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珠江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95
摘要:从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控制及建筑使用功能的意义出发,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地下室防水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和阐述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一些要点。
关键词:地下室防水 质量 控制
引言:某超甲级的高端写字楼,由地下室4层和地上31层(局部32层)组成,总建筑面积约57295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42188 m2,地下建筑面积约15107 m2,开挖基坑深度约20.04 6 m,总建筑高度170 m。地下室埋置深度大,地下室底板底标高-19.80m。因此超深地下室防水防漏,直接影响地下室的使用功能。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等级Ⅰ级,采用防水底板、地下室外墙、地下室顶板抗渗混凝土自防水结合防水卷材及聚氨酯防水涂料等多道外防水复合防水方案。
本文主要从防水方案、结构自防水、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及施工工艺、过程监理等重点环节阐述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施工管理控制要点
加强施工管理是施工质量的根本保证和基本要求,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1加强质量管理,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施工管理人员、施工作业人员的责任感、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预控为主、为用户服务、用数据说话的观念及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并重”的观念,提高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1.2加强防水材料质量管理
防水材料选择优质、口碑信誉好的品牌,并加强防水材料原材料进场管理,进场前审查和进场后质量把关,监理实施现场见证抽样送检,不合格的材料严禁进入施工作业面使用。
1.3加强现场监督、指导
施工过程管理人员必须现场开展监督、指导和检查,确保施工作业人员按方案和质量标准施工,如存在不合格隐患必须进行及时纠正,监理必须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督,对施工质量最后把关,防止不合品产生。
1.4严格执行工序检验制度
严格“自检”、“互检”和“专检”制度,加强过程工序质量控制,每道工序质量必须满足质量标准才能隐蔽。
2.自防水混凝土施工控制要点
从防水原理分析,混凝土自防水与卷材、防水涂料外防水之间的关系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躯体和衣服的关系。因此自防水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是关键,外防水与自防水有机统一,是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
地下室混凝土工程均采用泵送混凝土,底板设置后浇带采取连续浇筑、地下室外墙采用分层浇筑,机械振捣施工。
2.1混凝土配合比的质量控制
2.1.1砂石级配
混凝土应有良好的砂石级配,其砂含泥量控制3%以内且不得呈块状,石子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且石子最大颗粒粒径≯25 mm。
2.1.2水化热
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粉煤灰、高效减水剂等,以降低混凝土水灰比,从而降低水化热。
2.1.3膨胀抗裂纤维防水剂
为使混凝土中产生自应力使结构处于受压状态,宜在混凝土中掺水泥用量8%~12%的UEA膨胀抗裂纤维防水剂,使混凝土生产预压应力,以避免和减少混凝土在受拉应力,以减少裂缝产生和减小裂缝宽度。
2.1.4泵送混凝土坍落度
泵送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140~160mm,较低坍落度有利减少混凝土干缩从而减少裂缝产生。
2.2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
2.2.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2.2.1.1底板
底板混凝土浇捣采用“斜面分层、薄层浇筑、自然流淌、连续推进、一次到底”的施工方法;分层厚度宜为0.4~0.5m,并按1.5~1.6的坡度斜向推进,从而可很好地保证上下层混凝土不超过初凝时间。
2.2.1.2外墙
外墙混凝土宜采用“斜面分层施工法”,即先底部的混凝土向前施工6~9m,再倒回施工高处,以防墙角混凝土产生漏浆。
2.2.2混凝土振捣及表面处理
2.2.2.1机械振捣
混凝土振捣采用机械振捣,对各种构件均要采用振捣棒振捣,振捣棒移动距离不得大于300mm,振捣棒插点要均匀排列,以防止漏振;每一插点要掌握好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下沉、不出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振捣棒采取快插慢拔的原则振捣密实。
2.2.2.2表面处理
在混凝土振捣密实后,对表面原浆进行找平、抹实、压光,且不少于3次抹压,减少面层收缩量,增加表面密实度,减小细缝产生。
2.2.3混凝土养护
2.2.3.1底板及顶板等平面构件
底板及顶板:在混凝土初凝后铺上塑料薄膜盖上麻草袋,进行不少于14 d的保温养护。
2.2.3.2外墙
在外墙两侧包裹塑料薄膜加强养护,使墙体保持滋润状态,养护时间不少于14d;并每间隔4小时至少浇水一次。
2.2.3.3框架柱
包裹塑料薄膜养护,时间不少于7d,并每间隔4小时至少浇水一次。
2.2.4 保温保水
地下室混凝土墙板结构模板不宜拆除过早,以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过程中进行保水保温,有利于强度早期强度的增长,有利于减小早期混凝土结构墙面因温差应力形成贯穿性裂缝。
2.3细部节点施工质量控制
2.3.1桩头混凝土施工
桩侧与承台底垫层交接处设置一圈20×30膨胀橡胶止水条;桩顶及伸上底板或承台的周边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如下图示:
桩头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面应比桩头面低70~100mm,并将表面压光抹平,便于后续防水涂料施工。
2.3.2抗浮锚杆防水做法
锚杆在地下室底板垫层底至防水卷材保护层面这一范围内套上Ф130PVC管,管内满注防水密封胶;防水卷材与PVC管交接处及防水卷材保护层与PVC管交接处均打密封胶,然后将PVC管取出,如下图示:
2.3.3施工缝及后浇带处理
2.3.2.1外墙水平施工缝
外墙水平施工缝设在墙身距底板的300~500mm左右处。
施工缝采用平直缝节点构造,在墙厚中部埋设3mm厚止水钢板。施工缝浇筑时,应将接缝表面凿毛,清除干净浮渣等,并冲洗湿润;然后在其表面铺设30~50 mm厚的1∶1水泥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最后浇注混凝土,振捣密实。
2.3.2.2后浇带处理
后浇带两侧板厚内预埋3mm厚止水钢板,并在止水钢板上下设置快易收口网。
后浇带施工前应采用模板密封,防水建筑垃圾进入后浇带造成清理困难。
为便于今后清理,在垫层施工时应考虑后浇带部位垫层面标高应低于周边约200mm,且进行加厚处理。后浇带施工时应将接缝表面凿毛,清除干净浮碴等,并冲洗湿润;将预留钢筋调直调正并除锈,最后浇注提高一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振捣密实。
2.3.4外墙转换撑板防水处理
转换撑板由楼面伸出,转换撑板位置的防水涂料及卷材沿壁板连续往上铺贴,防水涂料及防水卷材均涂或者粘帖至距外墙边200mm的换撑板四周收口;自粘卷材末端采取机械固定,收头部位均应用密封材料进行封闭,密封宽度不小于10mm。外墙立面卷材的收口采用固定压条、射钉固定、并用沥青基密封膏密封。
2.3.5穿墙螺栓止水处理
混凝土墙模板采用对拉螺栓固定,外墙穿墙螺栓采用焊接3mm厚50×50mm止水钢片的止水螺杆,以达到防渗效果。止水钢片与对拉螺杆必须采用双面满焊,焊缝饱满没有气孔,并敲掉焊渣。拆模后抹灰前,应对拉螺栓根部剔凿20mm左右的缺口,并用气焊烧断螺栓端杆,用防水砂浆封堵抹平缺口。
2.3.6底板与外墙交接处防水做法
地下室从底面折向立面的附加层卷材与永久性保护墙的结触部位采用粘结铺贴;但应注意保留预留二期衔接部分的隔离膜。
平立面交接处、转折处附加专用附加层卷材,底板自粘卷材与砖砌永久保护墙之间刷油满粘施工,自粘卷材收口部位采用砖体进行临时固定,待立墙施工时拆除临时保护,与底板自粘卷材接茬宽度不小于150mm,如下图示:
2.3.7穿墙管道处理
外墙穿墙套管,一定要在中部位置焊上金属止水盘,并预埋准确,穿墙管道与内墙角、凹凸部位的距离应大于250 mm;浇筑时,套管周围混凝土要振捣密实;在选用套管时,应选用内径与穿墙安装管道间有10~20mm缝隙的套管;在管道安装完成后,应用聚氨酯灌缝密封,并做好根部防腐、防水处理。
3.防水涂料施工控制要点
防水涂料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其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如下:
3.1基层处理
地下室顶板防水层基层为混凝土顶板结构层,混凝土基层平整、干净、干燥,无油脂、灰尘杂物等影响涂膜粘结的物质。
除去基层表面的浮灰和其它突出的东西,用不收缩砂浆抹平孔洞、蜂窝以及细微裂缝等缺陷;若基层上存在裂缝,则应做附加层处理。
突出平面基层的结构(如女儿墙、立墙、变形缝、管道、天窗等)及地下室顶板与立面等交接处的阴阳角均应做成半径为50mm的圆弧或45°(135°)折角;在立面转角处要抹成小圆角;与平面相连接的管件、卫生洁具、地漏、排水口等必须安装牢固、收头圆滑。这些设备必须安装完毕,才能进行防水层的施工。
3.2前期密封处理
对于所有大于25mm的变形缝需清理干净,填入背衬棒材,涂刷底涂,并用聚氨酯密封膏(或相容密封膏)嵌填。在已填充密封膏的变形缝表面铺贴一条缓冲带。缓冲带宜采用聚酯纤维布,且缓冲带的宽度应为缝隙宽度的三倍。
在所有已处理过的裂纹、接缝、微裂缝及施工缝上涂刷100~150mm宽的条状涂膜附加层。条状附加涂层厚度为0.8~1.2mm。条状涂料固化后再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3细部节点涂膜防水层施工
在阴、阳角,管根、天沟、檐沟、水落口、施工缝、变形缝、等细部均应先进行附加防水涂膜施工,宽度500mm,厚度1.5mm。
3.4涂膜防水层施工
涂料施工:平面基层采用橡皮刮板涂料;立面用抹子或滚刷涂料。
厚度控制:应涂刷均匀、厚薄一致应分层分遍涂刷。一般可分2~3遍完成。每遍涂料之后应让涂膜有充分时间固化,间隔时间不宜少于12h,第一遍涂料涂刷后,待涂层基本固化至不粘手时,再进行第二遍涂料涂刷。每遍涂料涂抹的方向应与前一遍相互垂直。同层涂膜的先后搭接应≥500mm。应涂满整个基层,并覆盖所有的细部节点附加层。
每遍涂料的厚度一般控制在0.4~0.6mm左右,可用手感涂膜不沾手为宜。在平面基层上,一般涂刷2~3遍聚氨酯防水涂料,每遍涂层用量约为0.6~0.8 kg/㎡;在立面基层上,一般涂刷3~4遍,为避免防水涂料流淌,每遍涂层的用量约为0.4~0.6 kg/㎡。
3.5涂膜防水层收头的密封处理
在涂层收头部位应采取加涂一遍聚氨酯涂料的方法进行密封处理。
3.6涂膜防水施工质量重点解决问题
3.6.1控制涂膜厚度,保证防水工程质量
控制涂膜厚度应做到薄层多涂。第一层采用刮涂,厚度控制在0.2~0.3mm左右;第二层采用滚涂,第一层刮涂后约3h,即第一层触干后再涂刷第二层,厚度0.5mm左右;第三、四层同第二层,采用滚涂,第二层触干后滚涂,厚度0.5mm左右。上下层涂膜之间应相互垂直涂刷,以保证防水层密实。
3.6.2控制层间分层,防止涂膜分层
涂膜防水层要达到设计厚度往往需要多遍涂刷才能完成,因此聚氨酯涂膜各层存在层间间隔时间太长,使防水层出现分层现象。解决涂膜层间分层问题,需在施工时采取以下措施:
涂层初凝时间:反应固化型涂料的成膜时间与固化剂掺兑量、环境温度有关,所以涂膜成膜时间是个不确定的指标,要依靠现场施工人员具体掌握程度来保证。
初凝程度:手指轻轻触摸涂层,不粘手但有软的感觉时,涂层还没有完全反应固化,新涂层很容易与之反应成为一体。
施工人员必须亲自掌握初凝时间,掌握初凝时间人为因素较多,一旦错过初凝时间时,应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配套用溶剂,少刷于涂层表面,使其微溶;再施工于下一遍涂膜,从而使之成为一体。
3.6.3接茬界面处理,施工间隙无缝
涂膜施工缝的认定:前次施工的涂膜12h后,或手感已完全固化,可认定为涂膜施工缝(指接搓部位)。如存在施工缝,采用如下方法处理:
先用毛刷将涂膜接搓部位清扫干净,宽度不小于500mm;然后在接近边沿的搭接部位宽60mm涂刷溶剂,涂刷后15~20分钟即可下道施工。
4.防水卷材施工控制要点
防水卷材采用4mm厚SBS及APF自粘性防水卷材,防水卷材施工控制要点如下:
4.1细部节点处理
细部节点主要有:平立面相交及立面交接形成的阴阳角、后浇带两侧、穿楼板管道、桩头、出广场屋面建筑物根部变形缝等部位。
上述细部节点为防水施工需要加强处理的薄弱环节,应先做附加层加强处理。加强层采用同种类型的防水卷材,铺贴长度为500mm,节点两侧各250mm。
4.2铺贴防水卷材
4.2.1底板卷材施工
施工好卷材后要进行认真检查验收,搭接部位必须流出热熔胶,如没有挤出和粘结不牢的搭接部位,应将其撬开,重新将卷材烘烤熔化,并用压辊滚压至牢固、严密。不允许在接口表面熔化一下,用工具在卷材表面抹一下的表面看似粘结封闭,而内部还是没有粘结好的现象。确保每张卷材的四个边都必须充分熔化至挤出热熔胶,并跟踪用压辊滚压至牢固、严密。特别是压在卷材下面的一条隐蔽搭接缝,要专人旁站观察,防止弄虚作假,造成隐患。
凡搭接部位污染的,一定要清理干净至卷材完全露出原色,防止因灰尘、垃圾污染粘结不牢。特别是后浇带、平面立面交接处等一定要将原施工卷材上的垃圾彻底清理干净,决不能留下隐患。
施工缝处的卷材应贴过钢筋接头以外,并施工好混凝土保护层,便于后续施工。甩出的卷材接头要全部封死,除露出20mm外,都要用混凝土保护好。没有混凝土保护的卷材表面应用木板盖好,以便后续的清理工作。
4.2.2外墙卷材铺贴
外墙立面的防水卷材施工,按照规范要求,卷材应满粘墙体。每张卷材的搭接面要充分熔化,每张卷材的四个边都要挤出沥青,并跟踪用压辊滚压,达到粘结牢固、封闭严密的要求。
底板砖胎模处的外防水向墙面上翻时,必须先将卷材向上扶直,再翻转与墙面粘结,卷材必须全部满粘。卷材根部的搭接部位,也必须全部满粘,必要时可剔除砖胎模1~2块砖,消除根部漏粘的隐患。
为了防止下道工时在搭接部位不留隐患,将压在砖胎模上的卷材接口全部封死,以后从封死的接口处向上贴。
4.3卷材搭接
自粘卷材采用搭接施工,平面施工时,注意相邻自粘卷材纵向铺贴要粘牢,搭接长度为不小于100mm,误差为±10mm。相邻卷材的横向搭接要错开不小于1500mm。地下室工程铺贴立面卷材时,卷材在一、二期接茬的搭接长度应为150mm。如下图示:
搭接是防水卷材的施工关健,必须在所有卷材搭接部位充分热熔,挤出热熔胶,并跟踪用直径约50mm、长度约100mm的压辊滚压,确保全部卷材搭接粘结牢固、严密,严防渗漏通道。
5.结束语
地下室防水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使用功能的直接体现。地下室的防水坚持结构自防水第一、建筑防水第二,多道设防、排除防结合的原则,注意过程的管理是保证防水防漏质量的关键,减少使用后维修补漏的麻烦。
参考文献:
【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2】《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DBJ15-19-2006
【3】《聚氨酯防水涂料》GB/T 19250-2003
【4】《广东省标准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DBJ 15-19-2006
论文作者:蔡志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卷材论文; 混凝土论文; 地下室论文; 底板论文; 外墙论文; 部位论文; 防水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