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未来农业结构调整的五个空间_农业论文

上海未来农业结构调整的五个空间_农业论文

未来上海农业结构调整的五大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结构调整论文,上海论文,未来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任务,其中农业结构的调整是我们发展农业的一项重要方针。同时,也为上海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指南。

一、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难点何在

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必须面对市场,着眼未来,及时进行农业技术结构改造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当前的经济形势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良好时机。然而,从我国农业的结构调整的运行状况看,许多地方呈现出一筹莫展,无所适从的状况,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是市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灯塔”是市场需求。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善,一方面市场信息残缺不全;另一方面连有限的信息也不能很好的利用,市场对我国农业结构引导作用显得比较弱。

二是政策。我国经济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来调控实现,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涉及农业的产业政策等。但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并未缓解。其主要原因:其一,从产业政策本身来看,我国出台的产业政策比较宏观,侧重于规划,对农业微观经济主体缺乏可操作性指导;同时,在约束力上,主要是粗线条的、放纵型的,法律约束力更弱。其二,从产业政策的信息传递渠道看,目前主要是借助于政府文件、电视、报刊等大众新闻媒体,其波及面虽广,但对农业微观主体运行的贯彻性很弱。其三,从农业自身来看,对产业政策信息的收集、加工、研究不重视,加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经营观念意识滞后,“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缺乏信息敏感性,影响了国家产业政策作用的发挥。

三是杠杆。利用财政、金融、投资、税收、外贸等经济杠杆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不大,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与国家产业政策配套的、完善的经济杠杆的调节政策,从而也就削弱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效 性。

二、未来上海农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背景

(一)未来的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为上海农业的结构调整提出了挑战和提供了机遇。

在21世纪的初叶,上海农业的发展可能面临着三大变数:一是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在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后,随着金融风波的逐渐减弱和消失,开始由经济发展的黑色隧道中走出,进入更新和复苏,压抑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阴云逐渐散去。二是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尤其是在目前中美两国已经签署了农业合作协议以后,上海农业结构的调整面临着必须要同国际市场接轨的要求,上海农业将面临着被冲击或主动出击的两种选择。三是国内经济通过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型经济开始进入相对过剩型经济,目前的农产品市场也已全面进入初级水平的买方市场。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压力的增大,通过农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国家刺激出口、扩大内需战略的实现,国内市场将有一个良好的转机。

(二)未来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为上海农业的结构调整提出了挑战和提供了机遇。

上海农业就全国而言,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一是上海农业不是一般纯农区的农业,它是与上海这个具有国际地位的、全国特大城市相匹配的农业,因而,它必须具有不仅与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相融的功能,还要具有与世界农业率先接轨的功能。二是上海农业是处于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根据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必须具有领导全国农业新潮流的先进性。三是上海农业具有自身的发展受到“资源空间相对狭小而科技优势功能增强”等相关因素的制约和支撑的特点。上海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耕地的人均和劳均拥有水平低于全国水平的27.2%和39.1%,也低于北京和天津的水平;上海又是一个缺水的特大城市,农业无害化灌溉用水也面临着危机;上海农业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人均生存地域空间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但是,上海拥有综合科技优势,地域经济上的科技潜在可贡献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因而, 由于上海大城市辐射功能的不断增强,上海农业的也会得到进一步拓展。关键是上海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跟上世界产品市场的潮流,符合上海农业自身的特点,才能真正发挥其有效的功能。

三、未来上海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空间

根据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整体功能“经济、社会、生态”三维大结构,未来上海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空间如下:

(一)农业整体功能结构调整空间。

1、从上海特大城市的整体环境看, 上海农业应从注意经济功能逐渐向社会、生态功能倾斜。上海的森林覆盖率和绿地覆盖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世界大城市的平均水平、国内的部分城市相比,都属于低的。因而,上海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目标应该是为改善上海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二是上海农业自身发展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性指数是较差的。主要体现在人均耕地与全国水平和国内城市水平相比相对稀缺;农业安全性灌溉用水短缺;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污染较重等。2、未来上海农业的结构调整, 要注重农林结构的调整。在未来的农业结构调整中,通过科技兴农,置换土地,增加果、林地面积,改善上海的大气环境和提高市农饮食质量。3、 注重农产品的质量结构的改善。1999年,我国农业进入了“以农产品品质为中心的,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创新阶段。

(二)农业增长方式结构调整空间。

农业增长方式可以采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来划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小于40%为粗放型增长结构,大于60%为集约型增长结构,介于两者之间为过渡型增长结构。据有关方面测定:上海目前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也即上海农业增长方式进入过渡型的初始阶段。 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80~90%,根据上海农业“十五”及到2015 年率先基本实现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规划,届时上海农业应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农业的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起码达到80%以上。一是加强上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高标准地进行农业水利建设和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快农业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形成优良种子种苗、特色农产品、先进农业设施、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化农艺农技应用、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六大产业高地。二是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科研、推广、创新体制,围绕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和绿色工程,开发农业新技术,从根本上促进上海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都市农业转变。

(三)农业发展区域结构调整空间。

上海农业的发展空间相对狭窄,人均拥有的地域空间只有全国平均的1/10。因而,上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国内农业发展的地区性差异和同国际农产品的接轨上,加快上海农业结构的外向化和国际化进程。有关专家认为,中国这种地区间发展的差异性,形成了中国长期增长的潜在优势,中国这样一个12亿人口的经济,因区域差异的存在,可支撑起中国30~40年的增长。上海农业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的大转换来拓展上海的发展空间。一是利用国内正在形成的经济区域化时机,利用与周边地区形成的大交通网络,拓展上海农业科技辐射和农业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转移和交流空间。上海农业充分利用大都市的科技、资金、人才、管理等优势武装自己,把上海农业建成全国乃至国际性的高科技制种、育种、引种中心,先进的农业设施机械制造中心,农业综合科技的输出中心,农业人才培训中心,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和预警中心。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上海农业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提供了参与国际农业的合作和分工空间。上海农业应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确立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农业资源配置转换,实现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和农民的增收。根据国外农业国际化的经验,上海农业国际化模式可概括为:基本口粮和其它产品分离,兼顾效率和粮食安全, 有限制地开放上海市场, 粮食进口依存度控制在10%以内(中国1988年以来平均每年为3.1%,最高年份为4.4%; 世界近几年为13.6%)。实行有差异的各具特色的农业国际化区域格局, 选择多边协定、双边协定、区域经济圈等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尽可能扩大出口,适度进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

(四)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空间。

促进上海农业从单纯的传统的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领域延伸、复合型产业结构转变。一是以农业生产、流通到消费全过程为依托,实现良种的科研、开发、选育,生产资料的供应,金融信贷,整地播种,防治病害,田间管理,收获处理,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二是以建设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为依托,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强的主导产业。三是以组建科技化、规模化的“龙头企业”为依托,把农、工、商三大产业和产、加、销三大环节与千家万户的农民连接起来,实现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四是以发展多元化、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为依托,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格局,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从农业生产经营的整体上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农业集约化、经济效率优化和市场化程度。

标签:;  ;  ;  ;  

上海未来农业结构调整的五个空间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