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选择题应掌握的18条历史规律性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性论文,选择题论文,结论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做好选择题对高考具有决定性意义。学生做历史科选择题失分现象较严重,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教材中隐含的历史规律性结论认识不清,对一些标志性事件记忆不清,从而出现历史分数偏低现象。笔者根据对近10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析以及对高考考试说明的研究,从教材隐性知识中提炼出18条历史规律性结论,以备学生查考,切实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历史选择题难关。
1.中国近代史上历次侵华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都要从侵略者、发动者的角度去考虑。例如,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英法列强向外扩张,输出商品,掠夺原料的必然结果;中法战争是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疯狂向外扩张的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既定的侵略方针的结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为了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规模侵华是为了转嫁国内危机。
2.工业革命发生后资本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都带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是破坏性的,另一方面是建设性的。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华战争,一方面造成中国的贫穷与屈辱;另一方面,带来新的生产方式使中国逐渐产生新的经济因素和先进的阶级。
3.近代史上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战败,除客观的弱小外,更主要的是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这主要表现在战争中反动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被动不利上。
4.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各种活动兴起的根本条件都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及一战期间“短暂春天”分别成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各种活动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而如果进一步分析,这又是因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的。例如,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不敢明确提出反帝和提不出彻底的土地纲领,结果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轻易窃取。
5.近代农民小生产者的地位决定了农民是革命的阶级但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因为小生产者的落后性决定了农民阶级提不出符合中国革命的纲领。例如,太平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都是既有正确的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局限性的一面。
6.近代中国军阀割据时军阀之间的争夺实质上都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例如府院之争实为美日之争。
7.资本主义列强不希望中国或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上富强道路,反而会极力破坏阻挠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或改革。例如,洋务运动时期,列强对洋务企业的压制;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承认而未果,反而是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8.整个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都是反封建反侵略。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的新、旧民主革命主要是领导阶级、指导思想不同,而革命的性质是一致的。
9.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会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例如,十年对峙时期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共产党进行“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又同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战的胜利;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又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对派并最终取得胜利。
1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中国人民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应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否则就会犯“左”倾错误,会给中国建设事业带来不利影响。例如,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时,给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带来极大损失;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使中国进入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11.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也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革命成功以后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或扫清道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12.政治经济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这种不平衡是导致帝国主义之间争夺的根源。
13.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阶段,商业资本控制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家大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占领导地位,革命的果实也基本为其享用。例如,因《航海条例》发生的三次英荷战争都是为了争夺贸易主权,为商业资本开路。
1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标准是评价事物的标准尺度。例如,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对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承认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的一面。
15.阶级利益、国家利益是一个阶级或国家政策的出发点。例如,清政府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维护其阶级的统治;美国根据本国需求不断调整同中国的关系。
16.生产关系的调整如果适应生产力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反之会阻碍经济发展。例如,二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最终确立,调动人民积极性,使“一五”计划提前完成;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违背了客观现实,使我国经济建设事业遭到极大损失。
17.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
18.易混淆的几个标志: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的标志和最终确立的标志分别是鸦片战争和《辛丑条约》。
②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被推翻的标志是辛亥革命中宣统帝下诏宣布退位,即1912年2月12日。
③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的标志是1912年3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④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7.15"反革命政变。
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⑥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标志是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
⑦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胜利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结束的标志是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成的标志是1956年的三大改造完成。
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于20世纪初。
⑩二战前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分别是希特勒任德国总理、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标签: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战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