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361000
【摘 要】目的 分析肌电图检查对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60例,根据临床医师诊断作为依据,将6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A组:脊肌萎缩组、B组:脊髓侧索硬化组及C组:延髓麻痹组。所有患者均施以肌电图检查,对比其颤抖值、阻滞及纤维密度。结果 三组间阻滞值、颤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纤维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早期施以肌电图检查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准确反映,可为疾病的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给予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肌电图检查;诊断;可行性
运动神经元病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四肢无力、言语不清、肌肉震颤等诸多临床症状。,因疾病早期具有隐匿性,加之病程较长,若早期无法及时发现,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加重将严重影响到后期的治疗及康复[1]。患者一旦发生运动神经元病,疾病病情重,治疗难度较大,患者预后不理想,存在较高的死亡风险,因此针对疾病早期准确的诊断并施以合理的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其生存期延长极为关键[2]。一直以来针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多给予患者肌电图检查,该检查方式受到临床的认可与肯定。本研究就肌电图检查对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根据临床医师诊断作为依据,将6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A组:脊肌萎缩组(12例)、B组:脊髓侧索硬化组(42例)及C组:延髓麻痹组(6例)。A组男7例,女5例;年龄31-60岁,平均(46.41±7.24)岁;B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2-61岁,平均(46.74±7.31)岁;C组男4例,女2例;年龄30-61岁,平均(47.11±7.45)岁。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施以神经肌电图检查,检查仪器为尼高力牌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查项目包括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前者主要包括三角肌、伸指总肌及拇短展肌等,后者则包括尺神经、运动神经、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及腓神经等。实施检查时对患者的每个肌肉轻力及大力收缩、静止及点位情况仔细观察,同时对伸指总肌等插入单纤维针电极并对各个电位情况严格记录,同时检测并记录患者的阻滞密度、颤抖值及纤维密度。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 ±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肌电图检查情况
经肌电图检查后,60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均为广泛性神经源性改变,其中36例患者正相电位异常,占比为60%;纤颤电位患者42例,占比70%;时限延长44例,占比73.33%;波幅增高43例,占比71.67%;巨大电位19例,占比31.67%;大力收缩单纯20例,占比33.33%;大力收缩混合37例,占比61.67%。
注:与B组比较,aP<0.05;与C组比较,bP<0.05
2.2 组间肌电图检查情况
B组颤抖值、阻滞值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颤抖值及阻滞值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在纤维密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运动神经元病属于慢性疾病,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较复杂,疾病的进展将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患者主要表现出肌无力及肌肉萎缩等症状,不仅严重影响其日常工作及正常生活,同时长时间的治疗还极易导致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加重[3]。机体一旦出现运动神经元病,则患者的生存期将不足6年,因疾病早期具有隐匿性,且早期诊断缺乏相关检查技术及手段,疾病早期误诊及漏诊风险较高,患者的早期治疗受到影响,预后较差,因此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早期采取一种合理准确的诊断手段对疾病的检出及治疗极为关键[4]。
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神经肌电图的出现使得诸多神经元疾病早期诊断得到一定突破,特别是在运动神经元病早期诊断中,为患者施以神经肌电图检查能够准确检出患者存在的广泛性异常表现,同时还能将患者的生理及病理性改变直观反映出来,尤其是在缺乏典型症状的疾病早期,若为患者施以肌电图检查则能够充分反映出患者早期病变情况,可以为疾病早期诊断与鉴别提供合理有利依据[5]。虽然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施以神经肌电图检查具有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但常规肌电图检查的实施仍具有一定局限性,此时则需要施以普通肌电图检查,普通肌电图检查的实施能够对运动神经元病更为准确的检出,经检查后观察患者的纤维密度、颤抖值及阻滞比例,能够直观反映患者的病变情况[6]。在本研究中60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均接受普通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同脊肌萎缩及延髓麻痹患者比较,侧索硬化患者的颤抖值及阻滞比例较高,说明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施以单纤维肌电图能够对患者病变程度直观反映并准确判断。
综上所述,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早期施以肌电图检查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准确反映,可为疾病的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给予有效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邝爱玲,杨新艳,陈日垦,等.运动神经元病误诊为COPD 2例并文献复习[J].国际呼吸杂志,2017,37(9):702-705.
[2]乔晶晶,张金,郭军红,等.山西省165例运动神经元病临床特征及误诊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41(1):23-26.
[3]刘海军,刘丽娜,张雄,等.以面部受累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1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33(11):1041-1042.
[4]谢华顺,马芙蓉,樊东升,等.23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喉肌电图的特点[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4):342-345.
[5]司金超,崔文杰,白宏英.26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神经肌电图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9):87-88.
[6]夏丽慧,黎振声,刘雁,等.运动神经元病神经传导与肌电图关系分析[J].医学综述,2015,21(4):764-766.
论文作者:万慧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5
标签:神经元论文; 患者论文; 肌电图论文; 疾病论文; 神经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患者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