之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需要出发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切实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由“组织本位”、“领导本位”、“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党员本位”的转变,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四)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党员群体差异性的产物。从哲学视角审视,应该看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一方面,我们强调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客体是全体党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重点是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为什么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重点放在特别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身上呢?这主要是由于党员群体的差异性造成的。我们党有近8000万党员,这些党员并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一个状态,而是有着复杂的层次性、差异性特征。党员群体的差异性至少表明:整个党员群体之内各个类别的子党员群体、子党员群体内的各个党员个体,在各个方面并不是完全处在同一个起跑线、水平线上,而是存在明显的年龄、职业、贫富差异性的。这种并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差异性就决定了“水往低处流”的可行性,也决定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以帮助党员群体中的弱势部分共同发展进步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五)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主要基于组织大于个人能量的事实。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重视集体主义的国度,集体主义精神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道德伦理,集体主义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集体的力量、组织的威严放到高于一切的高度,从提出和倡导党内的“四个服从”开始就奠定了党组织的崇高地位、赋予党组织以强大的政治能量。因此,任何一个党员与党组织相比都是弱小的、无足轻重的,党组织的力量、能量永远大于党员个人的能量,也高于组织中所有党员个体的能量之和,这也就是所谓的1+1大于2的道理。由此出发,当党员个体靠自身的力量、能量去应付一些困难风险而不能奏效时,求助于党组织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而党组织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实际上也就为更好地帮助党员个体抵御各种困难风险搭建了制度化的保障平台。如此看来,正是由于党组织之于党员个体而言的强大优势和超强能量,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由党组织出面去帮助党员渡过难关,才在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

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价值功能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以所承担的价值功能为安身立命之根本的。学界从不同的侧面对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价值功能进行了揭示,联系其实际发挥的功效,可以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价值功能综合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促发精神动力功能。党组织的生存发展要靠足够的精神动力,没有精神动力就等于行尸走肉。党组织的精神动力来自党员的精神动力。党员是物质的人、更是精神的人,所以党员要在党内生活中生存发展下去,也必须具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动力。党员的精神动力通常具体化为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实践证明,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对党员进行“及时雨”般的激励关怀帮扶会进一步激发党员对党的高度认同感,激发党员通过自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更努力地为党工作,使党员获得长久的精神动力,不断保持和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使党的事业发展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比如,借助于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党组织营造的良好创新氛围、极具诱惑力的奖励条件、语重心长的关心关怀,通常会激发党员自觉地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所从事的工作,使党的事业发展不断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员的积极性来自其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驱动,而健全完备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通常能够为党员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了自由的天空;通常情况下,正因为党员享有了作为党员其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在应该受到奖励的时候得到党组织的激励、在应该受到关心的时候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在应该受到帮助的危困时刻得到党组织的帮扶,他才会认为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党员,他才会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在工作中发挥主动性。

(二)团结凝聚功能。要使一个庞大的政治组织保持应有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就必须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因为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而要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就必须着力研究分析影响党的团结统一的因素。众所周知,影响党的团结统一的因素很多,但其中首要的是党内矛盾斗争。党内矛盾斗争虽然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主流部分都是基于思想认识、政治观念不同所引发的冲突。解决党内由于思想认识不同所引发的矛盾斗争,最主要的是必须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于思想认识上有分歧、有错误的同志要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党内关怀帮扶,使他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坚定地站在党所要求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研究分析问题。从实践效果上看,深入细致的党内关怀帮扶可以及时发现党员身上存在的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求不相一致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党员思想行为中与党的基本规范相背离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之进行帮扶和教育,促使其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之,如果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党内关怀帮扶,而是对思想上有离心、离党倾向的党员不管不问,必然会使他们的不正确思想认识日益偏离正确轨道,越来越走向党的反面甚至对立面,其结果必定会危害党的团结统一。

(三)利益协调功能。利益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利运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政治进步、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政治学上讲,所谓“利益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党内政治生活中,通常强调党员在政治上的一律平等,广大党员的政治需要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党员的利益要求也就基本上是一致的,理论上不存在党员之间的利益矛盾。但在党外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党员之间由于年龄、职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在占有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方面是存在巨大差别的。这种差别事实上造成了党员之间的利益差别与利益之争。如何协调处理党员利益的差别与纷争,就成了协调党内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在协调党员利益关系方面就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党内激励通过重点鼓励那些年富力强,具有上进心、事业心而又在利益分配中暂时处于劣势的党员建功立业,使他们借助激励所创造的利益空间迅速壮大自己;党内关怀通过侧重关怀那些最需要党组织呵护、关心、鼓舞的党员群体,使他们也能够分享到组织的温暖,获得利益上的补偿;党内帮扶通过重点帮助那些在经济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最需要帮助的党员群体,使他们借助党内帮扶最大程度地弥补了自己在党内利益分配上的劣势与不足。由此看来,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实际上是党内利益的一种再分配过程,它重新审视和定位了党内利益的分配路径,通过组织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形式将党内利益由优势党员群体合法转让到弱势党员群体身上,从而在党员群体之内实现了利益资源的协调均衡配置。所以,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利益协调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四)维护党内和谐功能。通常看来,党内矛盾斗争、党内利益分配不均、党内不良情绪释放、党内群体差距拉大、党内民主发展不充分都是党内不和谐的主要诱因。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在化解影响党内和谐的诸多因素方面都具有独特功效。通过党内激励可以进一步在党内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环境,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在党内消除由于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压制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所引发的矛盾与纷争,化解一些党员感觉在党内长期受压抑而对党组织、党的干部或其他党员所产生的怨恨情绪,达到维护党内和谐的目的。通过及时到位的党内关怀,能够从党员的举首投足中透视其内心世界,通过心贴心、面对面的人文关怀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影响党内和谐的问题症结,从而对症下药,将影响党内和谐的问题迅速解决掉。党内帮扶本质上是一种以“强帮弱、富帮穷”为表征的党内利益分流过程,它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党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减轻了困苦党员的相对贫困感,抵消了困苦党员对党的怨言、对党组织的不满情绪,降低了基于贫富收入差距而引发党内不和谐的程度与频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护党内和谐的功效。

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必要性

(一)提高党组织亲和力的需要。亲和力是表征强势与弱势双方相互之间亲近程度的指标范畴,通常表现为强势一方之于弱势一方的吸引力系数、亲和指数,弱势一方在心理上对强势一方的依赖感与归属感。简单地讲就是:亲和力就是弱势一方在心理上感觉强势一方在思想行动中讲感情、重情谊,具有人情味,从而愿意自觉靠近、拥护、支持强势一方。亲和力是任何人和组织得以生存发展、做大做强的人文基础,事关事业发展的全局。而所谓党组织亲和力则是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力和亲近感,是党员愿意靠近党组织、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的感情基础,是党组织团结凝聚党员群众的人格气质。有没有亲和力、亲和力的大小,对于党组织团结凝聚党员、动员党员自觉参与党的事业都具有重要作用。而考察一个党组织有没有亲和力,关键看它对待党员的态度、服务党员的程度、造福党员的行动。实践证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是一种能够很好地拉近党组织与党员关系,提升党组织亲和力,使其更能获得党员群众拥护支持的必要手段。第一,通过进行有效的党内激励,党组织能够营造出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在党员中掀起“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竞争热潮,从而在日常行动上拉近与党员的距离。第二,通过进行细致的党内关怀,党组织能够将自己的关心爱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最需要帮助的党员群众中去,在心灵上拉近与党员的距离。第三,通过不遗余力的党内帮扶,党组织能够将党的温暖播撒到党员的生产生活之中,在经济上拉近与党员的距离。

(二)提高党员整体素质的需要。推动基层党建的发展,党员是基础性力量、是关键所在。而党员要切实承担起推进基层党建发展的责任,就必须有足够强的素质能力进行担当。这就决定了不断提高党员素质能力的必要性。着力提高党员的能力素质可以借助的方式途径很多,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借助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所产生的强大动力推动党员自觉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这显然是一个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行得通的好策略。一些地方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表明:在足够强大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之下,曾经一度以为自己被党组织边缘化甚至抛弃的普通党员又看到了党组织的关心爱护、感受到党的温暖、萌发了为党的事业发展努力工作以回报党的关爱的强烈愿望,在此驱使之下,党员们会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自己服务于党的事业在能力素质方面的欠缺不足,从而产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紧迫要求并将其付诸实施,开始着手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具体行动。可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实际上就为农村党员能力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长效的动力机制。

(三)解决当前基层党建中突出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党建的总体发展态势是好的,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引起格外关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着力解决基层党建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必须从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入手,因为只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许多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而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就调动起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激励保障措施。实践证明,着力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是一种能够行之有效的方法。调查显示:凡是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比较健全到位的地方,党员和干部在工作中就充满热情和创造性,许多长期积聚的问题也就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凡是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缺失的地方,党员和干部在工作中就缺乏积极性和充足的动力,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发展,造成老问题与新问题叠加堆积的状态。

(四)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基层党建中去的需要。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普及,以人为本为更多的人所认知。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为大、看重人、尊重人、爱护人,将人的地位和价值放在第一位和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以人为本的“教义”是普适性的,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社会生活、党内生活中,以人为本都应该成为公认的道德准则。而在党内生活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际上就是要求要做到以党员为本。以党员为本就意味着要尊重维护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自觉地把党当作党员的工具,使党员是主人、为党员服务成为党内生活中的公认法则。而将这种以人为本、以党员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基层党组织的党内生活中,就必须首先让普通党员真正体会到做主人的感觉、享受到主人应该享有的尊重与服务。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实际上就能够使普通党员在接受到党组织传达的激励关怀帮扶信息之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党的主人、自己在党内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

四、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原则要求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要求来行事,以规范保障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始终向着理想的模式和状态进发。

(一)坚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相结合。在着力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着力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方面,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应该将三者内在地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将彼此割裂开来,造成激励是激励、关怀是关怀、帮扶是帮扶的所谓“汤是汤、水是水”式的状态。三者之间理想化的运行状态是要努力实现和达到:激励中有关怀和帮扶、关怀以激励和帮扶的形式体现、有效的帮扶就是最大的关怀和激励。

(二)坚持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与激励关怀帮扶群众相结合。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最终是要形成各级组织都来关心基层组织、基层组织关心党员、党员关心群众的党内关爱传递流程。所以,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与激励关怀帮扶群众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因为我们党是领导党和执政党,党的领导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党在激励关怀帮扶党员的同时对人民群众进行激励关怀帮扶,这实际上是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的条件与手段。如果我们党只顾在党内对党员进行激励关怀帮扶,而将人民群众排斥在激励关怀帮扶的视野之外,就会使人民群众从心底里认为我们党是一个狭隘的党、只想着为自己的党员谋利益的党,如此以来人民群众就会越来越疏远党,不愿自觉去接受党的领导。再者,由于党员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对党员进行直接的激励关怀帮扶实际上也就是对人民群众举行间接的激励关怀帮扶。

(三)坚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与相关配套工作相结合。鉴于事物之间、工作之间、机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特点,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要真正发挥好作用必须克服单兵作战的局面,与其他配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是:一要做好党员信息的登记普查工作。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是全体党员,因此要保证全覆盖就必须做好党员信息的登记普查工作。要重点对农村流动党员、下岗失业党员、非公企业党员、困难老党员的底数进行摸排,防止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疏漏。二要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资金支持系统。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保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名副其实,就必须在资金保障上有新举措、有长效机制。可以考虑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通过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单独列支、拨付的形式解决一部分,通过党费返还、党费重点支持、交纳特殊党费的途径筹集一部分,通过社会募捐、党员和干部捐助的形式募集一部分等多种举措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提供资金支持,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运转获得稳定的、源源不断的资金保障,而不至于陷入开“空头支票”的尴尬境地。

(四)坚持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是全体党员。因此,每一个党员都有受到党组织关心爱护的权利,党内激励关怀必须覆盖到全体党员,不能出现空档和死角。但由于党员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在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谋生手段、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党组织在对党员进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时的侧重点应该是有区别的。通常情况下,党组织为了发挥所掌控资源的最大效益和更好地体现党的关爱,应该在坚持对党员群体进行普遍关心爱护的前提下重点关心帮助那些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党员,帮助他们尽快走出低谷、渡过难关,以充分体现党内关心帮扶的针对性。

(五)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刺激相结合。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在表现形式上既有“看得见”的物质刺激,也应该有“看不见”的精神鼓励。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既不能单纯地强调精神鼓励而忽视物质刺激,仅靠一张“写满赞语”的白纸去调动人的积极性;也不能只重视物质刺激而抛弃精神鼓励,助长党内的精神颓废与物欲横流。正确的做法是: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过程中,要坚持党内的物质刺激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在对党员的激励中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在对党员的关怀中坚持物质关怀与思想关爱相结合,在对党员的帮扶中坚持思想帮扶、精神帮扶、心理帮扶与生产帮扶、生活帮扶、危困帮扶、事业帮扶相结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构筑起对党员进行激励关怀帮扶的有效运作机制。

[收稿日期]2010-09-05

标签:;  ;  ;  ;  ;  ;  ;  

党内激励关怀与帮助机制的理论模型_激励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