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习者学习--从“乌龟”看美国教材的编排_乌龟论文

引导学习者学习--从“乌龟”看美国教材的编排_乌龟论文

引领学习者学习——从《乌龟》管窥美国教材的编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者论文,美国论文,乌龟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语文》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语文教材。这套教材按“编年体”方式编排,取材于不同时代各个阶段美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从选文到课后练习设计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引发了国内同行的普遍关注。

我们选取其中的斯坦贝克《乌龟》一文,从选文系统、导学系统、练习系统三个方面管窥这套美国教材的编排。

一、选文系统

《乌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最重要的作品《愤怒的葡萄》中的引序部分,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事件内容大致是,一只乌龟克服险阻爬上混凝土公路,在公路上行进中,一妇女开车经过礼让乌龟,而一卡车却有意把乌龟撞落公路,乌龟只能又在土路上艰难前行。该文属于寓言类文章。

首先,选文注重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从兴趣入手来引领阅读。一只缓缓爬行的乌龟那不可预知的命运是完全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深切关注的。人们天生的对弱者的关心和同情让学生自然会涌起走入文本的渴望。

其次,选文考虑到了所选文章自身的生命力。一部经典之作,是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和人们挑剔的目光的。这样的作品对学习者的范例作用便凸显出来。从阅读、写作和对待生活的态度等诸多方面都对学生有引领的作用。从长长的生命之河流淌出来的涓涓文化溪流,定会给予经过它的人以各自所能吸收的甘霖的。

再次,选文还注意到了对学习者言语能力的综合提升。叶圣陶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学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①选文不光要是名篇,还要有提升学习者言语能力的凭借作用。通过导学系统和练习系统,多角度地将学习者的言语能力以选文内容为基点,进行训练,促成能力的形成。

二、导学系统

这篇选文的导学系统有“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等栏目。

“阅读指导”部分详尽介绍了作者斯坦贝克和作品。“背景知识”部分介绍了作品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如果说这两部分内容在我们的教材中还能找到影子的话,那么下面两部分内容对我们来说就有些陌生了。这两部分是“文学与生活”和“文学聚焦”。

“文学与生活”由三部分构成,内容如下:

联系你的经历:有时候一件事似乎就能折射出全部的人生。比如说,一次道路漫长、路线复杂、充满了迂回绕路和错误的转弯的旅途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成长的历程。在阅读的过程中,考虑这个故事中的小事情是怎样反映那个时代中更大的事件的。

日志写作:描述一件能反映你当时的人生方向的过去的经历。这次经历中的什么特质使它具有意义?

专题聚焦:面对困苦的时期 在这个故事中,一只乌龟在经历了很多挫折之后生存了下来。在你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记住你读过的关于乔德家和其他俄克拉荷马农民的情况。这只乌龟的困境在哪些方面能和他们在大萧条时期的斗争联系起来?

该部分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联系经历和背景,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为依托,从而奠定学习的基础。众所周知,教学的前提就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思考问题的模型。

这一部分,始终将文本内容、当时的大背景、学习者自身的经验相联系,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联系经历和背景中分别有考虑什么和记住哪句话这样的提示性语言,画龙点睛地引导学习者发现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文本之间的联系点,引领着学习者找到思维触动的发散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再请看“文学聚焦”所包含的内容:

主题 约翰·斯坦贝克关于一只乌龟一生中的一个小插曲的故事表现了一个重要的主题,或者说对生活的深刻观点。作家的主题很少直接陈述出来,相反,它是通过人物的评论和行动、情节中的事件和作者对于诸如象征之类的文学手法的应用而间接地揭示出来的。有时候,甚至很小的细节也能在表达主题的时候起到重要作用。

在这里,教材试图通过挖掘文学作品主题的程序性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阅读文本。有专家认为“语文教材中最具有教学指导意义的就是作为教学工具的有关的语文知识。”②该部分抓住了学习者思维认知的知识生长点,有意识地引领学习者从知识获得的角度走进文本。

该课的导学系统把知识要点、作业的要求、提供作业的方法完美地结合起来,充分起到了知识引领的作用,便于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整个导学系统功能明确,有助于学生读懂文章和提高自学能力,具有很强的定向作用。

三、练习系统

有人这样评价这套教材:“全书最精彩的莫过于每篇课文后的问题设置。美国的中学教育注重学生的智力启发与创新,这些课后问题与练习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③纵观全书,它的课后练习,在国内教材普遍重视选文、忽视练习的情况下,更加具有研究的意义。课后练习系统由“问题指南”“文学聚焦”和“作品积累”构成。“问题指南”实质上是阅读理解练习,由“文学和生活”“阅读理解”和“思考”构成。“文学聚焦”是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的鉴赏。“作品积累”主要是写作练习,由“点子库”“微型写作课”两部分构成。下面我们依旧以《乌龟》课后练习系统为例。

笔者认为其练习系统有三大特点:

(一)引领学习者,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问题指南”中,大部分问题都以学习者“我”的角度来发掘文本,如:

1.你认为乌龟从路堤上退下来是正确的决定吗?为什么?(做出你的判断)

2.你认为那只乌龟能够象征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普通人的经历吗?(评价)

3.写一篇简短的文章,分析《乌龟》的主题。从故事中引用段落和细节来支持你的解释。

整个开放式的问题设计使每一个学习者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开放课堂教学空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早已经成为我们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但缺少引导的开放,或者引导过多过细,都不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唯有开放有度,并辅以恰当引导,课堂教学才不会在“开放”的旅程中迷失方向。

“儿童中心”或“学习者中心”是美国教育学的贡献。④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必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这点从本文的练习中得以充分体现。这些问题设计从不同角度注重了学习者个性化的认识,强调了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学习者受到鼓励自己做出决定,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总之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观察和应对世界,不会盲目地服从于权威和传统。教材的问题设计可以说不存在对思维过多的界定和厘清概念的困扰,从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一般地说,美国人不愿意与大的团体和集体过从甚密,沉湎于其中以至于丧失个性。一旦有这种危险,美国人就会退出,寻找新的群体。”⑤现在看来,这种文化性格的形成无疑与美国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引领学习者,规范学习的方法

宣扬个性的发展,凸显学习者主体地位,并不是无原则的放开,并不是顺其自然的任性发展。如果说前面的内容是鼓励学习者放开思维,让学习者尽情地游目骋怀,下面的练习内容则注重对学习者学习方法的规范,而且规范得非常细致、全面。如:

文学聚焦

主题 虽然《乌龟》是一篇极其简短的文章,但它却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或者说是关于生活的中心信息。《乌龟》是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的引序部分,其中表达的信息与这篇长篇小说的整体主题紧密相连。

1.从哪些方面来说,乌龟的经历可以与人类经历联系起来?

2.解释野燕麦种子的重要意义。它和故事的主题有怎样的联系?

3.利用你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来陈述这个故事的主题。

“文学聚焦”的主题内容和“选文系统”中的主题内容遥相呼应,却又截然不同。一个注重知识上的传递,一个化“知识”为“问题”,理性的思考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传递。练习中要求陈述主题的问题设计,尤其注重了对学习者解决问题时所运用学习方法的有意识引领。

再看练习系统“微型写作课”中的内容:

科学观察

约翰·斯坦贝克在描述乌龟爬上路堤的过程中,使用了科学的语言,解释了那爬行动物的每一个动作。选择一只动物,观察它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然后写一篇文章,记下你的观察结果。

写作技巧重点:清楚的事件顺序

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你写作中的细节,使读者能够容易地理解你观察到的事件顺序。使用诸如“首先”、“接下来”、“现在”和“最后”这样的标志性词语按照顺序清楚地安排每个步骤。注意斯坦贝克是怎样使用时间顺序词来追踪乌龟在草丛中的前进过程。

故事中的范例

它停下了一会儿,头高扬着……最后它开始爬过这路堤……现在它……的前爪绷紧了向上提。

这是“微型写作课”的前三个内容,和我们教材的写作指导完全不同。我们的作文训练多重视写前的宏观指导,缺乏写作有效步骤的具体引领。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往往感觉无从下手。美国教材针对写作提出的规范和要求比较细小、具体,将学习者的思维直接引向如何学习和使用教材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的写作指引将作品中斯坦贝克使用时间顺序词来追踪乌龟在草丛中的前进过程的精彩片断,作为学习者仿写的范例。“学是为了用”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指导写作时的问题设计变得格外具体和详尽,甚至于细微到对于“首先”、“接下来”、“现在”和“最后”这样标志性词语的使用指导上。接着又不厌其烦地在这三个环节后面设置了“构思”、“写稿”、“修改”三个方面的具体指导内容。

这些对写作步骤的有效、具体的指导,让学习者的潜能得以唤醒、开掘与提升,更注重对随即呈现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整理与调控,对学习者建构自己认识过程的学习方法予以了规范。

(三)引领学习者,与现实生活相伴

在“问题指南”和“作品积累”中有几个“连线”题的设计分外醒目。现照录如下:

1.乌龟的个人素质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将会有怎样的优势或劣势?(职业连线)

2.关于历史背景的文章 对大萧条时期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写一篇文章,将《乌龟》中描述的事件与20世纪30年代普通人的经历联系起来。(社会研究连线)

3.环境报告 就人类定居对某种乌龟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关于种类、解剖构造、活动和进食习惯的数据。口头报告你的调查结果,并提供视觉效果。(社会研究)

4.漫画 和一个搭档一起缩写《乌龟》,表达它的主题思想。画一幅卡通画并写下说明,来传达那信息。(艺术连线)

“职业连线”将学习者由一篇小小的故事突然但又顺理成章地引向对将来职业所需要的个人素质的思考。“社会研究连线”完全将学习者置于以前和现在的生存环境中,分别从人类和动物的角度来看社会。“艺术连线”将思维的领域再次扩大,并兼顾到提醒学习者的合作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的思维连线又都是以训练学习者适应现实社会为出发点的。在这些连线中,学习者在不知不觉间将思维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培养了学习者适应新环境的思维和迅速利用各种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本教材编写的意图:强调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整个练习系统,不只是问题设计数量多,而且相当具体、详细。把核心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引领学生一步步接近学习目标。

综观《乌龟》整个选文系统、导学系统、练习系统,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中的知识被当作适应新环境的实用工具来认识,知识被统合进了完整的经验和生活过程之中。问题与目标间呈现出点的沟通、线的联系,从不同角度加强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格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现在我国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仅强调“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而且清楚地指出“学生的发展事实上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不断改变自我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⑥但反思我们的教材,与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当然,就不同文化传统下的教材编排而言,我们很难在一般意义上说一方比另一方更“科学”,更符合或反映了教育的“规律”。更难说,谁代表了教材编排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比较之中,我们终会获得一些启发和收益。让我们的教材编写也为学习者知识经验的获得、自我意识的培养和主体性的激发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吧。

注释:

①转引自:成巧云、施涌.初中语文教材所存在问题分析.语文建设,2007(9).

②李山林.试论语文教材的知识引导.语文建设,2007(9).

③张健鹏,胡足青主编.美国语文(序言).同心出版社,2004.

④⑤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256,245.

⑥严育洪.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8.

标签:;  ;  ;  

引导学习者学习--从“乌龟”看美国教材的编排_乌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