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期刊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与信息资源共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文献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有机结合,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被提上日程。期刊文献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信息源,其数字化过程主要体现为电子期刊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所谓电子期刊(Electronic Journal)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介质上,并可通过计算机设备在本地或远程读取使用的连续出版物。从狭义理解,电子期刊仅指在网络上投稿、编辑、出版、发行的网络电子期刊(Electronic only Journal):从广义理解,除前者外,还包括与印刷型期刊平行出版的电子型期刊(Paper Based on Electronic Edition),如CD—ROM型、联机型等。它们都可以安装在网络服务器中,提供网上服务。
1 国内外期刊文献的数字化进展
1.1 国外期刊文献的数字化进展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文献工作领域的应用,大型文献检索工具开始实行机读化。如美国《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等发行了磁带版及书目数据库;80年代,全文数据库开始兴起。1983年,美国著名的商业期刊《哈佛商业评论》同时发行了印刷版和电子版,由Dialogue联机系统提供全文数据库检索。80年代中后期,光盘开始广泛应用于期刊数字化工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刊文献开始以E—mail或FTP方式在网络上传递;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的兴起,尤其是WWW的推广和应用,网络电子期刊蓬勃发展。根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每年出版一次的ARL Directory of Electronic Journals、 Newsletters和Academic Discussion Lists的统计,在Internet上出版的纯电子期刊,1994年为443种,1995年为675种,1997年增长到1465种。1995年以后,网络电子期刊的种数几乎每年翻一番,而且学科覆盖面迅速由医学发展到目前的诸多学科。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最新调查表明:目前10万种最常用的期刊中就有3000种可由电子途径获得。
国外电子期刊主要由商业出版社、出版代理商、学会以及大型联机数据库公司生产或提供。商业出版社纷纷将其出版发行的印刷型期刊转换成PDF或HTML格式,同时在Internet上发行,如美国著名的Academic PreSS将其1996年以来的175种印刷型期刊同时上网发行(http://www.idealibrary.com),荷兰的Elsevier Press也将其1100种期刊同时上网发行(http://www。elsevier.com)。德国 Springer—Verlag出版公司通过与电子期刊系统链接,以PDF格式为用户提供约400种电子期刊。此外,电子期刊出版者往往委托出版代理商代为服务。较为著名的出版代理商有EBSCO(http://www.ebsco.com)、Swets(http://www.swets.nl)、Blackwells(http://www.blackwell.co,uk)、丸善(http://maruzen.co.jp)等。各类学会(协会)也是电子期刊的主要生产者之一,如美国化学学会、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英国物理学协会、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等都在网络上发行自己的电子期刊。国外大型联机数据库也能提供大量丰富的电子期刊资源。如OCLC Electronic Collection Online(ECO)(http://www.oclc.org/oclc/menu/eco.htm)与50多个出版社合作,计划选择2200多种覆盖各领域的电子期刊,并可以提供自1995年开始的全部期刊论文的全文检索服务。不同的电子期刊生产者、出版代理商有不同的检索界面和系统,这给用户的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2 国内期刊文献的数字化进展
我国电子期刊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迅速,但数量较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8年建库,先以软盘发行,1992年6月开始以CD—ROM光盘发行,是我国首例国产中文CD—ROM光盘期刊库。该光盘库收录中文期刊近5600种,1997年起每6个月更新一次数据。1991年出现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电子期刊《华夏文摘》,1995年1月我国教育与科研网CERMET出版发行网络电子期刊《神州学人》(http://www.china.edu.cn),此后出现的网络电子期刊有:《今日中国》(http://www.china.org.cn/china today)、《化学通报》等。据统计,到1998年底,中国报刊上网450种,占中国报刊总数的5%。
集中式的中文电子期刊,以中国期刊网(http://www.chinajournal.net.cn)和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http://china.info.gov.cn)为主要代表。中国期刊网以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为核心,主要收录3620种国内中、英文核心特色期刊,年代跨度为1994~2000年,可通过网络检索、浏览,下载和打印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包括题录数据库,题录摘要数据库、专题全文数据库三类数据库,学科内容包括理、工、农、医、教育、经济、文史皙学,共有9个专辑,126个专题。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与万方数据库公司共同开发,其首期上网期刊达120种,1998年底同步上网200种,1999年同步入网500种,2000年收录中国最核心的中、英文学术期刊近1000种。1999年,万方数据库系统推出了完备的系统记帐功能,追踪10种最有影响的核心期刊,过刊内容也全部上网,并发展了论文引文分析、科研成果查新分析和科研机构能力分析等多种功能。
就总体而言,国外期刊文献的数字化已颇具规模,许多出版社纷纷推出印刷型期刊的电子版,出版代理商以及大型联机数据库系统都能提供内容丰富的电子期刊资源,电子期刊不仅在学术交流,而且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国内期刊文献数字化的规模和质量都相对落后,由于出版体制的差异,国内缺乏大规模学术性、商业性期刊出版单位,不仅电子期刊数量少,而且内容单一。
2 数字化期刊文献的收集、组织和开发利用
据统计,目前期刊文献已占世界文献总量的75%左右,期刊所提供的信息量占信息总量的70%以上,期刊文献成了文献信息源的主体。随着电子期刊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数字化期刊文献的收集、组织和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期刊工作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2.1 数字化期刊文献的收集与评价
电子期刊出版发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是以光盘版的形式与印刷型期刊同时发行,有些是只在Internet上出版发行;有些仅是印刷型期刊的二次文献,如文摘、索引、目录等,而没有全文;有些只有现刊,而有些也能回溯查找过刊;有些可免费访问,有些则需要交费订阅。面对如此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出版发行方式,电子期刊的收集成为期刊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首要难题。
首先,应确立电子期刊的收集原则。一般而言,应遵循如下原则:(1)针对性原则。就是应充分考虑本专业系统、单位的文献信息服务特点和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电子期刊;(2)系统性原则。即收集的电子期刊之间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完整系统,充分发挥每种期刊的功能。在此需考虑与印刷型期刊的互补、协调关系。电子期刊的发展虽然对印刷型期刊产生了强烈冲击,但二者之间应是长期共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应充分发挥印刷型、光盘型、网络型期刊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做到内容载体互补,为用户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3)协作性原则。在电子期刊的收集过程中,一些大型电子期刊数据库价格昂贵,可联合多家文献信息机构共同订购。这样,既降低了每家的费用,又可获得更多的电子期刊,为实现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电子期刊的收集途径多种多样。免费访问和订购是获取电子期刊的两种方式。免费访问电子期刊可直接访问期刊所在站点,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站点,以及访问专门提供电子期刊目录、索引服务的站点,如Electronic Journal Access(http://www.coalliance.org/ejournal)。再如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出版的电子期刊目录NEWJOUR和 DIRECTORY,订阅电子期刊可通过用户密码或IP地址限定用户范围,既可全年订阅,也可根据出版商提供的目次选择订阅某期甚至单篇文章。订购某些大型网络期刊数据库前有一个免费试用期,在试用期间,必须对其收录的期刊源、检索功能、权限及数据更新的情况进行核查,听取用户的反馈意见,以确定是否最终订购。
在电子期刊的收集、选择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一般而言,学科相关性、论文质量、可获取性、价格、语言、连续性及稳定性等是评价电子期刊的基本要素。电子期刊是否能成为整个馆藏的有机组成,是否能满足用户的相关需求,其内容是否全面丰富,更新是否及时,检索界面、检索方式是否方便易用,价格信息是否明确合理,是否仅提供英文或者还有其它语种文献,出版发行是否具有规律性,其站点是否稳定等等,都应该是在收集电子期刊时需要全面考虑和分析的。
2.2 数字化期刊文献的组织和开发利用
关于电子期刊的组织,一些出版商、图书馆、代理机构在Internet上提供有电子期刊目录或导航系统,以帮助用户浏览查寻。但总体而言,缺乏大型专业性的书目控制工具,现有的许多大型检索工具也未收入,电子期刊信息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不利于对其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当前图书馆界对电子期刊书目信息的组织,一般都是沿袭传统的书目文献控制手段和方式,如采用MARC格式对电子期刊进行著录;在联合目录中著录电子期刊并作载体特征提示;编制电子期刊索引和文摘,以及通过网上搜索引擎对各类网址进行分类处理等。至于针对电子期刊的特性,深入、有效地揭示其内容形式特征,如进一步完善声音、图像检索技术等,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讨和研究。
电子期刊的开发利用是建立在对电子期刊信息的科学组织基础之上的。对于一个具体的文献信息机构而言,可根据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和用户需求收集相关的电子期刊站点,按学科或按专业进行系统组织,建立一个网络电子期刊导航系统,供用户访问。在此应注意对相关信息的及时更新。此外,可针对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对分散在大量电子期刊中的某类知识信息,经过收集、选择、分析、评估之后系统归类,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种专题电子文献,直接提供给用户。此种方式重在对电子期刊的情报开发,是对电子期刊的深层次开发利用。
一般而言,在期刊的利用与服务中,存在着期刊的价格与利用率之间的矛盾。而电子期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有效地克服这一矛盾。如Uncover数据库的最新文献报道(Uncover Reveal)为用户提供他们选用期刊(最多可选50种)的最新一期目次信息,同时还可以按关键词为用户提供最新文献信息(最多可提供25个关键词)。这项服务以一周为周期,将期刊目次提示发送到用户的电子邮件信箱,用户可以通过CALIS的馆际互借服务或所在图书馆向Uncover订购所需文章,而不必订购整期期刊。与此类似,CAS—IAS(Current Alerting Service—Individual Article Supply)已向用户提供单篇论文的现刊即时服务。他们根据用户订单的需求,选取一定数量的最新出版的网络电子期刊,将目次页进行编辑加工,然后在网络上提供文献检索和单篇论文的“快速传递”服务。此外,PEAK项目的Article Pay—Per—View也能提供类似服务。
2.3 当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在数字化期刊文献的收集、组织和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版权、质量、价格、过刊保存等问题和局限。
电子期刊的版权问题涉及多个方面:首先,电子期刊的作者、出版者、订购代理商、图书馆、最终用户之间的版权和支付问题仍然没有明确;其次,由于电子期刊的信息数据易复制、更改和传播,如何维护合法用户的权益及防止未授权者非法使用,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目前,主要通过设置用户密码及IP地址过滤两种方式。由于密码、口令等难于管理却易盗用,大多数最终用户和图书馆倾向于使用后一种方式。
电子期刊的质量问题主要由于缺乏严格的审稿制度,以及出版、发行缺乏规范化管理。为了尽快发表论文,编辑部往往不严格按期发表一批论文,而是单篇发表,虽然时效性强,但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当前,国外出现预印本(Preprint)方式,使论文在正式出版前就得以流通,既能保证论文的及时传播交流,又能保证正式出版的期刊论文质量。
价格问题是出版商和用户都很关心的一个敏感问题。大多数出版商不管文章长短如何,统一收取费用(国外大约在12~20美元之间),而一部分出版商依据文章长短收费,最多可达40美元。由于电子期刊价格信息经常变化,各学科、专业、不同出版商的价格大相径庭,且不稳定,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对此进行控制和管理,给用户的收集、利用带来困难。
电子期刊过刊的保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某一电子期刊停刊,那么其过刊如何保存和处理,或者图书馆不再订购某电子期刊,则该刊的过刊是否永远丧失了?OCLC的联机电子馆藏(Electronic Collection Online)已声明将其所代理的所有期刊提供永久电子存档,但许多出版商并不提供对过刊的长期保存。
此外,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是:既然已能在网络上提供单篇文章的现时服务,那么“期刊”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即用户总是在最新出版的期刊目次中订购所需的单篇文章,那么余下的文章是否不必出版发行,这是否意味着整个期刊不必出版发行?关于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应随着电子期刊的发展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因为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对电子期刊的收集、组织和利用,加上电子期刊在学术界的地位和作用,许多作者对电子期刊投稿持慎重态度,不少图书馆对订购网络电子期刊持观望态度,大多数网络电子期刊没有被检索工具收录,而且很多用户仍然习惯使用印刷型期刊。由此可见,电子期刊(主要指网络电子期刊)真正进入主流的信息交流渠道,被广大信息用户接受还需经过一个发展成熟阶段。
3 期刊文献的数字化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关系
当前的资源共享主要指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1996年以来,Internet在我国开始得到迅猛发展。与Internet互联网相联的各种骨干网如NCFC、CERNET、ChinaNET、ChinaGBN开始建立,而高校、企业、政府机关等纷纷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它们与上述骨干网相联,构成了我国骨干网、地区网、局域网的三级Internet网络结构。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开通,以及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工程的启动,使得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整体发展模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1)期刊文献的数字化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途径。如上所述,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延伸,为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环境支持和保障,而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则是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和基本途径。期刊文献作为文献信息源的主体,其数字化成为文献信息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电子期刊,尤其是网络电子期刊的兴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网络电子期刊以其时效性、内容丰富性、交互性,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速度,扩展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范围,并改变了信息交流的方式,从而也使信息资源共享的规模、质量和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借助于Internet分布式的网络结构,电子期刊的服务对象由教育、科研等学术领域逐渐扩展到其它各个领域,如商业、金融业等。人们可以突破实体馆藏的局限,远程获取电子期刊信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融合,使用户可以获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以及实现族性检索和实时交互。可见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克服期刊馆藏不足的缺陷,而且在资源共享的范围、质量、深度等方面达到空前的水平,这对于信息的产生、传播及增值,促进人类对知识信息的组织和开发利用具有深远的意义,而数字化正是实现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和基本途径。
(2)信息资源共享是期刊文献数字化的主要目标。资源共享一直是图书馆学界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信息资源共享来源于资源共享这一重要的学术思想和观念,同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创新,使得资源共享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和内容。早在20世纪初,美、英等科学技术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文献资源共享的概念,60年代末,美国国会图书馆研制成功了MARC II机读目录之后,逐步用机读书目数据库代替了手工的卡片目录中心,为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现代信息技术上的保证。70年代以来,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思想已逐渐成为全世界文献情报界的共识。20世纪后期,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和保障。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和创新,及其在文献情报领域的应用,都使信息资源共享这一目标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在新的信息网络环境中,数字化技术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期刊文献作为文献信息源的主体,其数字化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一文献情报界孜孜以求的目标。
(3)我国期刊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我国期刊文献数字化进展迅速,但就总体而言,Internet上的中文电子期刊资源很少,在规模和质量上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络环境及文献管理自动化系统,期刊文献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应引起高度重视。数字化期刊文献的收集、组织、开发利用属微观的工作环节和工作内容,从宏观上,期刊文献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图书馆等文献信息机构对馆藏有重要保存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印刷型期刊的数字化;其次,建立大型电子期刊文献数据库(包括书目型、全文型),以及引进国外相关数据库,并相互合作和补充,形成规模;第三,在实体馆藏期刊资源的基础上,创建以网上期刊资源为收藏对象的各种类型的虚拟馆藏,通过网络进行期刊文献指引及传递服务。
通过以上三个递进层次和步骤,力求能够形成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数字化期刊文献资源。此外,在此过程中,应以以下原则为指导:(1)整体性原则。在资源开发方面,应注意整体性,避免重复建设。在国家有关部门统一指导下,分工协作,开发各具特色的、反映不同学科内容的电子期刊。各类型图书馆、文献信息机构在建设、发展自己的电子期刊资源基础上,要有共同参与和协作意识,共建、共享电子期刊资源。(2)规范化原则。按照国家和国际标准,统一相关格式,如软件开发的统一性和兼容性,著录、标引格式的标准化等。(3)效益性原则。要充分考虑各类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如与印刷型期刊的比例协调问题,光盘资源的利用和上网问题,本地资源和远程资源的利用问题,自建数据库和引进数据库的利用问题等等。另一方面,还应促进数字化期刊资源的推广和利用,争取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在信息网络环境中,期刊文献的数字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和基本途径,资源共享是期刊文献数字化的重要目标。我们应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建设我国的数字化期刊文献资源。在微观上对数字化期刊文献的收集、组织和开发利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宏观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期刊文献数字化资源体系,在更大范围、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