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潜能论文,主客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0)04-0006-12
探讨美的本质有不同的视角,结论也就各异:从客体属性的角度,人们得出美是和谐、整一、典型的看法;从主体的角度,有理论家认为美是意识、美是生活、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从主客观统一的角度,有人说美是物在脑海中的映象;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我们的祖先天才地形成了美是天人合一的看法,周来祥先生得出美是关系的和谐说;从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大自然可持续协同发展的角度,我主张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注:从潜能的角度提出美的本质观,有一个过程。1995年我参编一本美学教材,在讨论提纲时,我提出美是人的潜能的创造性实现的观点,得到认同与采纳。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承续与超越了前一看法。)。
潜能是事物可能发展与实现的本质。作为基元性、根本性的隐态存在,它是事物显隐发展结构的设计、组织和动力机制。潜能一经实现,就成为显态的有感性形式的本质。
主客体潜能暗合默契,可构成不同层次的系统。最大的系统,为天、人潜能有机统一形成的大自然整体的潜能。大自然整体潜能的自由实现,即天人潜能整体的对应性自由实现是最高境界的美,是绝对形态的美。
人类出现以前的自然界,整体的潜能天然地实现,也可视作美的初成。人类动物祖先的潜能与环境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既构成了纯自然系统的美,也为属人之美的出现,准备了条件。这是因为人类潜能是大自然整体孕生的,纯自然系统整体潜能的每次发展,都为自然潜能中的高级层次——人类潜能的出现作了铺垫。站在大自然整体潜能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实现的高度来看,纯自然潜能的自由实现,构成了美的序曲。这一美的序曲是悠长的,从宇宙初成到人类出现,大自然潜能的每一次发展与实现,都是美的序曲的一个音符。
人的产生,是大自然潜能的创造性发展与实现,在整体意义上说,是美的序曲的休止符,也是主客体潜能对应性自由实现之美的发端。
人出现后,与自然界一起处于整体运动之中,其潜能的发展和实现与自然界潜能的发展和实现,呈现出两相统一的要求与趋势,构成自觉形态的宇宙整体美。
一、美的基础——优异的潜能结构
大自然的潜能结构是主客体对应的,是美的基础、美的隐态,它的质地、结构和组织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美的品位高低。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一切也就为整体所共生。受生者秉承了历史进化的整体成果,形成优异的原初潜能,为其实现美奠定了基础。一枚花种,既继承了物种有始以来的进化成果,又接受了整个自然历史与现实的恩惠,其潜能因共生而趋向优异。人类的个体,在母体中的发育就走过了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史,秉受了人类乃至整个自然界进化的一切成果,成为历史意义上的整个人类、整个自然的“儿子”。可以说,人类任何个体,既具体为父母亲生,又同时为历史范畴的人类与自然共生,其潜能可望丰盈与优异。基于共生,人类个体之间也就有了生理与心理上的同构性与适构性,其潜能的对应性实现也就有了先天的基础。也同时基于共生,人类与其他物种也形成了同构性与适构性,相互潜能的对应性实现也就势在必然。
事物的潜能是以直接的单生和对应性相生为中介来实现共生的。因为中介的不同和制约、影响中介的条件环境不同,不同事物的潜能甚或同类事物的潜能也就有了差异。其质、值、量、度也就有了优劣高低之分。只有那些秉承了“父母”特别是“共同祖先”优异本质的事物,其原初潜能才可望是丰盈优异的,才可望成为美的基础或曰隐态美。
有了优异、丰盈的原初潜能,其结构性展开也就有了基础。
事物的原初潜能预定了自己的隐态发展序列和显态发展序列,前者为持续展开的潜能结构,后者为潜能结构的外向实现形态。事物优异丰盈的原初潜能,在一般情况下,所展开的动态结构,是符合原初设计的,是一种合乎内在目的和内在规律的发展,从而具备隐态美的特质。事物的隐态发展即潜能结构的有序展开,是和显态发展或曰潜能的有机实现紧密相关的,并共同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如外部环境优越,特别适宜特定事物的生存与发展,其潜能的每个阶段都得到了理想的、创造性的实现,内向积淀也就丰厚。纵向展开的潜能结构因外向实现结构的层层回报,步步内化,其实际的发展情形也就超过了预定的轨迹,成为更加高级之美的基础。也有一些时候,外部环境与特定事物不对应、不适宜,其潜能不能按照预定的程序实现,潜能结构也很自然地无法按原设计展开,其后续环节也相应地偏离了预定的目的,导致潜能展开的总体结构不及预定结构,从而失去了审美构成的特质。
事物自由展开与发展的潜能是美的基础。
美作为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是建立在或主体或客体的潜能即事物潜能自由实现的基础上的。事物潜能的自由实现构成美的成分,它为更高层次的整合形态的美——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美的形成——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实现
美的生成,离不开主体潜能的实现,也离不开客体潜能的实现,更离不开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实现。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实现过程,是一个各自实现与增值和交互实现与增值特别是整体实现与增值的过程,即主客体的潜能在对应性实现过程中,促进了对方潜能的发展与实现,构成良性循环,进而达到互动、耦合的整体发展与实现的态势。
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前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相和,即主客体相适相宜、相互确证、相互肯定的趋向性;二是相抗,即主客体相互否定、相互对抗、相互斗争的对立发展的趋向性;三是相生,即主客体之间的共生、衡生、整生的趋向性,并相应地形成同构整合性、异构同化性、适构共生性实现。
美是系统生成的。更具体地说,是主客体凭潜能对应而共生的。主客体要共生出美,两者的潜能必须对应。这种对应性,除了上述前提性要求和对象性的一般意义外,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是一种耦合共生,即适构谐构或者异构的主客体,相互生发,相互制衡,协同共进,创造发展整体的新质。美,作为主客体潜能的耦合共生,是一种系统新质。苏轼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是指与琴的协构共生,美也是一样,是主体与客体的潜能凭借耦合实现的机制协构而共生的。
形态、数量、体积、速度等第一物性是主体的视觉结构、功能与客体的构造、运动两相对应的产物,它的美,则是主客体潜能对应性自由实现造成的。像圆形,被古希腊学者视为一切平面图形中的最美形态,就不是一种纯客体的美,而是客体的特定形体结构与主体特定的视觉结构共同创造的,在客体一方,它的特定形体结构有一种被主体感觉为圆形的可能性,或曰潜能,在主体一方,他的视觉结构则有一种将客体特定的形体结构感觉为圆形的潜能,两者自由统一,圆形之美生焉。而这同一形体结构,在金鱼眼里,则呈现为横向的椭圆形。这和用广角镜头看圆形之物,对象变为横向的椭圆形同出一理。广角镜头是仿金鱼眼制造的。形之美如此,色之美、音之美也如此,简单的形式美如此,诸如对称、均衡等复杂形式美也如此,均是谐构或适构的主客体特定的潜能耦合共生的。
由简单形式美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形式美,是客体特定的形态、构造与主体特定的感官结构、功能适构与谐构共生的。不仅如此,事物的一切形式,均是主客体适构统一结晶而成的,然其中的一些形式成为美的形式,有的则不然,当有着更深层的主客体共生机制。在人与自然共同进化、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客体潜能发展与实现的完备形态、优异形态跟主体潜能发展与实现的完备形态、优异形态形成了异质同构性,正是这种同构,凝练出了美的复杂形式。像黄金分割的比例,以及对称、均衡、主次统一、多样统一、动态平衡等美的形式,无不是人体结构、社会结构与天物结构完备、优异形态的共同抽象跟共同反映,无不是二者的结晶态、共生态。复杂形式美正由于是主客体优形、优态、优构的共生物,所以能普遍地唤起主体的身心愉悦而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稳态发展的审美形式。
形式美为主客体所共生,是两者潜能的耦合实现,那内容的美、意蕴的美就更离不开主客体的共生。美的内容有真态、善态、真善统一态。事物的真态是主体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就客体而言,它是事物本质的对应性实现;就主体而言,它是本身认知潜能的对应性实现;就整体而言,它是客体的本质与主体的智慧适构耦合而共生的。单有客体本性的实现,而没有与之适构的主体智慧,没有两者的耦合运动,就无法共生出真,无法共生出真之美。可以说,一切真之美,包括自然形态的、社会形态的、自然与社会统一形态的,均是客体本性与主体智慧的耦合性实现,都是两者的适构性共生。真之美作为客体本性与主体智慧的结晶,是主客体历史性耦合运动的产物。在人类处于蒙昧阶段,大自然自在、自为地实现自己的潜能,发展着自己的本性,然没有相应的人类智慧去认识它、发现它,有如佳丽“养在深闺无人知”,无所谓真,无所谓美。凭借实践与进化的机制,主体智慧的形成达到一定阶段,与客体的特定层面、特定范围的本质适构耦合,从而共生出初级层次的真之美。主体智慧结构发展了,与客体较深层面、较广范围的本质适构耦合,共生出较高层次的真之美。随着自然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客体的本质结构与主体的智慧结构实现了历史的动态耦合,共生出由浅而深、由局部到整体、由特殊到普遍的真态美系列。人类智慧与客体本质联系的动态适构与谐构,还实现了自然物真态美向人造物真态美的拓展,形成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动态发展的真态美系统。这就说明,真态美的产生、深化、拓展,是与人类智能跟客体本质的动态适构、谐构、耦合相联系的,或曰是受后者决定的。美,不外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实现。
真态美借助于认知关系构成,是主体的认知潜能和与之相对应的客体本性所共生。建立在真态美基础上的善态美,则借助于实践关系构成,是主客体的意志潜能及主客体需要与功能的对应性实现,是主客体目的的耦合性实现。善之美主要有三大层次:物质功利之善、伦理功利之善、系统功利之善的美。物质功利之善的美,是客体潜在的功能与主体欲求、需要之间的对应性实现,是客体的潜在价值与主体的实践目的及实践智能与体能的统一。属于主客体潜能对应性实现的范畴,显然具备审美的价值。伦理之善的美,表现为主体合乎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它是主体的意志、目的与客观存在两相统一的产物,是主体自律与客体他律的结晶。在社会领域中伦理之善的美,是客体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目的与主体的伦理意志和实践能力所共生的,是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产物。在社会与自然共组的生态领域中,伦理之善的美,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协同发展的总体规范和目的跟主体的伦理实践所共生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产物。系统功利之善的美,是上述两者中的大美,或曰大善之美。在这种美中,主体的伦理意志、伦理目的、伦理行为及其结果,直接跟社会的稳定有序、持续发展特别是人类—自然大系统的稳定有序、持续发展相关联,像火、计算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环保和绿色工程都属此列,可见,系统功利之善的美是主客体巨大潜能的对应性实现。
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实现,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在当代,其对应性的意义主要是耦合性、共生性、结晶性,美主要是一种系统特质,具备鲜明的系统生成、整体生成的特质。在近代、古代,其对应性主要是一种对象性,美主要是一种元素质,或是主体的质,或是客体的质。在近代,美作为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实现,可以表述为主体潜能的对象性实现,或者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种美里,主体的质向客体投射、漫延,最终成为整体质,或者说主体的潜能外化、扩张、实现为客体的本质,客体被主体征服了、同化了,成为主体的对象物,这样主体与客体同一了,同构了,主客体统一而成的整体,变成了放大的主体。如果说这种美也是系统生成的话,只能说是量的扩大,值的增长,而不能说是质的整体新生与升华,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偏重于量的系统生成的美。古代的美,作为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实现,也是一种对象性实现,只不过跟近代相反,它是客体潜能向主体的实现,是客体面向主体的对象化,实现的是客体化的主客体结构,是通过客体同化主体形成单生、单一的整体质。这种以对象化为中介,形成的单质形态的整体美,在中国古代主要是天人合一的“道”之美,在西方主要是神人合一的上帝之美。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进而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他那里,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均是道的对象化,整个世界均为道质、道态的美。西方基督教哲学与美学认为,上帝三位一体,他展开圣子的位格,化生人与万物,进而展开圣灵的位格,道成肉身,使万物与人以耶稣、基督为榜样,向上帝回归,实现万物与人的上帝化,整个世界也就成了单质、单生的上帝之美了。这就表明:在古代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实现,造就的是客体之美的整体化,以及这种整体化客体之美的纯化、强化。
三、美的升华——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
主客体优异潜能的对应性实现,可生成为美,但是否生成高品位、高境界的美,或曰升华为高品位、高境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潜能实现的自由度、自由质决定的。
主客体优异的潜能结构,为其对应性自由实现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主客体潜能结构越优异,其对应性实现的自由度就越大,所生成的美的质地、品位、档次也就可能越高。主客体低劣的潜能,也可能对应性实现,但实现的自由度不高,难以生成为美。反过来,凡是自由实现的潜能,往往是优异的,优异的潜能与自由实现,是互为条件的、相互确认的。除此以外,主客体潜能整体实现的自由度更受双方的对应性关系制约。
(一)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主实现。事物潜能的自主实现,是其本性使然。潜能走向实现,是其本身的必然要求与必然趋向,如强行抑制,则违其本性,破坏了事物的有机联系,有碍世界的有序性。潜能之所以是自主实现的,因组织机制、动力机制、调控机制在其本身,外部环境为其提供相应的条件与契机,使其按照预定的程序自然启动外向实现的机制,使整个外向实现的过程,表现出自在自为的自由特性。
主客体任性任意、自在自为、自觉自愿地两相对应地实现潜能,这是一种升华的美,或曰具备了高级的审美特质。
“自在娇莺恰恰啼”、“映阶碧草自春色”(当然,这未必是杜甫诗的原意),这些脍炙人口的美,不就是自然潜能与主体潜能相对应的自主实现吗?“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竞自由”,不也是人与万物的潜能不受约束、不受压抑地对应性实现吗?它们之所以很美,乃在于它们的潜能与人的潜能达到同构性的整体自主实现。
在人类社会,主体潜能的外向对应性实现,即与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出于春蚕吐丝的需要,即出于生命的必然要求与自然趋向,是情之所至、性之所发、意之所趋、趣之所适。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p96),“依赖于自己和按照自己的爱好而生活”[2],超脱了内在物欲、奢望的羁绊和外在舆论、情势的逼迫,是一种内外皆然的自主行为,也就超越了一般的科学认知行为、伦理实践行为,升华为美的行为,具备美的高质高值。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李白的“一生好入名山游”,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雷锋的“热心助人”都是率性任心的行为,都是生命的本真趋求,都是潜能的对象性自主实现,从而进入了一种美生境界。
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主实现是主客体潜能对应性自由实现的一般形式、基础形式。自主是自由的一般性意义、基础性意义,抛开了自主,也就无所谓自由。主客体潜能的自主实现是跟两者的对应性关系相关的,并可从主体、客体、整体的自主度进行分析。如前所述,在古代、近代的美中,主客体的对应性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对象性关系是一种同化和顺化的关系,在古代的美中,处于对象性关系中的客体,占据着同化的主导地位,主体处于顺化的趋同地位。所以,客体潜能的对象性实现,集中地表现为对主体的创造与同化,自主度高;主体潜能的对象性实现,集中地表现为对客体的依从与趋同,是在对客体的肯定与趋向中表现出自主性,实际上是对客体自主性的确证,是客体自主性的一种延展。本身固有的自主度低,影响了自身潜能的自由实现,从根本上导致了古代的美,主要是一种客体的美,是一种美质不够丰富,美量不够丰盈的美。像普罗丁说:太一流溢出心智、理式、灵魂这三个层面的精神世界,进而流溢出包括人在内的物质世界。人是太一的流溢物,是太一的对象化,是太一自主意志的体现,人向往回归太一,也是太一的安排。这样,人超越肉体,灵魂回归精神界,灵魂超越自身的低层定位,到达精神界的高级层面,最终超越下界,到达太一神境,趋同于神,形成更为纯粹的太一化宇宙之美。很显然,由于以客体为主导的对象性关系的制约,主客体潜能的自主实现,也成了客体潜能的一元性自主的实现。近代的美中,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主实现,也主要是一种对象性自主实现。但对象性的结构关系已经移位,主体由顺化的地位挪为同化地位,自身潜能在向客体的对象性实现中,有着很高的自主度;客体潜能的自主实现则受到了压抑,进而异化,变成主体潜能自主实现的一种形式,最终导致主体潜能的自主实现成了整体潜能的自主实现,造就出主体化的整体美。
主客体潜能对象化自主实现,或造就了客体潜能整体化自主实现的古代美,或造成了主体潜能整体化自主实现的近代美,正是上述两者的趋合与统一,历史地形成了主客体潜能耦合性自主实现的当代美。处于耦合性关系中的主客体潜能,在相生相抑中,均得到充分的自主实现,并有机地构成了整体的自主实现,从而共生出、结晶出具备系统新质的美,有别于单质单生的客体美或者主体美。
(二)主客体潜能两相对应的整体结构性实现。事物的潜能充分地、完备地对应性实现,是其自由地存在与发展的更高境界。事物潜能对应性自主实现,这是自由的起始性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整体结构性的实现,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内在的完整的自由。全面地实现自己的潜能,这是事物的内在要求,是事物的本性与目的,是事物摆脱诸种内在的、外在的局限,尽心尽意、尽质尽能地挥洒自己、完善自己、创造自己的价值。亚里士多德展示了大自然整体结构性实现自身潜能的历史过程:大自然首先衍生为无机界,进而创生出有机界的三个层面:植物、动物、人类,最后构成天体,整一地实现了自己的本质,生成了序列化、结构化的美。在人类社会领域,不少先哲提出了全面开发人的潜能、完备拓展人的天性的主张。拉伯雷《巨人传》中的“德廉修道院”,以全面培养人的才能为宗旨,每个人均“能读、能写、能歌唱、能吹弹各式乐器,能讲五六种语言”[3](p170)。圣西门“一生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为一切人保证其人才能的最自由的发展”[3](p171)。欧文力主“培养体、智、德全面发展的有理性的男男女女”[5](p133)。以上看法,是从社会文化方面,创造人尽其能、人展其才的条件、机制,为主体潜能的全面实现奠定基础。人的潜能的全面实现,即如恩格斯所说:人“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6](p217),也就进入了自由的美生境界。马克思对这种自由的美生境界作了具体的展望:“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5](p37)人的潜能自主地立体地对应性实现,其结构性本质由隐态存在自由地变为显态存在,也就由可能性的美变成了现实性的美。人的本质由隐态向显态转型的自由度,直接影响着美的生成的质、值、量、度。
人的潜能的对应性全面实现,是以物质生产的繁荣发展、社会财富的丰盈为前提的。主体的生存活动不再是一种维生的活动,即为了维持生计必须进行的活动,而是一种乐生活动和美生活动,即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肯定自身才智、张扬自身个体、显露自身情趣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也隐去了外在的功利目的和必然的要求,如马克思所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1](p38)古代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归耕田园,就是一种闲淡人生的追求,自然生命的肯定。
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全面实现,还须依赖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平衡自由与广泛协同。人处在平等、协同的群体中,诸种社会关系、社会规律不再成为约束个性、压抑生命的必然,而是成了人自主展示生命、个性、情趣、才能的依赖、保证与基础,整个社会文化成了个体全面潜能的对应化存在,成了个体全面潜能的对应性实现物,成了个体全面潜能的肯定、确定。人处在自然中,与自然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关系,自然不再是外在于主体的异己对象,也不是为自己所征报、破坏转而报复自己否定自己的对象,而是成了人自身生命的对应物,自身价值的肯定者,自身才智的协同者。同样,客体潜能特别是整体潜能的实现情景也如斯。
事物潜能整体结构对应性实现,表现为纵向历时的整一性本质存在,以及横向共时的整一性本质存在。事物潜能纵向的整体结构化对应性实现,是指事物在其运动的各阶段,按照程序实现了预定的潜能,构成了秩序井然、比例匀称、层次分明的潜能实现序列,或曰显态本质系列,形成完备而整一的动态结构。
像前述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潜能结构的实现,形成按序推进的三大层次,特别是中间层次又衍生出植物、动物、人类这三个逐级提升的层面,整体的结构性很强,自由度很高。又如人的一生,在其生命的诸阶段,即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均完备地实现了预定的潜能,他一生潜能的对应化实现,都是自由的。他生命的历程也就成了美的历程和审美的历程。事物潜能横向结构的整一性实现,是指事物运动的某个阶段,特别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其潜能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自主的对应化实现,构成了一个多质多层次的系统结构,形成了光彩照人的整一之美。像伟人毛泽东的壮年时代,诸种潜能诸如军事、政治、艺术、历史、哲学的潜能的发展处于巅峰时代,并相互促成,达到了整体结构化的对应性实现,构成了一代通才之美。
主客体潜能自足实现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两者的对应性关系决定的。在古代美中,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实现,是以客体为主导的,是客体面向主体的对象化实现,因而,客体的潜能得到了完备的实现,主体的潜能受到抑制,难达自由挥洒的境地,常常出现客体潜能的自足实现导致主体潜能的非自足实现,客体潜能的结构性实现往往成为主客体整体潜能的结构性实现。古代古方神人合一的和谐美,人压抑感性趋同于神,古代中国天人合一、人人合一的和谐美,人牺牲个性与欲求趋同于天,趋同于群体,均属于以自身潜能的不完备实现成就客体潜能的完备实现,使自身潜能的不完备实现成为客体潜能完备实现的特殊形式,或为客体潜能完备实现的一种确证。近代的美则与之相反,主体在压抑、征服、否定客体中自足地实现自己的潜能,把自身潜能的完备实现建立在客体潜能的非完备实现的基础上,使自身潜能实现的完备性变成整体潜能实现的完备性。正因此,古代和近代的美均未真正达到主客体整体潜能的结构性实现,只是一种或主体化或客体化的整体潜能的结构性实现。当代的美,主客体潜能耦合实现,双方彼此生成,彼此约束,交互共进,既达到了各自潜能的结构性实现,又同步地实现了整体潜能的结构性外化,所生成的美自由度高,美质当然超过古代和近代的美。
(三)主客体潜能合规律合目的地对应性实现。事物潜能合规律合目的地对应性实现,既是一种哲学意义的自由实现,又为事物潜能自主地实现和整体结构实现等自由实现形式提供了历史的现实的依据,使上述潜能的自由实现形式具备了历史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必然性。也就是说,事物的潜能只有达到合规律、合目的地对应性实现,它才可能是自主地实现,才可望是整体结构性的实现。
合自身所属小系统及自然大系统的规律。
事物潜能的外向对应性实现,是循规律而行的,也就为外界环境、外部规则所认可、所协同,从而无阻无碍、通达顺畅,达到自然逍遥的境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鱼、鸟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首先暗合了鱼、鸟物种生态规律,具备了自由实现生命潜能的直接前提与基础,如果是鱼跃陆地、鸟翔海底,则有违物种特性与生态规律,也就无法自主地实现跃与翔的潜能。再者,它们的跃与翔还要符合大自然的生态规律,与环境构成和谐的生态联系。它们的跃与翔,是处于自然运动的整体联系中的,是与自然的整体运动相适应的,是组成自然整体运动的有机成分,是自然和谐运动的一个环节。它们跃与翔的条件,是整体的生态环境提供的,并因此受大环境的运动规范与调节,进而与整体的运动保持了一致性、协调性与统一性。再如人类的活动,既符合社会的规律,也符合自然运动的总规律,方具备自由的依据。
合自身所属小系统及自然大系统的目的。
事物的潜能合规律地对应性实现,成为历史的必然,为环境所认同,而获得了自由的特质,而它的合目的实现,则成为历史的必需与必要,为环境所肯定,同样具备自由的精神。概括起来,事物潜能合规律合目的地对应性实现,之所以是自由的,乃在于它具备了一种社会的、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合理性,既构成了事物潜能对应性实现的自由特质,又成为潜能对应性自由实现的保障、基础与依据,并且还是潜能在对应性实现中生成审美品格的保证。
并不是任何潜能的实现和潜能的任何实现都是美的,只有那些自由实现的潜能,特别是合规律合目的地自由实现的潜能,才具备深刻的审美品质。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跟目的相关的,美也亦然。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合规律是为合目的服务的,合规律是手段,合目的才是宗旨,才是审美品质的形成,才是审美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合目的是事物潜能对应性自由实现、构成审美特质的最终根源。
事物潜能合目的地对应性实现,也有层次上的区别与联系。最低层次的目的,是优化个体自身、发展个体本质的微观目的。基于此,事物潜能合个体目的的实现,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是个体本性的显示,在这一点上,潜能的自主实现与合目的地实现达到了同一,只不过前者偏于感性欲求与意志,后者偏于理性目的与理想罢了。高一层次的目的,是优化所属群体与种类,发展群体与种类素质的中观与宏观目的。最高层次的目的,是优化整个大自然系统,持续发展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大自然界的统观目的。一般来说,事物潜能合多重目的地对应性实现,可获得整体自由的品质,能达到相对的审美价值与绝对的审美价值两相统一的整体形成。
一般说来,古代的美,主客体潜能偏于合规律的对应性实现,客体性强,客体的自由度大;近代的美,主客体潜能偏于合目的的对应性实现,主体性强,主体的自由度大;当代的美,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实现,应该是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并凭此提高双方特别是整体潜能实现的自由度。
一般来说,主客体潜能三个向度的对应性自由实现,既自主地实现、整体结构性地实现、合规律合目的地实现是统一的。自主地实现是任性任意地实现,整体结构性地实现是尽性尽意尽能地实现,合规律合目的地实现是按性按质和依性依质地实现。这里的规律与目的,都是内在的、自由的。规律是事物性与质的展开和所属系统的性与质的展开及其相互联系,目的是事物性与质和所属系统性与质的存在发展的要求,均不是外在的、异己的必然。也就是说:三度自由都带有自主、自在、自为、自律、自觉的特性,只不过事物潜能的后两个向度的自由实现特别是合规律合目的地自由实现的自主、自在、自为、自律、自觉的程度更高,即自由质更深刻、充分、全面和自由度更高罢了。
(四)主客体潜能的无目的无规律但又暗合目的与规律的对应性实现。主客体潜能三个向度的自由实现,都可构成美,而这三个向度整合,主客体潜能无目的无规律但又暗合目的与规律的实现,则是一种更高的、更完整的自由实现。如果说,主客体潜能的感性自主实现,即任性任意地实现,是一种无规律无目的的感性自由,是一种最为天放、自然的自由,那主客体潜能的整体结构性实现,在尽性尽意尽质尽能中包含了目的与规律,是感性自由向理性自由的过渡,是自在自为的潜理性自由,而主客体潜能合目的合规律的实现,则是自在自为的潜理性自由向自律自觉的理性自由实现。三者统一与整合,使主客体的潜能达到无目的无规律但又暗合目的与规律的自由实现,这就实现了感性自由、潜理性自由、理性自由的统一,使主客体的潜能达到综合地、系统地、完备地自由实现,构成更高层次的美。像老庄哲学倡导的“无为而不为”,孔子年届70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艺术创造中的“浓后之淡”和“无法而至法”,都可视为主客体潜能无目的无规律但又暗合目的与规律的系统自由的实现,或曰最高自由的实现及美的最佳生成。
[收稿日期]199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