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再创繁荣--东亚经济模式的反思与创新_经济论文

走出困境再创繁荣--东亚经济模式的反思与创新_经济论文

走出低谷再现繁荣——东亚经济模式的反思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低谷论文,繁荣论文,模式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含东南亚,下同)经济危机的发生源于其金融体系的崩溃,它导致的后果是从去年至今年,东亚大部分国家(中国除外),经济增长率处于极低水平甚至负增长,东亚这种情况的恢复已经由经济界人士所认为的“V”形过程转变为“U”形过程,甚至于考虑到此次衰退之后,长时期不能重新走出低谷的“L”形结构。 探讨东亚经济的经验教训及出路,对于我国经济避免危机、持续繁荣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东亚经济模式重新审视,找出模式本身的问题,提出对其调整的建议。

一、东亚经济模式的功绩及其特点回顾

东亚经济模式的历史功绩。在危机之前,东亚经济模式表现是相当具有活力的,它使东亚经济在战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在日本,经过战后的经济调整和恢复发展,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号的经济大国。

60年代,亚洲“四小龙”抓住时机,推出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欧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迅速取得了高速增长。80年代,日本受日元升值的影响加快向亚洲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产业,东盟国家和中国由此获得了经济发展的契机,促进了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级化。这段时期内整个东亚国家经济人均GDP增长速度,1966—1973年为5.3%,1973—1980年为4.9%, 1980—1989年为6.2%,创造了自产业革命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其中, 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新加坡更实现了人均GDP超万美元的骄人业绩。

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由于东亚经济环境的原因,一般认为“东亚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宏观调控之外的政府较强度干预,行政引导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②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最优先发展的产业,大量引进外部发达国家的资本,推行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③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

东亚经济模式的这些特点是与本地区的自然社会条件分不开的。东亚国家大部分脱胎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没有市场经济的早期经验,企业规模效应还未形成,所以政府的地位就明显不能忽视。国内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如日本、亚洲“四小龙”原材料几乎全部靠进口。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普遍较低,所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加工和装配等,是其经济起步时的优势所在。国内市场狭小,因此普遍采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依靠出口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总水平不高,因而很难在高科技产业上取得一席之地,虽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这方面发展较快,但是却缺乏创新精神,难以与北美和欧盟相提并论。

二、东亚经济模式的问题所在

经济模式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看待,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所谓模式无非是人主观对客观状况的定义和评价,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形成的经济运作方式。东亚经济模式是向纯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经济形式,在东亚经济日趋活跃、繁荣的时候,必然会出现进一步的转折和发展,向纯市场经济再迈近一步。这些国家内部不断生成诸多有碍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勿庸讳言,这与模式本身是难脱干系的。此次危机之前,东亚诸国已经暴露出形成危机的许多弊端。主要有:

政府强干预下的市场作用弱化。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引入政府干预,能够摆脱国内外各利益集团对本国经济的干扰,制定并执行经济计划,确定主导产业,集中推动资金积累,集中全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政府的强干预越来越显露缺陷:①强干预的政府本身会造成信贷资金需求上的“软约束”,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会造成不利于公平竞争和自由的价格控制。②政府强干预不利于这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向高度的社会法治化发展。③“政府质量”下降,官商结合,权钱交融,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④政府对企业的保护性发展会影响企业的竞争生存能力。

引进外资、技术结构上的不合理。东亚经济高速发展,离不开外资和技术的大量引进,这成为东亚模式的特点之一。各国争相引资和引进技术,由此所带来的盲目性造成了引进资金和技术的不合理。一方面,大量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导致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不同程度的控制,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例过大,而民族经济的力量被相对削弱;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外国投资,东道国政府往往只注意改善投资环境,却忽视了对外资的管理和限制,造成投资结构失当,致使大量外资流向房地产、证券部门,极容易形成产业结构失调和经济泡沫。再一个是举借外债的规模和结构不尽合理,有些东亚国家过度地引进外国短期资本,比如泰国,这样极容易使其经济受到冲击。

在技术方面,东亚国家为了加快赶超发达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却往往收效甚微,不能够很快地自己掌握这些先进技术。因为从许可证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中获得的技术和设备往往并不先进,许多技术和设备已经落后;另外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领先行业的跨国公司通常只采用独资的形式,以免技术扩散,使技术的引进成为“虚假引进”。

东亚经济“雁形模式”的局限性。“雁形模式”的梯级序列中,日本、“四小龙”、东盟和中国发展程度不一,但相互之间互补性很大,经济关联较强,因此,其中只要一环出了差错,就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日本在东亚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不仅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的支持,也为这些国家提供市场,有“领头雁”的作用。但从九十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开始陷入低速增长和衰退的困境,至今仍未摆脱,这是日本泡沫经济、产业结构的空心化、研究与开发能力下降和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的内部缺陷等原因造成的,这使日本难以再发挥对东亚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无疑给东亚金融危机“雪上加霜”。

发展中国家的通病:出口贸易的限制,经济基础薄弱,忽视金融体系的完善。①东亚(除日本)国家,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为主,很容易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也很难经受国际市场环境恶化的考验。另外地区内部贸易占这些国家对外贸易中的相当大比重,这种依赖性使本地区发生经济衰退之后,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出口繁荣。②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受极大限制。比如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科技含量高和具有世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很少,资金也相当匮乏。③忽视金融体制的作用。东亚经济衰退的直接诱因是金融危机,东亚各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银行缺乏风险防范和约束机制,汇率制度有欠灵活,对证券业和房地产业缺乏有效监管。

三、重新调整东亚经济模式

东亚经济的严重衰退,并非完全是东亚经济模式的原因,所以不能完全抛弃东亚模式,应该充分认识到东亚模式始终有其积极向上的因素所在,比如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推行市场化,政府对本国民族经济的保护等。而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对东亚模式进行及时调整。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①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到现在为止,东亚经济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这种产业结构是无法使东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的。随着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东亚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相对较高的劳动力价格已不具有竞争优势。东亚国家必须突破雁行结构,提高产业调整速度,及时实现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

②改善投资的规模和结构。要重视利用外资的有效性,注意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比例,改变对外资的依赖,加强对外资的管理和限制,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向,同时要注意提高国内投资的比例。投资要服务于产业升级。

③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人口素质较低是东亚各国的普遍现象,而对来自发达国家新技术领域的挑战,东亚各国的科技人才明显匮乏,已形成了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瓶颈。因此“科技立国”、“科教兴国”战略又一次面临到东亚各国的头上,东亚国家必须培养更多的有创造力的科技人才,抓住经济增长的关键。

④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增加有效需求。东亚各国的国内市场因为提倡外向经济而受到忽视,而开拓国内市场对于东亚各国应付对外贸易环境条件的变动、稳定本国经济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对国外市场则应该大力开拓俄罗斯、东欧、非洲、南美等地区的市场,同时也要重视扩展在欧美的原有国际市场。

⑤走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道路。东亚地区被视为世界经济三大区之一,但比较欧盟和北美,东亚地区是一体化程度最低的地区。这个地区大部分是发展中的中小国家,不能与北美相比,更不能与大部分是市场经济发展十分完善国家的欧盟相比,这使得本地区难以抵御来自外部的金融投机资本等的冲击。一体化道路有利于增强本地区的对外经济抗衡能力,为成员国提供一个安全的体系保障。东亚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走一体化的道路将是漫长的,但日本和中国在其中能发挥大国的作用,为东亚经济一体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⑥东亚国家在危机时期,必须抓住关键,为恢复经济打好基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衰退时期,应该投资于更新换代的产业,将危机转化为机遇,为经济恢复和再次腾飞创造重要条件,从而也帮助经济转型。这一点对当前处于经济衰退期的东亚各国有最为直接的现实意义。另外要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一是对证券业和房地产业实施有效监管,防止过度投资和泡沫经济;二是规范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

⑦作为东亚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结束衰退和刺激增长,帮助处境困难的东亚经济及早复苏。

标签:;  ;  ;  ;  ;  

走出困境再创繁荣--东亚经济模式的反思与创新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