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本主义的第四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全球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第四世界的概念
“第四世界”(The Fourth World)近年来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类:
人类学意义上指原住民。目前全球的原住民主要是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中美洲的玛雅人,南美洲的印加人,澳大利亚的土人和新西兰的毛利人等。英文中对原住民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土著人(indigenous people)、原始居民(aboriginals)、本土人(natives)、第一人(first persons)等,也称第四世界(the fourth world)。1974年加拿大土著人运动领袖提出第四世界概念,意在表示土著人处于三个世界划分之外的境遇。1984年观点激进的地理学刊《ANTIPODE》发行了“第四世界”专号,将世界范围的“土著民族”称为“第四世界”。第四世界是仍然保持着狩猎收集型生活方式的民族,大都生活在世界的边缘,游离在现代文明之外,构成了一个非主流的群体。
哲学意义上的虚拟世界。第四世界(也称世界4),作为信息社会、虚拟现实和网络世界的复合体,指的是继波普尔所谓的“三个世界”,即物质世界、主观神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之后,20世纪人类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信息资源、想象力和创造性将前人的数字世界、理念世界或绝对精神世界搬上现实舞台,演绎或制造出的一个新世界。它是人类将光、电、色、能、数与信息集于一体,构成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系统。这个世界的空间形式是赛博空间,时间形式是赛博时间①。
此外,还有一些比喻性的应用。比如在环境意义上,有人将地球环境状分为五个世界,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其中,地球环境状况的第四世界描述为:人满为患,杀鸡取卵。又如在国际政治意义上,有的学者将第一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第三世界国家指传统的三个世界,第四世界则指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还有文学上的使用,娱乐游戏中的使用等等。
本文讨论的是从社会发展水平上使用的第四世界。这是广为流行的第三世界概念的延伸。当今世界的分化,过去的第一、第二及第三世界的分类方法不足以完全包容,因此第四世界的词语随之而起。不过其定义还未统一,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传统的第三世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出现明显差异,随着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亚洲,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提出了第四世界这个概念来描述那些在经济规模上更加弱小的群体,它们从经济和政治上处于世界更加边缘化的地位。曼纽尔·卡斯特依照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形势,以过去的第三世界为参照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第四世界理论。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不以地理区隔为界线的第四世界正在全球各角落快速成型之中,这个世界便是由受到信息资本主义压迫、摒弃、排斥在外的信息贫穷阶级所组成。过去人们把地球划分为三个世界,即欧美日本为第一世界,苏联与东欧集团为第二类,发展中国家为第三类。今天这样的分类法可能有所改变,眼前出现了第四世界却是毫无疑问的。卡斯特所指的第四世界主要是指在全球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中价值极小的国家或地区,包括非洲大陆、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和太平洋小国,以及发达国家的都市被遗弃的贫民区。
第四世界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更加的贫穷。第三世界是一个不发达的概念,第四世界当然比第三世界更为不发达,也就是极端贫穷的地区。这个贫穷不仅仅是第三世界的饥荒、疾病等显眼的问题,而且是一些另类的贫穷问题。二是和世界脱钩。第四世界更为关键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这些状况被世界所忽视和遗忘。例如在非洲、亚洲等地,因为各样天灾人祸而沦为难民或国内流民者的人数以百万计,他们终日流离失所、一无所有和到处觅食,却为传播媒介甚至自己的政府所遗忘。另外,在发达的西方社会里,当很多人追捧高科技发展时,也有些人没读过书、买不起一台电脑或从未浏览过互联网。他们变得自卑和失去信心,成为社会上的边缘人,也是第四世界里的人群。如果说第三世界是全球化之中的落后地区,那么第四世界就是与全球化脱钩的地方。如果说第三世界或许还有望实现现代化的追赶,那么第四世界则前景黯淡。
二、第四世界的主要成因
非全球化是第四世界的主要成因。非全球化是指与全球化的断裂与脱钩。非全球化不同于反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依然是在一个体系之内的矛盾和冲突,而非全球化则游离于全球化体系之外。
卡斯特以网络社会学视野,认为信息社会的全球化是一种网络社会结构。以网络视野解析全球化结构,需要具体分析节点、联系和规则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节点问题。组成全球网络的节点,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个节点可以用民族国家(或经济实体)为单位,也可以用重要城市为单位,还可以用巨型公司为单位。当今全球大约有200个这样的单位。现今联合国有191个会员国。二是联结问题。节点之间只有相互联结起来,才能组成网络。首要的区别是是否联结。目前的全球化,并不是将全球所有潜在的节点都联结在一起的。全球仍然有一些潜在的节点与整个网络处于断裂状态。另一个区别是联结的程度。不同的节点联结在网络之中,但联结的程度区分很大。有些节点之间联系很密切、很强劲,有些节点之间联系比较疏远、比较微弱。比如国家之间,美国与日本、英国之间的联结就是很密切,而非洲索马里与亚洲孟加拉国之间的联系则属于疏远和微弱的联系。三是规则问题。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可以无限扩展的系统,但无限扩展不等于随意扩展。一个节点能否与网络联结,取决于是否遵从共同的规则。这包括价值规则和运行规则。当前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体制为基础的,基本运行机制是市场化。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之中,只有对网络具有价值、并且依照市场方式运作的节点,才能联结在一起。那些没有价值,或者不能以市场运作的节点,就不能与网络相联。
依照网络视野,全球化具有选择性。全球经济并未涵盖地球上的所有经济过程,并未包含所有领域,在运作上也没有涵盖全部人口②。全球化在国家、地区、人群之间具有选择性。这个选择的标准是依照网络的价值观。一方面,有价值的领域和人口区段连接上价值与财富获取的全球网络。另一方面,以网络里的价值为标准,没有价值或不再有价值的一切事物和人口便脱离了网络,最后被抛弃③。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地区和相当部分的人群,与全球网络处于断裂状态。所谓的第四世界,就是这些脱离了网络和被抛弃的地区。
第四世界在经济上是全球资本逐利的内在逻辑的结果。如果说早期西方列强为扩大其势力范围和赢得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主动地把各国家纳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去的话,那么在当今少数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则是根据其资源、市场、资本输出所能带来的利润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选择地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经济联系。在全球化时代,资本流动的空间前所未有地扩大,它基本上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畅通无阻地流向它愿意流去的任何地方。然而,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润,资本流动的规律是:哪里利润高就流向哪里,哪里有利润就流向哪里。换言之,资本总是流到能够赚钱、或赚钱比较多的地方。因此,全球化并不是全球均衡的发展。世界上许多条件欠佳的国家和地区,被视为是利润的不毛之地,资本不从问津,可能被逐渐边缘化,即出现非全球化现象。作为被资本遗弃的非全球化国家和地区,作为全球化的死角,就出现了第四世界。
第四世界在政治上为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排斥政策所加剧。全球化促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大,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是不对称的。在全球化中起主导地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科技、贸易、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组织体制以及在国际机构中的作用等方面均处于劣势,难以平等地享受全球化的好处,往往成为全球化负面效应的受害者。尤其严重的是,美国推行强权主义政策有意使一些国家边缘化。比如,美国推行打击“邪恶轴心”、干预“失控国家”、整治“问题国家”、瞄准“核攻击对象国”、防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等政策。在这种强权的逻辑之下,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可能被贴上某种标签而被打入另册。
当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错误政策也是内因。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有机遇,但关键是当地政府要能够把握这种机遇。问题是,一些国家政府没有很好地加以把握。卡斯特认为一些非洲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层面扮演着破坏性的角色。非洲在20世纪50、60年代独立后,总体上选择了计划经济或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模式。由于非洲国家缺乏现代化管理人才和法制措施,管理中漏洞很多,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丑陋现象也开始滋生和蔓延。有的国家不顾国力,基建规模过多,背上沉重的包袱。许多企业管理混乱,效率极低。一些当地政治社会精英从事大规模非法买卖,包括与全球各种事业伙伴进行全球犯罪经济的冒险事业。这些国家的官员和政治精英,把国家的资产和外国的捐款私有化,将之存放于瑞士银行,结果是内战不断、经济破产、成千万人流离失所。
与全球化脱钩的后果甚至比剥削更为严重。世界体系理论、依附理论等在讨论全球化时,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处一个世界系统之中。这个世界体系分为中心外围结构,构成一个剥削链接。落后国家在这个系统中,处于被剥削的位置。激进的依附理论者认为,落后国家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摆脱依附,也就是切断与中心地区的关系。卡斯特的全球化观点与此不同。他认为,在网络社会全球化之下,如果不能与全球化联系,就没有任何发展的机会。脱钩比剥削更为可怕。第四世界由于过于边缘化,甚至连剥削都不值得。第四世界与全球体系的逻辑毫无干系,这比被剥削更糟,因为剥削至少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需要。或者说,你需要我,所以你才剥削我。这与说“我不需要你”截然不同④。
三、第四世界的国家
第四世界在全球呈“豹斑”式分布,而那些大面积的断裂地区主要分布在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是这种断裂和脱钩的典型地区。非洲是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的多灾多难的大陆。沙漠、半沙漠占去了非洲大地的1/3,非洲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沙漠正午气温可高达摄氏50多度,植物贫乏、人烟稀少。生活这样的酷热地带,人们为了最起码的生存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20世纪末期信息化、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兴起,正巧与非洲经济的衰退、国家的分裂、社会的崩溃同时发生⑤。从全球发展角度,非洲聚集着全世界48个最不发达国家中的33个,其中全球最贫穷的10个国家都在非洲。从自身增长角度,非洲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经济短暂兴旺,但7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大为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大多数非洲人比他们在半个世纪之前的建立独立国家时更穷。非洲的社会景况也极其糟糕。非洲45%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撒哈拉以南非洲52%的居民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非洲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很低,成年人中的文盲占60%。此外,非洲还有2300万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濒临死亡,2亿人口长期营养不良。卡斯特指出,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已陷入第四世界,那里除了饥荒、战乱的消息外,几乎没有什么能引起外界的兴趣。
黑非洲在全球化中越来越边缘化。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被边缘化,目前使用的标准是它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数额大小。在过去的20多年中,当全球化在世界大部分成为趋势之时,非洲的贸易、投资、生产及消费,却出现了倒退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非洲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以负数增长的,结果是非洲在全球贸易额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撒哈拉以南45个国家共5亿人口,出口贸易量只有500万人的香港的一半。1950年,非洲的出口占全球的3%,1990年只有1.1%。1980年全球有3.1%出口到非洲,1995年只有1.5%⑥。20世纪80年代非洲接受了大量国际贷款,但非洲并没有因此实现工业化,反而使非洲外债高筑、经济每况愈下。1994年外债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8.7%,实际上已经无法偿还。这种状况使投资非洲需要冒极大的风险,甚至是最大胆的投资家都举足不前。非洲不断边缘化,贸易在减少,资本在撤离,正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荒漠地区。
黑非洲还被隔离在信息化之外。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新一轮动力。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新技术革命中激发了新的活力,享受着信息时代的新果实。而许多非洲国家从一开始就被排斥在信息技术革命之外。非洲整个大陆的电话拥有量还不及东京或纽约地区。非洲的电脑拥有数量极低,大量的穷困人口根本不了解其为何物。非洲现今使用的为数不多电脑,有一半是他人捐助的过时设备,因此非洲被认为是快速科技更新所制造的大量过时设备的垃圾场。政府部门电脑多数是摆摆样式,处理例行公事,很少用来协助决策。许多非洲国家互联网基本是空白,离开了首都就无法上网。非洲不仅缺乏电脑设备,而且缺乏使用电脑所需的最低基础设施,乃至稳定的电力供应。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低谷地区之上,非洲大陆又是全球数字鸿沟的低谷地区。卡斯特用“信息黑洞”比喻非洲。在这个信息时代加速发展之际,非洲却处在信息光芒的死角。
第四世界集中于非洲,但不限于非洲,而是遍布发展中国家的各个角落。20世纪末期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之中,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处境不妙。据世界银行对第三世界国家统计,80年代98个国家中有10个平均GDP出现了负增长,占总数的10.2%;90年代形势更加严峻,102个中有35个在1990至1994年间平均GDP出现了负增长,占总数的34.3%。联合国发展组织以每天消费1美元作为极度贫穷的基准。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有13亿人处在悲惨的境地之中,除了2.15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还有5.5亿在南亚,1.5亿在拉美。在亚洲,孟加拉和尼泊尔都是最不发达国家。老挝、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柬埔寨等国也被认为是亚洲信息化中的第四世界,这些国家的IT市场不值一提,几乎所有知名国际IT企业对它们都没有投入,或者说根本没有开发计划。即使是昔日比较光景的拉美,现在也处境不妙。拉丁美洲最近20年被认为是“失去的十年”,“又一个十年”。墨西哥9300万人的半数持续过着低于贫穷线的生活。最糟的情形发生在贫困的原住民部落,萨帕提斯塔是墨西哥31省中最贫穷的原住民地区,那里营养不良的人民达到85%,也正是那里掀起了少数民族武装斗争。詹姆斯·彼得拉斯指出,阿根廷从1992年到1997年执行了美国等自由主义经济专家开出的所谓正宗药方,最终从世界银行等盛赞的第三世界样板国家变成“贱民国家”、“麻风国家”,阿根廷正在沿着下坡路走向第四世界⑦。
四、第四世界的社区
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第四世界的“豹斑”,如同卡斯特所言:我们生活在第一世界,而对门的邻居可能就身陷第四世界⑧。在信息化资本主义中,被视为无价值且无政治利益的地区,财富和信息的流通跳过这些地区而绕行,而不论这些地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不同只是发达国家人数比例较小而已。如果说在某些最边缘化国家他们是多数,在某些中等发达国家是少数,那么在一些最发达国家也有一定量的存在。在南非,居民中一些白人的文化与生活水平几乎是属于第一世界,相当一部分城市黑人属于现代工业化中的第三世界,而农村非洲人与非洲第四世界的同类人没有太多的不同。二战后法国是个工业发达的国家,然而在繁华的巴黎近郊就有赤贫存在。也就在这里,约瑟·赫忍斯基神父(Joseph Wresineski)创立了“第四世界运动”。在美国加州的帕罗尔多,那里是斯坦福大学的所在地,是作为全球信息化标志的硅谷的核心地区。那里聚集着一批相当富有的生活在全球网络社会中的知识精英,但仅隔一条高速公路的东帕罗尔多是南美人聚居的拉丁区,生活处境完全不同,高失业率、高犯罪率、经济贫困,这个地区就完全处在全球网络之外。在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内城少数民族贫民区、西班牙充满大量年轻失业者的异类生活区、像货物一般被堆放在法国郊区的北非人、日本的寄场地区等等,都是第四世界的表现形式⑨。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资本主义中福利国家政策瓦解、社会排斥增强之时,第四世界的数量有扩大的趋势。
发达国家内第四世界的形成与全球化的大势和社会排斥造成的社会断裂相关。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出现了产业转移和福利缩减的趋势。资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将产业转移到劳动力相对成本更低的地方。这使得一些发达国家的地区传统产业出现凋零,失业率提高。而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之下,各国都在缩减福利开支,使得社会中弱势群体处境更为艰难。除此之外,一些国家社会政策中或明或暗地包含着社会排斥,即社会中某些人被全部或部分地隔离在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系统之外。比如,西方社会中某些人被剥夺成为劳工的权力,某些阶层被永久排除在正规就业市场之外。社会排斥切断一些人与社会的有价值的联结,造成了社会断裂现象,形成了与主流社会脱钩的第四世界。巴黎2005年出现骚乱的郊区,就是非洲移民聚居地。那里居住的多是20世纪60年后进入法国的非洲劳工。他们许多人后来取得了法国籍,住进政府修建的廉租房,并在那里生儿育女。但他们经济地位低下,子女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失业率达到25%。这些社区内成长的年轻人相对封闭,存在不同程度的融入社会困难。这些社区年久失修、人口密集、犯罪高发,一直是令人生畏的敏感社区。在遇到风吹草动之时,容易产生社会骚乱。
发达国家的第四世界多数分布在大都市地区。西方的大都会,一方面是全球化网络的重要节点,与全球其它节点相互联结。另一方面,大都会内部却出现断裂。最典型的是美国的内城区域。城市内少数民族聚居的贫民区是一种社会排斥系统。黑人贫民区、拉美贫民区等,浓缩了美国在信息时代最为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歧视、人间惨剧和社会危机⑩。在这些地方居住的人,大都因经济转型处于长期失业的状态,出现大量的单亲家庭及高罪案率。它们缺乏技能无法找到工作,还遭受疾病袭扰,容易染上吸毒酗酒恶习。其中黑人的境况最为严重。二战期间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大批黑人入城。他们聚居在市区中间地带,那是中产阶级郊区化后所空置出来的地方。美国战后的都市更新在郊区,政府住宅政策也倾向于郊区,加速中上阶层逃弃内城的过程,包括一些黑人精英也搬出内城。城市新增加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在郊区,与内城人们不相干。内城低技术职业的萎缩,黑人工作更加困难。黑人家庭网络的破碎。美国单亲儿童中57%是黑人,而黑人人口只占15%,31%黑人小孩从未有婚姻家庭。黑人的成年男性被排斥在福利国家政策之外,他们很容易陷入各种形式的流行于社区的非正式的犯罪经济之中。卡斯特无奈地写道,美国内城的贫民区,特别是黑人贫民区,可以说已经成为人间地狱了。(11)
结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分化。为资本主义体系所排斥的第四世界如同“豹斑”一样,遍布在贫穷而边缘的发展中国家,甚至也出现在发达国家的贫穷地区。第四世界的事实说明,不改变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就不会有和谐健康的全球化。
注释:
①张之沧:《第四世界》《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②③(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156页。
④⑧虚拟世界哲学家:《信息时代如何改变生活》,北京青年报,2002年3月11日。
⑤⑥⑨⑩(11)(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2、93、189、156、165页。
⑦《西方眼中的样板变成第三世界的灾难》,《起义报》(西班牙),2002年5月15日。
标签:非洲大陆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黑人文化论文; 全球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