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种人性假设新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种人论文,新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人”的提出基于以下基本观点
1.创新是人的本质需要
首先,创新是脑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大脑是一个系统,根据熵增理论,系统如果不和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引进和输出能量和信息,就会走向无序,导致混乱。因此,引进和输出信息是脑系统稳定和发展的需要。而各种信息在人脑中的交流和碰撞必然导致新思想的产生。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力。输入和输出的信息越多、越快,就越有利于信息在脑系统中交流和碰撞,产生的新思想就越丰富,人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其次,创新是人生意义的最佳显现。每个人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追问人生的价值,都想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永恒。无限性是自然界的本质,但每一代人“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创新为人突破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创新和创造性是两个不同概念。“创造性这个术语通常指发展新思想的才能和能力。另一方面,创新通常指这些新思想的运用。在一个组织里,创新的意思可以指一种新的产品,一项新的服务,或是制作东西的一种新方法。”创造性偏重于新思想,而创新则偏重于运用。创新是通过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显现出来的新思想。它的最重要特征在于一个“新”字,它是对前人思想的超越,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突破。单纯的新思想也许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在有限的生命中很难被人认同。只有当自己的新思想在生命旅程内通过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显现出来,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时,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2.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组织需要“创新人”,“创新人”离不开组织
一方面,组织需要创新。任何组织系统都是由众多要素构成的,是与外部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对系统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组织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内部某个或某些要素在特定时期的变化会引起系统内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从而对系统原有的要素间的关系发生影响。因此,组织不可能静止。德鲁克说:“管理者不能把明天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今天的连续”,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托马斯-彼得斯则把不断创新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如果组织系统不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被变化的环境所淘汰,或为改变了的内部要素所冲击。因此,组织处在创新的动态过程中。组织目标、组织机构、组织制度和组织技术等都没有最好,只有目前较好。具有创新精神的组织才有活力,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组织的长期发展需要“创新人”。外在的控制和激励可能使员工在一定时期内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但外在的控制和激励会造成人的依赖性,使人养成依靠外在环境的刺激而不是依靠内心信念的支持来行动的习惯,而任何外在因素都是不稳定的,这种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必然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稳定。如果把创新内化为每个员工的内在需要,组织成员将由依赖变为主动,内在的创新需要将成为组织成员持久有效的动力。
另一方面,“创新人”需要有良好的组织环境。一个人创新潜力的大小由他的个体心理特征决定,创新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虽有先天成份,但主要还是由后天教育来塑造。观察力、想象力等创新性基础能力的培养,除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进行以外,组织也是一个重要的培养场所。此外,组织成员的创新潜力能否发挥出来,还要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限制,其中,组织文化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最直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瑞提把文化手段看作最重要、唯一不可缺少的创造基因,这里的文化手段既包括文化设施、文化团体等物质条件,也包括文化思想等精神条件。不同的组织其文化手段不一样,必然影响到组织成员创新潜力的培养和发挥。
“创新人”的管理原则和措施
1.管理职能:为员工创新提供条件
管理的主要职能不再是组织生产,提高生产率、创造利润,而是创造条件使全体员工(包括管理者)创新能力发挥出来。管理者的主要角色不是一位控制者、领导者和激励者,而是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不仅为被管理者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条件,努力减少和消除他们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而且自身也在追求创新。管理者一方面要通过组织文化、组织气氛的改造,激发创新思想,树立创新观念,塑造一个人人谈创新,个个想创新,处处在创新的组织氛围,把组织内部一切创新都纳入自觉的、有意识的轨道,使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活动。另一方面,管理者自身也要创新。管理者本身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规律。一个管理人员,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新,就不可能为组织成员创造最好的创新环境。在管理活动中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管理者创造性地处理,管理者只有主动探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为组织发展注入活力。
2.管理体制:现代科学创新体制
组织创新阶段需要有全新的管理体制,具体包括管理方式、决策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变革等。从管理方式来看应采取有利创新的集成管理方式。传统的管理方式是组织利用自身的资源,实现最佳的组合来参与竞争。这种管理方式不利于组织成员创新思维的产生,而会使组织走向封闭,缺乏应变能力,从而难以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取胜。在信息时代,组织管理方式必须是开放性、创新性的。集成管理就是这样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它以组织内外各种资源为要素,以创新机制为动力,通过对各种管理手段和文化手段的综合集成,把集成后的思想和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管理实践。集成管理不仅强调人、财、物等硬资源,更为重视的是信息、知识、经验思想等软资源,通过软硬资源的综合、优化来达到产生创新思想的目的。集成管理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它是一种参与管理的新形式。它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使组织结构网络化,为每个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新思想提供了机会。
从决策方式来看应采取兼具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决策方式——漏斗型决策方式。这种决策方式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让每个组织成员的想法都可进入组织信息库。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让每个成员都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调动成员的创新积极性有很大作用。第二步是以问题为中心,收集那些对解决方案有用的信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泛滥。过多的信息将搞乱重要问题,不利于做出最有效的决策。因此,管理者在收集信息时,首先要确定收集信息的目的,然后围绕这个目的,去收集那些必要的信息。第三步是组成一个由具有不同地位、文化背景和不同类型知识的代表参与的小组进行讨论。这些代表中既有管理者又有实际操作人,既有专业领域的专家又有软科学专家。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共同的目的和未来应有的状况上,强调建设性的变革,而不是就固定的问题寻求答案。不急于评价和选择,而是鼓励每个人发表自己的创新性想法,始终以高能量来追求更多更完善的方案。最后一个步骤是由个别人作出最后决策,选出最佳方案和替补方案。在最后的决策过程中,不能按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进行,而应该有一个最终决策者。因为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产生的方案往往是最保守、最平庸的方案。在决策者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后,不要把其他方案扔进纸堆,而应该从中选出一两个替补方案。因为现代决策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等多方面利益,几乎不存在一个对现有目标都有利的方案。当选出的最佳方案在施行过程中发现问题,难以施行下去时,应该有替补方案来代替。
从组织结构来看应建立横向网络组织结构。在组织创新阶段,企业组织结构应改变传统的以集权为特征的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而演变为以分权为特征的横向网络结构。通过削减管理层次,改革分工控制和协调制度,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创造最短的信息流。组织创新阶段应采取开放的、动态的组织结构,这才有利于新信息的输入,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组织创新阶段组织结构应跟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永远保持信息传播的快捷、灵活。
3.激励方式: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
外在激励对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是必不可少的,但内在激励所起的作用则更强烈更持久。因此应把两种激励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宣传来塑造有利创新的组织气氛。利用各种媒介,帮助员工树立信息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特别是树立创新观念,来激发每个人的创新热情。对组织成员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给予奖励,会给他们的创新动机起强化作用。奖励应该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物质的如奖金、晋升、实物奖励、提供生活条件等,这都属于人的基本需求。精神奖励如对于成果的认可、记功命名、表彰、授予称号等等能满足人们的尊重需要。奖励方式多种多样,可依据人们取得的成绩和不同需求选择采用不同的奖励方式。当然,最有效最持久的激励方式还是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员工的最高需求,当员工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时,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产生继续创新的动力。所以管理者最佳的激励方法是为员工创新提供条件,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4.评估系统:以社会效益为中心
创新评估是组织中创新过程的最后环节,是指经过一段时期的相对稳定运行后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的一系列活动,是促进组织成员进行新一轮更高层次创新的创新的又一起点。正确的评估将对组织成员产生巨大激励作用。管理创新阶段的评估系统有如下特点:一要以社会效益为中心。传统的评估系统都是以生产率和利润为中心,这是和传统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在管理的最高阶段,管理者应把组织目标置于社会大系统中进行考虑,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利益。因此,在对某个创新成果进行评价时,关键是看它的社会效益。二要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相结合。因为创新成果的作用具有持续性,在对它进行评估的时候就不可能对它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完整全面的一次性评价,因此,必须建立短期评估和长期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以便在它产生的效益充分显示的时候,能对它作更客观的评价。三要技术指标与人文指标相结合。一个创新成果产生的效益有一部分是可以用技术指标进行测量、估算,可以数字化的,(如某种新工艺的创新对生产率的影响)。而有一部分是不能用数量来估算的,只能用人文指标进行论证(如某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就要求在评估体系参与人中既要有专业领域的技术专家,又要有人文科学家,这才能保证对创新成果的评估更全面客观。
“创新人”新理念的意义
1.“创新人”新理念消除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有利于组织的和谐发展
从理论上看,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有一致性。人们之所以结合成组织,本来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需要,但组织建立起来之后,个人虽然在组织中存在着,而组织却独立于个人而存在。而且,组织目标所反映的只是个人目标的共性方面,在此之外,个人仍有其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追求,所以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常常发生冲突。
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源于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组织价值观是组织对所预期的未来状况所持的标准观念,就是说,组织所期望的未来状况怎样才是正当的、合法的、有益的。只有组织认为是正当的、合法的、有益的未来状况,才会被确定为组织的目的,组织才会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奋斗。组织目标是由组织价值观决定的。而个人目标则由个人价值观决定。由于个人的成长环境除了组织以外,还有家庭、社区、行业等,这就使个人的价值观具有和组织价值观不一样的特定内容。要消除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就必须协调组织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找到组织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重合点。在组织创新阶段“创新”就是一个最佳重合点。创新对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是最为有利的。因为创新既是组织成员的内在需要也是组织发展的持久动力。组织成员创新能力的提高从长期结果上看将使组织的其它目标得到实现,创新将导致组织和个人的双赢局面。无论组织还是员工都把提高创新能力当作最主要的目标,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矛盾。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对立的根源在于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管理者作为个人虽然也有自己的兴趣和要求,但由于组织赋予了他们以一定的权力,他们也就承担着组织赋予他们的领导责任,因而他们在处理问题时,通常是以组织的身份而和下属发生关系。他们的工作就是促进达到组织的目标。如果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是冲突的,那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就难以避免。管理者的任务是通过管理去实现统一的组织目标,而他所面对的作为管理对象的个人却各有各的要求。如果他关心并尽力满足每一个人的不同要求,组织的目标势必难以实现;如果他用组织目标去压倒个人的要求,管理对象又会产生各种不满。而在组织创新阶段,因为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达到一致——都是为了创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也就丧失了基础。此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等级差别也将削弱,因为他们的目的都在于创新,只不过分工不一样,管理者的重点在于管理创新,被管理者的重点在于技术创新。
2.“创新人”新理念有利于消除组织与社会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任何组织都处在社会大系统中,要从社会外界输入物质、能量、信息,组织在对这些物质能量信息吸收重组以后,又要向社会输出产品、能量、信息。组织如果不能接受足够的投入,它将不能正常地运转,而组织如果不能向环境输出足够的产出,环境对组织的投入将不可能继续循环进行。以往的人性假设从组织利益出发,片面追求生产率和利润,其投入与产出往往不顾社会效益,容易造成对社会环境的破坏,影响社会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组织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而根据“创新人”假设,组织把培养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当作主要目标,在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估时又以社会效益为核心指标,从而可以消除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使组织和社会相互促进。组织的产出——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而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又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供组织投入时选择。
3.“创新人”新理念克服了目标和手段的矛盾,有利于实现人的本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说“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应该把人本身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自由是人的一个本质属性。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里的“活动”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形式都包括在其中,人的活动最主要的是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怎样使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达到自由自觉的境地呢?创新是最佳的途径。哲学人本学上的自由在本质上是与创新等同的概念,创新离不开自由,自由意味着创新。创新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又是人的理想的价值追求。创新一方面是人对外在必然性的摆脱、驾驭和利用;另一方面也造就着人本身的能力和本性的发展,这就在双重意义上实现了人的理想与愿望,从而获得内心的幸福、喜悦和充实感。当人的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价值得以全面实现的时候,人也就最终全面地占有了自己的本性。
主体性是人的另一个本质属性。人不仅是认识的主体,而且是劳动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也是自己的主体。人作为主体不仅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而且创造了人自己。“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的主体性要通过创造体现出来。人的最本质的需要是从事创造活动的需要,最本质的能力是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通过创造,人的本质不仅在自身之中存在,并且在生产创造的世界中存在,一句话,人的本质就是创造。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性。人的本质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实现,通过创造,意识不仅仅在头脑中存在,它也可以通过现实的产品体现出来。而这里所讲的创造,正是和创新相等同的概念。它指的就是新思想在现实中的运用,是新思想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的显现。
标签:创新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个人管理论文; 员工激励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人性论文; 管理者角色论文; 物质激励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