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继承和发扬侗族传统特色,探索广西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创新问题是本文的初衷。通过对广西侗族聚落传统公共建筑风格的研究,来进一步挖掘侗族的建筑文化内涵和技术本质,旨在推动侗族公共建筑的创新。
关键词:侗族传统 公共建筑 探索创新
引言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建设美丽乡村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特别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和社区公共空间环境任务非常紧迫,我们通过对广西侗族聚落传统公共建筑风格的研究,来进一步挖掘侗族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技术本质,旨在推动侗族公共建筑的创新。
1、侗族主要的传统公共建筑
1.1、侗族鼓楼
侗族鼓楼是侗族传统建筑物,也是侗寨的标志。据称传统鼓楼内置的鼓,是以桦树作身牛皮封面,取名为“桦鼓”,故称鼓楼。侗族鼓楼大多建在寨中间,底部多数呈四方形,层檐取单数,楼身下宽上尖呈宝塔形状,屋顶有宝葫芦或千年鹤等吉祥物。鼓楼用杉木等材料建成,全部采用卯榫连接不用铁钉。楼檐雕龙画凤,色彩斑斓。底层中央有石条围成的火塘,冬天烧火取暖,遇事击鼓聚集商议。厅四周有栏杆和长凳,楼前有戏台或用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鼓楼坪,可供群众歇息、听戏、娱乐、待客和集会。鼓楼是侗寨中议事、典礼、聚会、娱乐、休息、聊天的场所,看到鼓楼就意味着进入了侗乡。鼓楼也有以家族姓氏命名的,如广西龙胜县平等乡就保留十三座鼓楼,有伍氏鼓楼、吴氏鼓楼等。
1.2、寨门
侗寨的寨门是聚落生活区域边界的标志,寨门分为前、左、右三门或前、后、左、右四个门,在四面开敞的环境中,寨门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防御的功能。侗族认为寨门有贯龙脉、通声气的作用。除此之外,寨门更重要的功能是它的仪式功能,寨门对于侗家人来说,是一个文化性的特殊场所。村寨之间的大型的交往实际上都是从这里开始,也是在这里结束的。因此,寨门不仅只是界标,它更是一个仪式的场域,这反映出侗族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交往的习惯。侗族的寨门有“井干式”、“门阙式”、“干栏式”三种,一般都采用木构建筑,侗族称之为“现”,规模大小不一,营造技术与鼓楼相似等。目前“井干式”因使用木材较多已经见不到了。
1.3、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为横跨河流的长廊式木桥。因桥顶铺盖小青瓦,并且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现在保留下来的传统风雨桥,多半是建于交通要道的河面上,可方便行人过往和歇息,也是当地妇女及儿童玩耍、缝补、聊天、乘凉、交易的地方,又因桥亭阁檐角翘起,穿枋有描龙绘凤、山水景致、故事人物等彩绘,又称花桥。桥以石砌礅,礅上叠多层杉木,上铺板为桥面,桥面上建有廊亭,亭阁有瓦檐3~5层,顶端置葫芦或千年鹤的造型。风雨桥同时起到组景和观景作用——廊中有亭,点线结合,同时又与湖光山色互为衬托,相得益彰。
2、传统公共建筑的特色及技术表现
侗族建筑在建筑处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强烈的侗族建筑的特征,这一特征体现了稻作农耕文化的特色轨迹。
2.1、侗族公共建筑色彩表现
(1)环境色:广西侗族地区为红土地,房屋是建造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所以,红色、青色、绿色和天空的蓝色就是它的环境色。
(2)主色系:侗族建筑大多数是用木材、竹、树皮、青石、小青瓦等本地材料建成,建筑色彩基本以自然的原材料色调为主,另外,为增加木材的耐久、防腐、防水性能,涂刷桐油等,也因建筑年久房屋颜色呈灰褐色。
所以,侗族建筑主色系为青灰色、橙色、灰褐色。
(3)点缀色:侗家人认为,白色象征纯洁、高尚和幸福。以前,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侗族胸兜花,流行于广西三江。在黑底上配以水红、桔红、湖蓝、群青、粉绿等色。多以湖蓝色作为底纹,与各种色彩的花纹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当地民间艺人叫“衬花”。所以,白色、紫色、蓝色等为侗族的点缀色。
2.2、侗族公共建筑的节点构造
(1)地基为浅基础,一般处理成上下两级或者三级,采用毛石或砖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柱脚支撑于地面墩座上(石块),用扫地杆连接木桩。
(3)墙体均以木板开槽密镶。
(4)门窗为花格木窗门,有的窗雕镂龙凤,有的镶几何图案格条。
(5)栏杆多为竖向木条设置,也有把栏杆顶端向外倾斜成弓形或为美人靠,还有在栏杆顶部设一道挑檐,在栏杆下段设置坐板,酷似沙发,又能挡风遮雨。.
(6)重檐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二楼的“穿”出挑支承瓜柱,瓜柱上再设挑檐枋并和檐柱拉结;还有将悬挑的“前廊”柱与支撑重檐的瓜柱合二为一,设挑檐枋出。.
(7)檐口下出挑的挑手直接支撑挑檐檩,挑枋没有复杂的装饰,仅于头部下方斜切一角。
(8)屋面分有举折和无举折的做法,然后在檩条上直接钉宽约100毫米、厚约20毫米的杉木椽皮,铺茅草或盖小青瓦即成。
2.3、侗族公共建筑装饰
(1)柱础为石柱础,有斜格、菱形纹、万字纹,以及花草鱼虫等图案。
(2)吊廊的装饰有连续的斜格、菱形纹、万字纹图案等。
(3)栏板有象形的花草鱼虫等图案。
(4)门窗有镂空的斜格、菱形纹、万字纹等图案。
(5)翘角一般为白色,有凤凰、山鸡、牛角、藤蔓等图案。
3、侗族聚落公共建筑设计创新
侗族传统公共建筑是中国传统民族建筑的类型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同理,侗族公共建筑也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现在,越来越多的侗族人民都在努力地改善自身的居住和使用条件及空间,我们的工作就是顺应了这样的需求,总结历史和前人的经验,提出一套侗族公共建筑风格研究成果。我们通过调查侗族聚落公共建筑现状,收集整理侗族公共建筑文献,进一步分析研究侗族公共建筑形态,侗族平面构成,挖掘侗族公共建筑特色,提出侗族公共建筑重生条件,分析其地理适应性,气候适应性,建材地方性,民族使用习惯,当地房屋建造水平等。为此,我们创新工作先从满足基本功能为主要目标开始探索,然后向提高使用舒适度的目标发展,最终建立侗族新公建的研究模式:
一、保持侗族公建中传统的部分。
二、改善侗族传统公建内旧的格局和设施。
三、提高侗族公建绿色建筑水平。
四、尊重传统侗族公建的选材与取色方面的习惯。
五、大量采用各种新型的节能技术。
六、外观设计富有侗族特色,体现时代特征。
传承与创新是建筑发展两个基本点。人类在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充满了文化的内涵。一个民族如果离开了传统,切断了文化脉络,也就没有了根基和方向。传统作为稳定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能缺少,但是要永葆它的青春,也要不断地创新。本着创新精神,我们需要对侗族新公共建筑进行长久并坚持不懈的探索。
结束语:
我们通过对广西侗族聚落公共建筑的研究,探索广西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创新问题。首先,我们深入挖掘侗族传统公共建筑的特色轨迹,在整理分析其形式、色彩、装饰、构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侗族村寨新型的公共性建筑特色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蔡 凌.侗文化圈传统村落及建筑的研究框架[J].新建筑,2004(6):7-8。
(2)李长杰.桂北民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50—59,253-260,346—348.
(3) 韦玉姣,韦立林.试论侗族风雨桥的环境特色【J】.华中建筑,2002(3):97.99.
论文作者:刘茵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侗族论文; 鼓楼论文; 传统论文; 公共建筑论文; 建筑论文; 广西论文; 聚落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