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王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辽宁 110034

摘要:目的 探析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住院患者开展临床护理所取得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在2015年8月-2017年7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冠心病治疗的住院患者中共计选择96例为研究对象,并在随机数字表法作用下将其均分为各48例的两组,接受常规护理的参照组与联合认识行为干预的研究组,将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实施对比分析。结果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参照组低于研究组,护理后两组SAS评分明显降低,冠心病知识掌握评分升高,而研究组护理后冠心病知识掌握评分远比参照组高,SAS评分较参照组低,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冠心病住院患者,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协助治疗获取更佳的疗效,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住院患者;认知行为干预;应用效果

冠心病是常见的身心疾病,主要是因为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痉挛或粥样硬化后出现狭窄、阻塞以及形成血栓,心肌因管腔闭塞出现缺血缺氧症状。有相关研究发现,在冠心病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诱发冠心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对临床护理治疗的有效性也会造成严重影响[1]。而认知行为干预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联合放松训练改善患者情绪障碍,以此提高临床疗效。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冠心病住院患者接受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8月-2017年7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冠心病功能减治疗的住院患者,共随机选择98例为研究对象,并在随机数字表法作用下均分为各48例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53.5±5.2)岁,研究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3.6±4.4)岁,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开展常规健康宣教,讲解冠心病的防护知识,强调遵医用药及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并告知日常饮食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掌握血压及病情监测的方法等。

研究组:实施认知行为干预,(1)合理情绪疗法: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获取其信任感,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帮助患者分析冠心病发病的原因,让患者明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合理观念、不良行为以及情绪是诱发冠心病发病的原因,并且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利用质疑的提问方式与患者的不合理观念进行辩论,帮助患者改变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并逐渐形成理性的思维习惯。同时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防治的注意事项,指导家属加强对患者的鼓励。(2)放松训练:引导患者取舒适体位和姿势,播放轻柔舒缓音乐,从脚开始对全身肌肉逐渐放松直至面部,指导患者采用缩唇呼气、用鼻吸气,呼吸比例为1:2,并引导患者想象愉快的画面,五分钟后闭眼再睁开眼睛,静坐几分钟。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冠心病知识掌握程度、焦虑状态程度以及治疗有效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状态程度进行评价,评分超过50分即存在焦虑,总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疗效判定标准:心前区疼痛和胸闷症状较治疗前显著减轻,室性、房性早搏消失(或减少超过90%),心功能恢复至Ⅰ级或改善为Ⅱ级以上为治疗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室性、房性早搏次数减少,心功能改善超过Ⅰ级以上为治疗有效;临床症状、心功能均无改善为无效[2]。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使用SPSS 22.0,焦虑程度及冠心病知识掌握程度以x±s表示,对比结果以t检验;治疗有效率以n(%)表示,结果以x2检验,若P低于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护理前后焦虑程度及冠心病知识掌握程度

两组护理前的SAS评分及冠心病知识掌握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而护理后研究组SAS评分远低于参照组,参照组冠心病知识掌握评分远比研究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SAS评分及冠心病知识掌握评分情况(分)

2.2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参照组要高,且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表2临床疗效情况[n(%)]

3讨论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公认的一种心身疾病,在冠心病发病以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有相关研究发现冠心病反复不愈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使患者的躯体症状进一步恶化,加快疾病进程,所以采取合理护理措施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研究组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的SAS评分低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参照组,冠心病知识掌握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参照组。分析该结果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负性情绪能够增强交感神经活动,会引发机体出现心率加快、脂类代谢紊乱、血管紧张素Ⅱ及儿茶氨酚的过量分泌等多种生理病理改变,进一步减少心肌供血供氧、增加心肌耗氧量,使病情加重。常规护理模式多利用传统的宣传手册、讲座、座谈会等方式促进行为改变,以此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缓解其负面情绪,但是由于受多因素影响很难使患者做的彻底方式,也难以使负性情绪得到根除,对治疗效果的辅助作用并不十分显著[3]。而认知行为干预能够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帮助患者认识到疾病产生的原因,通过辩论的方式帮助患者纠正不合理理念,明确了解自身不合理生活方式与不健康行为习惯等因素对疾病产生、发展以及康复产生的影响,使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均相应提高。而通过开展音乐疗法与放松训练,能够使内脑啡肽相应增加,有利于使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应降低,进而可达到镇定患者情绪、缓解负性情绪的作用。同时舒缓的音乐可以调整、平衡患者情绪,对患者的精神状态的调节发挥引导作用,进而有利于减缓患者心率、扩张血管,也可使患者的心肌血液循环增加,有效降低心脏负荷,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4]。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改善心理健康,保证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接受治疗,更利于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达到促进生理健康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认知行为干预作为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治疗效果,推荐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系统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8):2245-2246.

[2]曹美英,邱慧.认知行为干预在心脏介入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1):188-189.

[3]张月安,朱利军,曾晓霞,等.个体化认知行为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1):62-64.

[4]徐亚莉,张卫红.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9):1690-1692.

论文作者:王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  ;  ;  ;  ;  ;  ;  ;  

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王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