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与山寨经济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寨论文,为例论文,经济研究论文,山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凸显两种趋势,即全球化与区域化。对经济区域化的研究重视考量区域经济发展中局部的、个性化的范畴,以求探索富于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径。山寨,属于一种特殊的地理区域,山寨经济,系区域经济发展多层次结构的一环, 随着人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细化和深层化的突破,将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山寨及其特征
山寨系有寨子的山区村庄,它广泛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山区,如东西部平原与山区接壤带的武陵山区、秦巴山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乌蒙山区、桂西北山区、滇东南山区等。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山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多项因素, 构成了其影响经济发展的最基础的物质承载条件,即生态环境因素群;生活在特定地理区位的山寨人民所隶属的民族(族群)逐渐形成了其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如特有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等,即民族文化因素群;同时,也形成了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即社会经济因素群。因此,山寨有其明显的特征。
(1)封闭性。山寨一般远离大、中城市,地处边远的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再加上大山的阻隔、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以武陵山区为例,区内有雪峰和武陵两大山脉贯穿全境,山地面积达70%以上。该区包括重庆黔江地区、贵州铜仁地区、湖北恩施自治州,湖南张家界市,怀化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6个地级行政区,距离本省最近的大、中城市基本上均在300km以上。如黔江距重庆市区320km,怀化距长沙市区450km,吉首距长沙400km以上,张家界距离长沙310km。由于远离经济核心区,尽管一些山寨离本地区的集镇虽只有几十公里甚至几公里,由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特征。因此,该区域的山寨受城镇的带动作用少,经济相对滞后,成为了典型的贫困地区。如重庆7个革命老区黔江占了5个,所辖的5个少数民族县均为贫困地区。铜仁所辖的10个县市中共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湘西三地州市集中了全省55%的贫困县。
(2)民族性。全国55个少数民族,90%以上分布在贫困地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贫困的中、西部山区的山寨,以武陵山区为例,这里聚居着土家、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56.2%。因此,山寨的发展不仅存在与其他地区相同的矛盾和问题,而且还存在特殊的民族意识、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等,加上落后的意识形态,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山寨的发展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3)环境的脆弱性。山寨地处山区,区域地理情况十分复杂,气候受水平变化规律和立体变化规律的双重制约,从地势、地貌、降水、热量和生物圈条件等方面综合考量,呈现其特有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山寨社会经济滞后,另一方面,又是生态脆弱、生态敏感的区域,由于过去几十年来实施的是资源开发型、数量赶超型和地域封闭型经济发展战略,所造成的高消耗、低产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社会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呈现出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森林资源锐减、草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严重、荒漠化、石漠化加快等一系列问题。以武陵山区为例,近10年间,该区域林业用地减少近400万hm[2],每年平均冲走的表土层0.1~0.3cm,土壤有机质以19%的速度逐年递减,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每年受灾害性气侯影响所造成的损失在16~20亿元不等[2]。
二、山寨经济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山寨经济即山寨人民利用山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所进行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商品性生产的经营活动。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山寨经济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在自然因素中,受山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分布、地理位置差异的影响;在经济因素中, 受山寨基础设施状况,原有经济发展水平、现有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影响;在社会因素中,受山寨人口数量和密度、民族、文化、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还受技术经济因素中生产工艺的特点、生产消耗、原料与产品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的作用在山寨经济发展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许多问题也比较突出。由于山寨自身的特征所限制和历史等原因,山寨经济的发展面临如下问题。
(1)传统自然经济意识浓厚,市场观念淡薄。山寨封闭性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其经济发展。目前,山寨经济表现为一种自给半自给经济,山寨农业为典型的“农民农业”。如一些山寨尽管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水稻而适合于生产其他经济作物,但当地山寨农民往往愿花费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生产水稻而不愿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即使种植了其他经济作物,也基本上是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因此,农业生产非商业性特征明显,农产品商品率较为低下。以武陵山区为例,2002年,重庆黔江地区农产品商品率为43.4%[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还不到40%。在武陵山区一些特别偏僻的地方,农产品商品率还达不到15%,而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商品率已达到了70%。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受传统自然经济意识影响,再加上地域的封闭性,山寨经济发展体现为小而全,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就农业来说,应该是山寨经济发展的主体,它的结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山寨经济发展的走势。根据其资源特点,种植业结构中,经济作物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而目前的种植业结构较为单一,没有比较优势的粮油种植业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一些如药材、水果、烟叶等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的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极小,且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养殖业发展进程中,受传统的影响,主要以牛、羊、生猪养殖为主,畜牧产品品质低,价格也低,往往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在山寨经济发展进程中调整种植业结构模式,养植业结构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3)产业加工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山寨的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形式上,加工水平很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极小,产品几乎不采取品质保鲜和外包装等措施,优劣不分,参差不齐,良莠混杂,优质产品也变成了大路货,造成产品整体质量下降,且滞销现象严重。以农产品为例,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4],初级农产品经过深加工以后,不仅其质量大幅度提高,而且价值可以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目前,武陵山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为0.27∶1,而我国平均为0.5∶1,发达国家达到了3∶1以上,美国达到3.5∶1。因此,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其产品附加值的空间相当大。
(4)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山寨经济长期发展滞后的重点原因之一是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归根到底是教育落后,知识贫困,人民的文化水平低,文盲所占比重大,现代生产技术、技能掌握得少。据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长期以来,受山寨特殊地理区位的影响,一方面,基础教育落后,另一方面,生活在边僻山寨的人民也得不到现代生产技术和技能的培训。因此,山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生产率低,产品技术含量低。例如,在武陵山区,山寨农民的文化程度比全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要低3年, 比发达地区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4.8年。因此,农业科技推广难,科学的作物管理技术运用少,农业生产仍然以粗放型经营为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劳动力投入增加的结果,而这种提高是十分有限的,并且边际效益是递减的。
三、发展山寨经济的举措
发展山寨经济,加快山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以及提供服务等多种手段来改变山寨经济落后的现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结合山寨这一特殊的区情,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山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树立生态先导观,加强生态规划建设。发展山寨经济,必须树立生态先导观,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首先,应根据山寨自然与经济特点,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生态规律的要求,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做好山寨生态建设规划方案,重点是小流域规划、生态林基地规划等。搞好生态农业建设,实行“山顶戴帽子、山腰结带子、山脚穿靴子”的土地利用模式,即山顶种植牧草、水土保持林,山腰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山脚栽培水果和经济作物,山谷建成高产农田,建立起高效互补的高效复合生产系统;二是有效运用生态系统理论、生物工程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科技手段,对重大生态保护问题进行超前预防和综合治理;三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将一些生态条件恶化的山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落到实处。
(2)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山寨特色经济[5]。山寨地处山区,它的劣势在山,优势也在山。要根据山寨的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把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例如,在武陵山区有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宜林坡地达664.53万hm[2],椪柑、猕猴桃、脐橙、板栗、核桃等果业开发,茶叶、药材及风景林开发都极具前景。边区草场面积达233.3万hm[2],其中600hm[2]以上的草场有100多处,理论载畜量可达300余万头黄牛单位,可养羊1000余万只,其经济效益极为可观。因此,应深入分析当地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一寨一品”的布局,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格局,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林果生产以及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山寨农民的生产活动与市场需求变化接轨,依靠科技,面向市场,优化品种,优化品质,走山寨特色资源产品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山寨经济的发展。
(3)努力提高山寨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山寨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低,由于各山寨经济基础和资源条件不同,因而在实行集约化经营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在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地方,要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山寨经济向技术集约经营发展,工副业项目要靠引进技术设备、引进生产技术,生产高质量产品,农业项目要靠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高价值、高效益产品。原有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寨,要扬长避短,发挥资源优势,实行劳动集约化并相应地增加技术投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发展相应的资金集约型山寨经济。
(4)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山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度是经济绩效的决定性因素”,这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要素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制度作为非物质和非技术的要素,对约束或者刺激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规范经济的运行秩序,激发经济行为的有效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从山寨经济的发展来看,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重要原因在于制度差距。一方面是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封闭和对外界社会缺乏了解而造成的观念陈旧和对传统习俗的固守,使行为方式和行为效果与社会平均水平产生巨大差距,由此而导致对经济发展推动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因地处偏远,使外界信息的传递、法律规则的作用和新的意识的辐射随着距离的延伸而能量递减,难以形成对深居深山和边远地区人们的观念、行为方式以有效冲击。长此以往,便慢慢拉开了与发达地区之间在社会发育和经济发展的差距。因此,山寨经济的发展,制度创新需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基本使命。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为边区山寨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才能推动山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在武陵山区,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制度创新上确立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在近期目标方面,首先要考虑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否则,山寨可持续发展下的制度创新因对这一问题的忽视而可能失去意义。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在山寨,社会经济发育不够和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不仅对近期的发展形成障碍,而且对长远的发展产生影响,国家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远期目标方面,其一是促使制度文明,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所涉及到的有关社会发展问题、 资源培育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各种要素之间达到高度的协调发展;其二是社会保障水平的极大提高;其三是文化教育发展的高度化。如教育的普及程度、科技知识的推广程度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对现有制度的不断调整,使山寨农民在教育方面、科学技术的培训方面, 都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素质提高,为山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
(5)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寨的旅游业。山寨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劳动力将会更加过剩。而旅游业是提供就业机会较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WTO研究表明:旅游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者,就有5个就业机会,旅游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它经济部门低36.3%。旅游业关联性极强,能起到“一业带百业”的作用,是真正的富民产业。旅游业所产生的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可以打破山寨的对外封闭性,为山寨经济的发展开拓空间。例如,在武陵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如湘西的张家界、猛洞河、南长城,贵州的梵净山、鄂西神农架,黔江的小南海等景观以及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区丰富的人文、历史遗产、古朴的民族风情,都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人性所使然,大力推出山寨民族风情游、探险考古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吸引中外游客,特别是国内发达地区的游客,是发展山寨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