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_经济论文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_经济论文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经济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结构,这里是指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中的产业、行业分布,同一行业中企业组织在数量、规模、地域方面的布局,以及企业产品在品种、产量、档次方面的构成情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经济结构必然要不断改变和调整。通过调整结构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满足。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因此,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可以说,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经济发展总是在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实现的。

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

我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1.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建立轻重工业均衡发展的经济结构。新中国刚建立时,我国农业国特征非常突出。1952年,主要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0.5%,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83.5%,经济结构非常落后。为了尽快地恢复和改造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为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提供装备,为了对付外部的军事威胁和政治经济压力,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这种选择无疑是正的。但是由于发展中过于偏重于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被忽视,形成了市场上消费品严重匮乏,被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们称作是“社会主义的痼疾——短缺经济”,把经济结构安排上的失误造成的一时现象,污蔑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后发展的事实证明了这些经济学家们在观察问题时只限于表面现象的肤浅。为了克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国家对农业、轻工业特别是消费品工业、能源、原材料供应、交通运输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轻重工业的结构1978年是43.1:56.9,到了1990年则改变为49.4:50.6,经济结构已基本合理化。由此,整个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2.一般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之间结构的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的过快发展与基础工业、基础设施没有得到相适应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导向作用大大增强。由于消费品市场的需求旺盛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与消费品有关的加工工业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而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却相对地遭到了削弱。

结果,与过去重工业过重不同的,出现了消费品工业带头,重工业不重,出现了经济结构的新的不平衡状况,这种产业结构过于轻型化。为了消除基础产业发展滞后的“瓶颈”障碍,各级政府加强了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的建设,同时加快了基础产业价格体系和价格机制的改革,取消了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双轨制,逐步放开了这些产品的价格,增强了基础产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到90年代中期,基础产业供给不足的矛盾明显缓解。

3.工业结构的调整从消除短缺为主转向解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90年代以前的十年,我国经济一直被短缺所困扰。9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长期短缺转向了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成为近几年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对供求总量的宏观调控,虽可暂时缓解有效需求不足和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的状况,但难以解决制约经济中长期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一些落后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是当前商品供大于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由过去以消除短缺为主转向以解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为主,调整的对象也应由以增量为主转向以调整现有资产存量为主。

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调整工业结构,主要靠增量的投入,大量建设新的项目,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以增加供给,消除短缺。在相对过剩条件下调整工业结构,必须对现有的资产存量进行重组,通过市场竞争,使生产和销售向优势企业集中,淘汰一批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落后企业和落后产品,解决重复建设问题。

“八五”是我国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取得突出成绩,并对经济快速增长起到强劲的拉动作用。在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是“大而全、小而全”、盲目投资和分散重复建设,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与建设效益不高,支柱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生产集中度不高,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银行贷款质量恶化等问题。支柱产业重复、分散投资严重存在,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下,造成支柱产业发展不足与其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并存的格局。至“八五”末业,我国机械、石化、电子、冶金、建材等8类行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84%,仅比“七五”初期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石化、电子等支柱产业1995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仅为3.57%、3.41%和6.77%。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日、德、法四国仅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机电行业,1989年产值占本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就分别达到40.2%、44.8%、47.1%和37.6%。与此并存的是支柱产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下。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对20种属于支柱产业的主要工业产品的统计,“八五”末有一半以上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其中生产能力利用严重不足、闲置在50%以上的产品有7种,占35%。

由于重复建设,支柱产业生产集中度低,大企业规模效益发挥受阻,小企业过度发展未得到抑制,平均生产规模仍然偏小。据统计,年产超过5万辆汽车和百万吨钢的大型企业不过为两大行业企业总数的3%;余下316户汽车制造厂和842户炼钢厂平均年产量分别只有1700辆汽车和4.2万吨钢。

因此,解决重复建设引起的矛盾成为这一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涉及我国传统产业如煤炭、冶金、化工、轻工等行业的改组、改造和产业升级。1998、1999年纺织业开始执行中央确定的“压锭、减员”政策,并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相结合。通过调整重组,真正实现了减量而增效。

4.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当前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是暂时性、局部性的调整,而是战略性调整。

首先,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与世界性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大调整时期,各国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我们要积极顺应国内外发展的大趋势,创造经济增长的新优势,在全球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地位。

其次,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根本措施。从战略上全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深层次要求和根本出路。

当前调整工业结构主要是推进产业升级,包括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在提高素质,优化产品结构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四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在提高大企业生产集中度的同时,实现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计划与市场

在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发挥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两个方面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主要应重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同时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所以,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必须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宏观计划调控结合起来。有人说,既然是搞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排除政府干预,完全用市场方法来进行。这是一种很不实事求是的教条主义思维方法。

对结构调整,政府要结合实际,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保证结构调整工作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目前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要特别注意通过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坚决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对那些市场虽然一时看好而市场容量不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项目,要不要上,能不能做大,必须采取科学、慎重的态度。同时,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简化办事程度,提高工作效益,为结构调整和优化创造宽松环境。各级政府的作用,在于协调、推动、引导,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政府既不能包办代替,同时又要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改革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有着内在的联系。一般说来,经济结构(从生产结构的角度看)状况反映着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是属于生产关系范围,所以,所有制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的状况。经济结构如果只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本文只从基础产业、加工工业和服务业这三个方面作些分析。

基础产业主要指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原材料、工矿采掘等产业。在西方经济理论中,这些产业一般被认为是非竞争性产业,或者是比较适合于垄断经营的自然垄断产业。基础产业在产业链中的基本特点在于它们处在产业链的起点,产业的前向连锁效应大而后向连锁效应小,往往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发展,成为其它产业发展的硬约束条件。可以说,基础产业是其它产业扩张的资源边界:在边界以内扩张,能够主要表现为有实物量的经济增长;突破边界的扩张,除了得益于生产技术的改进而减少基础资源的使用外,大多表现为无实际物质产品的名义增长,这种增长往往会推动物价指数上升,形成通货膨胀。与这个特点相联系,世界各国政府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必须高度重视其基础产业的发展,其政府也会对基础产业给予较多的关照,这就容易造成国家直接干预基础产业的生产和经营。

基础产业的第二个特点在于其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这使得个别分散的小资本往往无力去涉足于基础产业,使基础产业成为不适合有众多中小企业展开自由竞争的垄断行业,基础产业往往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在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要体现表征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的全民所有制性质。

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的选择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而主要是取决于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更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然而,经济效率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微观经济效率与宏观经济效率并不必然正相关,有时甚至呈现负相关。从微观角度看,基础产业的非竞争性特点,使非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外在压力降低,盈利最大化的内在动力不是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内部管理而容易倾向于通过一些非生产性措施(比如制订垄断价格)来实现。这样,企业的名义微观经济效率的提高掩盖了其实际的微观经济效率的降低,同时也损害了与其关联的其他企业的益,导致宏观经济效率的降低。

在社会主义国家,在基础产业采取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形式,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但这并不是说非国有经济就不能进入基础产业部门。随着私人资本的增大,会有一部分私人资本通过参股等形式参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欢迎他们这样做。不过由于这类产业投资大、周期大、风险也大,也存在着庞大的国有资本条件下,基础产业部门毕竟不是私人资本投资的优势所在。

探讨我国现阶段加工工业领域中的所有制结构应结合现阶段加工工业不同构成部分的特点。这里把加工工业分为两类,即主导产业和一般加工业。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比较典型的主导部门有棉纺工业、重型机器制造业、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工业)等。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建设,我国已越过以棉纺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阶段,正处于以重型机器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重化工业化阶段。

重型机器制造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在社会主义国家,资金密集型的特点决定了该产业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相应地,其所有制形式更多的采用国家所有制。实际上,不仅重型机器制造业是如此,凡是被国家产业政策定为促进工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其所有制性质的主体都必然是国有制或说全民所有制。这也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经济性质和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的。主导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关系到国计民生,只有保证全民所有制经济在该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才可能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与主导产业发生产业关联,特别是发生前向连锁的一般轻加工工业,则并不要求全民所有制在该产业所有制结构中占绝对大的比重。一般轻加工业在生产上的特点是投资少、规模小、周期短、见效快,技术简单,或属于劳动密集型,随着我国投资体制的改革,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集体、个人、私人都可能投资于该产业。因此,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轻加工工业中,所有制结构将会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各种经济成分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将取决于不同经济成分对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由市场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自然决定它们各自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

应当指出,我们并不主张国有企业应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加工业,因为我们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绝不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只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给私有经济和其他非国有经济拾遗补缺,服务于它们的盈利追求,而是为了发挥它的主导作用,领导其它经济成分一起为推动社会生产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由于一般加工工业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产业之一,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扮演好市场竞争的“守夜人”角色,以健全有力的管理手段规范各企业的市场行为,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因为只有正当、公平、规范的竞争才有筛选经济成分,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下面谈谈服务业。有两类服务业,一类是作为产业高度化阶段之一的“软产业”,一类是按照三次产业划分结构理论中的第三产业。

在软产业领域,其所有制成分应当以公有制为主,因为该产业的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社会化程度高,需要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分工协作,共同攻关,不适合分散经营。高科技的研制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具有创新性质的研究与开发,风险较大,虽然成功后的获利能力也较强,有吸引众多小资本参与的可能,但往往会望风险而却步,因为非公有制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公有制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较强,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国有制企业在利益上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可以得到国家的优先扶持。因此,从风险对比角度看,该产业也更加适合于公有制成分。但是也应看到很多科学技术创新活动更适合于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的小企业和依靠风险资本来开发。一定要放手帮助这些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发挥创造力,为他们创造融资环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推动高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般所说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商业、金融、保险、医疗保健等行业。第三产业不同部门的所有制状况也会表现出差异。首先,在银行业必须保持全民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银行三足鼎立格局,中央银行作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调控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枢纽,自然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不允许任何具有自身独立经济利益的单位和私人操纵来谋取小集团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在整个银行系统中,商业银行是主体,商业银行的所有制性质如何,基本上决定了整个银行系统的所有制结构性质。在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的所有制性质要以国有制为主体。国家新组建的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作为政府机关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职能机构,其国有属性亦在情理之中。

其次,在商业领域,我们强调发挥国有商业主渠道的作用以维护市场的有序竞争和物质生产部门从而整个国民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流通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如果公有制不掌握重要的流通环节,生产企业的公有制主体地位会受到削弱。当然,商业贴近人民生活且网点分散的特点决定了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将会在这一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所有制结构中会占据较大的比重。

再次,保险业中随着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原来的企业保险为主转变为社会保险为主,保险业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虽然这也会诱使一些非公有制保险公司的诞生,但其总体发展方向可能是政府、各种基金会为主的保险格局,表现在所有制形式上仍然是公有制为主体。

复次,医疗行业有自己的特性。该行业实际上是不适合竞争的行业,不应当让市场机制在这里发挥调节作用。虽然私营诊所、个体诊所能够发挥一些具有一定特长的医学专家的妙手回春之术,为患者带来福音,但规模不会大。在这一行业中将会保持以政府办医院为主体、私人诊所为补充的格局。

总之,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配合以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必须把全社会的人力和资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国有经济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让出更多的空间,发挥非国有经济的作用,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将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壮大开辟新天地。

标签:;  ;  ;  ;  ;  ;  ;  ;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