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进入新世纪--在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_爱因斯坦论文

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进入新世纪--在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_爱因斯坦论文

将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向新世纪——在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因斯坦论文,新世纪论文,诞辰论文,座谈会上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的3月14日,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诞生120周年。 早在本世纪的前15年,爱因斯坦就为20世纪科学技术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使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建立在崭新的时空观之上。每当讲到本世纪以来最重大的科学成就,我们总是满怀钦佩之情地首先想到爱因斯坦;每当讲到科学技术给世界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我们总是满怀感激之情地首先想到爱因斯坦;每当讲到科学家体现的追求进步、崇尚正义、维护和平的永恒价值,我们同样是满怀景仰之情地首先想到爱因斯坦。去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访问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时以大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进程越来越深刻地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自然方面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就,莫不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的智慧无有穷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层叠嶂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爱因斯坦正是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的“光芒四射的灯塔”的人格化象征!今天,我们纪念爱因斯坦,就是要表达中国科学家对爱因斯坦的尊敬,表达中国科学家对一切为人类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的尊敬。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说是倾听着父亲朗读的席勒、海涅诗歌,母亲弹奏的贝多芬交响乐长大的。他从小喜欢阅读和音乐,善于独立思考,并在抽象思维和数学思维方面具有极高的素养。青年爱因斯坦着迷于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客观世界,科学是他毕生的追求。苏黎世大学毕业之后,迫于生计的爱因斯坦暂时到专利局工作。在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岗位上,爱因斯坦将职务之外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于物理研究。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三篇极其重要的论文,由此奠定他在世界物理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有力地证明了分子的存在、关于光量子假说的论文获得了后来的诺贝尔奖、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论文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也为爱因斯坦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提供了前提)。一个只有26岁的专利局低级职员,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在物理学的三个领域齐头并进,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这是科学史上的奇迹, 只有1665 年至1666年牛顿发明微积分、发现白光的组成、开始研究引力问题能够与之媲美。对于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今天的《科学时报》有详细报道,我这里不再多讲。我只想引用1919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电子的发现者汤姆逊宣布日蚀观测证实爱因斯坦相对论结果时的一句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许是最伟大的成就。……这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这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历史证明,汤姆逊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爱因斯坦是本世纪乃至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产生以来最富创新精神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最集中地体现科学家本质特征的创新品格。我国科技事业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品格。人类处于世纪之交。与爱因斯坦出生的上世纪末相比,与爱因斯坦逝世的本世纪50年代相比,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然也正是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促进了这种变化),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人类的利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性的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等可持续发展问题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解决。大家常常说21世纪是信息科技的世纪、生命科技的世纪、新材料科技的世纪、新制造技术的世纪、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的世纪等等,其潜台词不就是说科技创新将决定我们未来的发展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科学技术的生命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面向、依靠、攀高峰”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保证了二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一系列鼓励创新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论述,是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和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新形势下做出的战略判断,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理论前导。我们通过缅怀爱因斯坦的不朽功绩,学习爱因斯坦杰出的创新品格,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论述,鼓舞我们更高地举起知识创新的旗帜,实施体制创新的战略,锐意改革,迈开科技创新的更大步伐。

爱因斯坦是本世纪乃至整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体现了一种创造性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和彻底解放的科学思想。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全球化的科学技术革命,有人估计,近三十年人类取得的科技成果远远超过前四千年的总和,90年代以来,全球科技革命有明显的加速趋势。人类在走过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正在迎来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地总结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全部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尊重科学技术的光荣传统,可惜由于革命和战争的特殊条件,加上列宁过早地逝世,后来的传统理论一度脱离科学技术发展的轨迹。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包括科学实验在内的人类“三大实践”的观点和包括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内的我国“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但是,由于对国内外形势做出错误的估计,晚年的毛泽东同志忽视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导致中国科技事业和经济建设的严重挫折。总体上看,本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缺乏应有的重视与总结,这应该说是从斯大林开始直到70年代思想出现僵化、丧失活力的重要原因。值得我们庆幸的是,这种违背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局面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改变的。邓小平同志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高屋建瓴地概括爱因斯坦以来的科技成果,提出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社会主义中国指明一条依靠改革开放、依靠科学技术摆脱贫困和落后的道路。我们纪念爱因斯坦,就是要学习他敢于并善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并善于向传统挑战,敢于并善于向自己挑战的科学精神,永远保持创造性的思维,永远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永远保持“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的诚实。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是进步民主事业的坚贞斗士。在资本主义无法制止甚至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纵容本世纪最大的瘟疫——沙文主义、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时候,爱因斯坦将希望寄托于代表人类理想的的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爱因斯坦冒着生命危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和平奔走,以各种方式抗议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面对法西斯主义的卑鄙威胁,面对朋友要他保持沉默的善意劝告,爱因斯坦斩钉截铁地回答:“眼看着凶手杀人却保持沉默,这样的明哲保身,不就等于是同谋犯吗?”“我对我所说过的话,没有一个字感到后悔。”当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和世界像祸水一样横行的时候,爱因斯坦呼吁美国总统决策研制原子弹以防止法西斯德国首先拥有核武器。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爱因斯坦又坚决地主张销毁核武器,宁可受到美国政府的猜疑也坚决反对美国利用核武器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核威胁和核讹诈。为什么爱因斯坦能在恶劣的“麦卡锡主义”肆虐的环境下坚持科学家的政治操守,勇敢地站在正义事业一边,归根到底是因为爱因斯坦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拥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爱因斯坦对后来的苏联体制也曾多有批评,但这种批评充满善意,尤其可贵的是,爱因斯坦对僵化的苏联体制的批评具有相当合理的成份,如他早在1949年就指出:“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还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奴役。”假若当时的苏联能够听取和采纳爱因斯坦的建议,社会主义运动的波折或许会小得多。无论怎样,爱因斯坦对社会主义前景的向往终生没有改变。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正在世纪之交焕发青春。我们此时此刻纪念爱因斯坦,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社会主义也必须不断创新发展,二是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理想的追求永远不会过时,那些鼓吹所谓“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的辩护士们,只要深刻地了解一点爱因斯坦,他们的结论恐怕就不敢下得如此武断!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爱因斯坦是一位最忠实的朋友,他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最真诚的援助。1922年,爱因斯坦访华,人民的热情好客与科学家的聪明勤奋使爱因斯坦感到这是一个前途无量的民族,同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猖獗,使这位出身被压迫民族的科学家感到由衷的痛苦。从此,爱因斯坦理解了为什么中国这样的国家必然地爆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的革命, 深化了爱因斯坦关于正义与进步的理念。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爱因斯坦亲自出面呼吁世界各国对日本实行经济抵制;1936年反动的国民党政府逮捕在上海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激起全国人民的抗议,爱因斯坦发电声援。当爱因斯坦以他崇高的影响加入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争取民族进步事业的时候,中国人民也就永远地记住了这位比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家更可敬可爱的伟大朋友。

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几乎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他与法西斯斗争的铮铮铁骨早已载入史册。他高尚的“为别人而生存”的社会责任感,他对奢侈和虚荣的拒绝,他简朴的生活和对简朴生活意义的肯定,他对擅长小提琴的北欧国家女王“你能演奏得这样好何必当女王”的感慨,他对居里夫人的尊重和称居里夫人用伤痕斑斑的双手证明E=mc[2]公式的幽默,他为中学生亲笔回信解答几何难题,甚至他常常忘记回家道路的趣闻轶事,都构成完美人格魅力的生动部分。我们常常说要提高民族素质,而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育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所有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我们纪念爱因斯坦,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的科学精神和伟大人格,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论述,创造性地抓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在华夏大地上形成国际第一流的科研基地、创新队伍和科技成果,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世界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让科学的灯塔更加光芒四射!

标签:;  ;  

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进入新世纪--在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_爱因斯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