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内二科 四川乐山 614800)
【摘要】目的:分析氯吡格雷在急性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5年8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以不同治疗方法为依据分组:A组34例予以氯吡格雷治疗,B组34例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比对两组临床效果。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97.06%(33/34),高于参照组73.53%(25/34),(P<0.05);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长等比对,有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以对急性心绞痛患者施以氯吡格雷治疗,应用效果比常规药物更显著,可在提升治疗有效率的基础上,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长。
【关键词】氯吡格雷;急性心绞痛;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4-0168-01
心绞痛作为临床心血管内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时临床表现为胸骨后侧疼痛、左胸前区压榨性疼痛,如若发病严重,则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为此,为了解氯吡格雷在急性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此次选68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作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此次选68例急性心绞痛患者,将其分成两组:A组34例,男女例数比:19例/15例,45岁~75岁,年龄均值(62.5±5.6)岁;B组34例,男女例数比:20例/14例,43岁~80岁,年龄均值(63.0±3.4)岁。对两组以上临床信息作比对,发现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临床对B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医务人员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发展,予以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肠溶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临床予以A组患者常规药物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常规药物治疗方法和B组相同,氯吡格雷服用剂量为:75mg/次,1次/d,以1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
1.3 观察指标
临床仔细观察且记录下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长等变化情况。
1.4 效果评估
临床对2组疗效展开评估,发现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发作次数、持续时长等和治疗比较减少超过80%,且静息心电图ST段恢复超过0.1mv,即显效;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明显,发作次数、持续时长等和治疗前比较减少80%~50%,静息心电图ST段恢复保持在0.05~0.1m,即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长和治疗前比较,减少低于50%,静息心电图没有任何改变,即无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 数据处理
此次选SPSS 21.0型软件作数据统计分析,文中计量资料选(x-±s)表示,计数资料选(n、%)表示,如若两组治疗有效率、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长统计结果比对,结果有差异性(P<0.05)。
2.结果
2.1 比对两组治疗有效率
治疗后,A组34例:21例显效,12例有效,1例无效;B组34例:14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比对可知,A组治疗有效率97.06%(33/34),明显高于B组73.53%(25/34),(P<0.05)。
2.2 比对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长
治疗前,A组心绞痛发作频率(3.8±0.4)次/d、心绞痛持续时长(8.6±2.4)min;B组分别为(3.7±0.5)次/d、(8.5±3.2)min,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A组心绞痛发作频率(1.0±0.5)次/d、心绞痛持续时长(3.2±1.1)min,明显优于B组(2.1±0.6)次/d、(5.8±1.5)min,(P<0.05)。
3.讨论
临床认为,急性心绞痛作为临床较严重的一种高危疾病,该病主要因主动脉炎、肥厚型心肌病、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冠心病等引起,且男性发病率明显比女性高[2]。临床当前主要以抗血小板、抗凝聚集、降低机体心肌耗氧量等疗法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但临床疗效与氯吡格雷相比并不是很明显。为此,本文重点选氯吡格雷、常规药物分组治疗68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结果发现,治疗后A组治疗有效率97.06%(33/34),明显比参照组73.53%(25/34)高,(P<0.05);且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长等比对,差异较明显,(P<0.05)。由此表明,氯吡格雷在急性心绞痛中的应用效果比常规药物更显著,具体作用机制表现如下。
氯吡格雷属于一种全新的噻吩吡啶类衍生物,予以患者服用后,会选择性的和机体血小板表面的腺苷环化酶偶联的二磷酸腺苷受体P2Y12充分结合,可活化血小板,对血小板聚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有研究指出,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其协同作用较明显,可明显改善机体冠状动脉血流量,有效防治血栓,最终缓解其心绞痛症状[3]。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予以心绞痛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期间,需采取安全、高效的防治措施,合理调整氯吡格雷的服用剂量,并定时检查且记录下患者的脉搏、心率、血压等,以使临床疗效得以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氯吡格雷服用后,还能较好地阻断机体血小板聚集、活化及黏附,使机体抗血小板作用较好地发挥出来。同时严密监测用药,这样可确保急性心绞痛患者于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合理调节氯吡格雷药物的服用剂量,合理选用药物治疗,最终改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临床对急性心绞痛患者予以专业治疗时,选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可大大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同时,还能明显缩减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推荐。
【参考文献】
[1]方玉叶.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5):177.
[2]武维英,刘冬至,陈辉,等.硝酸甘油片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急性心绞痛的效果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5):70-71.
[3]保全鸿.10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与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35-36.
论文作者:杨跃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心绞痛论文; 格雷论文; 患者论文; 时长论文; 两组论文; 有效率论文; 比对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