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技法在新规则中的运用研究
张远锋
商丘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河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 为了促使太极拳推手比赛回归本真,提炼出符合太极拳原理的技法,并运用到实际比赛当中,以太极拳推手新规则和传统太极拳技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新规则对太极拳推手技法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新规则下应突出粘黏连随,力求顺随;搭手听劲,视机而动;盘练根节,转关灵动;占中求园,不偏不倚技法在太极拳推手比赛中的运用。
关键词: 太极拳推手 太极推手 新规则 技术运用
太极拳推手运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国家体委挖掘整理武术的技击特性,将散手、短兵、太极拳推手列入其中,并于1979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正式颁布了《太极拳推手竞赛暂行规则》,自此以技击防卫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武术向以竞技比赛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现代体育转型,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推手训练环节发展成了一个武术对抗类竞赛项目[1],有学者指出此阶段太极拳推手总体水平低,选手水平差别明显;使用技术动作单一,技术风格雷同,多出现“采推”和“搂抱”等动作。[2]第二阶段,经多次专家会议研讨,对旧规则进行修改。1994年原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正式举办了全国太极推手比赛。此阶段的比赛中出现了“脱手”“抓衣服”等现象,使原本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被“满场跑”“蛮力取胜”所替代,太极拳推手运动于此阶段一度经历十年的停止发展。第三阶段,2013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在景德镇、北京体育大学召开太极拳推手研讨会,对太极拳推手技术进行大胆的改革从活步变为定步推手,所有技术的实战必须在四正手的基础上展开,一改旧规则中诸如“搂抱”“顶牛”“摔跤”等现象,使太极拳推手比赛向着“保持民族特色,突出项目风格”的方向发展。[3]
综上所述,太极拳推手运动的发展之路可谓一路坎坷充满荆棘,诸多问题层出不穷。太极推手竞赛模式及竞赛规则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回归传统,消除顶牛、搂抱、抓衣服、像摔跤、满场跑等制约太极推手发展的现象。[1]2015年竞赛新规则的修订改活步推手为定步竞技,规则要求每次比赛必须在盘手状态下展开攻防,并规定双手不能同时攻击对方颈部以下、耻骨以上的躯干部位。[4]竞赛规则的改革在规避陋习动作的同时,也对太极拳推手技法的实际应用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现阶段研究太极拳推手技法在新规则中的运用,促使太极推手比赛回归本真,提炼出符合太极拳原理的技法,并运用到实际当中是很有必要的。
1 太极拳推手运动概述
太极拳训练技术体系包括功力、拳架、拆招、喂招、器械、推手、散手等内容,从个体技术的进程上大体上分为“招熟”“懂劲”“神明”三大阶段,太极拳推手内容上包括定步单推手、单双手挽花、定步四正手、顺步一进一退、大捋、浪踩花(又称乱采花或活步推手)。本研究探讨的推手是训练个体由招熟渐悟懂劲的训练方法,是提高个体技击对抗、增强身体灵敏性和反应速度的必经训练阶段。
太极推手是促使个体从“招熟”至“懂劲”的过程,训练中双方遵循“粘黏连随”“不丢不定”的要求,手臂相触采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基本技法体察对方的劲路的虚实大小、劲力长短、阴阳变化,选用合理的动作运化对方攻势,达到得机得势化解对方的进攻,进而控制对方或使其失去重心。通过长期的推手训练可以达到,“彼不动,我不动”,这里的不动指的是外形的肢体动作不动,但“知彼”的意念或者听劲的能力已经笼罩对方,表现为心中有数沉着应战,达到“彼微动,我先动”,进而实现“后发先至”的效果。
2 在新规则下太极拳技法的应用
新规则强调回归传统,打造人们心目当中太极拳推手比赛,基于此本文针对新规则提出以下几点传统太极拳技法。
2.1 粘黏连随,力求顺随
新规则强调,必须在盘手状态下完成进攻,这种进攻的开始不外掤、捋、挤、按,作为主动进攻或防守反击者都应在粘黏连随的“听劲”基础上,完成技术动作的引化拿法。
“粘黏连随”的技术要领是舍己随人,力求顺随。该技术在训练中力求祛除身体僵力,通过“始于足(脚跟)、发于腿、主于腰、达于稍”反向力学,将对方的力量通过手、肘、肩传至身体,一来去掉手、肘、肩本能的僵力,二来提高身体听劲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这里讲的是训练方法,实战中听劲的应用关键是引化对方攻势,此时务必保证身法中正,周身无有“顶匾丢抗”,表现在具体的动作上务必是周身各大关节不失掤劲不多顶劲。
正交组合实验结果。建立模型方程,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下:Y=0.96+5.000E-003X1-0.018X2+2.500E-003X3-1.000E-002X1X2+0.000X1X3+5.000E-003X2X3-0.049X12-0.039X22-0.054X32
2.2 搭手听劲,视机而动
“听劲”是指通过身体接触所产生的的一种“本体感觉”,借以弄清对方的战略意图和战术措施,判断对方加于我身的之力量大小、方向、角度等,并进而“舍己从人”和“不丢不顶”地寻找和造成“我顺人背”的机势。[6]双方上步成“搭手势”是太极拳实战推手的开始,于搭手后续的“盘手”中听劲的能力决定了双方谁更清楚地知己知彼,以至于后续的引进、转关,发放的效能大小都是基于听劲技术之上。
《太极拳论》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6],这里的“知”是指对对方劲力的把握,有了这种把握称懂劲,能懂劲就能动作松柔,动作松柔劲力才能顺达,劲力顺达运化才能应手,运化得当才能借力打力、牵动四两拨千斤,足见搭手听劲技术的可贵之处。
“粘黏连随”是太极推手最显著的特点,诸如下文所说的“听劲”“转关”“发放”均以此为前提。“粘黏连随”出自王宗岳的《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黏连随不丢顶”。[5]“粘黏连随”是练习听劲的前提,也是提高懂劲功夫的重要方法,通过这种形式易于感知来劲的虚实大小、劲力长短、方向、变化久而久之到“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进而实现“后发先至”,从而达到“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的高超境界。
新规则中强调,“沾粘连随”“刚柔相济”的原则[4],并与推手实战比赛前要求,双方运动员进行合手考核,本环节主要考核运动员粘黏连随的功夫。新规则中提出使用硬拉、硬拖、搂抱动作属于侵人犯规,比赛中违反者给与劝告,对方得1分。总而言之,新规则前前后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目的地就是强调比赛中要回归传统太极拳“沾粘连随”“不丢不顶”的文化内涵。
稳固下盘是太极拳练习的基础,一般通过站桩、盘架子、喂招、推手等方法提高个人身体的上下协调性。用力学原理分析太极拳推手技术,以两类可分为:引进技术和发放技术,前者为阴是防守,后者为阳是进攻。以四类可分为:引进技术、转关技术、发放技术、制动技术。引进技术主要应用下盘的平稳性,平稳性主要是体现在把控个人的重心。
2.3 盘练根节,转关灵动
《中庸》以人性的角度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9],可见“中”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重大。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以太极拳用的角度提出,“拳各有界,彼引我进,我只可至吾界边,不可再进,再进则失势”[8],太极拳是在中国文化的这种创造力的作用下,孕育出的能够代表中国武术精神的拳术[10],其将中庸之道引入到推手中,讲究动作占中求园,关系上不丢不顶,力量上不偏不倚,非常讲究动作和力量的界限,守好自己的阵地[11],战略上秉承“发而后蓄,适可而止”的中庸之道。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2类4种[16-19]: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LBL(Lecture-based learning)和CBL(Case-based learning);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和RBL(Resource-based learning).
2018年7月25日至8月21日在乌克兰举行了“国际钢琴比赛”。比赛结果如下:乌克兰的Dmytro Choni获得第一名;中国的Yutong Sun 获得第二名;俄罗斯的Aleksandr Klyuchko 获得第三名。此外,西班牙的Juan Carlos Fernández Nieto、意大利的 Federico Nicoletta、英国的Lucas Thomazinho也入围了最后的决赛。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保障。按照“人才为本,创新至上”的核心价值观,有效盘活人才资源。深入开展导师带徒、青年科技创新立项、青年人才技能接力赛等活动,加速青年科研人员成长与进步。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构筑联合攻关体系,提升科研人员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
2.4 占中求园,不偏不倚
阮纪正先生认为传统武术:基于黄色人种,讲究五短身材,显示腰围大腿的正三角阴性体型,人体重心较低。由此而产生的动作特征则是,形不破体、力不出尖,腰如轴立,手似轮转,外松内紧、意气领先、有进有退、占中求园。[6]太极拳推手也基于这个特色,注重稳固个人的前提下破坏对方的稳定性,新规则要求每场开始,运动员上同侧脚成自然步,前脚踩于中心圈内(注:中心圈直径0.6m),搭好手;使对方踩踏外圈者(注:外圈直径6m),得2分。使对方前脚出中心圈者,得1分。[4]相比较于旧规则,运动在步法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进攻者缩短了加速的距离,防守者受制于前脚活动受限无更多的活动空间化解攻势,这对于运动员巩固自己身体稳定性的“扎根技术”和破坏对方稳定性的“拔根技术”[7]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每个OTU可承载高达10 k g的载荷,并以高达1.5 m/s的速度进行360度全方位传输。理论上讲,OTU的尺寸没有限制。
转关是太极拳运化技术范畴,是接对方来力之后待对方攻势之末使之落空,掌控对方劲路,使之不能变势,以待我发。陈氏太极拳讲究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8],这里的阴阳指的的太极拳推手中的攻防,若是从把控身体的重心方面讲,即是前后支撑腿在引进对方来劲所运用的两股力量,这两股力量要保证自身稳定的情况下不顶对方的来力。转关技术主要应用下盘的阴阳转换能力,当对方来力达到强弩之末之时,正是转防守为进攻之时,这时更重要的是把控火候的能力。发放技术即是于对方不得势力贵迅发机贵神速,一迟即失败一迅疾即得势,势得则手一前送,破竹不难矣。[8]
新规则中技术上强调定步推手,这里的定步是相对旧规则而言,并非两脚完全不动,新规则中规定使对方前脚出中心圈者得1分,一方后脚连续两次移动,对方得1分。[4]可见新规则下“中定”是特别重要的,“中定”指身体“外三合”的合理活动范围,即是身体上肢的手、肘、肩与下肢的足、膝、胯在身体运动中,上肢不出下肢的势力(根基)范围,以保证身体的稳定性。双方盘手过程中,要保证我的上肢在我圈内运动,不能出圈;若对方以採捋引我前进,我也只能在圈边停止,不可再进入,再进则失势。如果对方在我的圈内变盘手为进攻,我当以粘粘之力柔化使其落空后而击之。
另外一种情况,我引敌至吾界内,彼之柔精如故,无隙可乘,是劲敌也!我当退而看吾门户。[8]这种情况下对方坦然自若、不偏不倚、身法自然,我当退而守之静观其变。敌若因我退守而贸然前进,我当徐徐引彼进前,待彼之力尽,进退维谷,犹如“士卒疲弊,轻重皆空,惟束手受缚,降服而已矣,何能为哉” 。[8]推手比赛中双方的控制范围是相互交织的,刚柔进退、得机得势是相对而言的,只有稳住“中定”,明确双方的刚柔机势,巧妙运用时机和形势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技击效能。
3 结语
(1)新规则对技术最大的改变是变活步为定步推手,对于下盘进退顾盼定步法应用有了很大的限制,相应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在训练和比赛中要着力强化周身引进、转换、进攻、蓄劲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在小班化教学条件下,班级规模的缩小给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其具体的活动形式也应得到丰富,也就是说,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多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积极充分参与的活动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带着自己的见解与疑问开始合作学习,才会在与小组其他成员探讨、在正面交锋碰撞出更加绚丽的智慧“火花”。而合作的前提就是学生通过独自思考已经就某一个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带着学习的兴趣参与到合作小组中去,才能更好地与同伴沟通交流,推动合作学习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2)新规则实战前增加推手合手演练环节并给予评分,该环节重在考察双方太极拳不丢不顶的技术应用。不丢不顶在于沾粘连随,沾粘连随在于懂劲听劲。基于此在训练和比赛中务必强化运动员懂劲听劲技术的能力。
(3)听劲是探听对方来力虚实大小,方向角度的重要技术。在新规则中强调定步技术,前脚不可出0.6米的小圈,后脚不能连续移动两次。这种情况下的,技术应用在于优选,优选在于知己知彼。知己知彼,就在于双方搭手,后审时度势应机而动。
(4)新规则中技术上强调定步推手,双方势力范围相互交织,比赛中应当加强“占中求园,不偏不倚”的能力,在双方盘手过程明确双方刚柔机势,巧妙运用时机和形势才能更好地发挥技击效能。
参考文献:
[1]黄康辉,杨建营.太极推手新竞赛模式及竞赛规则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
[2]武冬. 对1994年全国太极拳推手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04).
[3]李怀续,黄康辉,刘宁宁,杨建营. 新规则下太极拳推手技术的运用特点及发展趋势[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01).
[4]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关于印发《太极拳推手试行规则》的通知 (武术字[2015]103号) [S],2015-04-20.
[5]沈寿,著.太极拳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
[6]阮纪正,著.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15.
[7]田金龙.太极拳“根”的技术之研究[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4):57—61.
[8]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1986.
[9]子思,李静,著.陈才俊,编.国学经典:中庸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10]田金龙.太极拳诞生前的创造历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01):41-44.
[11]刘有缘,石爱桥,王岗.太极推手技法的哲理诠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 (06):71-77.
Application Study of Taijiquan Push Hands in the New Rules
Zhang Yuanfeng
(Sports Teaching Department of Shangqi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qiu Henan 4760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aijiquan pusher competition return to the original, extract the techniques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aijiquan, and applied to the actual competition into taijiquan pusher new rules, the paper takes traditional taijiquan techniqu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alyzes the new rules of taijiquan pusher technique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under the new rules, the adhes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the compliance should be ensured. Hand listening, as the machine moves; dish practice root section, turn off clever; standing for circle, impartial techniques in the use of taijiquan pusher competitions.
Keywords: Taijiquan push hand;new rules;technique;technical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5—0049—03
作者简介: 张远锋(1984~),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传统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
标签:太极拳推手论文; 太极推手论文; 新规则论文; 技术运用论文; 商丘工学院体育教学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