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提高中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论文_陈水星

浅谈怎样提高中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论文_陈水星

陈水星(湖南省汉寿县龙潭桥镇中学 湖南 汉寿 415905)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需要教师和教师之间紧密的衔接性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方法和练习融合性教学,需要长期且不间断的培养及训练,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关键词:计算能力;兴趣;练习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3-0142-02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合理、准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作为学生四大基本能力之一提出来,由此不难看出运算能力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所以学校数学教研组在一番探讨之下,针对学生计算能力薄弱这一现状决定成立专门的研究课题小组,力争改变这一现象,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观察、作业分析、试卷测试、交流辅导,我们总结出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础薄弱,口算能力不强

在交流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九九乘法表”都记不牢。而一些简单的加或减的运算都不能直接用口算来解决。

2、算理模糊,张冠李戴

在试卷及课堂反馈上来看,很多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未弄清楚为什么要如此计算,全凭自己喜好来计算。如:小数除法12.3÷0.15时,学生在计算时,对于小数点的变化方面并未关注,而是直接运用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导致计算出错。

3、粗心大意,书写习惯差

大多数学生在抄题或答案转移的时候经常出现抄错数字的情况。如:将数字“6”从草稿纸上誊到试卷上面的时候“6”就变成了“4”。 有些学生常常把“+”号和“÷”号写的过于相似,导致自己在计算的时候运算错误。还有一些学生书写习惯比较差,加法、减法、除法列竖式计算的时候,数位总是对不齐。或是把验算的结果誊成计算的结果。甚至是算对了,但因为自己的数字写变形了,所以把变形后的数字当成另一个数字来写,导致出错。

4、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部分学生因为基础不牢,导致后续学习中的计算题无法展开练习,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遂直接放弃计算。有一部分学生直接依靠计算器来进行计算,若不用就潦草乱算。还有部分学生,计算的时候,一味求快,不认真审题,经常看错计算符号和小数点,导致出错。

学生的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绊脚石,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教学难点。综上调查研讨我们不难得出,提高学生的计算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尝试:

(1)培养学生对于计算题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合理地组织教学,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兴趣因素,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知识化为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故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堂教学中,可以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卡片、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让学生抢答,或是先让学生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再统一对答案。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小结,对特别优秀学生进行表扬、奖励。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同时也会注意正确率。还可以进行游戏教学,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10 以内的加法运算时,可以用糖果作为教具,进行10以内的加法计算,让学生获得糖果作为奖励。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夯实基础

打好学生的计算基础是重点。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而一些基础的公式及法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牢固。如:“九九乘法表”、“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等,则需多加强调督促学生理解并掌握。

(3)理解掌握算理

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 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35×12,要使学生理解:35×12,就是求12个35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2个35是多少,再求10个35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2个35得70,所以0要和乘数2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35个得350,所以5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

(4)加强计算题训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 。计算是一种技能,在讲清算理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练习, 以多样化的训练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判断、凑整的技巧。因此,我们应该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练习题,注意调动学生对计算训练的积极性,将教学目标逐一落实。我认为练习题的设计首先应该要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我们的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 ,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5)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布置了计算题后,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它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部分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部分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 因此严格督促落实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很重要。

其次要培养自觉检查的习惯。很多学生做题时,都不愿意检查,做完题之后,就感觉完事了,等老师批改后,发现出错了。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采取了“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答案”的检查方法。检查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进行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最后要培养相互检查的习惯。即两人一组,完成练习后相互检查,并将每次互查的结果记在表格中,到期末评选出最佳同桌并给予奖励。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是一项综合性且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和教师之间紧密的衔接性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方法和练习的融合性教学,需要长期且不间断的培养及训练,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论文作者:陈水星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  ;  ;  ;  ;  ;  ;  ;  

浅谈怎样提高中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论文_陈水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