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可根据不同的课内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现将我在教学中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潜移默化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寓教于乐
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总是承载着大量的思想内容,其思想内容大多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深化和发展。例如革命爱国主义的内容,以《最后一课》为代表,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它通过小学生弗郎士幼稚的心灵和眼光,直观地表现出教师韩麦尔对自己母语的爱,实际上寄寓了对自己祖国的深切的爱。小学生弗郎士的“经验”,使课文显得浅显易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它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又包括爱国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从而使学生既有知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学生的年龄大致在13—16岁之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既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又缺乏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而,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兴趣,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生命的意义》一课时,课文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我注意到所有的人都震撼了,此时,我让大家齐声朗读保尔站在烈士墓前思索人生意义的这段话:“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这样,在你临死的时候,你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整个力量都已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斗争。”从同学们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我已感受到了他们为实现理想的高昂情绪和坚定信念。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还要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
三、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论文作者:陈鑫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思想论文; 保尔论文; 内容论文; 课文论文; 语文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