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016-02
引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教无定法,学亦无定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相应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的“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让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
背景: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名师与农村教师之间互相沟通架起一座桥梁。2018年11月14日,在枣阳市教研室陈建平主任带领下,由莘永胜老师和吴玉超老师等组成的名师团队,和来自枣阳十多所中学的近五十名生物教师到枣阳市火青中学开展了本年度枣阳市首次“国培计划”生物名师送教下乡活动。
为了积极配合好这次送教下乡活动,作为火青中学的一名生物教师,我讲了一节现场展示课《种子的萌发》。
【课程分析】
本节课是一个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课,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会设计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水分、温度、空气,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教学目标】
(1)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3)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对照实验的设置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难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对照实验的设置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实录:
1.导入:
本节课以我国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和种子的萌发过程的一段视频导入新课。
2.探究: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让学生先自学书本88页—92页内容,把自己遇到的疑问标注出来。学生通过预习、思考,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提供了一段农业生产小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小资料,做出大胆推测: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做出假设做了很好的铺垫。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我在课前一周发给学生一些黄豆种子,让他们运用自主或合作的方式设计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为了降低设计对照实验的难度,我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分组探究三个条件,这样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操作起来简便易行。
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对一周前的设计方案检查并完善,然后找小组代表给大家展示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现象,其他同学可提出心中的疑问并对小组代表的表现进行点评。首先由张冰冰同学作为探究水分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张冰冰:大家好,我们小组探究的是水分,做出的假设是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我们选用了两个相同的玻璃瓶,标号1,2,在两个玻璃瓶底部各铺上两张纸巾,并分别放入10粒黄豆种子,1号瓶中不放水,2号瓶中提供一定的水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把两个瓶子放在橱柜里,每天观察并详细记录,几天以后,我们发现1号瓶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种子萌发了。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常林浩(提出质疑):两个瓶子的底部为什么要铺上纸巾?
张冰冰:是为了储蓄水分。因为种子粒较小,2号瓶中有一定的水分,这个水分量也是比较少的,如果不放入纸巾,一两天后水分可能就被蒸发干了,而使种子得不到充足的水分。
黄星慧:既然是为了储蓄水分,那为什么没放水的1号瓶底部也放上了纸巾呢?
张冰冰:为了控制单一变量。
李欣冉(点评):设计方案完整,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表现得自然大方。
接下来由李灿同学作为探究温度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李灿:大家好,我们小组探究的是温度,做出的假设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我们选用了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标号1,2,在两个玻璃瓶底部各铺上两张纸巾并提供一定的水分,再分别放入10粒黄豆种子,1号瓶放冰箱里,2号瓶放橱柜里,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我们每天观察并详细记录,几天以后,我们发现1号瓶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种子萌发了。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黄星慧(提出质疑):种子萌发需要的适宜的温度到底是多少?
李灿:(稍加思考)我们的实验是上周做的,当时的温度是18—25度,我想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可能就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吧。谢一豪(点评):思路清晰,设计较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最后由黄晨旭同学作为探究空气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黄晨旭:大家好,我们小组探究的是空气,做出的假设是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我们选用了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标号1,2,在两个玻璃瓶底部各铺上两张纸巾,并分别放入10粒黄豆种子,1号瓶放过量的水分,把种子完全淹没在水中,2号瓶放上一定的水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我们每天观察并详细记录,几天以后,我们发现1号瓶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种子萌发了。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康文豪(提出质疑):1号瓶和2号瓶中水的多少不一样,为什么变量不是水分,而是空气呢?
黄晨旭:种子在这两个环境中都能吸足水分,在种子吸水这方面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1号瓶中有过量的水,把种子完全淹没,水下的种子因得不到充足的空气而不能萌发,而2号瓶中的种子能得到充足的空气。所以,这组的变量是空气,而不是水分。
张可欣(点评):思维非常活跃,设计方案比较严谨。
最后,我把学生得出的结论加以总结、展示。并借助训练题让学生深化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效果评析及反思:
本节课的最成功之处是同学们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环节中的精彩表现。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没想到大家的学习热情这么高,表现得这么优秀。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我是通过一个历史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的,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中的发现和已有的知识来总结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让学生分组探究水分,温度和空气三个变量,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很容易把握,最后由老师来展示综合设计对照方案,并同时设计了三个变量,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然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并加以完善。
论文作者:王伟,付桂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种子论文; 水分论文; 条件论文; 学生论文; 枣阳市论文; 温度论文; 空气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