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通气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_梁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通气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_梁文

(北海市人民医院 广西北海 536000)

【摘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给新生儿带来严重的危害,针对NRDS的治疗有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以及机械通气,但有创机械通气可能会造成多种并发症,诸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等,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危害。无创通气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就无创通气治疗NRDS的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通气;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006-0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又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主要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使得肺泡进行性萎陷而在生后4~6小时内引发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等,严重者可引发呼吸衰竭,危及患儿的生命。该种疾病多数发生于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尤其是早产儿其发病率与胎龄有关,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死率越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无创通气模式,包括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加热加湿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HFNC)、无创高频振荡通气以及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等,前三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而后两种尚需更多的临床实践。本文就NRDS无创通气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NRDS多发生于早产儿,患儿在刚出生时哭声正常,一般4-6h后出现呼吸困难,呈逐渐加重趋势;呼吸不规则,偶有呼吸暂停;患儿的面色灰白或青灰,严重者四肢张力低下;查体显示:鼻翼煽动,胸廓初始隆起,随着肺不张加重,胸廓出现下陷;肺部呼吸音减低,吸气时可听到细湿罗音。胸部X线征象具有特征性,其依据肺泡萎陷程度分为4级:Ⅰ级为肺内可见广泛细颗粒影,以下肺野较为常见;Ⅱ级为肺野内均匀分为网点影、透光度减低,出现支气管充血征;Ⅲ级为肺内颗粒影增大,边界模糊,肺野透光度明显下降,支气管充气征更为广泛,心脏、横隔边界模糊不清;Ⅳ级为肺野一片增白,呈现“白肺”,心脏、横隔边缘不易辨认,支气管充血征明显或消失,如消失则可能合并水肿和肺出血。

2.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无创通气治疗

目前,NRDS的无创通气治疗主要有如下方式:NCPAP、NIPPV、HHHFNC、无创高频振荡通气以及NAVA。现对上述各种无创通气方式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详述如下。

2.1 无创通气治疗的作用机制

NCPAP是有自主呼吸的患儿通过经鼻给氧的方式,在整个呼吸周期,给氧压力大于大气压压力,增加呼吸末气体存留及功能残气量,达到避免呼气末肺泡发生萎缩塌陷,使得氧合逐渐提高、肺内分流减少,达到治疗的目的[1]。NIPPV是在NCPAP基础上通过间歇正压通气模式,通过给氧压力大于呼吸末正压的吸气峰,增加潮气量、肺泡通气量,使得呼吸气流量增加,改善氧合;还能够复张已塌陷的肺泡,使得功能残气量增加,降低呼吸做功,达到治疗效果[2-3]。HHHFNC的鼻导管与NCPAP鼻导管相比,管腔更小,但在进行通气的过程中会提供加热、加湿的高流量气流,给予气道持续的膨胀正压,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流,降低呼吸做功以及对呼吸道的刺激。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是将原有的高频震荡通气改用鼻咽导管或面罩[4]。有研究显示高频震荡通气能够增加潮气量和二氧化碳清除率[5]。NAVA是通过检测膈肌肌电活动提供同步辅助通气,还能够自动调节呼吸进行做功,尽量减少无效做功。但NAVA的作用机制为正反馈,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保证呼吸调节中枢完整、成熟[6]。

2.2 无创通气治疗的参数对患儿的影响

迄今为止,无创通气的最佳参数、撤机及失败标准均无统一标准,故而其参数能够对患儿产生极大的影响。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进行无创通气治疗时,需依据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原则是在有效通气、换气功能原则下,应用最低压力和最低吸入氧浓度,以便降低肺压伤及氧中毒的发生率[7]。有研究发现,早产儿应用NIPPV,其压力变化会产生不利影响,而NCPAP中采用变化气流量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NIPPV[8-9]。

2.3 无创通气治疗临床应用

NCPAP和NIPPV主要应用于呼吸暂停、拔管后呼吸支持、呼吸支持的初始治疗三个方面。在治疗呼吸暂停中,NCPAP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简单有效的通气模式,NIPPV作为初始支持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改善预后[10]。但其不能够持续改善通气,故而该种治疗方式对呼吸能力较差的新生儿疗效不佳。有研究显示,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早产儿采用NCPAP治疗失败,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为呼吸衰竭,需在出生后5d内进行气管插管治疗[11]。与NCPAP相比,NIPPV能够明显降低NRDS患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国外已将NIPPV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监护室[12-13]。在拔管后呼吸支持中,与NCPAP相比,NIPPV能够明显降低拔管失败率,从而降低NRDS患儿再次插管率[1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进行临床的应用中,发现NCPAP会损伤患儿的鼻部,影响吞咽功能,且机械产生的噪音,会损伤患儿的听力问题。而HHHFNC则无上述问题,且操作更为简单,更易耐受,故而其已逐渐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但HHHFNC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它虽然能够明显降低患儿的疼痛,但在吸入氧浓度、氧饱和度和心率方面无明显差异[15]。且在应用HHHFNC方式时,不能监测呼吸末正压,增加了肺气漏的发生[16]。虽然有研究认为其能够减少再插管率,但仍有学者认为HHHFN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17]。而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和NAVA是新的无创通气模式,虽然不会影响患儿自主呼吸,能够更好的协调人机同步,减少因人机不同步而造成的并发症,改善预后[18-19]。无创高频震荡通气是在原有高频震荡通气的基础上,通过鼻咽导管或面罩实施无创通气;而NAVA则是通过鼻导管上的双极电极片检测膈肌电活动,提供同步辅助通气,能够自动调节做功,避免无效做功,但其要求患儿有完整、成熟的呼吸调节中枢。上述观点缺乏相关研究支持,但仍有望应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

2.4 无创通气治疗失败指征

NCPAP或NIPPV治疗失败指征:(1)呼吸窘迫加重;(2)每小时发生呼吸暂停至少2次;(3)吸入氧浓度在40%以上方可保证持续30min以上的血氧分压在88%以上;(4)间隔30min以上,两次测量血气PH值在7.2以下;(5)间隔30min以上,两次测量血气二氧化碳分压在68mmHg以上[20]。上述指标中符合至少两项,则可认为治疗失败,改为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3.小结

NCPAP、NIPPV、HHHFNC、无创高频振荡通气以及NAVA均为现有的无创通气治疗方式,其中NCPAP、NIPPV作为治疗NRDS的有效通气方式,而NIPPV被作为呼吸支持治疗的初始模式,HHHFNC被应用于NRDS治疗,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而无创高频振荡通气以及NAVA作为新型的无创通气模式,仍需进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舒桂华,朱玲玲,徐翔,等.不同无创正压通气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血气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9):793-796.

[2]兰朝阳,林新祝,郑直.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409-410.

[3]陈信,彭万胜,王磊,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9):713-717.

[4]张涛,高薇薇,陈佳,等.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例[J].广东医学,2016,37(6):953-953.

[5]王海旭,孙同文,万有栋,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荟萃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7):552-557.

[6]吴琼.1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神经调节辅助呼吸通气的观察和护理[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2):60-61.

[7]耿新普.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5):830-831.

[8]刘丽芳,李晓东,蔡琳,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2):96-98.

[9]施春燕,俞建德,叶芳,等.NIPPV与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对比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3):357-358.

[10]陈兰,石碧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救治体会[J].贵州医药,2013,37(6):518-519.

[11]王小丽,郭亮,陈晓利,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5):2294-2296.

[12]付春花,夏世文.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初始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5):460-464.

[13]王灿,陈龙,汪丽,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用于拔管后呼吸支持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36):4408-4409.

[14]张山丹,黄宇戈.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神经系统预后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08(3):323-325.

[15]陈佳,高薇薇,许芳,等.两种辅助通气方式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8):847-851.

[16]河北省新生儿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研究协作组.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预防新生儿拔管失败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4):271-276.

[17]黄玉琼,梁武华.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8):2227-2230.

[18]张涛,高薇薇,陈佳,等.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拔管后呼吸支持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s2):38-41.

[19]王丹琼,罗建,熊晓华,等.无创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AECOPD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42):3375-3378.

[20]孟灵芝,刘翠青.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9):697-699.

论文作者:梁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通气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_梁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