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行为科学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知识去研究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等方面内在的联系与规律,因而其众多理论原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行为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有助于从理论到实践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和提高。本文拟对此加以探讨。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理解人,鼓舞人,引导人,行为科学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帮助较深入掌握这方面的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人的不断变化的思想,因而要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果就必须掌握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规律,认识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关系。这方面行为科学的需要理论对需要、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有较深入的研究,因而特别值得吸取。有的学者认为,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依据,不了解人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便无从谈起。这很有道理。
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他们并且曾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三个层次。行为科学认为,所谓人的需要,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的生物机体本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并认为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而当目标达到,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在新的内在本能和外部环境刺激下,又产生新的需要。心理学中的新行为主义学派曾采用公式“S—O—R”来揭示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反应,其中“S”表示外界的刺激,“O”是中介变因即头脑中发生的心理反映活动,“R”是外部行为活动的表现。公式说明行为的产生离不开外界的刺激和内力的驱动。表明由需要引起动机,由动机支配行为是人们行为表现的一条客观规律。因而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人、引导人、提高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依据。
从上面原理可以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正确地去诱导人的需要,而不能脱离人的需要,脱离具体人和人群的需要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就从根本上脱离了实际。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激发人们正当而合理的“需要”,使之成为提高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驱动力。同时,节制人们不合理的“需要”,降低一时尚不具备满足条件的那些“需要”的强度,堵截和防范反常和不合理的“需要”。再者,要强调发挥人们自我调节作用,明辨是非,端正方向,把利己性的“需要”诱导提高到为集体为国家的思想境界上。使个人需要,集体需要,国家需要三者加以整合。还有,要善于置换人们的“需要”,当人们某种强烈的“需要”因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忧郁自闷时,应用另一类似的“需要”去取置代换,给以补偿性的满足“需要”,以焕发人们积极性。因此,围绕需要理论去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会使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得以深化,并在实践中能够取得实际的成效。
行为科学中很重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首先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当然次序因人也可以稍有变化。同时,下一层次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有高一层次需要的提出。并且,同一时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会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当满足需要以后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了,而会有新的需要的提出。
思想政治工作在吸取了以人的需要理论为依据的基础上,可以使以下几方面得以明确和改善:一是在调查研究群众现实思想时,抓住现阶段群众的需要为中心去展开调研,以此带动了解其它方面的思想动态,这样使掌握群众思想具有系统性,中心突出,能抓准关键。二是明确了群众需要是有阶段性的,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需要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摸准当前群体的主导性需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实际,对症下药,落到实处。三是明确了不同的个体由于内外条件不同,各自的需要所处的层次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区别对待。掌握不同个体当前的主导需要,就能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四是明确了人的需要是依一定次序、层次上升的,抓住这一环节,就可使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预测性、预见性、计划性。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深化了这方面的认识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因为行为科学是“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行为科学认为,激励主要是通过满足群众合理需要,设置适当目标和运用强化原理及时反馈这样的途径展开的,了解和掌握行为科学这一原理,对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以提高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任务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行为科学对激励问题有两个互相联系的公式。一个是“工作绩效=能力×激励(积极性)”。这个公式说明,一个人的工作成效、成果,取决于他的工作能力高低和积极性的强弱。第二个公式是“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这个公式表明,人的积极性取决于其主观对达标的可能性和价值性的认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自然应当从设定适当奋斗目标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两个基本方面入手,在这两个基本方面下功夫。
设定目标是鼓舞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在管理实践中,已具体化为一整套目标管理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这是众所周知的。而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讲,激励理论认为目标设定要恰当,过高令人望而生畏,过低使人认为轻而易举,都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从期望值与实际结果的关系上去看,结果小于期望值时,会令人大失所望,积极性受挫;结果相当于期望值时,产生不出所料的心理,积极性得以维持;结果大于期望值时,会有出乎意料的心理,积极性会更高涨。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在设置运用目标激励积极性时,要遵循和注意这些规律。
在激励方式上,关于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联系与区别,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很有启迪的。一般认为,外在激励方式主要包括福利、晋升、授衔、表扬、嘉奖、认可等;内在激励方式则主要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等。并且认为,外在激励效果较明显但不持久,而内在激励则所需时间较长,但效果较高和能持久。这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于建构一种奖励激励制度和机制,促使内在和外在激励相结合,相互转化,并且要把着力点放在教育人、培养人,重视内在的激励,使人素质全面提高。而避免那种只满足于对眼前中心工作的解释宣传和应付日常事务之中。
激励理论中之效价,是个体心目中主观对目标的价值判断。这里面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八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兴起,其核心也是价值观问题,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帮助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为集体、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因而这方面也启发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加强对群众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除此以外,还应看到,个体的效价、价值判断还取决于目标与个体自身需要的关系。和其自身需要紧密的,必认为价值大,因而会积极争取。正是由于效价是一种主观认识判断,因此不同个体差别会很大。比如,同样的奖金,对那些急于用钱的人和那些不急于要钱的人来说,其效价必不大相同。因此,要认识需求和激励的内在联系,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把行为科学的各条原理有机地联系起来理解和运用。
对行为科学中的强化理论,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和机制的重要理论依据。强化在心理学上是指通过外力来干预某种刺激与行为的联系。强化就是外力对个体行为肯定的给予鼓励、奖励以求巩固,这是正强化;对个体行为否定的给予惩罚以求减弱、消退,这是负强化。强化理论还强调“对期望行为的强调”要注重奖惩的目的性。奖惩要与我们期望的行为联系。正强化(奖励)应是我们期望出现的行为:负强化(惩罚)应是我们不期望出现的行为。这就是说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奖惩也要有目的,不应就事论事,不是一见做好事就表扬,一见有缺点就指责。如果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被动的、短视的……,由此可见,强化理论虽然不很深奥,但是我们仍可得到不少启发。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人们更新观念,提高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可以从行为科学的改变人行为的论述中得到启发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与人们解放思想息息相关。因此,帮助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这应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方面,行为科学关于人的行为改变的一些论述和原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行为科学认为,改变不合理、不正确的行为,是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而人的行为改变要有个过程,有个基本层次、序列。这就是知识改变——态度改变——个体行为改变——群体行为改变。知识的改变比较容易;态度的改变因受感情影响,比较难一些、时间要长一些;行为的改变更难一些、费时更多一些;而群体行为的改变则最难,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改变方式上可分为参与型(性)与强迫型(性)两种。参与性改变实质是强调学习新知识,启发人们自觉地逐步转变:强迫性改变实质是强调制度(规范)的作用,用规范的力量去促进改变。因此,行为科学认为,管理者个人威望高,被管理者比较成熟情况下,应侧重运用参与性改变方式:而管理者职位权力健全巩固、被管理者不那么成熟情况下,宜以强迫性改变为主。行为科学上述原理使我们明确了,要促使人们更新观念,改变滞后的和不恰当的行为,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善于运用学习知识和制定相应规范、制度相结合的办法和途径。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具体对象,侧重把某一方面、某个环节作为关键性环节去抓好抓细,才能取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